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目瑙纵歌

景颇族目瑙纵歌景颇族目瑙纵歌

景颇族目瑙纵歌,流行于云南省景颇族聚居区的传统民族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目瑙纵歌又称“总戈”,意为“欢聚歌舞”。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数万人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规模宏大、震撼力很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狂欢节,有“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美称。 “目瑙”是景颇语,“纵歌”是载瓦语的直译,意思是大家一起来跳舞。在德宏州景颇族聚居地,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就是目瑙纵歌节,村村寨寨都要举办目瑙纵歌。

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陇川县申报的“景颇族目瑙纵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Ⅸ—11。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历史渊源 3 主要活动 4 文化特征 5 传承保护 6 社会影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景颇族目瑙纵歌

      节日时间: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

      流行地区:云南省景颇族聚居区

      节日活动:跳舞

      遗产类别:民俗

      别称:总戈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节日起源:祭祀

      遗产编号:Ⅸ—11

      非遗级别:国家级

      历史渊源

      在景颇族的民间传说中,目瑙纵歌的产生,与人类起源一样古老。相传在远古时代,目瑙纵歌是太阳王宫里的舞蹈,人类都不会跳,只有太阳王的子女才会跳。太阳王占瓦能桑派遣使者毕作锐汤即目代,邀约地上的生灵参加太阳王宫占幸本噶里举行的目瑙纵歌—占目瑙,地球上便派遣所有飞鸟邀约赴会,群鸟与太阳宫的众神一起欢跳了隆重的占目瑙,并把这种舞蹈传授给人类。

      景颇族目瑙纵歌景颇族目瑙纵歌

      在景颇族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原始类型的宗教祭祀一直贯穿,其中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景颇族的宗教祭祀活动也由繁化简原始的日瑙纵歌只有达官贵族才能举行,而且日瑙纵歌的举行过程极其复杂,活动所需时间也比较长,就单单从祭祀活动来讲,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往往能达到几天几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日瑙纵歌这种带有封建色彩的活动就演变成了文化娱乐活动,祭祀的仪式也被简化。念诵祭词取代了唱史诗,减少了牲畜祭祀的方法,去掉了一些繁琐的祭祀流程,这些做法同时也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1950年以前,目瑙纵歌是景颇族区域内较大的祭祀活动,是为祭祀最大的天鬼——“木代”而举行的隆重仪式。1950年以后,目瑙纵歌节成了广交朋友,增进友谊,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加强民族团结的盛会。

      主要活动

      景颇族目瑙纵歌景颇族目瑙纵歌

      节日持续举办四天,第一天是“起摆”,节日相关负责人将对“正摆”两天的顺利进行做最后的检查和核实,比如场地的气氛布置,宾客的招待礼品,乐器设备的检查,等等;一些小商贩们便在自己所划分得的区域内,对提前好几天就搭建好了的棚子做最后的修缮,然后开始为他们明天的忙碌生意提前做相关的准备。

      第二天和第三天是“正摆”,也是目瑙纵歌节最热闹的两天。第二天的早上便举行开幕式,由祭司来完成的剽牛仪式结束,礼花炮和汽炮响起便预示着节日正式开始。跳“目瑙纵歌舞”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吸引人的仪式,伴随着鼓声、锣声和节日特播的各种景颇歌曲在舞场中响起,提早就排好队的人们便尾随着排成两列纵队的四个身穿龙袍、头戴孔雀翎的长者“瑙双”一起进入舞场,四位“瑙双”祭拜了“目瑙示栋”(绘有目瑙舞蹈路线的图谱,也叫景颇族的迁徙路线图)后便和大队伍分开单独跳,大队伍由排成两列纵队的八男八女的“瑙巴”带领着跳,形成一个巨大的圆形。数万人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沿着祖先迁徙的路线图跳,时而穿插,时而环绕,进退有序,队形随着鼓点的变化而变化,毫不紊乱,规模宏大、震撼力极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狂欢节。跳舞时着盛装的男女也分成两列纵队,男子手中银光闪闪的长刀上下舞动,女子手中轻盈的扇子或手绢随风飞扬,还有女子衣服上、男子筒帕上银泡耀眼夺目铮铮作响,为节日增添了不少气氛。舞者完全沉浸在一种陶醉和忘情中,忘却了烈日当空,人员拥挤,口中情不白禁地唱出“哦……然、哦然、哦然……”的欢呼声,场面蔚为壮观。晚上还有来自各辖区和乡镇的景颇代表队们展示自编白导的民族节目,种类主要有唱歌、跳舞、小品等,他们都来为节日助兴。

      第四天是“落摆”,主要举行景颇族民间流传下来的各种竞技比赛,比如爬滑竿、扭竹棒、织锦比赛等。

      文化特征

      景颇族目瑙纵歌景颇族目瑙纵歌

      景颇族目瑙纵歌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集歌、乐、舞、宗教、仪式和视觉表演于一体,在景颇族的文化空间当中,属于囊括性和积淀性较为宽广深厚的文化表达形式。结合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可知,目瑙纵歌的种类在景颇族传统习俗中分为八种,分别有不同的文化意义,但都是从景颇族神话传说、原始宗教信仰、军事农业祭祀、日常祈福等发展而来,近代以来最为隆重盛大的目瑙纵歌举办多属于综合意义上的目瑙纵歌。

      景颇族跳目瑙纵歌的含义是,祈求上苍保佑万事顺心、平安幸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团结奋进、民族兴旺发达。

      传承保护

      景颇族目瑙纵歌景颇族目瑙纵歌

      在“目瑙纵歌”的整个仪式中,景颇族人民追寻着“目瑙示栋”上的景颇文化历史踪迹。汇集着按一定程序编织起来的各种神秘文化符号的“目瑙纵歌”,几乎包含了景颇族相沿成习的传统文化的最主要内容。

      1.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历史上,景颇族人民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直至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约翰逊夫妇才创制了一套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景颇族文字。换言之,就景颇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言,在这种全民族齐聚的隆重盛会活动中,无疑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就传统的目瑙纵歌仪式而言,一方面,景颇族等级最高的经师“斋瓦”坐在目瑙示栋旁边的太阳神祭坛内为广大的景颇群众吟诵景颇族大型创世史诗《勒包斋娃》;另一方面,领舞者瑙双除了要跳基本的舞蹈,还要跳农业生产性舞蹈,以传授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在这种特定的场合,通过德高望重的景颇族文化人士的言传身教,让广大的景颇族民众获得了知识与文化。

      景颇族目瑙纵歌景颇族目瑙纵歌

      2.目瑙纵歌盛会具有增强祖先崇拜的意识。

      “目瑙示栋”上螺旋式、波纹式、回旋式图案,形象地述说出了景颇族祖先因气候、环境生态承载力、战争等原因,为了部族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寻找好地方”而进行南方大迁徙的征程中,跋涉金沙江、雅砻江、怒江、澜沧江、迈立开江、恩梅开江、伊洛瓦底江等河谷,历经千辛万苦所经历过的漫长、曲折、饱含辛酸的迁徒之路。这些图案既是景颇先民自喜马拉雅山跋山涉水艰辛南迁的形象迁徒图景,又是景颇子孙循祖先足迹进行“目瑙纵歌”时的舞步路线图。通过这种祭拜活动,强化了景颇族成员认祖归宗的意识观念。

      3.目瑙纵歌盛会成为促进景颇族各支系成员沟通与交流的纽带。

      景颇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即使是在文明程度比较发达的今天,也可以通过民族的情感沟通与交流的方式,来加强民族关系——甚至是国际关系。例如2010年德宏举办的国际目瑙纵歌节,邀请国内景颇族代表,主要来自怒江地区和临沧地区,同时,也邀请国外景颇族代表,主要是跨境居住的缅甸景颇族(其在缅甸自称为克钦族),此外,还有来自印度和泰国的少数景颇族代表。

      传承人物

      岳麻通,男,景颇族,云南省。2009年6月,岳麻通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陇川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陇川县文化馆获得“景颇族目瑙纵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2012年2月6日,“2012中国德宏景颇族国际目瑙纵歌节”中诞生了“世界最大规模景颇族千人刀舞”、“世界最大规模景颇族目瑙纵歌节万人之舞”两项世界纪录。

      2016年2月22日,2016中国·德宏景颇族国际目瑙纵歌节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举行开幕仪式,景颇人民用具特色的“绿叶宴”喜迎八方宾客。该场宴席就餐人数超3391人,创下了“世界人数最多的景颇族绿叶宴席”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