-
林徽因 编辑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 ,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学家、文学家,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
民国九年(1920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民国十二年(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民国十三年(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获美术学士学位(2024年获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 )。 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与梁思成圈阅批注中国营造学社藏本《大唐西域记》(数百处唐代建筑及地名),发现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著有《林徽因诗集》《林徽因文集》 。
1951年林徽因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修建工作,并具体承担碑座饰纹与花圈浮雕的设计任务,她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创作任务。1953年中国建筑学会成立,林徽因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并担任《建筑学报》编辑。同时她又是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1954年她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这部名著。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与世长辞,享年51岁。
中文名:林徽因
外文名:Phyllis LinWhei Yin Lin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04年6月10日
逝世日期:1955年4月1日
毕业院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职业:建筑师,诗人,作家
主要成就:参与新中国国徽设计
出生地:浙江杭州
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
祖父:林孝恂
父亲:林长民
族叔:林觉民
女儿:梁再冰
儿子:梁从诫
性别:女
原名:林徽音
配偶:梁思成
早年经历
1916年,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父亲的弟子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
1921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
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到中国访问,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等人陪同泰戈尔游历北京。泰戈尔为林徽因写了一首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赴美攻读建筑学。
1924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册在美术系,林徽因注册的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但是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民国十四年(1925年)9月20日,林徽因的照片出刊在上海《图画时报》第268号头版人物。
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
民国十七年(1928年),林徽因接受了梁思成的求婚,婚礼后同往欧洲游历,考察欧洲建筑。
1928年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
民国二十年(1931年)10月,林徽因在《诗刊》第3期上首次以“林徽因”发表诗作,从此,林徽音成为“林徽因”。
综述
林徽因,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她与夫婿梁思成将一生献给挚爱的中国建筑与艺术事业,共同开创了中国古建筑研究体系,一起创办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两个建筑系,是中国建筑史体系研究的思想先行者与奠基人。林徽因不仅在建筑领域成就非凡,同时具有令人惊叹的文学造诣——她的著述文章别具一格,充满诗意又不失科学严谨;她的散文充满灵性,诗歌更是脍炙人口。她一生执着于对美的追求,对美学理论体系有其深刻的解析,在工艺美术等领域开拓创新,成果卓著。
名家评价
“梁思成、林徽因的生活就从来不是‘打发日子’的生活,对于他们,日子总是不够用的。”(哲学家金岳霖 评)
“一位了不起的中华第一女建筑师,才华横溢的学者,她(林徽因)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如此的造诣,她在建筑方面和梁先生并驾齐驱,共同作出卓越的贡献。”(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 评)
“一代才女”(中国现代文学家胡适 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