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 编辑

中国内地男导演、摄影师

张黎张黎

张黎,1957年出生于河北省,中国内地男导演、摄影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1982年,张黎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进入潇湘电影制片厂工作 。1986年,执导电影处女作《逃出罪恶世界》。1999年,凭借摄影的剧情电影《横空出世》获得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2003年,执导中国近代史剧《走向共和》。2005年,凭借执导的战争情感剧《军人机密》获得第五届中国大众电视双十佳“十佳导演” 。2006年,凭借宫廷悲剧电影《夜宴》获得第51届亚太影展最佳摄影奖;同年10月,中国电影家协会青年电影工作者委员会成立,张黎担任副会长。 2007年,执导历史题材剧《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 。2010年,凭借执导的战争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获得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导演奖 。2012年,担任历史正剧《大清盐商》的艺术总监。2013年2月,执导近代战争剧《四十九日·祭》 。2014年,执导历史人物传奇剧《少帅》 。2016年,执导玄幻武侠电视剧《武动乾坤之英雄出少年》 。 2017年,执导电视剧《曹操》。2018年,执导了电视剧《武动乾坤》。 2020年10月,由张黎执导的电视剧《在一起》的开篇单元《生命的拐点》在各大卫视播出。 2023年5月,由张黎执导的电视剧《哈尔滨一九四四》宣布了演员阵容,并公开了概念海报。 次年4月21日,《哈尔滨一九四四》上映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张黎

外文名:Zhang Li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省

出生日期:1957年4月23日

星座:金牛座

身高:1.74 m

毕业院校: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职业:导演,摄影师

经纪公司:张黎导演工作室

代表作品: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锦衣卫、少帅、哈尔滨一九四四

主要成就: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

早年经历

编辑

1974年,张黎在湖南平江县插队,为填饱肚子到了潇湘电影制片厂打杂工,也因此迷恋上电影。1978年,在制片厂摄影师的鼓励下,张黎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那一年一起考入北影的还有张艺谋、顾长卫、陈凯歌、李少红、胡玫、田壮壮等 。1982年毕业后于潇湘电影制片厂工作 。

个人生活

编辑

2003年,张黎邀请演员刘蓓出演电视剧《军人机密》,这部剧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这是张黎的第五次婚姻 ,过了三年他们离婚了,两人育有一子 。

演艺经历

编辑

社会活动

编辑

2006年10月12日,中国电影家协会青年电影工作者委员会成立,张黎担任副会长 。

2021年,担任第32届华鼎奖专家评委。

2022年7月,当选澳涞坞电视剧导演协会共同会长。

获奖记录

编辑
影视类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结果
2021-8 澳涞坞国际电视节金萱奖建党百年全国优秀电视剧导演获奖
导演奖项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作品获奖结果
20191978卓越大奖建国70周年全国十佳电视剧导演 提名
20172017中国电视剧品质盛典年度品质导演 少帅获奖
2016第22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导演奖 少帅提名
2013第1届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表彰大典最佳电视剧导演奖人间正道是沧桑获奖
2010第1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导演奖人间正道是沧桑获奖
2005第5届中国电视艺术双十佳十佳导演奖军人机密获奖
摄影奖项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作品获奖结果
2010-02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奖赤壁下提名
2009-02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奖赤壁上提名
2007-08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夜宴提名
2007-08第12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摄影奖 夜宴提名
2006-12第51届亚太影展最佳摄影奖夜宴获奖
2006-10第4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摄影奖夜宴提名
2000-00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横空出世获奖
1996-00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红樱桃提名

人物评价

编辑

张黎是摄影师出身,在电视剧行业异军突起 。(腾讯娱乐 评)

张黎的导演处女作《走向共和》凭借他对历史另辟蹊径的解读,将其电视剧生涯推向巅峰。在摄影和导演、电影和电视剧之间,张黎自如切换,他没把电视剧不当艺术,也没把电影当作终极情怀,这是属于张黎的另类生存法则 。(腾讯娱乐 评)

从《走向共和》开始,张黎的作品中总有着对那段历史和人物不同的角度和诠释。风格浓烈的画面语言、意味深远的台词和表演一直是张黎作品别具代表性的特色。他的剧充满“家国”情怀,但那情怀并没有俗套的说教,相反,充满反思 。(搜狐娱乐 评)

张黎的作品关注精神、时代这种宏大题材 ,以风格厚重、质感讲究在业内著称 。(新浪娱乐 评)

张黎的作品因拍摄手法贴近电影以及对历史的强烈反思,总能吸引到不少观众。他善于从现代语境去解读历史 。(《深圳特区报》 评)

下一篇 池小宁

上一篇 崔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