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俊 编辑
李俊(1922年3月2日—2013年1月7日),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毕业于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
1953年, 李俊编导了个人首部纪录电影《宽待俘虏》 。1959年,与冯一夫联合执导了以真人真事改编的战争片《回民支队》 ,该片在后来获得国家民委少数民族“腾龙奖”纪念奖 。1964年,执导的剧情片《农奴》是中国第一次在西藏拍摄的故事片 。1974年,他将儿童片《闪闪的红星》搬上银幕,该片在2022年获得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 。1976年,与郝光共同执导战争片《南海长城》 。1979年,执导的剧情片《归心似箭》上映 。1985年,执导了剧情片《朱德与史沫特莱》 。1991年,执导战争片《大决战》,该片获得第1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2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他也凭借该片获得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为导演事业画上圆满句号 。
2005年,李俊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的称号 。2013年1月7日上午10时,李俊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 。
本名:李俊
曾用名:李世俊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西省运城市夏县
出生日期:1922年3月2日
逝世日期:2013年1月7日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星座:双鱼座
代表作品:农奴、闪闪的红星、大决战
所获奖项: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职业:导演、编剧
1937年,李俊参加革命,成为一名战士。1939年,从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做宣传教育工作,从教战士识字、读报纸、练体操,到自制简易器材组织部队打篮球,这些工作都干过,但他个人喜欢的是艺术创作 。他经历过百团大战等战斗,曾任部队文工团团长 。
1947年,创作的歌剧《李鸿喜》抓住了部队的典型,又接近战士们的生活,李俊被评为一等功臣 。1951年春,李俊编导的歌剧《患难之交》,获得原西北区军文艺会演一等奖 。
李俊
李俊和妻子、儿子
1951年12月,李俊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任新闻摄影总编室副主任、导演,从事新闻纪录片拍摄 。1953年, 编导了纪录电影《宽待俘虏》,这是他首部电影作品,通过这次全过程的独立拍片经历,李俊真正地理解了电影 。
1959年,开始担任故事片导演,与冯一夫联合执导了战争片《回民支队》,该片根据华北抗日活动中的真人真事创作,在1994年获得国家民委少数民族“腾龙奖”纪念奖 。
《农奴》工作照
1970年,因影片遭到批判,被关进牛棚一年多,整日挨批斗 。1971年,牛棚解禁后他被下放到白洋淀,编写电影剧本《水上游击队》。
1974年10月1日,执导的儿童片《闪闪的红星》上映,在文化艺术产品匮乏的岁月里,这部影片成为观众心中的一股暖流 ,该片在2022年获得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 。1976年,与郝光共同执导战争片《南海长城》,该片由王心刚、刘晓庆、石韧、李廷秀等主演 。
1979年10月1日,执导的剧情片《归心似箭》上映,该片剧本原名《一片归心》在尘封了16年后终于与观众见面,插曲《雁南飞》成为人们传唱一时的歌曲 。
1981年,李俊执导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与王炎执导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同时搬上了荧幕 。1985年,执导了剧情片《朱德与史沫特莱》。1987年6月,李俊接到八一厂通知,准备离休 。
《大决战》工作照
2005年,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由国家人事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组织的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评选工作中,李俊等50位“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受到国家表彰 。2013年1月7日上午10时,李俊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 。
2015年,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创作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文艺精品”导演李俊作品恳谈会在京举行。出席恳谈会的老一辈艺术家们不仅追思李俊导演的艺术生涯,还追忆了他生前生活中有爱心、有情调、热心正直的品质 。
影视类 | ||||||||||||||||||||||||||||||||||||||||||||||||||||||||||||||||
|
李俊
自学成才、从士兵到导演的李俊有自己独特的导演风格和艺术人生,他是第三代导演群中较为年轻的导演,与谢晋和谢飞、王炎年龄相当,艺术创作生命跨度大 。(《新闻晚报》 评)
李俊同志是电影艺术家,对中国电影作出很大的贡献,他的离开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损失。他在军事题材电影上很有造诣,由他导演、八一厂的编剧黄宗江创作的《农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另外《闪闪的红星》《大决战》这些影片都是中国电影的经典,会活在观众心中。对李俊最好的怀念,是更好地把军事题材电影推向一个新的层面,要进步开拓、前进 。(导演翟俊杰 评)
李俊导演为人低调,对艺术的见解有着独到之处,虽然拍摄的作品不算高产,但是每一部都非常优秀,赢得观众的赞誉和诸多奖项的肯定,他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演员田华 评)
生者已逝,但李俊留下的那些光影作品却是中国电影史上宝贵财富,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作品中饱含的精神力量,也深留人们心底 。(人民网 评)
李俊是中国第三代导演的佼佼者,虽然他的《闪闪的红星》、《大决战》最有名,但从专业的角度看,他的《农奴》才是传世之作。这部影片在20世纪60年代的探索性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的《黄土地》,它那注重视听、影像叙事的现代电影手法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电影中出现是个奇迹,李俊了不起,学电影的研究生一定要看《农奴》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 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