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真空

权力真空权力真空

权力真空一般是指领导人下野或突然死亡,导致职位的短期空缺,继任者又尚未立即选出来或临时授权不明确,所造成统治集团内部没有主导力量的情形。也可指某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而权力无法监督或行使的地方。权力真空现象多出现在政府与企业领导组织部门,通常会引起内乱、政治危机、政局动荡、内部派系斗争激烈等后果。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简介 3 事例 4 原因 5 影响 6 防范

      基本信息

      中文名:权力真空

      后果:内乱、政治危机

      原因:重心倾斜,领导班子结构失去均衡

      释义:意谓没有任何权力存在的状况

      简介

      政治上,政府职位出现空缺,如一个部门的部长难产,或者一个政治领导人的突然辞职,或者一位领导人突然死亡,而继任者有没有立即选出来。就将出现该部门的所谓权力真空。

      权力真空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意谓没有任何权力存在的状况。如乱世军阀混战、这时的社会往往出现一个统一的政权机构,可以说是处于权力真空期。从政治学角度解释犯罪原因的学说之一,认为任何国家权力的行使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由于一系列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国家权力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在一定问题上出现真空状态是难以避免的。

      事例

      据委瑞内拉副总统马杜罗在一家国营电视频道发布的公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于周二因癌症去世,享年58岁。为了对抗癌症在古巴接受治疗的查韦斯去年获得了他的第四个总统任期。查韦斯利用委内瑞拉大量的石油储备来资助政府运营,并成为了拉美地区左倾运动的领导者。委瑞内拉政府在查韦斯的官方网站上宣布,查韦斯面临“严重的呼吸道新感染”,他的呼吸能力已经“恶化”。此前在委瑞内拉加拉加斯的Militar Dr. Carlos Arvelo医院,查韦斯接受了“高强度化疗以及其他补充性治疗。”他两个星期之前就已经返回了加拉加斯。查韦斯病逝会在这个南美洲最大的国家留下一个重要的权力真空。

      叙利亚

      叙利亚总理希贾卜在内“越来越多的高官”开始叛逃,巴沙尔政权内部已出现分裂的迹象。相对而言,美国目前更关心的是巴沙尔政权倒台后的一系列复杂挑战。美国担心巴沙尔政权“过快倒台”产生“权力真空”,目前“是准备‘后巴沙尔’计划的时候了”。美国最担心叙在“巴沙尔政权倒台后”产生“权力真空”

      也门

      2011年6月3日,也门总统府萨利赫遭到爆炸袭击,至少11人在袭击中丧生,包括总统萨利赫、总理穆贾瓦尔等多名政权高官在内的185人受伤。4日,萨利赫前往沙特阿拉伯接受救治。但是,也门国内危机并未因萨利赫“缺位”而得以缓解,而暂时性权力真空状态也使也门未来局势发展面临更多变数。虽然也门官方声称萨利赫将在两周后回国主政,但舆论认为,现年69岁的萨利赫需要数月康复,不会很快返回萨那,而即使他回国,其身体状况很可能不允许他继续担任总统。萨利赫出国疗伤后,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纷纷表态,敦促也门冲突各方借此时机实现停火,并尽快完成政权的平稳过渡。也门反对派则利用这一有利于自己的国际形势,表示将同美国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一道努力,以阻止萨利赫回国,并要求现政府立即移交权力。

      原因

      一、重心倾斜,领导班子结构失去均衡

      如果一个领导人在领导班子中,起主导的、主要的作用,并成为这个单位的、班子的标志性人物。一旦形成一把手的权威,形成众望所归的局面,一旦由一个人左右全局、号令全军,它的弊病也就出来了。从班子的情况看,具体的事情大家做,而且勤勤恳恳,但对待大事则会形成一种趋势,甚至是定势,即大多数成员都采取服从、听从、顺从的态度,以主要领导的意见和态度作为自己的行事尺度。实际上,就是那些并不愿意独断而愿意听到不同意见的一把手,也往往不得不以自己的意见为最后的归宿。因为在众望所归的情况下,在这个一把手与他人的威望、能力距离已经拉大的情况下,人们大多并不愿意“显露”自己的才华。这便造成重心的倾斜,导致结构性的失衡。

      从主要领导人的情况看,我们抛开那些在主观意识上就想独断专行的领导人不说,即使那些很想发挥群体作用和群众智慧的领导人,在总是不断出现的名声、声望的裹挟里,在班子其他成员的推崇下,在干部群众的期待、企盼中,也很难保持冷静的头脑,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集权与分权、权威与科学、执著与超脱等关系。何况,越是地位高的领导者,越是具有声望的领导者,他周围的人际关系就越复杂,他所受到的监督也就越弱。如果出现了独断专行的状况,那么,他离去后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由此我们看到,在有着一个优秀的主要领导者的领导班子里,权力是很容易倾斜的,其他成员也就很难得到把握全局的机会,自然也就缺少这种把握全局的意识。而当这个主要领导人离去的时候,群众就会感到一种莫大的失落,甚至包括那些曾反对过他的人。主要领导人的能力越强、威望越高,这种情况就越严重。而且,任何一个卓越或优秀领导人的离去,对他的接班人而言,其使命的完成是艰难的。因为他们没有接班的锻炼和准备期。

      二、有些主要领导人习惯于采取集权方式进行工作

      集权方式是一种以我为主,以行使命令、程序、规范、意志为特征,表现为对人的行为进行控制的领导方式。从这种特征看,它排斥民主、排斥参与、排斥个性、排斥对人的培养。应该说,无论是民主方式还是集权方式,都可以成为非常好的领导方式。领导者应该根据组织状况、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和领导自身情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而且要在完成一项工作的不同阶段适时地对领导方式进行转换。但是,我们很多领导者并不很了解其中的道理。形成集权习惯了,又有成功的经验,于是便延续下来,不再变动。须知,习惯采用集权方式是培养不了接班人的。因为,一切以你的意志和决定行事,别人就失去了参与决策的机会,也就没有了成长和成就感,也就不再可能具有接班能力了。就是有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接班,在人们已经习惯了集权方式之后,在习惯了听从、服从,失去参与意识的情况下,这个接班人也是很难把工作做好的。所以,这也是造成身后权力“真空”的一个显著的原因。

      三、许多单位还缺少一个科学、有效的干部培养和使用机制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需要一系列市场机制的确立,这是个长期的过程。这种机制,作为经济基础的一部分,它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干部的使用,也要被它所决定。有了这样的机制、制度,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情况,都不会影响到全局的稳定和工作的延续。所以,尽快建立起这样一种机制和制度就是非常必要的。若没有或缺少这种机制,我们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人身上了。

      影响

      自古以来,领导人的更替就是国家政治的最大风险之一,尤其是领导人的突然死亡更是风险中的风险。权力真空的出现导致权力分裂与权力斗争瞬间升级,以致大乱,历史上这样的例子相当多,如卡钦斯基一样,当年秦始皇也是意外病死在出差的路上(去外地巡游),秦不久大乱,仅以二世而终;亚历山大大帝32岁突然病死,帝国随后土崩瓦解;曾摧毁罗马的匈奴王阿提拉突然因动脉破裂死去,其霸业也随之灰飞烟灭。

      导致腐败

      据《人民论坛》报道,县委书记“集权度”较高,已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肯定,制度一旦把权力集中在一个人的手中,即使他的人性再完美,即使他的免疫力再强,也难免会有被攻陷的可能。权力和责任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当下级或同级干部的切身利益为一把手掌握时,他们不可能行使真正意义上的监督。要他们担负起监督一把手的责任,未免有些不切实际。与其说潜规则掏空了监督机制,不如说缺乏独立的监督机制造成了潜规则的流行。县委书记一方面手握重权,一方面又缺乏必要的监督,他的权力没有看得见的界限,这样一来,一旦权力的真空形成,腐败问题就会频发!

      导致政变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嬴政出巡,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少子胡亥等随行。七月,在行至平原津(今山东德州南)时得病,至沙丘宫(今河北广宗平台村南)时病情加重。因未立太子,长子扶苏是继承皇位的合适人选。扶苏因数次直谏而被派去监督蒙恬军,所以秦始皇作诏书,命扶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也就是由扶苏即位为皇帝。诏书已经封好,放在赵高处。在诏书还未交给使者发出时,秦始皇就与世长辞了。李斯以皇帝死在外地怕天下有变为由,秘不发丧。赵高则先以君臣天壤之别的地位等巧言蛊惑起胡亥夺权的欲望,然后再以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的方法使李斯屈服。然后他们将诏书的内容改为李斯受遗诏立胡亥为太子继承皇位,又伪造秦始皇诏书,列举扶苏、蒙恬的罪状,赐二人死。接到伪诏后,扶苏自杀。随后胡亥、赵高等返回咸阳发丧,胡亥即位为秦二世皇帝。秦二世以沙丘政变的途径即位为帝,为巩固其统治,诛杀大臣与宗室。秦始皇的儿女——十二位公子僇死于咸阳,十位公主矺死于杜(今陕西西安东南),激化了秦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以沙丘政变为标志,秦朝的历史命运发生转折,由兴盛转向衰亡。

      导致内乱

      以色列在2005年单方面撤出加沙地区,因此这一地区将会面临着一个权力的真空。而就在以军正式撤离之前,这种巴内部的敌对派系的明争暗斗就已经拉开了序幕,并且完全公开化。而它又被广泛视为巴勒斯坦领导层的一场权力斗争。

      防范

      从顶端设计的原则来看,党军政系统是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权力真空的。但在实行一长制(即单位最高行政职务与党内正职合二为一)的机关职能部门,当正职短期出缺,而副职成员临时授权不明确,权责边界划分不清晰的情况下,短期的权力真空是有可能客观存在的。这应该引起各级党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防范。

      下放话语权与集中决策权相结合:一方面要把话语权交给全体成员,让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建议权、评判权,而不是强行引导、刻意误导甚至靠权势剥夺群众的话语权,人人参与并不必然带来混乱和无序。反之,群众发言的空间越大,讨论和酝酿越充分,处理这些程序性问题就越透明,越顺畅。另一方面要扩大参与集中决策的范围,在副职的威望和公信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经过充分酝酿和准备,不妨采取以副职为主、吸收下一级业务主管参与的方式,来平等集体决策。这种自上而下、再由下至上的方式可能带来时效性偏低的问题,但权衡利弊,只要不是时效性要求特别强的工作,总体上还是可行的。

      越级垂直干预与本级异地指导相结合:机关部门正职出缺(或不在位)时,机关具体业务部门积极向上一级分管领导汇报工作,听取在重大问题上的处理意见、建议;及时与异地部门正职取得联系,接受其遥控式指导,既有助于理顺工作关系,积极稳妥处理问题,也能最大限度避免无所适从、应付推诿、政出多门等现象。

      值得注意的有两点:

      一是警惕本位主义。防止把分管看成“封管”,把“责任田”当作“自留地”,对重大问题不请示、不报告,或上一级领导过问时遮遮掩掩、变相拖延,有意无意形成一个上级问不到、外人不知情、按潜规则运作的小圈子。

      二是克服事无巨细。不能忽视层级管理的基本要求,放弃本级应当承担的责任,以加强请示报告为由,不管工作轻重缓急,大小问题一股脑全部推给上级。这样既牵扯了上级领导的精力,也削弱了自身能动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