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井

三保井三保井

三保井又名汉丽宝井,是1459年中国的汉丽宝公主下嫁马六甲的苏丹时所挖掘,相传此井即使在旱季时也未曾干涸。1677年荷兰人占据马六甲后曾将此井建墙围住以维护其所有权。

中文名称:三保井地理位置:马六甲三山 别名:汉丽宝井 建立时间: 1460年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相关介绍 3 相关传说 4 周边旅游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三保井

      地理位置:马六甲三保山

      别 名:汉丽宝井

      建造时间:1460年

      相关介绍

      马六甲有三保山,三保井和三保寺都是为纪念1406年中国明朝的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路过马六甲所建。1460年,明朝的皇帝将其公主汉丽宝许配给马六甲苏丹,苏丹便将三保山赐给公主的500名随从定居。当时的苏丹为汉丽宝公主在三保山脚下挖了一口井。结果,这口神奇的井,自始至今都没有干涸,而且始终清澈纯净。

      相关传说

      相传他在宝山亭附近共凿了七口井,供兵士饮用,此七口井,当时称为“七星坠地”。后来马六甲当局为建路把其中的五口井填埋,目前只剩下两口井。关于大井的由来,马来西亚当地又有不同的解释及故事。当地政府的告示上说庙左边的这口大井是为苏丹曼速沙为其华裔王后汉丽宝所掘的王井,但当地人更相信此井为郑和所掘,这口大井已经被列为马六甲当地的国家珍贵财产,并设有重要保护,加铁网盖上不得使用。马六甲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次严重的干旱,最厉害时本地所有的水井都干涸了,唯独这口井永不枯竭。当地居民都将此井奉为神井,特别筑起了护井围栏,并经常焚香祈祷。如今,这口神奇的井,已昭示着中马两国的友谊世代相传、渊远流长。人们说,喝了该水后,又有想重游马六甲之念,故人们又称之为“有情水”。当地传说喝了此井水的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重返马六甲。郑和喝了此井的水,五次到访马六甲。英国统治时期,英派钦差大臣邓普勒爵士访问马六甲,痛饮三保井的水,多次重游古城。故有诗人曰:“劝君莫饮古城水,一饮古城不忍离去。”

      周边旅游

      1,三保山也叫中国山,山虽不高,地势毓秀,山峰连绵起伏,占地160公顷,郑和下西洋五次将船队总部驻扎于此,在山上修建宫殿,还在此设立官仓,用丝绸瓷器交换象牙、珍珠等,在这里集结贸易。三保山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境外最大的华人坟山,有些墓地可以追溯到郑和下西洋时代。早在明朝永乐年间,马六甲酋长拜里美苏拉就遣使防华。公元1406年,明朝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曾经访问过当时的马六甲王朝。郑和七次下西洋,有五次是经过马六甲的。公元1460年,明英宗还把他的女儿汉丽宝公主许配给马六甲国王苏丹满苏莎(音),后来苏丹便将附近的三保山赐给公主带来的500随从,以作为他们的定居之地。在历史的沧桑中,由于人事代谢的原因,三保山渐渐成为中国境外华人的最大墓地。当地也有人把这占地一百多亩的三保山称作“中国山”。“三保山”并不高。而山上山下,却留有许多纪念三保太监郑和的史迹:三保庙、三保井、三保坡、三保街和明代古墓,处处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影响。2,宝山亭位于三保山脚下的西南麓三保井之旁,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是由第八任华人甲必丹蔡士章及广东大学士胡德寿等人所倡建。亭内供奉郑和神像及天后圣母神像,右边是特授甲政蔡士章的神主禄位。蔡士章于嘉庆六年(1801年)在亭内立碑述及此事。碑云:“宝山亭之建所以奠幽冥而重蔡祀者也……”。蔡士章兴建宝山亭的本意是作为每年春秋两祭之祭坛,也可以供扫墓者避雨之用。宝山亭郑和古庙,亭式古老,亭外树阴掩映,亭旁有修竹,曲径清幽,林木扶疏,亭内亭外雕塑彩画及垂脊装饰,古色古香,香火缭绕,游客络绎不绝。宝山亭分三进,正门对联曰:“五百年前留胜迹,四方界内显英灵。”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具有福建古建筑风格。宝山亭前有棵百年高大红豆树,树身粗要四人合抱,树上结满鲜红的红豆并落满地。前清进士徐传霖曾到此参观时,感叹道:游人到此,一生都要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