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水

“华水”指中华版图,华夏大地上的区域之水。是中华大地、华夏民族的文明之水,水利之水,文化之水。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释义 3 内涵

      基本信息

      中文名:华水

      释义:中华版图,华夏大地上的区域之水 

      释义

      “华”即中华,古代华夏族生息、建邑、建都于母亲河黄河南北,因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后也借指中国。“中华”一词,是公元300年魏晋时期钟信“天人合一”观念的哲人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中”侧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华”侧重民族(人),寓意为华夏族群(汉族的前身)。

      “华”也即华夏。华夏是古代汉族的自称(即华夏族)。原指中国中原地区,后复包举中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中国的古称。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

      “华”本义指光圈外围的泛光,相对于“主光”而言。总是附着在“主光圈”的边缘,亮度稍暗,有朦胧感,又有装饰感,而有美意。也寓意繁华、荣华富贵。“华”在汉字使用中,地位极高,被称之为“族之根、国之姓”。

      古史辩派学创始人顾颉刚及其弟子刘起纡认为,华水是古代汾水下游的一条支流,出自今稷山、乡宁的华谷(今稷山犹有华峪镇,乡宁犹有黄华峪),毗邻于古代的冀国国都冀亭。居住在华水流域的夏人以其所居地之“华”水来命名自己的部族,其他戎、狄部族的人也称他们为“华人”,于是河东的夏人便有了“华人”、“华族”这样的名称。

      “华水”指中华版图,华夏大地上的区域之水。包括烟波浩渺的海洋,奔腾不息的江河,碧波荡漾的湖泊,涓涓流淌的小溪,腾空而下的瀑布等等。“华水”二字,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有地域(中华大地水)之概念,又有水利(华夏水利)之概念,又有文化(中国水文化)意义上之概念。是中华大地、华夏民族的文明之水,水利之水,文化之水。

      内涵

      1.水生万物,水孕文明,华水是中华大地生命发祥的文明之水。

      水于万物不可或缺,水是生命之母。最早的生命于30亿年前诞生在原始海洋中,进而发展演化为如今有数千万个生物体的大千世界。人类祖先就是从海洋移居陆地,又在淡水的滋养下进化成具有高智能的生物。

      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水在创造生命的同时,也孕育了中华文明。水与人类的文明进步紧密关联。人类创造的所有文明,都离不开水的滋润。水孕育滋养了厚重深邃、灿若星河的人类文明。纵观世界历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无不与河流息息相关,其中,非洲的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印度的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华夏民族则视黄河为母亲河,因为它与长江等大江大河一道孕育和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

      中华民族与水的联系更是十分紧密,华夏文明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和水之间的关系史。我们常以“龙的传人”自称,龙与水就密不可分;我们又以“炎黄子孙”自喻,炎帝和黄帝是远古传说中的两位帝王,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与象征,而相传炎帝居姜水,黄帝居姬水,均出自水域之乡。在人类的童年,我们的祖先便依傍江河而居,从江河及其两岸得到衣食之源。孕育了迄今为止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绵延至今的华夏文明。

      2.水润万物,水利民生,“华水”是滋润华夏惠泽民生的水利之水。

      “水利”一词是中国所特有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已使用了“水利”词。所谓水利,“水之为利害也”,即兴水之利,除水之害。现在我们所指的水利,是指以水利系统为主体一切从事“以水利人”的各部门,包括农业、林业、航运、电力等与水关系密切的行业。

      水是生命之源。

      管仲在《管子·水地》篇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水,是生命的本原。是滋润万物生命的源泉。一切生命都不能离开水,因为水是生命原生质的组分,水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水是决定生物生长和繁衍的关键要素,水蕴含着所有生命的密码。在浩淼的星际中,蔚蓝色的地球之所以有生命得益于水和空气,水周流地球的同时给万物注入了生命。人的生命也源与此。水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资源,最基本的条件,最关键的因素。

      水是生产之要。

      孟子就曾明确指出:“民非水火不生活”,管子也说过:“食之所生,水与土也。”都认识到水是人类赖以生产、生存、生活的基础与条件。华夏先民在很早的时候便逐水而居。相传周族远祖公刘在率领部族选择聚居地时,“观其流泉”、“度其隰原”(《诗经·大雅·公刘》),把寻找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地方作为定居的必要条件。水更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生活的甘露、城市的生命,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而不可替代的重要物质条件,是生产力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人类居住地-城市形成、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生存的重要条件。

      水是生态之基。

      水之于生态,犹如血之于人体。水在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水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不可或缺的元素,水是良好生态系统的必要条件。水可以为人类带来灵气,带来活力,带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了水,就没有了“凭高疑是变沧桑,澎湃共惊百谷王"的气象,没有了"发此清流去不浑,滔滔分入海天门"的清逸,就没有了"涛头汹汹雪山倾,江流却作镜面平"的意境。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就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华水与水利和民生息息相关,华水是确保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护生态与环境之水,华水是保障生产生活、生存发展、人居环境、合法权益之水,华水是服务于民生,造福于民生,保障于民生,润泽于民生的水利之水。

      3.水利万物,以水为师,“华水”是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文化之水。

      水,为万物之灵。春水温润,夏水绚烂,秋水清灵,冬水醇厚。水有泽被万物之德,有汇纳百川之量,有因势利导之智,有百折不挠之勇,有随物赋形之美,有滴水穿石之力。水始终是历代文人骚客笔下永恒的文学题材。或以水喻德、以水喻理、以水喻时、以水喻人;或以水论事、以水寄情、以水生趣、以水明志;或以水为师、以水尚德,以水扬善,以水驱恶,揭示水的美学内涵的诗词歌赋可为浩如烟海。解读水的恬淡、秀美、隽永和水的灵气、神韵等万种浪漫风情,在《诗经》、《楚辞》中开卷可见,自魏晋至隋唐臻于鼎盛,延至当今未见其衰,堪称华夏文化的瑰宝,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水的文化内涵。

      自己活动而且还能推动别人的,是水;能够经常探求自己前进方向的,是水;无论多艰难也要向大海流去的,是水;用身体铺平脚下才继续前进的,是水;能够洗净并且容纳他人污浊的,是水;变成雨雪冰霜仍能保持本性的,是水。水这种自然物质的许多特性,能给人们勇敢、坚定、包容、灵敏、趋下、公平、意志、礼义等启迪作用,对人们美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塑造人格作用。上善若水,水“几于道”和“智者乐水”,水堪为万物之师。我们应当学习“水”自助、求索、恒一、务实、宽容、慎独的精神,涵养柔软的心性,修炼谦逊圆融的美德,习得滴水穿石的毅力,练就海纳百川的胸怀,陶冶奔腾不息的情操,汲取润物无声的智慧。

      华水不仅是中华水文化、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水文化和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认识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水和欣赏水的过程中,形成的大禹治水的民族精神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已经作为一种水文化成为激励水利人的精神支柱、精神动力、精神财富。提炼出的“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人文精神,更是人们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精华,华水则是“天人合一,人水和谐”水文化的精髓、核心和灵魂,是文化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