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山

三宝山三宝山

三宝山(Bukit China)意为“中国山”。马来西亚马六甲州首府马六甲市郊小丘,为纪念三宝太监郑和而得名。山下青云亭附近有三保井,传说为郑和所凿。山脚耸立着纪念碑,表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抗日殉难的志士。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简介 3 名称由来 4 历史意义 5 三宝庙 6 保存 7 国家文物遗产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三宝山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建议游玩时长:2~3小时

      门票价格:免费

      占地面积:160公顷

      外文名:Bukit China

      地理位置:马六甲市的东南部

      著名景点:三保井、保山庙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简介

      三宝山位于马六甲市的东南部,又名“中国山”。面积一零六英亩,高一千零九英尺,山虽不高,地势毓秀,山峰连绵起伏,占地160公顷。山上共有一万两千五百多座坟墓,是中国以外的最大华人坟山,是华人数百年来落地生根、辛勤开垦的见证,也是中马两国人民和睦相处、亲善友谊的象征。最早是因明代三保太监郑和1406年访问马六甲时驻扎于此并经常在山上散步而得名“三保山”。

      传说当年郑和航行到马六甲海峡时,船舰曾因触礁而破了一个大洞,有一条鱼为了救船而以身体塞住破洞,使船舰免于灭顶之灾。这条鱼后来被人们称为“三保鱼”。郑和七下西洋中有五次以马六甲为中转站,其当时驻扎的地点三宝山驰名遐迩。此外,三宝山也是汉丽宝公主与马六甲苏丹满速沙联姻时,与随从居住的“中国山”,于大马更加意义非凡。

      名称由来

      马六甲的三宝山用马来语拼作Bukit Cina,Bukit意为“山”,Cina是“中国”的意思,可译为“中国山”。为什么当地华人叫它三宝山,马来人却称之为“中国山”?原来,“中国山”不仅是因为中国的友好使者郑和曾经到此,而且还缘于马来西亚最早史书中的一个美丽传说。在马来西亚史书《马来纪年》中,记载了一个明朝公主远嫁马六甲的故事,讲的是马六甲使者结束访华,准备回国,明朝皇帝决定将汉丽宝公主许配给马六甲苏丹,请使者护送公主到马六甲。抵达后,苏丹曼苏尔为汉丽宝的天姿国色惊叹不已,于是命她皈依伊斯兰教,迎娶入宫为王妃,汉丽宝和随从当时都住在这座山上,因此马来人称它为“中国山”。汉丽宝的故事在马来西亚家喻户晓,并被改编为话剧和大型歌舞剧。

      历史意义

      这座逾600年历史的古墓之地,蕴含着华裔先贤在这块土地落地生根的历史意义。墓碑的刻字、殡葬仪式、邻近老庙、居民生活方式,处处体现着华人文化坚韧的生命力。因此,三宝山不仅是一座历史古迹,更是华人文化的发祥地。每年全国华人文化节的文化薪火,要在三宝山点燃,再传至其它州,即有文化传承,既承又传,有承上启下的深远意义。这也是为何外州关心文化人士,都将三宝山视为文化宝山之故。

      三宝庙

      在三保山下有保山庙,为纪念郑和访问马六甲而建。该庙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红墙配琉璃瓦,房顶飞檐描有彩龙戏珠的图案,庙内供有郑和座像。西南山麓有佛寺,称三宝寺;寺旁有井,称三宝井,传说为郑和所凿。山脚耸立着纪念碑,表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抗日殉难的志士。

      郑和下西洋五次将船队总部驻扎于此,在山上修建宫殿,还在此设立官仓,用丝绸瓷器交换象牙、珍珠等,在这里集结贸易。

      保存

      一百七十多年来,三宝山曾先后六次遭受各有关当局征用的厄运,但每次都遭到华人社团的强烈反对,最终都化险为夷,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保存了三宝山的完整。

      1、根据《马来纪年》记载,明朝皇帝把汉丽宝公主下嫁苏丹曼速沙,并派遣五百多名宫女随从公主定居在一座设有城堡的山上,那座山后称为华人区,郑和七下西洋曾在此定居,华人对郑和非常尊重,对三宝山爱护有加。

      2、一八四O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要在三宝山征地造路,一八六六年英国殖民地政府再度以开辟马路为由又要征用三宝山,一九二0年英国政府又想征用三宝山泥土填海,均遭到华人社团的极力反对,并将案件闹到英国枢密院,最后获得胜诉,三次保护了三宝山。

      3、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四日,以陈祯禄为首的华人领袖,为了避免三宝山主权在日后再度发生争执,致力使马来亚联合邦立法议会通过了《青云亭机构法令》。同年九月十八日这项立法令由马来统治者及英国最高专员亨利万尼签证,统治者所盖印章,法令明文规定:三宝山的用途是充作华人义山之用,而且是唯一用途。这成为华人社团保卫三宝山的一个最强有力的法律根据。

      4、一九七七年,马六甲巫统市区及野新区会又提出欲铲平三宝山,在华人社团的强烈反对下,三宝山又过了关。一九八三年十月五日,马六甲州政府要把三宝山铲平发展为商业地带,这事件一经报章发表,轰动马来西亚,全马华人社团都异口同声要求甲州政府保留这座具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古迹,并将三宝山划为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不同意将三宝山转为其他商业用途。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在十五华团总领导机构领导下,更在全马各地展开一系列历史性捍卫三宝山主权运动。马六甲首席部长终于俯顺民意,接受华人社团意愿,不铲平三宝山,并同意把三宝山列为历史文化区,将三宝山交由华人社团自己发展为历史游览区。

      5、一九八九年马来西亚第六届文化节序幕在三宝山举行的隆重升旗礼和传灯仪式,震撼了全马来西亚。当晚,来自新山的二十四节令鼓声,激发了华裔同胞爱护中华文化的决心,数以千计的盏盏红灯笼,点燃了华裔青年的满腔激情。每年的华人文化节虽然是在各州轮流举办,但华人文化在马来西亚的文化薪火将从三宝山上的烽火台点燃后传至各州。所以说,今后的三宝山,将成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发源地。

      国家文物遗产

      马来西亚艺术、文化及文物部发言人透露:郑和当年下西洋到访马六甲时驻扎的地点“三宝山”已被该国政府确认为国家文化遗产,并将在政府宪报上公布而受到大马一九七六年公布的古物法令保护。

      整整六百年前,郑和率数万之众遍访亚非欧三十余国,创世界航海史奇迹。郑和七下西洋中有五次以马六甲为中转站,其当时驻扎的地点三宝山驰名遐迩。此外,三宝山也是汉丽宝公主与马六甲苏丹满速沙联姻时,与随从居住的“中国山”,于大马更加意义非凡。

      三宝山的管理权属于马六甲著名的华人寺庙青云亭。大约两个月前,大马甲市区国会议员王乃志在马青总团提交的第九大马计划备忘录中建议把三宝山列为国家文化遗产。王乃志在接收记者采访时相当高兴,他表示:“这是大马各族人民对郑和的肯定与认同,有利于对这一著名古迹的保护,让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