罂粟

中药材

罂粟罂粟

罂粟,中药名。为罂粟科植物罂粟Papaver somniferumL.的种子。本品严禁非法种植。现特许某些单位栽培以供药用。具有健脾开胃,清热利水之功效。常用于泄泻,痢疾,反胃。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入药部位 3 性味 4 归经 5 功效 6 主治 7 药理作用 8 用法用量 9 使用注意 10 采集加工 11 形态特征 12 生长环境 13 性状鉴别 14 相关论述 15 附注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罂粟

      别称:罂子粟、罂粟米、象谷、米囊、御米、囊子、御米子、罂粟子、粟米

      界:植物界

      属:罂粟属

      种:罂粟

      目:罂粟目

      科:罂粟科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分布区域:现特许某些单位栽培以供药用

      入药部位

      种子。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

      健脾开胃,清热利水。

      主治

      泄泻,痢疾,反胃。

      药理作用

      1、抗癌活性。

      2、治赤白泻痢,腹脏疼痛,里急后重;并治疝气:罂子粟(炒赤)半斤,甘草(炙,锉)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临卧空腹温服。(《圣济总录》万灵汤)

      3、治反胃,不下饮食:白罂粟米二合,人参末三大钱,生山芋五寸长。细切,研。三物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六合,入生姜汁及盐花少许搅匀,分二服,不计早晚食之,亦不妨别服汤丸。(《本草图经》引自《南唐食医方》罂粟粥法)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脾胃有寒者慎服。

      1、《本草图经》:“性寒,利大小肠,不宜多食,食过度则动膀胱气耳。”

      2、《本草汇言》:“如无热疾痰疾者,勿多食也,否则有伤脾冷胃之咎。”

      3、《医学广笔记》:“忌蒜、醋、胡椒。”

      采集加工

      6-8月果实焦黄时,采摘果实,剖取种子,晒干。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无毛或稀在植株下部或总花梗上被极少的刚毛,高30-60(-100)厘米,栽培者可达1.5米。主根近圆锥状,垂直。茎直立,不分枝,无毛,具白粉。叶互生,叶片卵形或长卵形,长7-25厘米,先端渐尖至钝,基部心形,边缘为不规则的波状锯齿,两面无毛,具白粉,叶脉明显,略突起;下部叶具短柄,上部叶无柄、抱茎。花单生;花梗长达25厘米,无毛或稀散生刚毛。花蕾卵圆状长圆形或宽卵形,长1.5-3.5厘米,宽1-3厘米,无毛;萼片2,宽卵形,绿色,边缘膜质;花瓣4,近圆形或近扇形,长4-7厘米,宽3-11厘米,边缘浅波状或各式分裂,白色、粉红色、红色、紫色或杂色;雄蕊多数,花丝线形,长1-1.5厘米,白色,花药长圆形,长3-6毫米,淡黄色;子房球形,直径1-2厘米,绿色,无毛,柱头(5-)8-12(-18),辐射状,连合成扁平的盘状体,盘边缘深裂,裂片具细圆齿。蒴果球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4-7厘米,直径4-5厘米,无毛,成熟时褐色。种子多数,黑色或深灰色,表面呈蜂窝状。花果期3-11月。

      生长环境

      本品严禁非法种植。现特许某些单位栽培以供药用。

      性状鉴别

      种子细小,略呈肾形,直径0.5-1mm。表面蓝黑色或灰褐色,有网状隆起的纹理及黄色种脐。剥去种皮有白色内胚乳及弯曲的胚,油性。味甘。

      相关论述

      1、《开宝本草》:“主丹石发动,不下食,和竹沥煮作粥食之极美。”

      2、《本草图经》:“行风气,驱逐邪热。治反胃,胸中痰滞及丹石发动。”

      3、《纲目》:“治泻痢,润燥。”

      附注

      《宝庆本草折衷》罂粟腐:制法“用子夹水研细,去滓取汁,煎沸,以醋少少洒之,即坚结如乳片。张松谓罂粟腐,润肺开胃,疗渴,更宜斟酌,防其伤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