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吻

草药

钩吻钩吻

中药名:钩吻;别名:野葛、断肠草、烂肠草、朝阳草、山砒霜、梭葛、大王茶等。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的全草。具有祛风攻毒;散结消肿;止痛。主疥癞;湿疹;瘰疬;痈肿;疔疮;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神经痛。生于向阳的山坡、路边的草丛或灌丛中。分布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入药部位 3 性味归经 4 用法用量 5 禁/宜人群 6 地理分布 7 植物形态 8 化学成分 9 附方选录 10 各家论述

      基本信息

      别名:野葛、秦钩吻、毒根、冶葛、胡蔓草、黄野葛、除辛、吻莽、断肠草

      功能主治:祛风攻毒;散结消肿;止痛。主疥癞;湿疹;瘰疬;痈肿;疔疮;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神经痛

      入药部位

      药材基源: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的全株。

      性味归经

      【性味】 辛苦,温,有毒。

      ①《本经》:"辛,温。"

      ②《吴普本草》:"雷公:有毒。"

      ③《别录》:"有大毒。"

      ④《岭南采药录》:"苦,寒,有大毒。"

      ⑤《广西药植图志》:"辛微苦,有大毒。"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或烟熏。

      禁/宜人群

      本品有剧毒,只作外用,切忌内服。 《本草经集注》: 半夏为之使,恶黄芩。

      地理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2000m的向阳山坡、路边草丛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植物形态

      常绿藤本,枝光滑。叶对生,卵状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7~12厘米,阔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叶柄长1.2厘米。3歧分枝的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黄色;苞片2,小而狭;萼片5,分离,长约3毫米;花冠漏斗状,先端5裂,长1~1.6厘米,内有较淡的红色斑点,裂片卵形,先端尖,较花筒为短;雄蕊5;子房上位,2室,花柱丝状,柱头4裂。蒴果卵状椭圆形,长10~14毫米,直径6~8毫米,分裂为2个2裂的果瓣。种子多数,有翅。花期8~11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化学成分

      根、茎、叶含生物碱钩吻素子、寅、卯、甲、丙、辰,其中钩吻素子的含量最高,钩吻素寅性剧毒,为最重要的有效成分。另报道福建产钩吻根中含钩吻素甲、子、卯、丁、戊;广东产钩吻根中含钩吻素子、卯、丁、戊。

      附方选录

      ①治疥癞:断肠草、白芷、青黛、五倍子、枯矾、马前子、蛇退各二钱,梅片四分,松香、雄黄各一钱五分。共为细末,以蜡油熔化和药膏贴之。(《岭南草药志》)

      ②治瘰疬:断肠草根,红老木薯,二味酌量。共捣烂,用酸醋煎一小时取起,候冷敷患处,连敷三天。 (《岭南草药志》)

      ③治痈疮肿毒:生断肠草四两,黄糖五钱。共捣敷患处。(《广西药植图志》)

      ④治痈疽:断肠草晒干研末后,混合凡士林,制成软膏敷患处。(《岭南草药志》)

      ⑤治远年臁疮:鲜大茶药一斤,煎水洗患处,日洗数次,洗后将药叶一张贴疮口。(《岭南草药志》)

      ⑥治瘭疽:大茶药叶、石灰。二味捣烂,贴患指第三节,有脓即溃,无脓即消。(《岭南草药志》)

      ⑦治风湿关节痛:干断肠草一两,防风二钱,独活一钱。共研粗末,用纸卷烧烟熏患处。(《广西药植图志》)

      ⑧治刀伤:断肠草捣烂,敷伤口。(《岭南草药志》)

      各家论述

      1.《本经》: 主金疮,乳CE,中恶风,咳逆上气,水肿。

      2.《别录》: 破症积,脚膝痹痛,四肢拘挛,恶疮疥虫。

      3.《蜀本草》: 主喉痹咽中塞、声变,咳逆气,温中。

      4.《生草药性备要》: 祛风毒,洗螆癞。

      5.《本经逢原》: 紫者破血积,青者破痰积。

      6.《岭南采药录》: 不论根茎叶,以之煎水外洗,能散风热毒,洗疥癞及癣。凡花柳毒、下疳,以之煎浓汁,浸二、三次。

      7.《广西药植图志》: 捣烂外敷治跌打瘀肿,外伤出血,梅毒恶疮,风痹;制膏敷贴消肿瘤。

      8. 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攻毒拔毒,杀虫,止痒,散瘀止痛。治皮肤湿疹,跌打损伤,闭合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