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傈僳族刀杆节
傈僳族刀杆节
傈僳族刀杆节,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的传统节日,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刀杆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Ⅸ—27。
傈僳族刀杆节(岁时节令)在每年正月十五定期举行。“上刀山、下火海”是刀杆节期间举行的主要习俗表演活动。它起源于一种古老的巫文化,含有“朵兮”文化的特征(“朵兮”是“巫师”的意思)。这种祈求丰收的民间祭祀活动渊源流长,世代相传,具有悠久的历史。“上刀山、下火海”的表演,具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礼仪,它再现了山地民族翻山越岭的生活经历,以及攀藤负葛的艰苦精神和技能,体现了傈僳族、彝族人民不怕艰险的民族精神和高超的表现技能。“刀杆节”现已定为当地法定的民族节日,它的定期举行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上刀山、下火海”的表演活动,技能难度大,在昆明云南民族文化村已有这一表演。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节日起源
3 流行地区
4 节日风俗
5 节日影响
6 传承保护
基本信息
中文名:傈僳族刀杆节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遗产类别:民俗
别名:爬刀节
流行地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
节日时间:农历二月初八
申报地区:云南省泸水县
遗产编号:Ⅸ—27
所属性质: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日意义:祝愿傈僳儿女大吉大利,消除各种灾难
节日活动:上刀山、下火海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节日起源
傈僳族刀杆节
来历传说
传说一
明代兵部尚书王骥受朝廷派遣,率兵到云南边陲傈僳族居住地区部署军民联防,平息叛逆,收复被侵占的土地,在当地百姓的配合下,赶走了入侵的敌人。为了使边境民富兵强,他带领傈僳青年习武练勇,后来皇帝听信谗言,毒死了王骥。傈僳族人民就用过“刀杆节”的方式纪念这位爱国将领。
传说二
为纪念一位对傈僳族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傈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
流行地区
傈僳族刀杆节
傈僳族刀杆节主要流传于大理州漾濞县漾江镇一带。节日风俗
傈僳族刀杆节
每年正月十五定期举行。“上刀山、下火海”是刀杆节期间举行的主要习俗表演活动。它起源于一种古老的巫文化,含有“朵兮”文化的特征(“朵兮”是“巫师”的意思)。这种祈求丰收的民间祭祀活动渊源流长,世代相传,具有悠久的历史。“上刀山、下火海”的表演,具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礼仪,它再现了山地民族翻山越岭的生活经历,以及攀藤负葛的艰苦精神和技能,体现了傈僳族、彝族人民不怕艰险的民族精神和高超的表现技能。“上刀山,下火海”包括点花、点刀、耍刀、迎花、设坛、祭刀杆、竖杆、祭龙、上刀、折刀、下火海等步骤,其间有一套严格的仪式。
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下火海”仪式,他们赤着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蹦跳翻滚,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表演“上刀山”,他们把锋利的36把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头上,扎成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依次进行开天门、挂红、撒谷等各种高难动作表演。
节日影响
重要活动
1992年2月18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傈僳族的上刀杆进行了开幕表演。
经济影响
2003年3月,云南腾冲县傈僳族刀杆节不仅使民族传统继续发杨光大,还给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小集市带来无限商机。许多当地的土特产被外来客人买走,山民们需要的货物也能从外来客商的摊子上买到。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傈僳族刀杆节
傈僳族刀杆节
刀杆节是傈僳族人民自然崇拜的产物,更是傈僳族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传承人物
李学强,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项目名称:傈僳族刀杆节,序号:02-0774,申报地区:云南省泸水县。
海润朝,云南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爬刀杆”的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6月,刀杆节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泸水市文化馆获得“傈僳族刀杆节”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