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友 编辑

北京已故相声演员

王长友王长友

王长友(1912年—1984年),出生于北京,出身梨园家庭,祖籍浙江绍兴,相声演员。

当年居住在珠市口大街柳树井,距离天桥游艺场很近。天桥游艺场是北京曲艺杂耍表演的宝地,无数红遍京城的相声前辈均在此献艺。王长友少时学的是裱糊手艺,后来结识了相声界“八德”之一的相声前辈刘德智,开始学习相声艺术,后拜相声前辈赵霭如为师。王长友出师后就已是一名捧逗双全的相声演员,还善唱太平歌词,兼演双簧。代表剧目有《山东斗法》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王长友

外文名:Chang you wang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12年

逝世日期:1984年

职业:相声演员

主要成就:“相声仓库”的美称

出生地:北京

代表作品:《哭的艺术》、文章会、《朱夫子》、《白逼宫》

儿子:王文林

演艺经历

编辑

王长友王长友

王长友(1912—1984),男,相声演员,师承相声名家赵霭如。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北京。幼年曾学裱糊手艺,后来结识相声名家刘德智,向刘学习相年声表演。十九岁在北京正式拜赵霭如为师。出师后,无论单口、对口、群口,逗、捧、腻都很精通,还擅唱太平歌词,兼演双簧。曾长期在北京、天津、济南、沈阳等地演出。王长友的记忆力相当惊人,以至在他晚年时,在相声界赢得了“相声仓库”的美称。

人物评价

编辑

王长友是北京相声名家,他的父亲王春海是“小荣椿”科班出科的架子花脸演员,傍过李桂春(艺名“小达子”,李少春的父亲)。王长友年轻时学过裱糊手艺,曾问艺于刘德智,1931年拜赵霭如为师。解放后参加了北京曲艺团,和谭伯儒(郭瑞林的徒弟)搭档,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王、谭的录音有《白字会》《当行论》,还有他为王世臣捧哏的《学四省》《钓鱼》,为高德明捧哏的《老老年》),并培养了许多青年演员,李金斗就曾经得到王长友的指点(李金斗是王长友的徒孙)。

王长友的嗓音沙哑,这一点和天津的刘奎珍很像,他的相声注重表演,素有“麒派相声”的美誉,可惜他的录像资料很少,我们只能通过文字资料来了解他的表演了。王长友有一段拿手的节目叫做《哭的艺术》这段是王长友根据传统相声《哭论》,借鉴了刘桂田《斩经堂》的长处,而演绎出来一段节目,经侯宝林建议改名为《哭的艺术》,其中模拟了各种各样的笑和哭,其中最为独到的就是他惟妙惟肖的模拟旧社会丈夫哭妻子的情景,表演达到了“后脊梁上都有戏”的境界。他说这段时后脊梁随着叙述一起一伏,表现出丈夫的哭泣的状态(京剧名家叶盛长表演《戚继光斩子》时也用“后背出戏”的技巧来表现戚继光当时痛苦与矛盾的心理)。这段表演难度很大,田立禾先生表演的《哭的艺术》也有“丈夫哭妻”的表演,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有的人在说到相声和小品的区别,总爱把表演作为小品的特长,好像相声是只要用滑稽的语言把观众逗乐了就算完事大吉了一样,其实不然。相声从很早就重视表演,据张寿臣先生回忆李德钖老前辈的《打灯谜》的“底”(“三头、六耳、八条腿、一只眼)就有很繁重的表演,当捧哏的认输时,李先生所站的位置与观众成一个45度角,模拟车夫超车把,长身、挺胸、扬脸的动作,造型优美逼真,而后左眼紧闭、右眼圆睁,右眼的黑眼珠在眼眶里滴溜溜的转了几圈,把一脸的得意的神情刻画的淋漓尽致(后来张寿臣基本继承了李先生的表演,而删去了最后转眼珠的表演),可见相声中的表演是由来已久的。我看马三立老先生的《开粥场》里说到“大个团脐,还是活的”这句台词时,两臂上下挥舞,模拟螃蟹横行的动作时,尽管这活我已经听了很多次,但看到这还是忍不住笑了出声来(侯宝林还特意嘱咐过学生注意看马三立在“放虱子”时的神态与动作)。

我看过王长友的录像只有他1984年和罗荣寿演出的《文章会》,由于此时王长友已经身患癌症,所以表演势必有些力不从心了,但其中有的地方还是能反映出他“麒派相声”的魅力,大家可以看看其中“磨墨”“舔笔”“换笔头”的部分,王先生处理的就比较细腻,一招一式足见功力。王长友的这段《文章会》是北京风格,他本人的舞台形象十分文、潇洒,这与他人所共知的兴趣爱好有关——养蛐蛐。

中国有句老话叫“玩物丧志”,但斗蛐蛐也是过去很多有身份的人的共同爱好,比如谭鑫培就很精于此道。王长友通过斗蛐蛐提高了个人的素质。他养蛐蛐在圈内外是很有名气的,比如马三立在《相声的魅力》中就曾经说过“北京有一个好养蛐蛐的老人叫王长友”,关于他养蛐蛐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在此就不赘述了。作者:九龙祚(网络曲艺评论家)

下一篇 李增瑞

上一篇 刘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