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巴族
门巴族
门巴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方言差别较大,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
门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和墨脱地区,错那县的勒布是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区,门巴族和藏族长期友好往来,互通婚姻,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1964年,门巴族被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门巴族人口数量为11143人。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族称
3 历史
4 艺术
5 习俗
6 名人
基本信息
人口数量:11143人(2020年)
信仰:苯教、喇嘛教
语言:门巴语
分布:西藏自治区门隅、上珞渝的墨脱
文字:通用藏文
中文名:门巴族
族称
“门巴”意思是“生活在门隅的人”。
“门巴”既是自称,也是藏族和其他民族对他们的称呼。
由于居住地域的差异以及历史上的民族迁徙,各地门巴族还有一些其它称呼,如自称“主巴”、“勒波”等。
历史
根据神话传说、藏文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可知,门巴族族源是门隅的土著群体与来自于西藏高原北部的群体互相融合而来的。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大约在吐蕃王朝统一西藏诸部以前,门巴族已经形成。
门巴族
公元7世纪,门隅地区归入吐蕃地方政权治下,门巴族成为吐蕃的属民。823年立于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记载:“此威德无比雍仲之王威严煊赫,是故,南若门巴……等虽可争胜于疆场,然对圣神赞普之强盛威势及公正法令,莫不畏服俯首,彼此欢忭而听命差遣也。”元至正六年(1346)的藏文史籍《红史》记载,早在松赞干布时代“南自珞与门……等均置于吐蕃统治之下”。成书于1564年的藏文史籍《贤者喜宴》载:“如是……南方之珞与门……等,均被收为属民。”从这些古藏文史料可以看到,藏族与门巴族以及珞巴族在久远的古代就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吐蕃王朝开始,藏族与门巴族和珞巴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不断得到加强。13世纪中叶,门隅被纳入西藏萨迦地方政权的治理之下,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14世纪至16世纪,西藏噶举派势力帕木主巴政权和藏巴汗政权统治西藏,门隅成为噶举派的领地。这一时期,对门巴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西藏地方政权在门隅委派官员,设驿站、税官、关卡和集市,以及传播佛教和兴建寺院,这一切,对门巴族的部落社会和村社组织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原始村社组织在继续维持原有性质和职能的同时,又增加了担负向西藏地方政权和领主缴纳贡物、差役和赋税的任务,门巴族人民开始逐渐沦为农奴。
17世纪中叶,藏传佛教格鲁派取得了西藏地方政权。五世达赖喇嘛为加强对门隅的治理,派他的弟子和密友、出生于门隅梅惹萨顶地方的门巴族高僧梅惹·洛珠嘉措到门隅传教和执政。洛珠嘉措积极采取措施治理门隅,改宁玛派寺院达旺寺为格鲁派寺院,并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使达旺寺成为门隅的第一大寺,成为格鲁派在门隅地区的政教中心。1656年,五世达赖喇嘛令西藏地方政府委派两名“拉涅”(总管),协助梅惹喇嘛管理门隅的行政事务。达旺寺建成后,五世达赖喇嘛和西藏地方政府赋予了达旺寺很多特权,如委派下级官员,征收赋税,实行“僧差制度”,会同政府官员管理门隅等。为了扩大达旺寺的影响,加强对门隅的政教统治,五世达赖喇嘛于1680年亲自给梅惹喇嘛颁封了封文。
18世纪初,西藏地方政府在原管理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对门隅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在门隅建立地方行政机构,清查户口,颁布封文律令。在行政区划和建制上,按照不同地域和传统习惯,参照西藏其它地方实行的行政区划制度,将门隅地区划分为32个“措”或“定”(相当于乡一级行政机构,大的“措”与区一级机构相当)的地方行政组织。在“措”或“定”的基础上设有四个“宗”,即江噶尔、森格、德让和达隆宗。“宗”的建制相当于现在的县一级政权,有的小“宗”相当于区一级政权。为了管理“措”或“定”以及“宗”的行政事务,西藏地方政府在达旺设立了“达旺细哲”(意为“四联”)的行政管理机构。“细哲”指由四个方面的代表组成的联合管理委员会,即西藏地方政府委派的拉涅,一僧一俗各代表一方,哲蚌寺洛色林扎仓所派的达旺寺堪布,达旺寺扎仓代表。“达旺细哲”是管理日常行政事务的常设机构。19世纪中叶,西藏地方政府强化“达旺细哲”的管理职能,于1853年,授予错那宗僧俗宗本参与管辖门隅的权力,组成“达旺住哲”(意为“六联”)的更高一级的行政管理委员会。在“达旺住哲”的基础上,加上西藏地方政府拉恰勒空委派的错那宗“哲珠”(购米官),组成“达旺顿哲”(意为“七联”)的会议。“达旺顿哲”不是常设机构,通常只解决通商贸易问题,只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才召开会议。还有“达旺古哲”的“九联”会议,它是在“六联”的基础上增加达旺附近门尼玛三部即夏日措、斯如措和拉乌措的头人,主要解决措与措、村与村之间的纠纷。当遇到最紧急的事关整个门隅地区利害关系的重大事件时,“达旺住哲”会同门隅各部头人组成“达旺塔措”会议。以上不同层次的常设和非常设机构,发挥着各自的行政管理职能,封建农奴制统治在门隅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鸡爪谷
在日常生活中,门巴族的主食主要有荞麦饼、玉米饭、大米饭和鸡爪谷糊。玉米饭是墨脱门巴族的主食。鸡爪谷,谷穗形似鸡爪,故得名,产于墨脱和珞瑜地区。鸡爪谷的食用方法一般是炒熟后磨成面后干食,也做成黏坨食用。鸡爪谷还是酿酒的优质原料。墨脱门巴族酿造的“邦羌”酒,主要是以鸡爪谷为原料酿制成的。在门隅南部和墨脱地区出产稻米,因而米饭也是门巴族的重要主食。在门巴族饮食结构中,常见的蔬菜品种有白菜、萝卜、元根、土豆、黄瓜等。门隅和墨脱森林茂密,盛产野生蘑菇和木耳。蘑菇种类繁多,味道十分鲜美。
门巴族日常生活中饮料有酒和茶两大类别。酒有“邦羌”、米酒和青稞酒,茶有酥油茶和清茶。石锅是门巴族特有的煮饭做菜的炊具。石锅传热慢,炖肉做饭可保持食物的原味,十分鲜美,深受人们喜爱。门巴族居住地区多竹木,餐具主要是用竹木制作。其中最有名的是门巴木碗。木碗以桔红色为主调,明亮、华丽,造型丰富,线条流畅。
门巴族善饮酒,大至婚丧嫁娶、宗教礼仪,小到日常杂活、谈天说地,均离不开酒。
服饰
氆氇围袍
门巴女性服饰绚丽多彩。门隅达旺一带的妇女穿称为“堆通江坚”的花上衣,衣服上绣缀有人、牛、太阳和各种花卉的彩色图案,色彩用白、蓝、黄、红四色搭配。妇女穿白短内衣,下体穿筒裙,筒裙由条纹花布做成。勒布、邦金等地妇女穿内衣和外罩衣,围白色氆氇裙。外罩衣服长及小腿,质料系羊毛织成的氆氇呢,色彩为红色和黑色,斜襟右衽,衣角开口,用孔雀蓝布压边,无领、无扣、无衣袋,穿者腰部围一条称为“金玛”的白氆氇做的围裙。墨脱门巴族妇女喜欢穿白色的无领、圆口、搭襟小上衣,一般不穿外罩衣服,下身喜欢穿有竖条花纹、下边带飘穗的筒裙。妇女系腰带,腰间佩挂小腰刀。墨脱门巴族崇尚白色,反映在服饰穿戴上男女上衣均以白色为主。在勒布地区,妇女有一件不同于其他地区门巴族妇女的特殊装束,这就是披挂在她们后背上的那张完整的小牛皮。披挂时,小牛犊皮毛向内而皮板朝外,头部向上直抵披挂者颈项,牛尾朝下,四肢向两侧伸展。
门巴族男子的服装有外套、内衣和长裤等。长外套用羊毛纺织的氆氇作料,衣长达膝,斜襟右衽,立领长袖,无扣和衣袋,镶蓝色滚边,外套以红色为主,穿衣时系红氆氇腰带。内衣一般用白土绸作料,斜襟右衽,无领。
达旺一带的门巴族妇女戴一种称为“古奥洛木”的帽子。这种帽子由牦牛毛编织而成,圆顶,帽沿有五角,垂吊5根缨穗,戴时,1根穗子对准鼻梁正中,另4根在侧面和脑后,芒果一带的妇女帽形似达旺帽,前后缨穗有18条之多。邦金妇女的帽形亦似达旺帽,虽没有飘逸的穗子,但在帽沿上插一支孔雀翎或雉鸡尾,鲜艳夺目,别致美观。勒布一带的门巴族男女戴一顶别具特色的小帽,门巴语叫“巴尔霞”。“巴尔霞”的圆顶用黑氆氇呢制成,帽围是用红色氆氇或红色毡绒缝制的二寸高的筒状,翻沿部分用的是桔黄色毡绒,镶以孔雀蓝沿边,并留一楔形缺口。戴时,习惯将缺口对着右眼的上方。过去女帽色料全用黄色,帽沿缀有垂至眉际的五彩色线穗子。
门巴族妇女的饰品有耳环、项饰、腰带、手镯、戒指等。男子蓄长发,佩戴耳饰,胸前喜戴一菱形“嘎乌”,腰佩长刀,挽弓挎箭。
建筑
门巴族民居主要有碉房式石楼和干栏式木屋两类。石楼的屋顶用木板苫盖,有苫檐伸出楼壁,楼顶两面坡倾成人家形。石楼基座大多为长方形,楼壁垂直高耸。基座和楼壁全用石块砌成,不用挂梁。楼屋之间铺排木板。门巴石楼一般分作3层,底层供圈养牲畜使用,中层是住人的居室,上层堆放粮食和杂物。
干栏式木屋,是墨脱门巴族的房屋建筑。门巴木屋的建筑为竹木结构,一般为三层。底层无围墙,供拴养牲畜用,第二层为人居住的住室。住室的外侧有宽大的外走廊,兼作晒台,是人们编竹器、做木活的场所。底层与外走廊相连接的是一架用粗大的圆木砍凿成的木梯。第三层存放杂物。屋顶为两面坡人字型。门巴族粮仓与木屋是分开建的,一般相距数米或十几米。门巴族修房造屋,从选择地基、开工到落成竣工,有丰富的习俗和礼仪。
出行
门巴族传统的交通工具十分简单,无代步工具。
运输时,门隅门巴族有时使用畜力,墨脱门巴族则完全靠人背运。人力、藤筐和竹筐,外加一根“丁”字形手杖,是门巴族外出时常用的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
在门隅和墨脱地区,河网密布,桥梁纵横,既有溜索桥和藤网桥,也有竹索桥和木桥,最具特色的是藤网桥。
文学
门巴族的文学主要门类有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等。
人类诞生神话有《猴子变人》和《三兄弟和扎深木》。《三兄弟和扎深木》讲,很早以前,雅鲁藏布江江水漫了出来,淹没了整个世界,只有南迦巴瓦峰还矗立在汪洋的中央,只有一个男孩侥幸活了下来。天神授意扎深木女神同男孩结为夫妻,生下了许多浑身长毛的孩子。他们没有饭吃,没有衣穿,住在山洞里。天神见此情景,送给男孩荞麦种和小刀。男孩学会了种庄稼,用“窝麻”药草的嫩根煮水给孩子洗澡,洗去了孩子身上的毛。因为孩子怕热水烫,把头伸进洞里,身子露在外面,所以留下了头发。从那以后,世上有了人,并且成了今天这个模样。
《皮休嘎木》是一篇门巴族家喻户晓的传说。反映的是工匠和桥梁建筑发明家皮休嘎木的传说。门巴族还有许多反映民族迁徙和民族间友好往来的传说。门巴族有丰富的动物故事和生活故事。动物故事语言生动而精炼,常把动物形态的描绘与讽喻意义的表现混融一体,寓意深刻,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生活故事中有幻想性色彩浓郁的作品,如《隅南热巴的故事》、《宝碗》等,还有许多直接反映现实生活斗争的写实性的作品,其中反映劳苦大众同领主斗争的题材,在门巴族民间故事中占有很大的份量。
在门巴族民间诗歌中,“萨玛酒歌”是一个主要的诗体。萨玛酒歌分独段体和多段体两种,以多段体居多。在结构上,一般一首完整的多段体诗为3段。每段由3行或5行诗行构成。每诗行有6音节或9音节,也有7音节或8音节构成一诗行的。顿律通常为3顿。萨玛酒歌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歌颂和赞美家乡的诗歌《萨玛·家乡》和《萨玛·白鹤歌》,热情讴歌了家乡的富饶、美丽与神奇。
情歌也是门巴族诗歌的重要诗体。门巴族情歌多为独段体,基本结构为每首诗4句诗行(偶而有6句诗行),每句6个音节,分3顿,每顿均为两个音节。门巴族情歌结构短小,易唱易诵,音韵铿锵,节奏鲜明,善用比兴手法,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门巴族情歌主要以爱情和婚姻作为基本主题,有的表达男女双方互相倾慕、爱恋的炽烈情感,有的表现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有的表达对情侣的痴痴思念,有的抒发由于爱情悲剧引起的忧伤与哀怨。在门巴族民间诗歌创作中,叙事长诗《太波嘎列》是一部规模较大、流传广泛的作品。门巴族的作家文学以《仓央嘉措情歌》为其代表。《仓央嘉措情歌》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已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佳作,在西藏地区影响深远。
教育
门巴族的现代教育是从夜校的开办起步的,夜校成为成人脱盲教育和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形式。
为了发展门巴族地区的现代教育,国家拨出专款,在墨脱县、错那县和林芝县等门巴族集中居住的乡村兴建学校,满足门巴族少年儿童就近上学的需求。为了更快地发展包括门巴族在内的西藏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西藏自治区教育委员会于1988年投入大量资金兴建了林芝民族学校。学校是一所重点招收西藏自治区境内少数民族如门巴族、珞巴族、僜人和夏尔巴人学生为主的专门学校。
门巴族地区村有夜校和小学,乡有完小,县有中学,地区有民族学校和高中,自治区有各类专业技术学校和大专院校,祖国内地的16个省市开办西藏中学和西藏班。
由于各级政府重视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墨脱县已顺利通过了西藏自治区“普六”验收,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初中升学率达到95%,成人文盲率大幅度降低。勒布办事处建有中心小学,已完成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据统计,截至2010年,门巴族共有大学专科学历373人,大学本科学历290人,研究生学历10人。
艺术
门巴族的音乐歌体有萨玛体、卓鲁体、加鲁体和喜歌体等。
萨玛歌体多用于节庆、婚礼、亲朋欢聚等场合。在敬酒时演唱,故又称为萨玛酒歌。
卓鲁意为牧歌,相传是由门巴族的牧业始祖太波嘎列创作的,流行于门隅地区。卓鲁体曲调舒缓宽广、高亢而绵长,除牧人在生产劳作时歌唱外,还用于叙事诗的演唱。加鲁意为情歌,曲调细腻而流畅。
喜歌体以卡萨喜扎为代表,曲调活泼欢快。门巴族的传统乐器有“里令”(双音笛)、“塔阿让布龙”(五音笛)、“基斯岗”(竹口琴)和牛角琴。
舞蹈
门巴族的舞蹈最有特点的是“巴羌”、“颇章拉堆巴”和牦牛舞等。
“巴羌”意为跳神舞。舞蹈多模拟鸟兽形象,有牛舞、猪舞、鸟舞、犬舞、大鹏舞等,主要在宗教祭典和仪式上表演。
“颇章拉堆巴”意为贺新房,这是门隅门巴族在新房竣工时跳的一种欢快的舞蹈,表演者边舞边歌,表达对新房的赞美,对房主家的祝福。
牦牛舞表演时模拟牦牛的各种动作,形象逼真,富于情趣。人们在农闲、节日和喜庆时节还跳圆圈舞、嬉戏舞以娱乐。
戏剧
门巴族
门巴族戏剧俗称门巴戏,是在门巴族丰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孕育、萌生、成长起来的民族艺术之花。门巴戏保留了戏剧的早期形态。表演时,戴不同的动物形象假面具,还要身披不同的饰品,多以动物的皮革、羽毛披挂在身,表演中模拟各种动物的姿态和动作,人物道白很少,跳时不唱,唱时不跳。使用的乐器是巫师跳神时的鼓和钹,只有一人击打乐器,没有固定的戏班和专职演员。戏剧的表演形式十分粗犷和古朴,保留着早期戏剧的古老面貌。门巴戏的传统剧目还有《卓娃桑姆》和《诺桑王子》等。
2006年5月20日,山南门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习俗
墨脱门巴族以十二月为岁首。从藏历11月开始,人们就做过年的准备。大年初一早上鸡鸣第一遍时,全家人就起床,穿新衣,互致问候祝福,每人喝一碗用酥油、奶酪、“邦羌”和鸡蛋煮制的饮料。从初二开始,门巴族以村寨为单位,全村人集中一起,轮流去各家聚餐。这期间,人们除载歌载舞欢度佳节,举行射箭、抱石、跳高、拔河等体育竞技和游戏活动。
门隅门巴族过新年是从藏历元月初一至十五日为节庆日子。新年前夕,家家户户大扫除,用面粉调成糊状,在门、墙和椽条上面涂各种吉祥图案。12月29日除夕之夜,各家均要喝一种用面团、肉块等9种食物煮的粥,以示生活富足。许多人家还准备一个叫“切玛”的五谷斗,内装炒青稞、糌粑面等物,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年初一清晨,各家主妇争相早起,抢先到平常汲水的地方背回第一桶水,认为新年最早背回的水是雪山顶上狮子流下来的奶汁,象征财富,谁背到第一桶水最吉利。初一合家欢聚,不走亲串户。从年初二开始,人们走村串户,探亲访友,相互道喜。到别人家串门时,妇女必须走在前面先进屋,切忌男子先串门进屋。门巴人认为,新年时来客是妇女,预示着家中猪牛会多生母畜,是六畜兴旺的好兆头。节日期间,人们欢聚一堂,唱歌跳舞,还开展人们喜闻乐见的游艺活动。节日期间还有一个大型活动,就是门巴戏的演出。各村寨都有业余戏班,届时演门巴族传统剧目《阿拉卡教父子》和《卓娃桑姆》等,全村不分男女老幼都去观看,甚为热闹。藏历十五日,是整个节日的最后一天,全村男女集体聚会,共同分享各家准备的美味食品。家家房顶上竖立旗杆,悬挂经幡,祭天祈福。
婚姻
门巴族青年婚前社交比较自由,一般女子在十六七岁,男子在十八岁左右,男女之间便可自由交往。青年男女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双方有了感情后,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便可请媒人或由父母亲自去对方家提亲。一般是找与自家关系好、能说会道、有一定威信的人充当媒人。去时带上几竹筒酒和数条哈达,给对方家倒“喜尔羌“(求婚酒)和敬献哈达,对方同意这门亲事就会喝酒并收下哈达,然后择期举行订婚仪式,订婚后一般要半年或一年以上才能结婚。
结婚之日,迎亲人着节日盛装,带着哈达和青稞酒到女方家迎接新娘。娘家送亲人有舅、姑、兄弟等亲戚,新娘父母不随队伍前往,由男家派专人来迎接。迎亲途中男方家要敬女家3道酒,有专门安排的敬酒人在路旁恭候。新娘到男家后即被带入内室,脱去从娘家穿来的衣服首饰,里里外外换上婆家准备的一套东西,表明新娘从此属于婆家人。换好衣后新娘和新郎入座,乡亲们向一对新人和娘家客人献哈达、敬酒,唱诵颂词和吉祥歌。婚礼第二天,娘家以舅父为主的客人借口酒不香浓、敬酒女无笑颜为由开始发难,挥舞拳头捶打桌子,掀翻酒碗杯盘,责骂男家,婚礼出现戏剧性的场面。男家会急忙端上好酒好菜,向娘家人赔罪,请求原谅,闹剧最后以舅父接受男家的“赔罪酒”而平息。婚礼第三天,新郎家要为新娘的父母及亲属在一个专门的房间设丰盛的酒宴,一边喝酒吃饭,一边商量新娘何时落户夫家。娘家客人在酒宴上要给新娘送些钱物,舅父及父母依次劝慰女儿,教训女婿。临近傍晚时,酒女和歌女手捧大碗酒,边歌边舞给娘家人敬“杂羌”(送行酒),这时新娘的亲属们挥舞着哈达,唱起急促的短调“回去歌”,蜂拥而上,将新娘从婚宴上抢走。新郎的亲属们也挥舞着哈达,唱着“归来歌”,急忙追出门外去抢夺,最后由媒人出面才能平息“风波”。婚礼期间,人们饮酒狂歌,欢跃舞蹈,通宵达旦。
妇女怀孕后,仍从事劳作和家务。门隅妇女过去必须回娘家生第一胎,现在仍以在娘家生孩子居多。墨脱门巴族在哪里生第一胎由生育妇女决定。妇女生产时,由老阿妈或家人接生。孩子出生后,乡里四邻、亲朋好友携带蛋、肉、黄酒等前来祝贺,但来人不能进产妇的屋子。
孩子的命名仪式一般在出生3日后举行,多请喇嘛或扎巴取名,也可由家中的长者取名。请喇嘛或扎巴取名,孩子的名字大都与宗教有关。家人取名,名字表现的是长辈对孩子未来寄予的美好期望与意愿。
葬礼
门巴族的葬式有土葬、水葬、火葬和天葬,还有少量的屋顶葬和屋底葬。有一次葬,也有二次或三次葬型的复合葬。
名人
仓央嘉措(1683~?),西藏六世达赖喇嘛,是西藏历史上很有才华的一位诗人。出生于藏南门隅之宇松的一个农民家庭,6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他只在和母亲艰难度日。1697年,仓央嘉措被第巴·桑结嘉措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是年9月,被接到拉萨,法名是阿旺罗桑仁青·仓央嘉措。是年十月二十五日,仓央嘉措被迎至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
门巴族
仓央嘉措成为五世达赖的继承人,是第巴桑结嘉措一手制造的政治斗争的产物,最后又成为第巴桑结嘉措与其政敌斗争的牺牲品。此时,西藏的政局发生变动。1701年,固始汗的曾孙拉藏汗继承汗位,与第巴桑结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锐。1705年,双方爆发了战争,藏军败,第巴桑结嘉措被处死。事变发生后,拉藏汗向康熙帝报告桑杰嘉措“谋反”事件,并奏称由桑杰嘉措所拥立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不守清规,是假达赖,请予“废立”。康熙帝准奏,决定将仓央嘉措解送北京予以废黜。1706年,仓央嘉措被“解送”北京途中,据说行至青海湖滨时去世,时年24岁。有的记载中说他是舍弃名位、决然遁去,周游蒙藏印等地,后来在阿拉善去世。仓央嘉措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他创作的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仓央嘉措的情歌多是六言四名的“谐”体诗歌,内容纯朴自然,语言通俗易懂,富有民歌风味,在民间广为传诵。
索卡尔瓦(生卒年不详),17世纪中期门隅地方都落首领。他在当地威望很高,被民众尊为“第巴”。五世达赖执掌西藏政教大权期间,曾派喇嘛梅惹·洛珠嘉措回家乡门隅,加强对该地的统治。索卡尔瓦积极配合梅惹喇嘛施政,有力地支持了西藏地方政府,维护了民族的团结和西藏的统一。1656年以后,同意由西藏地方政府派两名行政官员协助管理门隅政务,对门隅地区归属西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格桑(1941~),西藏错那人,全国劳动模范。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任错那乡党支部书记以后,坚持改革开放,利用本地半农半牧、森林资源丰富的特点,走多种经营、共同致富的道路,当年全乡人均收入即达800多元,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表彰他所取得的成绩,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次仁央吉:女,门巴族。中国传媒大学2005级表演本科班毕业。歌手、主持人、演员。 2008年比亚迪FO汽车广告、北京现代汽车广告。2008年参演电影《兄弟》。2009年参加CCTV祖国60华诞《盛世和谐少数民族大联欢》。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