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气
元气
元气,中国道家哲学术语,本义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出自于《鹖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词语释义
3 词语出处
4 词语应用
5 元气论元气
6 7招恢复元炁
基本信息
中文名:元气
释义: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
注音:yuán qì
出处:鹖冠子
词语释义
“元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始见于先秦哲学著作《鹖冠子》。元,通“原”,“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宋钘、尹文的“心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于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气本体论”。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并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元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故元气学说在对人地万物的生成和各种自然现象作唯物主义解释的同时,还对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有关生理现象提出了朴素的见解。基于元气学说的对人类生命的认识,即是“元气论”。元气论对中医学、气功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元气论,中国古人关于构成生命与自然的基本物质观念。
元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元气是万事万物的根源。
元气论是最重要的中国传统宇宙观之一,其发源早,流传长久,影响广泛而深入。
自上古产生气论思想之后,历经汉唐宋元明清各代而长久不衰;而且经历代思想家对元气论不断发挥引申,使得元气论思想内容不断丰富,日趋严密。
元气论宇宙观的思想内容,既可以反映出其哲学立场,也可以显示出其思维水平。
事实上,元气论宇宙观不仅具有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渗透到了中国古代科学认识的诸多领域,成为中国古代说明理解各种自然现象的思想工具。
先秦和西汉时期有不少涉气的著作 如《老子》、《列子》、《庄子》、《管子》、《鹖冠子》、《荀子》、《淮南子》、《黄帝内经》等 , 都是道家著作或与道家有关的著作。
词目
元气
拼音
yuán qì
元炁
1.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
2.泛指宇宙自然之气。
3.指人的精神,精气。
4.指国家或社会团体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5.中医学名词。
6.中国哲学术语。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
词语出处
始见于先秦哲学著作。1、《鹖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
2、《论衡》:“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3、《白虎通义·天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
4、唐代柳宗元提出“庞昧革化,惟元气存”;
5、明代王廷相称“天地未判,元气混沌,清虚无间,造化六元机也”,均为对先秦元气说的继承与发展。
无
词语应用
元炁是由元精(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后天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结合而成阴气(精、血、津、液)与阳气(卫气、宗气、营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气聚则塞,气散则通”。阴气主物质,阳气主功能,阴阳二气相互转化,《辞海》:“元气,亦称‘原气’,指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现代医学所称人体新陈代谢。
元炁具体到现代医学的概念,可细化为思维反应正常,睡眠好,能吃能喝消化好,能跑能跳心不慌,不咳不喘气顺畅,气色良好声音亮。
元气论元气
中国古代朴素的“元气论”认为“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本质、最原始的要素,其源头可认为是老子的“道” 。按照元气论,万物的产生、灭亡和发展变化都是元气循“道”(即自然规律)而运动的结果,气为万物之精微,完全连续而无处不在。气聚而成形,变为有形色的实物,气散则复归于太虚,表现为实物的消亡。——北宋张载云
道家修炼中,元气是人体的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也是生命根本的所在,所以元气本质上支持者生命的存在,没有元气,就没有生命。故《庄子》一书中,提到"气聚则生,气散则死".道教修炼,追求长生,其实关键就在于这个"元气”。
一个人的一生,在其诞生伊始,其的元炁量是最为强大的,也是最足的,这时候,如果懂得修炼,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超脱生死的限制,而随着形体的不断发展,元气,一方面供应着身体生长的需要,同时,不断的人体活动也是耗散元气的途径,而到了最后生命将终之时,人体内的元气终于耗尽,身死如灯灭。所以说元气的多少,关系着生命的长短,生死虽然符合自然之理,但是不断的修炼,不断的累积,长生可期矣。
7招恢复元炁
一、两人互背
慢性疲劳容易出现腰背酸痛,长时间坐着办公,很容易出现以上症状,那么加强对背肌的锻炼就有助于缓解以上症状,其方法有多种,现介绍一种较理想的方法--两人互背法。做法:二人靠背,两臂相挽,一人将对方背起,慢慢弯腰,然后对方也按此法背起前者,反复多次,这样可使周身血液循环加快,消除因久坐造成的腰部疾劳或疼痛感。
二、湿毛巾敷脑后
当你感到疲劳时,将毛巾用冷水浸后冬季用热水拧干,放于小脑上枕骨左右两侧,两侧可同时冷敷或左右交替敷,毛巾重复浸水次数,每次进行3分钟左右。能醒脑,提高反应和思维能力,对高血压引起的头晕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三、打哈欠
大脑劳累过度,氧气供给不足,人常出现头胀、思维下降,如张开嘴打哈欠,就等于进行了深呼吸,这有助于促进脑细胞重新活跃起来,打哈欠后再施以头部按摩,效果会更佳。
四、挺胸弯腰
站立时先深深吸一口气,然后挺起胸膛,接着呼气并向前屈身弯腰,做10—20次,每天做2—3次。不仅能松弛颈背肌肉,还可增强肺活量。
五、全身摇摆
身体直立,向上举起双臂也可以两臂自然下垂,然后双肩放松,使全身瘫软般地左右摇摆,可以站着做,也可以坐着做,每次3—5分钟,做时双目轻闭,口自然微张,自我感觉舒适为好,可解除周身疲劳和减轻腰背疼痛。
六、眼保健指压法
双目轻闭,用中指按住上眼睑向上轻提,连做3次,再用中指将下眼窝向下按3次。做完后,用左右手的中指,从左右外眼角向太阳穴按去,经太阳穴再向耳边按去,反复3—4次。最后闭上双眼,用中指轻按10秒钟即可。这是你会觉得眼睛的疲劳感能立刻消除。
七、穴位按揉抗瞌睡
当你出现打瞌睡时,可反复揉摩中冲穴中指尖正中,左右手交替按揉,出现疼痛感时,便可逐渐摆脱瞌睡的纠缠。另一方法是:当昏昏欲睡时,用中指或铅笔端扣打左右眉毛中间处,连扣2—3分钟,也有上述效果,还可消除眼睛疲劳。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