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窑文化
大窑文化
“大窑文化”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33公里处,保合少乡大窑村南。1973年发现,分布着由古代花岗片麻岩和 燧石构成的小山,其燧石质地坚韧、易击打成形,是制造石器最理想的原料。从 旧石器时代早期起,古代人类就陆续到这里开采石料,制成生产、生活用具。在遗址范围内,人工打制石器及石料遍地散布。1976年、1983年发掘,先后出土大量石器,主要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锤、石球等,其中尤以刮削器、钻具、尖状器等为多。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简介
3 地理位置
4 历史价值
5 发展历史
6 交通指南
7 著名景点
基本信息
中文名:大窑文化
位 于:呼和浩特市东郊33公里处
海 拔:1,420米
外文名:Big kiln culture
简 介:旧石器时代
简介
根据古地磁、放射性碳素断代、石器型制等考古学测 定等断代方法。 大窑遗址年代为距今70万年至1万年前,分 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依据石器类型,将晚期定名为“大窑文化”,这个时期的石制品种类多样,有石核、石片,多种砍咂器和刮削器,其中龟背形刮削器独具特色,是该文化的典型石器。与人类同时期的其他哺乳动物有,肿骨鹿、真马、啮齿动物、鸵鸟、羚羊、原始牛、赤鹿、披毛犀、虎、古菱齿象等。
地理位置
在 呼和浩特市郊区保合少乡大窑村南山坡上,位于呼浩特市东北33公里处。这里海拔1,420米,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是座考古学家和文物工作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制造场。据说距今已有五、六十万年之久,即相当于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的时代。
地理位置
历史价值
大窑文化遗址发现于1973年10月,当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石核、石片,石斧等387件, 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许多外国考古工作者也都相继来呼考察。经1976年到1984年进一步的发掘和科学研究,经我国 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裴文中和吕遵谔先生鉴定,肯定为旧石界时代早期的遗迹,是一石器制造场。几位教授研究证明,这一遗址是国外罕见的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大窑村南山坡是横亘在内蒙古西部的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面的支脉,山下有溪涧流水,适宜于远古人类的居住。山上盛产燧石(通称做打火石),远古的居民就用它来打制各种石器。他们就地打制石器,使用过的石核和敲砸器等工具至今仍然随地可见,打击剥落下来的石片和石屑,以及未打制成功的半成品更是堆积如山,偶尔还可从地下堆积层中找到已经使用过的石器。人们估计,远古人类的居地,应在附近的大青山麓,只是由于年代太久,地表变化太大,再也无法查找了。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北方旧石器时代石器文化的分布和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同时也为研究我国文化发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论证资料。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人类发源于黄河流域,而北京周口店就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由于大窑文化的发现,证明了北方阴山之南也已有原始人活动,他们与北京周口店人共存。大窑文化遗址,在世界上目前也是独此一处,它的面积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场面之宏观是少见的。这一发现,对研究呼和浩特地区及祖国北疆古老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研究民族起源都提供了新的史料和充分的证据。一九七九年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大窑文化"。
发展历史
从1976年至1983年,由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和文物工作队及北京大学考古系共同组成考古发掘队,先后对二道沟和四道沟进行了发掘,两次共发现人类开采过的石器成品、半成品数以千计,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数不胜数,此外还有石锤、石核、石片等。在四道沟还发现了肿骨鹿化石和人类用火的遗迹。 大窑石器制造场大量出土的石器,大都属于初步加工的半成品,制造粗糙,一般没有已使用的痕迹。它们是用燧石作原料,用直接打击的方法进行加工的。其中刮削器在整个发现的石器中占绝对多数,而龟背形的刮削器更是刮削器中的主要部分。
这种龟背形刮削器,器身厚而重,背部隆起,底部平坦。看来,当时是用它来从兽皮上或兽骨上刮肉用的,这种器具应视为原始人类以狩猎为主的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重要工具。
另外,在遗址上还留下了许多堆积巨厚、数量极多的石片、石屑等,这可能是当时加工器的“下脚料”和杂物。除上述一些发现外,在石器中还有呈盘状或棱柱状的石核,单边或多边的砍伐器、尖状器、以及各种手斧、石球等。其中砍伐器的数量仅次于刮削器占第二位。
这处遗址分布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而文化遗迹的实际面积有170万平方米。考古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处遗址与举世闻名的中国周口店“北京人”同时共存,晚于云南元谋人和陕西蓝田人。
中国著名的旧石器时代考古专家裴文中、贾兰坡先生及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吕遵谔先生,都曾亲临大窑考察,并指导发掘研究工作。在二道沟发掘现场,贾兰坡先生给予相当高的评价,并将二道沟文化命名为“大窑文化”。“大窑文化”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代石器制造场。
大窑石器制造场的发现,说明史前的大青山南麓,生活着一群靠打制石器、狩猎、采集为生的古人类。而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这里是一处极其丰富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它包括五个原始社会时期,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和晚期。在同一处地层保存有五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在国内外十分罕见。
“大窑文化”的确立,把内蒙古的历史提前到50万年之前,为研究中国原始人类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生活方式,并为后来逐步出现游牧生活等原始社会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
交通指南
以市区为中心辟有近二十条公共汽车线路,通往城区各地。在火车站有1路公共汽车通往旧城,7路公共汽车通往新城。有数千辆出租车,遍及城市公共场所及大街小巷,昼夜服务。
著名景点
首先观赏第一景“无字天书”。它位于兔儿山四道沟人工发掘的百米长廊中,高15米。它是一个完整的地层剖面,土质层次分明,虽然无字,但鲜明记载着大窑文化的历史年代,即记载着人类旧石器时代初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万年前到五十万年前的漫长岁月和地球所经历的千万年沧海桑田的变化,是一部令人难以读尽的"历史巨著"。它举世无双,一位日本朋友来此参观后也感叹不已。他说:“在日本也有一部无字天书,只不过是记载二十万年前的”。
第二景是“磨光巨石”。此景位于天书东北不远处。两块巨石突兀,似有关联,相互照应,质地坚硬,表面十分光洁,专家教授们分析,该石是燕山运动时期,从山上往下滑时受到强烈摩擦所致。这一景也可叫“飞来石”。它的存在证明我国蒙古族地质学家李四光的一系列地壳变化运动的理论是正确的。
第三景叫“凤凰展翅”,它与兔儿山的兔头毗连,形似凤凰双展翅,飘然欲举,望之心驰神飞,欲静欲动,遐想不已。
第四景为“双龙戏珠”。位于兔儿山南坡八道沟之西侧。两条龙的身子,就是曲屈蜿蜒的山脊,龙头昂首向东崛起,龙口大张,二龙各含圆形巨石一块,似双龙戏二珠,形象逼真。当你站在龙口或登上龙头之顶,只见龙眼之中常有无根之水,堪称奇观,使游人大为迷惑不解,大开眼界。
第五景为“莲花并蒂”。位于双龙戏二珠西北百余米处的山间小涧之中。莲花并蒂也是一块巨石,东西有一罅隙,一分为二,一人可从中间穿过。当你站在罅间,举首仰望,蓝天形如一条监色飘带,这块巨石"造型"好似一朵盛开的并蒂莲花,因而文物工作者命名为“莲花并蒂”。据当地传说,这块巨石是清圣祖康熙皇帝西征噶尔丹凯旋回军路过归化城(现今呼和浩特市),到此打猎,试剑时一剑劈为两半,因此得名“试剑石”。也有的人说,石下有二层,好像是一个塔被埋了一半,故名“塔儿石”。有的游客也称之为“鸳鸯石”。
第六景为“百米古洞”。其东口在并蒂莲花附近。东西布向,古洞曲屈蜿蜒,幽深莫测。古洞现虽有淤塞,但洞口尚存,西口被一巨石堵塞,游人不得从中而过。此洞的形成据传是在清代人们为取燧石(通称打火石)而人工开掘成的,似为一"窑",因很大而得村名为“大窑村”。
第七景为“登临远眺”,当你从古洞继续西行,便是兔儿山的兔背了。从这里登临高点,极目远眺,则青山如嶂,河水蜿蜒,层层梯田,黄绿相间。
第八景算是“遗迹斑斑”了。在无字天书下有猿人烧火的灰烬遗迹,古人吃过的肿骨鹿和普氏羚羊残骨化石,人工打成的大量的石器和半成品石器,其中以龟背形刮削器最富有特色,反映了一定的地方性。还有石渣等等遗迹到处可见。考古工作者仔细编号立案,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已编到五十号,晚期的已编到三百多号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