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发展历程
3 内容
4 指导方针
5 战略地位
6 基本目标
7 重要影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指导:马克思主义
时间:1982年
内容:思想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战略地位:指导性
发展历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被提上了发展的日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0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系统化,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初步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从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文件、会议内容出发,初步论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阐述精神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物质文明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就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探索性意见和建议。
提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进步状态和重要阶段。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是在社会主义较为完善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人类历史上新型的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却仍处于探索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此以后,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我国全面开展。改革开放事业也迫切需要一种高度精神文明来支撑和巩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呼吁新的高级的精神文明。
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上叶剑英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科学概念。他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一重要讲话不但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括指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和建设方向,还指出了精神文明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在同年10底举行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次年12月举行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都强调,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到了1981年6月,党的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强调并进一步确认“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并把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条基本结论之一。至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便和社会主义的中国联系在了一起。
形成
从1979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念的提出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前夕,党和国家带领着广大人民群众就如何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1981年2月,全国总工会等9单位就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发出倡议: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并得到了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公安部等中央部门的大力支持。次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宣部《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报告》指出,“‘五讲四美’活动是目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决定从当年起,把每年3月确定为“全民文明礼貌月”。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并从实践中不断得到了检验。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根据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总任务的要求,大会作出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把“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
至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基本形成,并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要部分。
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思想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问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是:必须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文化建设
内容、地位、作用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1、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
3、发展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
4、发展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
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1、普及理想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2、普及道德教育,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3、在人民中进行以共产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
4、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它的腐朽思想。
指导方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指导方针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是使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
战略地位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它的全面展开,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义,是中国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强大活力,对精神文明建设是巨大的促进。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能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有力地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防止种种迷失方向的危险,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用几代人的努力建设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考验。应当相信,有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有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经济政策,有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主义法制,尤其是有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坚决拥护,只要在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一定能够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
总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全党同志必须从这个总体布局的高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拨乱反正的胜利和全面改革的展开,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活力,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突破一系列僵化观念而提高到新的水平;全国安定团结,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展开,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开始树立,教育科学文化日趋繁荣;党的优良传统在发扬,党风和社会风气在好转。这是主流。同时必须看到,精神文明建设在许多方面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改革和开放的形势不相适应,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实际工作中指导方针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党内和社会上一些严重的消极现象还有待人们用很大努力去消除。全面地估计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充分地认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才能坚持不懈地把这方面工作抓上去,否则就会贻误全局。
基本目标
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地进行改造,从而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归宿。“新人”的标准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思想在中国当前阶段的具体化。“四有”是一个完整概念,包括了人的素质的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四有”的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理想和文化,可以说理想是根本,文化是基础。这四个方面有机的结合,培养起一代四有新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一个民族的素质如何,对社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和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重要影响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群众性活动,逐步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许多模范代表人物。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