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蠹蛾

豹蠹蛾豹蠹蛾

豹蠹蛾,Zeuzera coffeae(Nietner),为鳞翅目,木蠹蛾科豹蠹蛾属。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江西、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四川、河南等省。为害月季、紫荆、洋蹄甲、日本晚樱、山茶、山杏、石榴、碧桃、白玉兰、广玉兰、梅兰、黄杨、栀子花、香樟和法桐等。在中国南方还发生咖啡木蠹蛾(Z.coffeaeNietner)又名咖啡豹蠹蛾等,除上述花卉外,还为害香石竹、杜鹃、柑橘、橙、咖啡、海棠等。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拼音 3 形态特征 4 生物学特性 5 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豹蠹蛾

      别称:咖啡豹蠹蛾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nsecta

      目:鳞翅目

      属:豹蠹蛾属

      分布区域: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湖北、四川、河南等

      拉丁学名:Zeuzera coffeae (Nietner)

      界:动物界

      亚门:六足亚门

      亚纲:有翅亚纲

      科:木蠹蛾科

      种:豹蠹蛾

      拼音

      bào dù é

      形态特征

      成虫

      豹蠹蛾豹蠹蛾

      雌成虫体长20-23毫米,翅展40-45毫米,触角丝状。雄虫体长17-20毫米,翅展35-40毫米,触角基部双栉齿状,端部丝状。翅展40-45毫米,触角丝状。雄虫体长17-20毫米,翅展35-40毫米,触角基部双栉齿状,端部丝状。全体灰白色,前翅散生大小不等的蓝黑色斜纹斑点。 后翅外缘有8个蓝黑色斑点,中部有一个较大的铜色斑点,胸部背面有3对近圆形的蓝黑色斑纹,腹部背面各节有3条斑纹,两侧各有1个圆斑。

      长圆形,长径约1毫米,未受精卵米黄色,受精卵粉红色。

      幼虫

      赤褐色,体长30-40毫米,前胸硬皮板基部有1黑褐色近长方形斑块,后缘有2横列黑色小齿,臀板及第9腹节基部黑褐色。

      为裸蛹。体长19-24毫米,赤褐色,背面有锯齿状横带,尾具短臀刺。成虫白天隐藏在植株内部、叶片背面或枝条中下部,夜间活动,飞翔力强,具有较强的趋光性。 成虫多在下午16-20时羽化,羽化后的成虫次日1时左右交尾,1-2天后产卵,卵产于枝条中上部枝杈处或芽腋处,堆产量5-25粒。低龄幼虫有群集习性,长到10毫米后扩散为害。幼虫具有转移为害习性,老熟后在孔洞内吐丝缀屑堵塞两端,并向外咬一羽化孔,用环状间断的老皮盖住,做茧化蛹。

      生物学特性

      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或肾在寄主蛀道内越冬。翌年5月出现成虫,有趋光性,日伏夜出,卵产在伤口、粗皮裂缝处,卵期约20天。幼虫较活跃,有转移为害习性,先绕枝条环食,然后进入木质部蛀成孔道。由于地区不同及11月份的气温变化,该虫发育有异,则以老熟幼虫或蛹在蛀道内越冬。生活习性与六星黑点蠹蛾相似,5-6月出现成虫。初孵幼虫先食嫩芽和叶柄,以后转蛀1-2年生枝条。在华南地区1年发生2代,翌年2-3月成虫羽化,8-9月为第二代成虫羽化期。

      防治方法

      1、受害时及时剪除受害枝,集中烧毁或深埋。

      2、成虫盛发期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捕。

      3、在卵孵化盛期,初孵幼虫未钻入枝梢前,喷2.5%功夫乳油3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1500倍液,或用80%敌敌畏乳油20~50倍液灌注蛀道,灌注后堵塞排粪孔,毒死幼虫。

      生活习性

      喜欢潮湿

      种群分布

      分布在美洲

      参考图片(仅供参考)参考图片(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