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岭

甘肃南部与四川北部交界处的一座山名

摩天岭摩天岭

摩天岭(甘肃南部与四川北部交界处的一座山名),大巴山西端的“摩天岭”位于川、陕、甘三省交界处,海拔最高处达四千 多米。米仓山是大巴山的西段,米仓山西接摩天岭。摩天岭位于甘肃省南部的文县与四川省北部的青川县交界处。穿越摩天岭有著名的“阴平古道”。阴平古道自古以来就是险要崎岖之路,所以历代除了当地农民行走之外,就只有必要的战争需要才用此道。在明代将领付友德曾带兵走过此道,在红军长征时,李先念曾率领红军走过此路,后来人民解放军青川时曾走过此道。阴平道上最险要的去处是摩天岭。其岭北西坡度较缓,南面则是峭壁悬崖,无路可行,当年邓艾就是从这里裹毡而下,度守摩天岭直插江油关而灭蜀的。如今岭南已开辟了曲折小道,当地人叫“九倒拐”。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基本概况 3 历史文化 4 阴平古道 5 历史沿革 6 植物状况 7 附近景点 8 自然保护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摩天岭

      海拔:2730米

      主要植物:大竹垭子

      具体位置:大巴山西端

      所属国家:中国

      地理位置:位于川、陕、甘三省交界处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基本概况

      摩天岭摩天岭

      大巴山西端的"摩天岭"位于川、陕、甘三省交界处。 米仓山是大巴山的西段,米仓山西接摩天岭。摩天岭位于甘肃省南部的文县与四川省北部的青川县交界处。穿越摩天岭有著名的"阴平古道"。 阴平古道自古以来就是险要崎岖之路,所以历代除了当地农民行走之外,就只有必要的战争需要才用此道。在明代将领付友德曾带兵走过此道,在红军长征时,李先念曾率领红军走过此路,后来人民解放军青川时曾走过此道。阴平道上最险要的去处是摩天岭。其岭北西坡度较缓,南面则是峭壁悬崖,无路可行,当年邓艾就是从这里裹毡而下,度守摩天岭直插江油关而灭蜀的。如今岭南已开辟了曲折小道,当地人叫"九倒拐"。

      在 摩天岭上,海拔2730米处,有一大草坪,其草特异,每年夏季,遍开红花,山风吹过,像一面巨大而鲜艳的红旗在山上招展。有人说这草原来是开红花的,自从红军在这里打仗后,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这些草才开出红花来。因此,当地农民便把这片草坪取名叫“红花草地”,实际原名叫“大竹垭子”,可见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历史文化

      摩天岭之巅曾有 诸葛亮孔明庙,由于多年失修,如今庙已倒塌,只存墙垣。当年的 孔明碑也曾立于此地,《龙安府志》记载:“摩天岭今有孔明碑,字迹磨灭不可识。”《 三国演义》第117回说:“邓艾, 邓忠并二千军及开山壮士,皆到了摩天岭。方才整顿衣甲器械而行,忽见道旁有一石碣,上刻‘丞相诸葛亮题’。其文云:‘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这当然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把诸葛亮神化了。但诸葛亮是历史上卓越的 军事家,他或许也预见到魏军从阴平道攻蜀的可能,在摩天岭设防戍守,这是诸葛亮天才的表现。

      李先念1935年在这里打仗时曾见过此碑,在他的回忆录中有所记载。如今虽然碑已无存,但也明碑确确实实曾经在这山巅上历经过千余年的风雨。 折转九倒拐,过摩天岭桥,便到了 南天门,此处群山环抱,深谷幽壑,流水淙淙,鸟语蝉鸣,大有登临仙境之感。南天门之下有一石壁,像一屏镜,据老年人讲,在这块石壁上,邓艾曾写下“邓艾过此”四个大字,只要用水洗其壁,便显出字迹,水干字隐。可惜被修公路时毁掉了一部分。 阴平古道沿途还有许多邓艾留下的遗迹,如邓艾磨刀的磨刀石,盖印的印合山,邓艾士兵歇息时抖鞋土的鞋土山,邓艾丢失衣服的落衣沟,邓艾练兵的射箭坪,几乎每处都有可以探寻的遗迹,也有许多传奇故事。

      阴平古道

      景区门票55元加上观光车票60元一共115元。

      开放时间

      景区开放时间是上午8点半到下午5点。

      衣着用品

      值得注意的是需要自己带点食物,景区里的东西很贵,普通的盒饭20元一盒,还有景区早晚比较冷要带件厚点的衣服。

      地理位置

      阴平古道起于阴平郡,即今甘肃陇南文县的鹄衣坝(文县老城所在地),途径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乡),全长265公里。与《三国志》所记的七百里阴平道完全一致,因当时是以360步为一里。照此推算,今天的一华里约等于三国时的1.33里,正好相符。

      主要特色

      阴平古道自古以来就是险要崎岖之路,历代除了当地农民行走之外,就只有必要的战争需要才用此道。明代将领付友德曾带兵走过此道,红军长征时,李先念曾副食红军走过此路,后来人民解放军青川时曾走过此道。阴平道上最险要的去处是摩天岭。其岭北西坡度较缓,南面则是峭壁悬崖,无路可行,当年邓艾就是从这里裹毡而下,度守摩天岭直插江油关而灭蜀的。如今岭南已开辟了曲折小道,当地人叫“九倒拐”。

      在摩天岭上,海拔2730米处,有一大草坪,其草特异,每年夏季,遍开红花,山风吹过,像一面巨大而鲜艳的红旗在山上招展。有人说这草原来是不开红花的,自从红军在这里打仗后,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这些草才开出红花来。因此,当地农民便把这片草坪取名叫“红花草地”,实际原名叫“大竹垭子”,可见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折转九倒拐,过摩天岭桥,便到了南天门,此处群山环抱,深谷幽壑,流水淙淙,鸟语蝉鸣,大有登临仙境之感。南天门之下有一石壁,像一屏镜,据老年人讲,在这块石壁上,邓艾曾写下“邓艾过此”四个大字,只要用水洗其壁,便显出字迹,水干字隐。可惜被修公路时毁掉了一部分。

      阴平古道沿途还有许多邓艾留下的遗迹,如邓艾磨刀的磨刀石,盖印的印合山,邓艾士兵歇息时抖鞋土的鞋土山,邓艾丢失衣服的落衣沟,邓艾练兵的射箭坪,几乎每处都有可以探寻的遗迹,也有许多传奇故事。

      历史沿革

      摩天岭摩天岭

      沿阴平道考察或旅游,虽然劳累,但乐在其中,其趣无穷。

      据诸多史书记载和有关专家实地考查:阴平古道遗址自今甘肃省文县鸪衣坝至江油关(今四川平武南坝乡)。途经阴平桥,翻越摩天岭,经唐家河、落衣沟、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清道口,按古时三步二米的习俗推算,遥遥700余里。正如《三国志》779页所述:“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蜀国镇 守江油关的将领马邈开关投降,马邈夫人李氏为国尽忠,有史书佐碑为证。

      文县鸪衣坝,距文县县城5公里,是三国阴平郡治地所在地,是甘肃从阴平遗址开始进入四川的一条非常捷径的羊肠小路,也是古今公认的“山高如云表,玄鹤尚怯飞”的险路,阴平古道是根据阴平郡名而得名的,故后人和史书把这条险道称为阴平古道。

      由于中外驰名的阴平古道是甘肃南部进入四川的一条捷径,中间有摩天岭苍茫横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要道。自从魏国大将邓艾伐蜀打开阴平道以后,明朝初年傅友德领兵偷渡阴平天险摩天岭灭夏;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与胡宗南部队在这里开展殊死大血战,狙击了胡宗南部队,取得懋功会师的大胜利;青川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是从阴平古道上进军的。这条古道的重要位置,不仅为历代兵家所重视,而且在中外享有盛名,前来欢观光旅游的人与日俱增。

      植物状况

      在摩天岭上,海拔2730米处,有一大草坪,其草特异,每年夏季,遍开红花,山风吹过,像一面巨大而鲜艳的红旗在山上招展。有人说这草原来是开红花的,自从红军在这里打仗后,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这些草才开出红花来。因此,当地农民便把这片草坪取名叫“红花草地”,实际原名叫“大竹垭子”,可见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附近景点

      附近景点

      木门道古战场

      从天水启程,向西南行约60公里,便来到三国古战场木门道遗址。木门道位于牡丹乡木门村,因东西两山对峙,状若天然门户,故而得名。木门道地势险要,峡谷最窄处约50米,西汉水由北向南从峡谷中流过。谷内荆棘遍地、怪石峥嵘,东侧的张家坪为当年诸葛亮与司马懿作战时的埋伏之处,长满青草的山坡上孤独地立着一块“木门道古战场遗址”石碑。

      出木门道,顺着阴平古道一直向西南,便到了礼县境内的汉水源头。祁山堡就坐落在这里祁山关隘的顶部,它因诸葛亮六出祁山而闻名于世。立足祁山堡,东可取天水关,西可攻陇南,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塞。后人为纪念诸葛亮,在祁山堡建立了武侯祠,这是全国现存规模较大的5座武侯祠之一。

      暗渡陈仓邓邓桥

      邓邓桥邓邓桥

      从礼县出发,沿着阴平古道进入宕昌境内。宕昌有一座古城遗址,坐落在今宕昌县城西侧岷江畔的一个土台上,这里曾是古宕昌国的都城。

      在这座古城遗址对面岷江南岸的羊马城山巅,可以清楚地看到前后相连的3个古城堡,那就是古宕昌国当时所属的羊马城。宕昌国是古代宕昌地区的羌人政权。

      阴平古道贯穿宕昌境内,当年邓艾挥军南下走的就是这条路。至今,在宕昌县官亭乡花石峡口的岷江上,还保存着邓艾父子修筑的邓邓桥遗迹。

      花石峡是甘川道上第一道险要关口,也是阴平古道的咽喉,古时在此有花石关,多置重兵防守。花石峡有大、小之分,大花石峡自北峡口起,向南止于岷江汇入白龙江的两河口,全长25公里。峡内谷深流急、山石巍峨、道路险峻。小花石峡是大花石峡的一段,也是最险要的一段,长约2.5公里。涨水时由北而来的岷江像一条发怒的巨龙冲入峡中,拍岸击石,翻腾咆哮。公元263年,魏将邓艾与其子邓忠率部从临洮南下踏上阴平道入蜀,至花石峡为岷江所阻。邓艾令兵士在崖上修栈道,并在花石峡口以西岸岩石为墩,修造桥梁,从而渡过岷江,出花石峡,过武都,偷渡阴平,翻越摩天岭,沿着阴平道直取成都。因此桥是邓艾父子主持建造,后人便称其为邓邓桥。

      邓邓桥长22米,为伸臂木桥梁,经过多次重修,结构始终未变。直至1965年,才改为永久性钢筋混凝土桥梁。今天,在邓邓桥附近的悬崖绝壁上,还可以看到许多当年邓艾父子指挥修建的古栈道石孔及木桩遗迹。

      邓桥北峡口外不到一公里的山谷里,有一个村庄叫邓邓桥村,据说那原是邓艾留下的守桥士兵所居住的地方。邓艾遭诬陷被杀害后,这些士兵为避免邓案牵累,决定在此隐居。这个邓邓桥村,也就是这些守桥的士兵在此地定居而形成的村落。使用寿命最长的古栈道阴平古道跨过了邓邓桥,循着岷江往东南即至古城武都。

      武都城有许多名胜古迹散布在四周,其中,险崖坝栈道是值得人们游览的地方。

      险崖坝栈道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古栈道,它在武都县城东20公里,西起笼幢沟,东至固水村,全长达两公里,是阴平道上三大古栈道(邓邓桥、险崖、阴平)之一。

      这段古栈道相传为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姜维建造,后代不断修整,直到1953年从武都改道至文县的甘川公路通车之前,始终是从武都经文县入川的必经之途。今天尚存的古栈道遗址,凌空架设于悬崖之上。栈道依山势而变化,结构多样,险峻异常。最险要的一段为“天柱式”结构,有300多米的悬崖因无法立柱或斜撑,仅在崖石中凿洞插入横梁,铺设木板而成,人行其上震颤不已。抬头则危崖碰额,俯首见滚滚白龙江奔腾于脚下。这条栈道一直是古代往来于阴平古道上的行旅客商最畏惧的路段,也是阴平古道上历史人文与自然风光相融合的、最为险峻壮观的旅游景点之一。

      险关要隘阴平桥

      阴平桥位于文县东30公里处,横跨在两座对峙的山头之上。玉垒关就坐落在阴平桥头,桥下是万丈深谷,桥头是险关要隘,因而在历史上被称为“陇蜀咽喉”,其险要与四川的剑门关齐名。当初,魏将邓艾所以弃阴平正道不走,而是沿着艰险的山路翻越被视为鬼门关的摩天岭,就因为姜维早就派重兵把守着被称为“天险”的阴平桥和玉垒关。

      在阴平桥和玉垒关遗址,一座现代化的公路吊桥,像一道长虹横卧在古阴平桥的旧址上。这座新建的公路大桥为双链式悬索吊桥,全长218米,跨度180米,离水的高度50多米。由于此桥,昔日的阴平古道,已经变成了入蜀的坦途。

      自然保护

      摩天岭自然保护区

      在海拔1100米以下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100米以上为含常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带;在海拔1500米以上,大面积的箭竹、木竹与落叶阔叶树种混生,是构成竹林的主要成分,为大熊猫的生存提供了稳定而丰富的食物来源。据调查,区内共有野生种子植物471属,1146种。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有9种,其中I级保护植物2种,银杏、红豆杉;II级保护植物7种,连香树、鹅掌揪、山毛榉、小青树、兰科植物等。陕西省重点保护植物13种。秦岭在动物地理上是东洋界和古北界的分界线,两大动物区系种类在南北坡相互渗透及过渡形成摩天岭保护区系,组成具有复杂、原始及孑遗性和多态性的特征。

      区内有野生动物78科,261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羚牛、金丝猴、豹、林麝、金雕6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豹猫、苏门羚、斑羚、金鸡、黑熊等29种。保护区复杂的生境条件,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进行生物资源、森林生态、自然地理、水文、气象、森林土壤等多学科研究和教学实习的基地,也是普及自然科学知识,进行环境教育的课堂和天然实验室。 2007年初,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生态研究所及美国密歇根洲立大学生态研究中心相继对摩天岭保护区生态环境及大熊猫伴生物进行了科学考察,专家们一致认为,同我省新建的几家保护区相比,摩天岭保护区的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是最好的,最适宜大熊猫的生存。保护区地处秦岭大熊猫保护区群的最西部边缘地带,区位优势为野生动物栖息地创造了条件,大熊猫伴生物竹子资源十分丰富,分布有秦岭箭竹、巴山木竹等占保护区面积的45%。

      近几年来得到了省林业厅和省森林资源管理局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大力支持,各项建设工作进展有序,使区域内大熊猫、羚牛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面积不断增加,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得到改善,区内大熊猫的数量稳中有升,活动范围逐渐扩大。

      摩天岭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周边社区总人口为5354人。其中留坝县武关驿镇的上南河村、松树坝村农业人口1224人,小川子村、铁观沟村农业人口1400人,城固县盘龙乡农业人口2730人。天保工程实施前,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木材采伐、加工和运输等产业,为了切实加强对这一区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2002年8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陕西摩天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独立机构)。成立了摩天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综合办公室,下达人员编制95人,下设漆树沟、东沟、文川河三个保护站。保护区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致力于发挥其连接太白山大熊猫居群栖息地秦岭南坡西部边缘地带的重要作用。积极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进行了野外巡护监测等多方面的合作。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扎实的工作,使得区域内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面积不断增加,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得到更好改善,区内大熊猫的数量稳中有升,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加强保护区的宣传力度,强化保护意识,提高了保护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