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

云南省玉溪市境内湖泊

抚仙湖抚仙湖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的澄江市江川区、华宁县境内,跨澄江、华宁、江川三县区,居滇中盆地中心,湖盆外貌形如长葫芦,湖泊面积216.6平方千米,平均水深95.2米,最深处158.9米,蓄水量206.2亿立方米,属珠江水系,是我国第二深淡水湖,因Ⅰ类水质,是国家一类饮用水源地,也是我国水质最好的天然湖泊之一。水中有27种土著鱼类,其中抗浪鱼是云南四大名鱼之一。

湖泊形成于340多万年前,为云贵高原抬升过程中形成的断陷型湖泊。据《云南省志·地名志》载,抚仙湖在唐《蛮书》中被称为“大池”;大理国时因处罗伽部地称罗伽湖;《明史·地理志》,称其为“抚仙湖”,抚仙湖名称的由来。湖内有梁王山、尖山、回龙山等山。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形成演变 3 河流情况 4 水文特征 5 流域情况 6 湖泊水系 7 物产资源 8 管理利用 9 社会经济 10 文化传说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抚仙湖

      地质类型:高原断陷湖泊

      流域面积:达1084平方公里

      最大深度:155米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景点级别:AAAA级

      著名景点:禄充国家AAAA级景区海门隔河景区、荷藕庄园、希尔顿度假酒店、樱花谷、悦椿度假酒店湖畔圣水、环湖时光栈道、孤山风景名胜区、明星景区、海门隔河景区、荷藕庄园、荷藕庄园

      地理位置:云南玉溪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间

      湖面海拔:1720米

      湖泊面积:212平方公里

      所属水系:珠江干流南盘江

      开放时间:全年全天开放

      门票价格:免费

      形成演变

      唐樊绰所写《蛮书》,称抚仙湖为大池。《澄江府志》说:“量水川即唐书梁水县(今澄江、江川一带),大池,抚仙湖也。”后称罗伽湖,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澄江府“北有罗藏山(现名梁王山),南有抚仙湖,一名罗伽湖”。得此名可能和宋、元时南诏、大理段氏在澄江设罗伽部有关。另有华宁县志载:又称“澄江海”,澄江县志载:又称青鱼戏月湖。

      抚仙湖得名由来

      据旧说有二种:

      一说据澄江《府志》记载:湖东南诸山,岩壑磷响,悬窦玲就,中有石、肖二仙,比肩搭手而立,扁舟遥望,若隐若现。相传石、肖二仙慕“湖山清胜”,忘了回返天廷,变为两块并肩搭手的巨石,站立在湖的东南方。在湖上驾舟遥望,还隐约可见。有此仙人遗迹,故名抚仙湖。

      另一说是因湖西面的“尖山”(有称抚仙石)平地拔起,状如玉笋,直插云天,又宛如高大的仙人立于湖岸,伸手抚摸莹碧的湖水,故名抚仙湖。而“玉笋晴岚”,也成为旧时云南胜景之一。

      河流情况

      地理位置

      抚仙湖,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的澄江市、江川区、华宁县三县间,距昆明市60多公里。总体形状象葫芦,长轴呈南北向;北部宽敞,南部狭窄。这一“葫芦”的大头在澄江县境内,这一部分湖面较宽,占了整个湖泊总面积的60%,湖水也比较深;“葫芦”的小头在南端,横跨江川、华宁两县,这部分湖面较窄,湖水也显得浅了一些。南北长31.5公里(一说30公里),东西宽11.5公里(一说10公里),湖岸线长度为93公里(一说90.55公里)。最窄处为西面的明星大嘴和东面的矣渡大嘴,从湖半腰楔入处,仅有3.2公里;南窄北宽,湖面平均宽度为6.7公里;湖岸线总长90.6公里。抚仙湖的总面积为212平方公里,仅次于滇池和洱海,是云南省的第三大湖。

      流经区域

      抚仙湖北半部为澄江市所辖,辖湖区面积127.15平方公里,沿湖东岸小湾、大湾、海口等村,西岸尖山、禄充、立昌等村为澄江产鱼区。抚仙湖由湖之东南海口河(又名清水河)为澄江、华宁界河。湖之周围山清水秀,风光明媚景色优美,名山胜景甚多,两岸有尖山(玉笋山),麒麟山,笔架山等,山间森林密布,并建有观音寺、万松寺。湖东岸有象形逼真的象鼻岭,海口乡的热水塘。

      基本数据

      抚仙湖西南角为江川区所辖,辖湖区面积65.85平方公里,沿岸有江城镇的明星、大沙咀、大马沟、孤山、海门等村;路居镇的张营、下坝、小凹等村。星云湖向抚仙湖泄水河(玉带河)及界鱼石在海门村。孤山(岛)位于该区江城镇附近的湖中。

      抚仙湖中部东半为华宁县所辖,北起矣渡小村大石洞,南迄居乐村南面一公里的春鱼洞,共长12公里,辖水域面积19平方公里,沿岸有矣渡、世家、矣马谷、塘子、上村、新村、海镜、居乐8个自然村。湖南岸的磨豆山位于该县江川区交界。

      水文特征

      抚仙湖湖面海拔1721米,最大水深157米(一说155米),平均水深87米,就深度来说,是云南省的第一深水湖泊,也是中国仅次于长白山天池的第二深水湖。

      南北长31.5公里(一说30公里),东西宽11.5公里(一说10公里),湖岸线长度为93公里(一说90.55公里)。抚仙湖总容量为189亿立方米(一说185亿立方米,一说189.3亿立方米),相当于滇池蓄水量的12倍,洱海的6倍,如果将云南全省30多个大小湖泊的总蓄水量全部汇入抚仙湖,也不及其半。为中国淡水湖泊蓄水量的第三位。

      抚仙湖的主要水源补给是降雨和地下水。历年平均降雨量为951.4毫米。湖区表层水温的变化为:历年最高月平均水温出现于8月份,最低月平均水温出现于2月份,历年平均水温为17.3℃。据澄江水文站海口测点1979~1983年资料载,水温最高25℃,最低10℃,年平均19.2℃。

      抚仙湖属贫营养型湖泊,水质清澈。透明度一般为4.9—11米,最大达12.5米,平均透明度6.5米,年平均4.8米。

      由于湖泊四周支流不多且分散,陆源腐殖质极少,悬浮物不多,为贫营养性湖泊;加之湖内和湖岸周围有大量的地下泉水涌出,湖水清澈纯净,水质极好。经化验,PH值为8.36,呈微碱性,湖水净淡度为99.5%,是我国内陆淡水湖中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湖的深水区为蓝绿色,湖水透明度平均为8米,最大可达12.5米,也居云南省湖泊之最。

      流域情况

      抚仙湖,属断层陷落湖泊。抚仙湖的形成,大约起始于地质年代第三纪末,距今约300多万年前。由于地壳板块的急剧运动,造成喜马拉雅山脉凸突,从而引起一系列断层贮水及石岩溶蚀现象,在云南高原群山中形成了众多的湖泊,抚仙湖就是那时形成的一个南北向的断层陷落湖。

      抚仙湖位于澄江盆地之中,盆地四周群山环抱。整个湖泊平面呈南北向的倒葫芦形,两端大;中间窄,北部宽而深,南部窄而稍浅。岸线发展系数为1.72,较平原地区湖泊小,表明湖泊形态规则,岸线平直,反映了地质构造的控制作用。湖的北端为湖水冲积平原,岸线略向北弯曲,呈弓弧状,这是由于湖区常年盛行西南风,风浪较大,北部河流带入的泥沙迅速受波浪改造的缘故。东西两岸,峭壁直逼湖边,在浪蚀作用下,显得格外陡峭、险峻。

      抚仙湖地貌大势

      自然资源

      梁王山,古称装山,又名罗藏山,是全县诸山干脉,在县城西北8公里,与呈贡接壤。主峰海拔2820米,是滇中第一高峰,属澄江管辖,元代梁王在此扎营故名,是澄江十景之一。站在山巅,昆明之滇池,澄江之抚仙湖、阳宗海,江川之星云湖尽收眼底,可谓“举目观四海”。山腰建造林场,云南省电视台在山上建有电视塔。此山森林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盛产药材及少量的矿物。

      玉笋山

      尖山,古名涌拔山,后称玉笋山,在澄江市西南,海拔2152米,屹立在抚仙湖西岸,北依尖山河,澄川公路绕山而过。此山高峰独秀,上尖下粗形如玉笋,山顶有一盘石直径两米,昔日四时注水不竭,景曰:玉笋群岚,玉笋擎天。从禄充眺望,又像一口金钟置于禄充村北,又名金钟山;从养白牛、干冲眺望,像一顶沙帽,从东面向西面看;像一把骑子,是澄江十景之一。

      对过山,古名赦文山,在澄江市城东南23公里,东西走向,东南接雷打山,海拔1811米,因此山与抚仙湖对岸笔架山隔湖相对故名。

      笔架山

      笔架山,在抚仙湖畔禄充村的北面,三峰陡起,形如笔架,故名笔架山。笔架山海拔1808米,最高点距湖面76米,南北长约一华里,山上除部分表皮有一层红色薄土外,全由石灰岩组成。历代文人墨客常在山上徘徊留连,为笔架山景观定了“十二景”,如“西天门”、“福王门”、“南牛皇民”、“灵山一会”、“天水一色”、“渔舟唱晚”、“普陀仙境”等等,并刻字于岩石上。笔架山的最高峰上有观音寺。每年二月十九,为该寺的庙会,是日当地农民、渔民相约到此聚会,唱戏、游乐、聚餐、进香念佛,十分热闹。东面是抚仙湖,南面是棋团山和禄充村,西面是五峰山,北面金钟山(即尖山,又名玉笋山)。

      波息湾

      波息湾,笔架山脚北端,因背后的笔架山、脸掘山挡住西南风,在刮西南风较多的季节,远处湖面波浪翻涌,而湾里却风平浪静,故名。湾里水面较宽阔,浅滩延伸湖间二三十米,是进行水上活动、游泳、度假的良好场所。

      碧云山

      碧云山,坐落在抚仙湖西北,江川区江城镇明星村后,右边是“应山歌”,左边是“抗浪鱼洞”,是滇南著名胜景。碧云山,山清水秀,林木苍郁,与下村山、老鹰窝山并列。三山翠绿倒影入湖,真乃山山水水绿如碧,群峰叠翠矗青云。碧云山上碧云寺,又名“武当别院”,乃湖北武当山分院,建于清乾隆年间。

      孤山(瀛海山)

      孤山,原名瀛海山,位于距江川区城约17公里的抚仙湖江川水域之中。明代以前瀛海山傍有一小岛(称小瀛海山),两岛之间有一铁桥(虹饮桥)相通。明末一夕地震,小岛及虹饮桥沉没,唯瀛海山屹然独存,孤山由此得名。孤山成于宋,盛于明,曾建有八殿五阁三亭一堂一庵一塔。孤山昔为迤东名胜,有“巍然形胜冠南洲”之誉,成为滇中名胜之最。1979年7月,中国科学院医学生物研究所征用孤山为猿猴养殖场,岛上幸存的常绿灌木丛、竹林、草坪尽遭猴毁,孤山成为光壑秃岭。1988年11月,江川区人民政府与生物研究所多方协商,达成协议,孤山有偿归还江川。江川区将孤山辟为旅游风景区。

      界鱼石

      界鱼石,距江川区18公里,位于江川城北部星云湖连通抚仙湖的玉带河中部,野牛山与狮子山相间的狭谷中。明代起当地宫吏对界鱼石奇观即不断题诗、刻碑记述赞叹。1877年旁其建观音寺,1987年疏浚玉带河,并兴建了海门楼、海门桥望瀛阁等并辟为桥廊为海门公园。 界鱼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江川重要景点之一。1988年5月列为省重点旅游景点。景区内石碑上刻着一首诗:“星云日向抚仙流,独禁鱼虾不共游。岂是长江限天堑,居然咫尺割鸿沟。”这就是海门公园最引人注目的“两湖相交,鱼不往来”的“界鱼石”奇观。因星云湖的大头鱼和抚仙湖的抗浪鱼以此石为界,抵石而返,不相往来而传为佳话。

      磨豆山

      磨豆山,位于抚仙湖南岸,华宁与江川交界处,山顶海拔2663.1米,为华宁最高点。登磨豆山,可观华宁、江川两县的秀美风景,抚仙湖、星云湖一览眼底。磨豆山又名老尖山,旧志名“大卓旗山”,与华宁东支山脉主峰矣甫老象山对峙。磨豆山集合了较为丰富的地质地貌形态和丰富多样的生物景观,山地、森林、珍稀植物、村庄等静态资源空间上错落有致,风电场构成了具有震撼力的主体景观,动态资源与静态资源时空上形成了良好的系统结构。

      回龙山(象山),在湖东北面,有其南上肥下削,若大象长鼻下吸湖水,俗有“象鼻饮着水,必定是丰年”之说。

      湖泊水系

      湖水主要来自雨水聚积,并南受上游星云湖注入,北有澄江梁王河、东大河、西大河及西龙潭、热水塘的泉水流入。

      星云湖北岸江川县江口镇境内

      星云湖

      是滇中高原陷落性浅表湖泊,流域径流面积378平方公里,湖面为南北向不规则椭圆形,南北长10.5公里,东西平均宽3.2公里,湖岸线长36.3公里,水面海拔高程1722米,水面面积3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0米,平均水深7米,相应湖容量2亿立方米。星云湖是抚仙湖的上游湖泊,一般情况下,星云湖水面比抚仙湖水面略高。两湖由一条长2.2公里、深5米、宽8米的河道——隔河(玉带河)相连。隔河是星云湖泄流的惟一出口,是天然河道,后经人工整治衬砌,设有闸门控制星云湖出流。根据省人大通过的《星云湖管理条例》、《抚仙湖管理条例》,星云湖控制运行水位:最高1722.50米,最低1721.50米。抚仙湖控制水位:最高1722.00米,最低1720.50米。星云湖位于抚仙湖流域上游,通过隔河与抚仙湖相连,平均每年约有4000万立方米的星云湖水经过隔河下泄到抚仙湖。近几年来,星云湖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发展迅速,水质已经达到IV—V类,并发生了严重的蓝藻水华,湖水透明度降低到小于1米。并且,隔河泄水主要集中在雨季中、后期,流量比较大(10—12立方米/秒),在抚仙湖形成2公里左右的水质污染区域,不仅严重影响旅游景观和当地居民生活,而且大量蓝藻和营养盐随水流涌入抚仙湖,加重了抚仙湖南部的水质污染,加速了富营养化发展,有引发抚仙湖蓝藻水华的危险。

      星云湖连通抚仙湖的出水口

      连接两湖的江川县玉带河(隔河)

      西大河,水源在西龙潭泉水,这股泉水每天以5万多立方米的水量涌出,流程也只4公里左右,西大河水源主要是西龙潭泉水,这股泉水每天以5万多立方米的水量涌出,流程也只4公里左右。西龙潭,位于县城西5公里的蟠龙岗下,泉分左、中、右三湫,水从岗下流出汇为一潭,最大流量2.82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49立方米/秒,平均流量1.1立方米/秒。

      梁王河,古称罗藏溪,因水源于澄江市罗藏山得名,后因元梁王在此山屯兵扎营,山名改称梁王山,故河名改为梁王河。全长20公里,1956年11月在上游修建梁王河水库,下游河道三面光支砌,宽5米,长8.2公里,在河道上建有机械闸5道。流域面积90.4 平方公里,是抚仙湖最大的入湖河流之一,平均年径流量占抚仙湖103条入湖河流的17.8%,其流域产生的大量污染负荷为抚仙湖北部水体的重要污染源。

      山冲河,在澄江市城西南猫鼻子山东面,流经太极田、双树上村、龙王庙入抚仙湖。1962年新建山冲河水库,旧河道已不复存在。

      马料河(抚澄河),在澄江市城西,水源于舞凤山西侧由忠窑向东南经太平桥、四匀桥南下至马房村入抚仙湖,1970年经人工改直用粗石支砌,沟底用混凝土浇筑,全长7公里。县城西北的郑阉箐,经忠恕村、大小窑、廖官营等村后流入抚仙湖。1989年对下段进行整治,并三面光支砌,1995年对上段进行三面光支砌,开挖0.8万立方米,支砌石方0.5万立方米,浇混凝土0.07万立方米。架设人行桥6座,机耕桥3座,公路桥1座,总投资80万元。

      尖山河,在澄江市城西南,源出有二,其一在养百牛南的大青山麓塘子田,由南向北经所梅村玉尺埂、养百牛、李官村、大、小冲至岔河;其二在官松庙由西北向东南经干冲至岔河,注入抚仙湖。

      东大河

      ,古称圩札溪,因溪水流从澄江市圩札山下得名,全长21.9公里,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开筑河堤990米。1950年发动民工5 000余人,打下木桩750棵,修补5处决口,疏浚大仁庄至抚仙湖5公里河道,1959年在上游兴建东大河水库。1980年修建灌溉干渠,东干渠全长12.6公里,西干渠全长4.8公里,主要河道用三面光支砌。1987年将河道改直,三面光支砌,全长9.2公里,上游宽4米,下游宽9米,流入抚仙湖。

      代村河,在澄江市东南,源出者北村西北山间峡谷;全长5公里,宽5米,注入抚仙湖。

      甸朵大龙潭,源于抚仙湖东岸的老鹰地村岩石下伏流而出,最大流量0.07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3立方米/秒,平均流量0.05立方米/秒,供甸朵、水尾等村人畜饮水,在此建有甸朵电站。

      热水塘温泉,古称温汤池,在县城东南20公里海口镇热水塘村西,澄华公路旁,抚仙湖畔,常年水温58℃,流量0.03立方米/秒。水质含硫,是沐浴、疗养的理想之地;

      下游水系

      抚仙湖出海口一带水域

      抚仙湖与滇池相距仅17公里,但前者由湖东面的海口乡(又称海口河)清水流入南盘江,归于南海,属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后者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它们分别处在两大水系支流的源头地区,属于源头型湖泊。

      海口河:又名清水河,是抚仙湖唯一出口河道,在澄江东南海口河村西北、华宁县境北缘,源出抚仙湖向东北流至官庄东侧后,为华宁与澄江两县界河,全在高山狭谷间奔流,经海口大桥,至宜良县土主街对岸流入南盘江,河道全长15.3公里(一说16公里),天然落差385米(一说392米),平均坡度千分之24.5,多年平均流量1.84亿立方米,水能条件优越,理论蕴藏量1.4万千瓦,建有电站6座。

      海口河及其海口闸

      物产资源

      抚仙湖流域面积达1084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产稻、麦、蚕豆、烤烟和油菜,是有名的滇中谷仓,又是闻名全国的云烟之乡、鱼米之乡。抚仙湖的水温,冬夏变化不大,水质又好,是极好的游泳之地。特别是北部沿澄江坝子一带,近岸200米左右,水深仅在1至3米,湖底全铺细沙伸延至湖岸数米,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来游泳。自昆明滇池出现污染后,有的群众,甚至专业游泳队伍也常到抚仙湖来训练、游泳,在海滩上享受日光浴,在抚仙湖畔度过假日。

      管理利用

      由于抚仙湖是深水湖泊,她具有很大的储热能力,一年四季对湖区温度能起调节作用,因而可以提高湖区周围的最低气温和减少霜日,特别是对空气的回暖具有一定的影响,湖水水温冬夏变化不大;抚仙湖是尚未遭受有机物、重金属元素和有毒物质污染的湖泊,湖水感官性状好,无色无味,悬浮物质极少,透明度大。从湖水物理性质和湖水中所含化学物质等各方面分析,均属于清洁水,并且对于人民生活饮用及渔业生产均为优质水。抚仙湖北部沿澄江坝子一带,近岸200米左右,湖岸水深仅1—3米,湖水清澈,湖底为细沙和鹅卵石,伸延至湖岸数米,成为极为良好的天然游泳胜地。

      抚仙湖的面积虽然不及滇池、洱海大,但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蓄水量达189亿立方米;仅次于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248.9亿立方米),而高于洞庭湖(178.1亿立方米);抚仙湖是云南省境内容积最大的湖泊,贮水量达189亿立米,占云南省湖泊总贮水量的78%,这一天然水资源是发展云南省工农业和渔业生产及提供人民生活饮用水的宝贵财富,因此它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重要的意义。解放前,大恶霸、土匪头子金绍云曾利用抚仙湖水之便,纠集木船数十艘,出没于沿湖各地,抢劫掠夺,杀人放火,造成民不聊生,田园荒芜。云南和平解放后,驻此的人民解放军对孤山匪徒进行围剿,迅速剿灭了土匪,沿湖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利用抚仙湖的资源为自己造福。抚仙湖南储源头新建了水库,整修了大河,并在沿湖修建了机电抽水站四十多座,装机容量8340千瓦。这些水利工程,既可灌溉,又可排涝,保证了沿湖农田的旱涝保收。抚仙湖的出口海口河,全长15.5公里,落差高达380多米,现已被澄江、华宁人民开发利用,沿河建起了梯级电站,与昆明电力并网,电力资源不断地输往城市和乡村。

      抚仙湖属于深水贫营养型湖泊,水质清澈透明,含沙量很少,由于石灰岩山地较多,故水的硬度较大,湖中水生生物种类较贫乏,数量也较少,故鱼类产量很低,平均亩产仅1.4斤,是鱼产量较低的湖泊类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抚仙湖的土著鱼类资源极为丰富,居云南高原湖泊的首位。据水产研究所调查,该湖共有27种鱼类,其中抗浪鱼是全省驰名的土特产,鱼肉细腻,刺软,味美鲜香。体形小而细长,体长约3—4寸,样子如箭,呈银白色,肉嫩味美,含脂量较高,鲜吃或加工晒干(可不必剖腹)都别有风味,经盐水煮过的鲜抗浪鱼,腌在罐中,放置一年半载,仍然鲜美可口,为人们所喜食。现沿湖的小湾、海口、禄充、立昌、尖山等地,是澄江抗浪鱼的主产地。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抚仙湖,现在,沿湖的澄江、江川、华宁3县已联合成立了“抚仙湖管理委员会”。下设“湖管站”于澄江,制定了管理条例,进行了抗浪鱼的资源保护与繁殖等为内容的科学试验。

      抚仙湖的水利资源相当丰富,蓄水量达185亿立方米,等于我省第一大湖滇池和第二大湖洱海总蓄水量的四倍。引湖水能灌溉沿岸良田,又有航运之便。

      出水口的海口河经勘察可分六级建成梯级站。现在澄江和华宁两地人民已建成两级,其中有一级还与昆明电力并网,源源不断的电流,输往城镇和农村,为滇中工农业提供了动力。

      梁王河水库,位于县城西北4公里,梁王河位于梁王冲两山出口河道上,白土坡村旁。1956年11月5日动工筑坝,于1957年4月25日赶在洪水到来之前,完成坝高28米的初期建设工程。坝底长64米,顶长160米,坝底宽180米,坝顶宽6米,总库容量358万立方米,死库容34万立方米,可灌农田1万余亩。1961年11月~1962年3月,第一次扩建完工,坝高增至33米。底宽195米,坝顶长180米,库容527万立方米,比原库容增加169万立方米,加长放水高低涵,投资20万元。1978年第二次扩建,1980年9月竣工。主坝增高10.4米,达43.4米,总库容1 100万立方米,可灌农田2万余亩。为保证水库常年蓄水量,于1981年,在梁王河第一道机械大闸处,建一级抽水站。在水库西高涵老溢洪道尾水处,建二级抽水站。为备干旱年水库蓄水不够,抽西龙潭水入梁王河水库,增加蓄水量,保证大春栽插用水。

      东大河水库,位于县城东北8公里处的吴柞村。径流面积36平方公里,外流引洪4平方公里。1957年11月动工兴建,1959年4月完工。主坝工程采用均质坝,齿墙高两米,坝底长107米,宽192米,坝顶长205米,宽3米,坝高30.6米,总库容340万立方米。工程量:回填土方35.8万立方米,支砌石方2 977立方米。副坝长188米,土方6万立方米。输水道底高程为9.3米,设有0.4×0.4米两套平板拉杆闸门,共用石方910立方米。溢洪道高28.3米。

      西大河水库,位于白土坡村后西大河上,地质构造为细中粒粉砂岩,径流面积10平方公里,年平均来水量每平方公里20万立方米。1958年11月开工,1961年3月竣工。坝型为斜墙均质水压坝,坝高27.8米,坝顶长182米,顶宽4米,总库容113万立方米,防洪库容3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4万立方米,死库容39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 000亩,实际灌溉面积300亩。整个工程共完成土方33.7万立方米,石方2 500立方米,混凝土25立方米,钢材4吨。

      朱家桥水电站,位于澄江市东南面,距县城42公里,属海口河梯级开发五级电站,为低坝、明渠、径流引水电站。设计流量6.5立方米/秒,水头107米,装机容量3×1 600千瓦,计划年平均发电2 470万度,利用水时5 140小时。电站于1975年开工,1978年1月1号机组运行发电,6月2号机组运行发电。1980年6月3号机组运行发电。电力与昆明供电局并网运行。

      观音堂水电站,位于澄江市东南面,距县城36公里,属海口河梯级开发第四级电站。电站为低坝、明渠径流引水发电站,设计流量为6.3立方米/秒,水头76.5米,装机容量3×1 250千瓦,平均发电1 620万度,平均利用小时为3 432小时。电站于1984年3月12日开工,1986年3月10日建成发电。

      海口水电站,位于县城东南面,距县城27公里,为澄江海口河梯级开发第一级电站。电站为低坝,明渠径流引水发电站,设计流量6.3立方米/秒,水头29.6米,装机容量2×800千瓦,预计多年平均发电量为600万度。电站1985年10月开工,到1987年11月建成发电,架设35千伏输电线路6.395公里连接观音堂、朱家桥至县城变电站并昆明电网运行。

      汇口电站,是过境南盘江末尾的一座梯级电站,位于海口河尾与南盘江交汇处,采用混合式开发,主体工程由首部坝闸、引水渠道、穿水隧洞、主副厂房和升压站等五部分组成。首部坝闸长84米,高37.5米,设(12×15米)3孔泄洪闸(4×4.5米),两孔进水闸,引水渠道长325米(含前池55米),穿山隧洞2个,共长182.1米(1号洞长87.79米,2号洞长94.31米),设计水头14米,引用流水量120立方米/秒。装机容量(2×7 500)15 000千瓦,年可发电5 593万千瓦时,设计建设工期3年(1995年1月正式动工,1997年底建成发电)。

      社会经济

      抚仙湖北境,为澄江市,澄江历史上曾是路、府、郡县治地。澄江一名始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澄江路为澄江府。清康熙八年(1669)裁阳宗归河阳县,属澄江府管辖。民国2年(1913),废府治改为澄江县至今。“澄江”原名“澂江”,“澂”和“澄”音义相同,都是“水静而清”的意思。据有关史籍,澄江县名系因境内之抚仙湖水文特征得名。《今县释名》澂江条记:“本元之河阳县,为澂江路治。明为澂江府治。民国二年,废府,改县名。城南有抚仙湖,一名罗伽湖,一名清鱼湖,周三百余里,北纳诸溪流,南受星云湖,涵泓清澈,一碧万顷,故名澂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3年第一版本)对澂江府条:“属云南省治河阳县。民国废府。改河阳为澄江。”这就是说,“澂江”这名是1913年才改为“澄江”的,但在民国文献里,仍记为澂江。 1955年,我国实行文字改革,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认为“澂”字笔画过繁,应简化为“澄”字。后来,我省地名普查,有人建议恢复用旧称“澂江”,但鉴于民国就有“澄江”之称,且不影响原称“澂江”的本意,就仍用“澄江”名称。盛产稻谷和水产品,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的称誉。 境内矿藏有煤、铁、铅、铜、石灰石、石英沙、磷等。大多不具备开采价值,唯有磷矿总储量丰富。从抚仙湖东岸渔户村开始,经大坡头、路溪勺、小烂田、麦田湾、九村蛟龙潭、风口哨、狮子山、大山寺,直到阳宗盖板山,直线18公里。磷矿层出露总长34公里,矿区面积48.12平方公里,总储量6.4亿吨,品位高、易开采。

      抚仙湖西北境,为玉溪江川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湖光秀美,物阜民丰。星云湖坐落其中,抚仙湖嵌于东北边界,水面面积大于耕地面积,被称为“滇中碧玉”、“高原水乡”。又因鱼类品种多,尤其大头鱼、抗浪鱼远近闻名;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适种作物广,尤其烤烟优质高产,素有“鱼米之乡”和“云烟之乡”的美称。烤烟、仔猪、蔬菜、花卉、磷化工是当前的经济支柱产业。蔬菜、鲜切花、黄磷、赤磷是主要出口创汇产品。以牛虎铜案为代表的李家山青铜文化,是古滇文化中的瑰宝。先秦时期属古滇国地。汉元丰二年置俞元县,属益州郡。唐贞观八年(634年)置绎县,属黎州。南诏时称量水州。唐宪宗上元元年(760年),南诏向东兼并黎州等地后,河阳郡属下有江川区,江川区之名始于此。大理国时属步雄部。元宪宗六年(1256年),改为千户所,属罗伽万户府。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江川州,领双龙县。至元二十年(1283年)降州为县,属澄江路。此后历代相沿称江川区。明崇祯七年(1634年),县治由古城(原龙街镇)迁至江川驿(今江城镇)。民国初年江川属滇中道,治所在今蒙自,又称蒙自道。1930年江川为第三督察区。1950年10月,县城从江城迁大街,属玉溪地区。1958年10月,并入玉溪县,1961年11月再设江川区,2015年12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江川区,设立玉溪市江川区。

      抚仙湖东岸为华宁县辖地,因其县城座落在华盖山下宁寿寺旁而得名--华宁。历史悠久,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云南省有名的水果基地县和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之一,是"玉烟"原料的主产区,是全国有名的"桔乡"和"泉乡"。华宁不仅有富饶的土地资源,还有丰富的水能源和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矿藏储量较多的有磷、褐煤、铅锌、石灰石、石膏,其中磷矿储量在4.38亿吨以上,褐煤储量8000多万吨,还有铜、铁、硅石、银、硫磺等多种矿产资源。华宁有众多的风景名胜,旧时有“宁州八景”、“婆兮八景”等名目,现有万松山景区、象鼻温泉风景区等风景名胜,宁寿寺、宁阳书院、尊经阁等古建筑保存完好,可供开发利用。新村陶窑、青龙斗阁古墓群等古老文化遗址具有考古价值。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资源,蕴育了厚重久远的潭泉文化、陶文化、柑文化等众多历史文化,其中最为著名的为陶文化,华宁土陶有600多年悠久历史,烧制的陶器质地细腻,造型美观,色泽鲜艳,产品有建筑陶、园林陶、工艺陶、生活陶和东巴文化陶五大系列700多种,年产陶2000余万件。华宁共有人口20.5万人,县内居住着汉、彝、苗、回、哈尼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近三分之一,各民族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礼仪、节日和民族风俗,他们世世代代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勇于开拓,用自己非凡的智慧,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其中最有代表的为苗族采花山和彝族火把节。

      民国26年(1937),由澄江、禄充的张传甲沿湖奔走,会同三县沿湖士绅、乡保长组成“鱼秧会”,其宗旨是保持预订水位,保护鱼秧,提高鱼的产量,张传甲任会长。接着沿湖各村先后成立了“村渔秧会”,各村渔民为会员,每年按期召开会议,研究渔户捕鱼管理措施及奖惩办法,解决渔户纠纷,指导渔业生产,为抚仙湖渔业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1957年由澄江县人民委员会直接管理,并作出新的管理规划。5月20日起,开始征收渔业管理费。1964年4月,由玉溪地区组建抚仙湖管理站,由澄江多种经营办公室代管,1965年更名为抚仙湖管理委员会,澄江县长为主任,江川、华宁两县县长为副主任;同时,下达《抚仙湖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和湖泊管理暂行办法》草案。1970年7月,玉溪地区组织沿湖三县及750试验场,召开玉溪三县二方会议,对抚仙湖水位的上下控制线作了规定,上线水位不得超过1721.5米,下线水位不得低于1720.5米,水位控制由澄江县农业局执行。1992年8月26日,由玉溪地区成立抚仙湖管理局,负责抚仙湖的管理。1993年9月25日,云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云南省抚仙湖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暂行)。从此,抚仙湖管理纳入法制轨道。

      文化传说

      相传,深居天宫的玉皇大帝,一日步出宫门,远眺人间,发现一颗状如葫芦的明珠,镶嵌在云雾缭绕的万山丛中,蓝湛明净,波光粼粼,美丽至极。玉皇大帝为之倾倒,急传肖、石二仙立即下凡,描摹这人间美景,带回天宫,装点天堂。肖、石二仙急忙腾云驾雾,飘落在明珠东南方向。走近一看,迷离美景展现在眼前:明珠四周,嶙峋怪石密布,峥嵘多姿,仪态万千;有的如冲天玉笋,有的似文房笔架,有的如大象汲水,有的似猛虎下山;孤山独坐湖中,云雾迷漫时,似一座忽大忽小、忽升忽降、缥缈无常、变化莫测、神奇美丽的仙岛,与明珠交相辉映;烟波浩瀚的湖泊,无波时水平如镜,柔和妩媚,像一位袒胸露怀的少女,在安闲舒适的憩睡。起浪时白浪叠现,如满盘碎玉在晃动,又似朵朵睡莲在竞相开放。远山近水,州岛错落,好一幅色彩怡人、幽深奇崛、水墨的山水画卷!肖、石二仙只顾搭手抚肩地在观看,在赞叹,竟痴痴迷迷地忘了画画,忘了归期。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定定地站在那里,陶醉在迷离美景之中。久而久之,两位神仙变成了两座石峰。看,在抚仙湖的东南方,果真叠立着两座形似搭手抚肩、俯视明珠的石人山。据说,这就是肖、石二仙变成的,抚仙湖之名便由此而来。

      清乾隆年间,澄江进士段琦与友人畅游抚仙湖时,曾"题抚仙湖峭壁间有肖石二仙抚肩并立"的五言诗一首。诗云:"提壶上舟立,烟环古洞前。如何几日月,带住小山神;对我人三个,笑谁手并肩。湖名因此著,峭拔彩云边。"记叙的便是此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