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檀道济
檀道济
檀道济(?-436年4月9日),别名檀公,高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金乡县)人。东晋末年名将,刘宋开国元勋,左将军檀韶之弟。
檀道济出身寒门,父母双亡,后参加谢玄北府兵,投身刘裕部下,随刘裕率兵平定桓玄之乱。义熙十二年(416年),任冠军将军,助刘裕攻灭后秦。宋文帝时,平定谢晦叛乱,任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元嘉八年(431年),参加元嘉北伐。元嘉十三年(436年),全家遇害,赠司空。
在《宋书》的《檀道济列传》中,其自称为“万里之长城”。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军队抵长江,面对劲敌,宋文帝长叹“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人物生平
3 主要成就
4 个人生活
5 轶事典故
6 史籍记载
7 人物评价
8 历史影响
基本信息
中文名:檀道济
别名:檀公
民族:汉族
逝世日期:436年4月9日
爵位:永脩县开国公
代表作品:三十六计
朝代:东晋末年
儿子:檀植、檀粲、檀隰
哥哥:檀韶、檀祗
主要成就:大破后秦
抵抗北魏
国籍:中国
所处时代:东晋-南朝宋
出生地:晋陵郡丹徒县(今江苏省镇江市)
性别:男
身份:军事家
官职:都督征讨诸军事、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持节、司空
轶事典故:唱筹量沙、檀陶之交、自毁长城
孙子:檀孺
人物生平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左将军檀韶的弟弟。从小父母双亡,在居丧期间十分重礼。事奉兄姊以和蔼谨慎著称。
元兴三年(404年),檀道济便随两个兄长投奔了刘裕,随刘裕讨桓玄入建康,成为刘裕的建武将军参军事、转官征西将军参军事。后讨平鲁山,擒获桓振,授官为辅国参军、南阳太守。因跟随刘裕起兵建有功勋,被封为吴兴县五等侯。义熙六年(410年)八月,卢循起义,群盗互起,郭寄生等聚集在作唐,檀道济升为扬武将军、天门太守,率军讨伐平定了郭寄生。其后跟从刘道规讨伐桓谦、苟林等,率领督厉文武官员,身先士卒,所到处敌人多被打败。后徐道覆来攻,刘道规亲自出来抗战,檀道济的战功居多。升迁为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又任太尉参军,拜为中书侍郎,转官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因前后的功劳封爵为作唐县男,食邑四百户。补官太尉主簿、咨议参军。
东晋豫章公刘裕世子刘义符为征虏将军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时,檀道济是他的司马兼临淮太守,又担任刘义符的西中郎司马、梁国内史,后任征虏司马,加号冠军将军。
义熙十一年(415年),檀道济还参加了平定荆州(治江陵,今属湖北)刺史司马休之的作战。
征伐后秦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参加刘裕北伐,檀道济担任先锋从淮河、肥水出发,所到各城都纷纷投降。进而攻克许昌,俘获后秦宁朔将军、颍州主守姚坦,以及大将杨业。
晋军到成皋之时,后秦兖州刺史韦华投降。直进洛阳,后秦平南将军陈留公姚洸归顺。拔城破垒,共俘获四千余人,有人建议把俘虏都杀死把尸体堆成京观。檀道济说:“讨伐罪人,哀愍百姓,就在今日啊!”,于是全部释放遣散回家。于是各少数民族感激和欢悦。相聚前来投奔的人很多。檀道济进据潼关,与其他军队一起攻破姚绍。
长安平定后,檀道济被任为征虏将军、琅琊内史。刘义符将去镇守江陵,又任檀道济为他的西中郎司马、持节、南蛮校尉。又加号征虏将军,升迁为宋国侍中,兼任世子中庶子、兖州大中正。
开国功臣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称帝。檀道济转官护军,加散骑常侍,兼领石头戍事。准许他直入殿省。又因他辅佐创业的功劳,皇帝改封他为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徙官为丹阳尹,护军不变。宋武帝刘裕身体不适,赐给檀道济班剑二十人。后檀道济又出任为监南徐、兖之江北、淮南诸郡军事、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
宋景平元年(423年),北魏军队在东阳城包围了青州刺史竺夔,竺夔告急。朝廷下诏加官檀道济为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一起去救东阳。未到东阳时,魏军已烧掉营房、攻具逃走。擅道济正要出追,因城内无粮,于是开粮窖取陈年之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经过一夜,魏军逃去已远,不再可追,最终只得作罢。擅道济回军后仍镇守广陵。
辅佐文帝
徐羡之将废庐陵王刘义真为平民,以此先告知檀道济,檀道济不同意,多次陈说不可,但不见采纳。徐羡之等人打算废少帝刘义符,立刘义隆,托辞让檀道济入朝,到建康后,把这计谋告诉他。将实行废立的前夜,檀道济到领军府谢晦处住宿。这一夜谢晦转辗不能入睡,而檀道济则上床便睡着,谢晦十分佩服他。
废刘义符后,刘义隆还未到,檀道济入内守朝堂。刘义隆即位是为宋文帝,檀道济进号征北将军、加散骑常侍,赏给鼓吹乐队一部。进封为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户,但檀道济坚决辞去。又增加督青州、徐州淮阳、下邳琅邪、东莞五郡诸军事。
后谢晦起兵叛乱,檀道济率军作为到彦之后继,到彦之战败退保隐圻,等到檀道济率领军队赶到。谢晦本来以为檀道济与徐羡之一起被杀,忽然听闻檀道济来到,谢晦军心动荡,不战自溃。谢晦叛乱平定后,檀道济升为都督江州、荆州的江夏、豫州的西阳、新蔡、晋熙四郡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之司、江州刺史,持节、常侍不变,增封千户。
交战北魏
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到彦之北伐北魏卑,宋军已平定黄河以南,不久又丢失,洛阳金墉、虎牢都被魏军占领,魏军逼近滑台。朝廷加檀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率军北讨。军队到达东平寿张县,遇到魏军将领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济统率宁朔将军王仲德、骁骑将军段宏奋起进击,大败魏军。檀道济转战到高梁亭,北魏宁南将军、济州刺史寿昌公悉颊库结前后迎战,檀道济分别派遣段宏及台队主沈虔之等设奇兵出击,当即斩杀悉颊库结。
檀道济进军到济水上,连战二十余日,前后数十次交战,魏军人数众多,最终滑台被魏军占领。檀道济在历城保全军队而返回。檀道济进位司空,持节、常侍、都督、刺史并如故,檀道济还镇寻阳。
疑忌被杀
檀道济因在前刘裕一朝立功,威信名望特别高,左右及心腹,都身经百战,几个儿子有才气,因而朝廷怀疑畏惧他。宋文帝生病多年,屡次病危。彭城王刘义康曾提醒宋文帝:如果宋文帝驾崩,檀道济将不可控制,就像谢晦一样。
檀道济
元嘉十二年(435年),宋文帝病更重,刚好北魏进犯边境,就召檀道济入朝。檀道济到来时,宋文帝病已好转。元嘉十三年(436年)春,朝廷将要遣檀道济回镇所,突然宋文帝又发病,再召檀道济回到饯行的道路上,把他逮捕交给廷尉。诏书说:“檀道济赶逢时遇,在过去受到了皇恩,他得到的宠幸和厚待,无人能及。但他不对这特殊的恩遇有所感动,去想报答其万分之一,反而凭空怀疑和存有反心,而且在危险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元嘉以来,猜疑多结,不义不亲的心,附下欺上的事,已经为大家所知道,暴露无遗。谢灵运叛逆明显,但他却赞同他的邪说,常为他隐瞒。还偷偷散发财宝货币,招诱狡猾之徒。逃亡的人前来投奔的越来越多,日夜窥测谋划,想要达到这非望的目的。镇军将军王仲德入朝,多次陈说此事。朕因为他位居台鼎高位,预先赏赐封土,希望弥补互相的缝隙,使他或许能革面洗心。可是他怙恶不悛,终于发动反叛,因为朕生病,就规划实现其阴谋。前南蛮行参军庞延祖了解了他的全部阴谋,向我密报。对天子和父母的叛变,刑罚是不能赦免的。何况罪孽之深,像他这样严重。便可逮捕交付廷尉,按刑处斩。此事只限于首恶,其余都无所追究。”宋文帝下令逮捕檀道济和他的儿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司徒从事中郎檀粲、太子舍人檀隰、征北主簿檀承伯、秘书郎檀遵等八人,都在廷尉处斩首。又收捕司空参军薛彤到建康处死。派遣尚书库部郎顾仲文、建武将军茅亨到寻阳,收捕檀道济的儿子檀夷、檀邕、檀演及司空参军高进之斩首。
(史籍冲突:《宋书》编写于五世纪晚期,写作宋文帝下诏处死檀道济;《南史》编写于七世纪中期,却写作刘义康矫诏处死檀道济。)
薛彤、高进之都是檀道济心腹,勇敢而有武力,当时人把他们比作张飞、关羽。起初,檀道济见人来逮捕,脱下头巾掷到地上说:“这是破坏你的万里长城!”檀道济死于宋元嘉十三年(436年)4月9日。次日,刘宋王朝为庆祝檀道济被杀而大赦天下。
宋文帝刘义隆一直都恼恨檀道济,甚至在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文帝刘义隆还在公开地把河南重镇的丢失,归罪于檀道济的“养寇自资”。
直到南朝宋孝武帝登基之后,檀道济之孙檀孺(檀邕之子)才被宽宥,到任官奉朝请。
主要成就
刘裕北伐
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后秦,檀道济为冠军将军,与王镇恶同为先锋,引军沿淮水、淝水向许昌、洛阳进发。檀军先抵项城,后秦守将姚掌不战而降,但在进攻新蔡(今属河南)时,遭到了后秦大将董遵的顽强扺抗。檀道济督军猛攻,破其城,杀董遵,继而攻克许昌,擒获后秦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杨业。利用军威大振之机,檀道济乘胜前进,拔阳城,克荥阳,直抵成皋(今河南荥阳)。秦征南将军姚洸屯戍洛阳,急向关中乞求援兵。姚泓派将姚益男领一万人马星夜赶赴往救。可援军尚未到达,檀道济已攻下成皋,并会同其它部队,四面环攻洛阳。姚洸孤军难守,只得开城门出降。次年三月,刘裕让毛修之留镇洛阳,令檀道济率师继续西进。王镇恶克渑池,抵潼关。檀道济和沈林子渡河北击,进攻蒲(今山西永济),想以此绕过潼关,进入关中。但后秦守军战斗力甚强,城坚难下。檀道济不得不回军河南,会同王镇恶合攻潼关。后秦太宰姚绍率军五万援救,开关出战。晋军奋击,杀伤秦军千余人。秦军受挫后退驻定城(今陜西华阴东),据险固守。相拒数月,姚绍病死军中。秦军失去主将,无心战守。八月,王镇恶率舟师由黄河入渭水,至渭桥登岸,破后秦军。姚泓出城投降,后秦灭亡。刘裕东归后,任檀道济为征虏将军、琅琊内史。及刘裕建宋,檀道济以佐命之功,改任丹阳尹、护军将军。永初三年(422),又奉命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监淮南诸军。
抗击北魏
刘裕死后,少帝即位,檀道济与徐羡之、傅亮、谢晦四人同为顾命大臣。北魏以宋值新丧,大举南进,共出数路,攻略宋地,司州全部及青州、兖州、豫州大部分地区很快被魏军夺占。檀道济闻警,率军救援。军至彭城,司、青二州并告危急,檀道济领兵不多,不足分赴,而青州道近,守军薄弱,便统兵兼程往救。魏军见宋援军将至,撤去青州治所东阳(今山东费县西南)之围。檀道济兵至东阳,军粮耗尽,只得停止追击,又见东阳城已残敝不堪,移青州治所于不其城(今山东即墨西南),尔后回军湘陆(今山东鱼台东南),阻止了魏军南进的势头。次年,因少帝游戏无度,荒怠朝政,徐羡之等密谋废立,召回檀道济共谋其事。当睌,檀道济与谢晦同宿领军府。谢晦心怀恐惧,辗转难寐,而檀道济触床即鼾声如雷。为此,谢晦深深佩服檀道济的镇静和胆量。次日,几位顾命大臣入殿矫诏太后令,废少帝,迎刘义隆入承大统。
元嘉七年(430),为解除北魏对宋的威胁,文帝命檀道济统军北伐。宋军前部到彦之进军河南,收复洛阳、虎牢等地。但很快,北魏太武帝亲自率军反击,击溃了到彦之等部,刘宋前线部队一片混乱,很多地方纷纷失守,退驻滑台。翌年一月,檀道济率师往救滑台,军至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遇魏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济领军奋勇前行,大破魏军,并乘胜北进,前后二十余日,连战三十余次,宋军多捷,进抵历城(今山东济南)。
个人生活
辈分 |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平辈 | 兄长 | 檀韶 | 刘宋时安南将军、散骑常侍,封宜阳县开国侯。 |
檀祗 | 东晋时抚军将军、散骑常侍,封西昌县开国侯,谥号威。 | ||
子辈 | 长子 | 檀植 | 官至给事黄门侍郎。 |
次子 | 檀粲 | 官至司徒从事中郎。 | |
三子 | 檀隰 | 官至太子舍人。 | |
四子 | 檀承伯 | 官至征北主簿。 | |
五子 | 檀遵 | 官至秘书郎。 | |
六子 | 檀夷 | —— | |
七子 | 檀邕 | —— | |
八子 | 檀演 | —— | |
孙辈 | 孙子 | 檀孺 | 官至奉朝请,檀邕之子。 |
檀公获罪,檀氏八子并伏诛,其中五人位列公卿,惟邕子公孙檀孺为太祖(即宋文帝刘义隆)宥。 |
轶事典故
檀道济
公元430年(元嘉七年),刘义隆出师北伐,任命檀道济总都督各路军事,不久宋军战败,粮草吃紧。檀道济军中有个兵士逃到魏营投降,把宋军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的将领。北魏就派出大军追赶檀道济,想把宋军围困起来。宋军看到大批魏军围上来,军心动摇。檀道济却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当天晚上,檀道济亲自带领一批管粮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食。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魏军探子偷偷地向营里望了一下,只见一只只米袋里面都是满满的。他立即报告主帅,说檀道济营里军粮还绰绰有余,显然不能跟檀道济决战。魏将得到情报,以为前面来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来诱骗他们上当的,就把投降的宋兵杀了。其实,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罢了。檀道济最终凭借“唱筹量沙”之计顺利退兵。
檀陶之交
陶渊明在彭泽当了八十多天县令,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而解甲归田,在江州过着隐居生活,在他老年贫困的时候,即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也就是他76岁时,正在担任江州刺史的檀道济听说了陶渊明最近又病了,家中又缺少食物,饿得已经躺在床上好些天,起不了床。心中甚是挂念,知道他喜爱喝酒,专门打了几斤好酒和一些他喜欢的美食,亲自到他家访问。
在一个残败颓圮的院落,“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一位老人,已经躺在那张屡加修缮的旧床上好多天了,饥寒交迫。檀道济看后,心中一片酸楚,一位大名鼎鼎的文人晚年竟如此落魄,就忍不住的劝他说,“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忍,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陶渊明回答道,很坚决的拒绝了檀道济送的酒肉。
看样子陶渊明看不惯当朝社会,不愿意为“五斗米而折腰”,此人极其清高,有着文人的骨气,不为利禄所动。堂堂一个江州刺史手握兵权,屈尊来请一个糟老头出山,居然还不给面子,按道理有陶渊明的苦头吃,可事实不是这样,檀道济也没有为难陶渊明。一位当朝战功赫赫的武将,一位满腹经纶的文人,一种惺惺相惜的友谊瞬间在这里得到了升华。
自毁长城
公元432年(元嘉九年),檀道济因屡有大功,被封为司空,镇寻阳。公元436年(元嘉十三年),刘义隆生重病,彭城王刘义康执政,担心檀道济会在刘义隆死后谋反,矫诏召檀道济入朝。临行前,其妻劝檀道济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招,恐有大祸!”檀道济不听劝告,说:“我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从没有辜负国家,国家又怎么会辜负我心呢?”结果,檀道济一到建康,就被刘义康逮捕。檀道济被抓时,狠狠地把头巾拉下摔在地上,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最后,檀道济与其子十一人,及薛彤、高进之等亲信将领都在建康被处死。消息传到北魏,魏军将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南方就再没有可畏惧的人了!”
檀道济被杀15年后。宋文帝曾在发起北伐,却被北魏击败。北魏军队长驱直入,一度南征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宋文帝刘义隆登石头城北望,面有忧色,长吁道:“如果檀道济还在,怎么会到这个地步!”
注意:《宋书》的作者是南朝宋人,成书于檀道济被杀的数十年后。在《宋书》中,诛檀事件被记录于《宋书·文帝纪》、《宋书·列传第三·檀道济传》,都说明,宋文帝认为檀道济被杀是罪有应得,并为庆祝檀道济的伏诛而大赦天下。甚至,在檀道济被杀15年后,宋文帝刘义隆依然认为檀道济是“养寇自资”的罪人。《宋书·列传第二十八·刘义康传》完全没有提及诛杀檀道济的重大功勋。但是,编撰在檀道济被杀200多年后的《南史·檀道济传》,却第一次出现了刘义康矫诏的说法。因此,导致了后世的历史争议:究竟是刘义隆支持刘义康矫诏诛杀檀道济,还是刘义隆亲自下诏诛杀檀道济?
史籍记载
《宋书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檀道济列传》
《南史卷十五 列传第五檀道济列传》
《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一十八 晋纪四十》
《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二十 宋纪二》
人物评价
檀道济像
刘义隆:“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小丑窃据,河南修复,王师再屈,自别有以;亦由道济养寇自资,彦之中涂疾动。”檀道济被杀,时人编出歌谣说:“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檀道济任江州刺史)。”
檀道济死后,魏人都说:“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
刘义隆询问殷景仁说:“谁可接替檀道济?”殷景仁回答说:“檀道济因屡立战功,所以有威名,其他职务未必能够胜任。”刘义隆说:“不然,西汉时李广在朝廷,匈奴不敢南侵,能够接替他的还有谁?”
《十七史百将传》:“孙子曰:‘将军可夺心。’道济谓晦悉臣勇,果不战而自溃。又曰:‘强弱形也。’道济唱筹量沙而却魏军是也。”
檀道济的事迹,主要见于《宋书·列传第三·檀道济》、《南史·檀道济列传》和《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资治通鉴》大家都知道出自司马光,只写政治斗争和政治人物,以总结得失,鉴古知今;《南史》、《北史》是唐朝史学家李大师、李延寿父子的作品。李大师之所以要重修《南北史》,因为当时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所以要钩沉史海,打通南北,自成一家。其中《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为本。撰《宋书》的沈约是南朝官场不倒翁,历宋、齐、梁三朝,官儿越做越大,一生富贵。
此人执齐梁文坛牛耳,大力奖掖后进,对刘勰的推举尤其被传为佳话;虽政绩平平,“用事十余载,未尝有所荐达,政之得失,唯唯而已”,然而史才突出,一生撰写三代国史,对文章之事极其看重,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位:萧衍称帝后依然不忘文人本色,有次跟沈约单挑,标的是关于栗子的典故。二人各自写下,结果沈约不敌,少了三条。沈约事后这样解释:“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意思是说萧衍贵为天子,所以我得让着他。偏偏萧衍又较真,险些将沈约治罪。二人最后确实交恶,沈约忧惧而死。南唐后主李煜词中有这么一句:沈腰潘鬓消磨。其中的“沈腰”便是指沈约。他暮年腰身极度苗条,想来与忧惧不无关系。
这样一个文人,必然会对自己的文字负责。所以《宋书》中的檀道济事迹,可信度不容置疑。而《南史》出现在两百多年后,可信度则明显不如《宋书》。而上述几本史书,关于檀道济都有两个基本口吻:首先他有将帅之才;其次他有不白之冤。《南史》甚至记载,檀道济被冤杀的当天,京师建康地震,随后地上生出许多白毛,这样一首歌谣慢慢流传开来:“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
江州此地每每令历史心痛。数百年后,司马白居易又为一位流落天涯的歌女潸然泪下,青衫湿透;可是比起那位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刺史檀道济的冤屈,又何止千万倍!
历史影响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宋司空武陵公檀道济”。及至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檀道济。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檀道济亦位列其中。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