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仁都西
乌仁都西
乌仁都西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同时也是享有世界盛誉“纤维钻石”阿尔巴斯山羊绒的产地。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地区产物
3 古老神奇
4 典故传说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乌仁都西
地理位置:鄂尔多斯高原西部
特 色:阿尔巴斯山羊绒的产地
所属地区:中国西北
气候条件:干旱
地区产物
阿尔巴斯型绒山羊全身皮毛纯白,体质结实,背腰平直,体躯深而长、臀斜、四肢端正有力,蹄质结实。面凹而清秀,眼大明亮有神,两耳下垂。有发达的额毛和髯,公母羊均有角,公羊角粗大,母羊角细小,两角向上向后,角尖向外伸展,呈偏螺旋状倒八字形。尾短、向上竖立毛分内外两层,外层由光泽良好的粗长毛组成,内层由柔软而纤细的绒毛组成。
阿尔巴斯型绒山羊生性活泼、好斗,耐粗饲,脸有对干旱气候极好的忍耐力和极强的适应性,抗病力强,易管理,繁殖性能好。每年一度的乌仁都西敖包祭奠,是草原上蒙汉各族人民相聚一堂,祈求风调雨顺、草原兴旺的盛会。
古老神奇
如果把鄂托克西边的黄河比作透明的屏障带阻挡着瀚海阑干,那么黄河的东边不远处的乌仁都西山峰和连绵起伏的千里山峦,又仿佛是巨人的胸怀,阻挡着西北风沙的侵入。连接乌仁都西的东西连绵起伏的山峦,像巨人的长臂,紧紧地拥抱着鄂托克大草原。 旖旎的鄂托克大草原,春天草木返青,野芳幽香;夏天琪花怒放,瑶草青青;秋天风霜高洁,天高云淡;冬天枯草金黄,御风飘然。且不说大草原美不胜收的风光,只说这神奇的乌仁都西和连绵起伏的千里山峦。
乌仁都西,如果人们在鄂托克大草原顺着阳面望去,巍巍呈四方形,因其形像四方长桌,于是叫桌子山。桌子山下有许多古老神奇的传说,在汉族中传说,穆桂英挂帅时,曾上此山,山顶中有一大棋盘,是穆桂英与将领对弈之地。棋盘旁有两个清晰可现的石拓脚印,是穆桂英对弈时踏下的。在蒙古族中传说,成吉思汗出征时屯兵阿尔寨石窟(百眼窑),披坚执锐,欲伐西夏。可兵器不足,于是一神仙从天而降,就用一块铁砧,打起了尖锐的兵器,兵器打成后给了成吉思汗,才使“一代天骄”驰骋西城,直达西伯利亚。后来这个铁砧,就变成了大山。这个像铁墩的大山,蒙古族便叫乌仁都西。 连接乌仁都西的千里山峦是物华天宝之地。矿山资源多得叫人咋舌,只要在任何一个地方掘一个口子,煤便会源源不断地被开采出来。矿物不仅是煤,还有石灰石、铁矿石、花岗岩、石英石、硅石……四十多种。这些天然的资源,是鄂托克旗经济增长的支柱。
典故传说
成吉思汗出现在与贺兰山隔河对峙的鄂尔多斯第一峰顶上。几天前在山后坦荡的草原上有过一场鏖战,这是成吉思汗远征西夏后的第一战。他大获全胜,占领了阿尔巴斯山区。可他无心陶醉于胜利的喜悦。常言道:"折敌三千,自损八百"。新的兵源虽然得到了补充,却没有足够的兵器来武装。一场场恶战马上就会接踵而来,燃眉之急,不免有些心烦意乱。正在这时,远处传来丁丁当当的打铁声。顺着声音望去,在一团炉火的映衬下,一位鹤发童颜的巨人,埋头打铁,火星四溅。他就是尧勒达日玛达尔罕。成吉思汗不禁为之一振,欣然走上前去。在巨人的身后堆放着上千件已经打好的兵器。成吉思汗随手拿起一把长矛,用手掂掂,分量足够。他又拿起一把大刀,试试刀刃,锋利无比。成吉思汗问道:"你给谁打这些兵器呢?"巨人回答说:"给成吉思汗。"又问:"那你为什么要给他制兵器呢?"巨人不客气地说道:"看你的装束,像个将军,难道不懂'折敌三千,自损八百'这个道理吗?我们的大汗补充了人马,没有兵器怎么行呢?"这话正中成吉思汗的心怀,不由得赞叹道:"难得,难得!"成吉思汗又问道:"你的铁是从哪里来的呢?"尧勒达日玛带着主人展示家园的骄傲,用手指划了一下大山回答道:"就从这山里来,这可是座宝山呀!山中金、银、铜、铁、锡等矿藏遍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成吉思汗找来各部首领,命令他们挖掘铁矿,让尧勒达日玛巨匠打制兵器。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巨匠,表达自己深深的感激之意,成吉思汗把这座山命名为乌仁都西山,用汉语说就是精巧的砧子。是啊,从远处遥看,乌仁都西主峰,平平展展,上窄下宽,真像个拔地而起的巨大铁砧子。据说山后的峭壁上至今还悬挂着尧勒达日玛巨匠用过的铁砧子呢。山后的贺尔格沟(贺尔格汉意为风箱子)就是巨匠安放风箱的地方。
成吉思汗的后裔们在乌仁都西山上建造了雄伟壮观的敖包,进行四季大奠。每当举行祭奠时,敖包台上摆弓箭长矛,以器怀故,缅怀成吉思汗立下赫赫成功和尧勒达日玛巨匠付出的辛勤劳动。
传说 2
从前有个叫尧勒达日玛的巨匠。他心灵手巧,精通各类五金加工工艺。他将乌仁都西峰当作砧子,制造各种各样的器具。远眺这座山,四四方方,如同铁匠用的砧子一样,于是命名"乌仁都西"。
尧勒达日玛巨匠是一位爱护人民,扶贫济困,德高望重的人。他从山中的矿石里提炼出金银铜铁等各种金属,制作很多金银器具,发给贫苦群众使用。他用黄河水蘸铁,用腾格里沙漠擦亮器具。今乌仁都西山西北脚下的三座小沙丘是尧勒达日玛从腾格里沙漠抓回来擦金银器具所剩下的沙子。从黄河提来蘸铁用的水,流进了乌仁都西周围沟沟壑壑,变成了暗流的泉水。尧勒达日玛打造金银铜铁器具时所溅的火花,埋没在山前山后,变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尧勒达日玛巨匠用过的工具箱,至今还在乌仁都西山东峭壁上悬吊着。乌仁都西敖包祭祀所用的锅勺碗盘、敖包段罩子、垫子等物品,仍出藏于悬崖峭壁的山洞中。
据长者们说,明朝(北元)时期,成吉思汗八白室祭奉于阿尔巴斯山中的险隘之中,因此出现了"苏勒德山"、"查干霍洛"等地名。正因为八百白室祭奉在这里,所以在阿尔巴斯山的最高峰上修建了敖包,举行盛大祭奠,告慰山水神。祭奠敖包时摆出弓箭,箭搭弓弦,以示保卫八白室。
传说3
乌仁都西敖包后面有一条30米长,1.8米高石墙,人们称它为"挡骆驼墙"。以前,有个叫大胡子德木楚克扎布的敖包达玛勒(司祭官)和叫希尔宁堪布的敖包大喇嘛,他们俩都是富裕户。有一天,大胡子对大喇嘛说:"咱俩一辈子祭奠了乌仁都西敖包,受益的却是旗下百姓,而我俩没有得到一点实惠。"大喇嘛回答说:"如果把敖包往东边移一移,我们在自家的门口就能看到敖包。那样,对我们必定有好处的。"于是把敖包往东边移了一下。从此,这两家富上加富,飞黄腾达,青云直上。而对全旗人民带来不幸,肥水都外流了。鄂托克旗的骆驼往阿拉善流了,牛马往陕西榆林流了,金银钞票往盐池、定边流了,东部的土地被神木割去了,鄂托克旗走到山穷水尽的边缘。有一位相士看了以后说:"这是把乌仁都西敖包往东边移动所惹的祸,只对那两家好,而对全旗不好。"于是旗里把乌仁都西敖包往西边移,重新建在原址上。在敖包北边修了挡骆驼墙,东边修了18座山神敖包,南边和西边各修了一座敖包,堵住了鄂托克旗的财宝向西面流失的豁口。
传说 4
很早很早的时候,鄂托克旗的王爷每年带着哈屯(夫人)上乌仁都西山峰,亲自献供品,祭祀敖包,山顶上举行摔跤、赛马比赛。可是王爷的夫人,每次上山都得场大病。有一次,为祭奠乌仁都西敖包,王爷和夫人一起走到山脚时,夫人突然七窍岀血,不能继续前往,只好滞留在山脚下。王爷上山祭奠了敖包,进行赛马时,王爷的儿子连人带马坠入悬崖深沟。王爷以此为戒,禁止妇女上山祭奠敖包,废除山上举行赛马比赛。第二年敖包祭奠时,在乌仁都西山脚修建了哈屯敖包,在苏白沟口准备了赛场。王爷上山祭乌仁都西敖包,夫人留在山脚,祭哈屯敖包。从此,山顶的敖包俗称"诺颜敖包(王爷敖包)",山脚的敖包俗称"哈屯敖包(夫人敖包)"。两个敖包的祭奠结束之后,都来到苏白沟的赛场上,观看摔跤、赛马比赛。
传说 5
据传,鄂托克旗从前有一个绰号叫红鼻子的王爷,他非常凶狠。他在乌仁都西顶上修建敖包以后,令几个石匠在敖包北面凿一眼井。石匠们议论说:"一来这座山的石头坚如钢铁,很难凿打。二来乌仁都西山峰不是地上长出来的,而是从别的地方移过来似的,那里会挖出水呢?挖了也没用。"其中一个能说会道的石匠站出来,要去说服王爷不要在这里凿打井子啦。王爷听了石匠的话,大发雷霆,拿起面前的砚台,朝石匠头上扔过去,打的石匠头破血流。王爷说:"你的头上还能流岀血,难道山头上就不会出水吗?快去凿打!"他回来后对石匠们讲述王爷的话。又有一个石匠出谋划策说:"咱们把井子挖到4--5庹深后,从别处的井子里拿来水倒进去,再倒进一口袋咸盐。然后给王爷回报:我们已经挖了四、五十庹深,井子出水啦。"他们如此行事,王爷听了非常高兴,来到山顶上喝新井子的水。王爷刚咽了一口水,肚子疼的死去活来。王爷发布禁令说:"谁也不能喝这口井子的水!快把井子封闭起来。"这眼被封闭的井子,现仍在乌仁都西敖包北察汗沟源头,连同咸盐埋没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