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舍诏

蒙舍诏蒙舍诏

“蒙舍诏”意为“蒙舍王”,也指洱海南部的哀牢人小邦“蒙舍”。

唐朝初期,洱海周边出现了六个比较大的首领,史称“六诏”,分别是洱海北面的河蛮人“浪穹诏”(今洱源)、“邓赕诏”(今洱源邓川)、“施浪诏”(今洱源三营),洱海南面和西面的哀牢人“蒙舍诏”(今巍山)、“蒙嶲诏”(今漾濞),洱海东面的摩些人“越析诏”(今宾川)。“蒙舍诏”的地盘位于在其他五“诏”的南部,所以称“南诏”。《新唐书·南蛮上》记载:“南诏,或曰鹤拓、曰龙尾、曰苴咩、曰阳剑,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历史 3 附录 4 王世系表

      基本信息

      中文名:蒙舍诏

      又称:蒙舍、南诏

      外文名:tiger State

      含义:虎邦、虎部

      历史

      公元7世纪初,哀牢人聚居的“蒙舍”(今巍山盆地,傣语“蒙”为“地方、国家”,“舍”为“虎”,“蒙舍”即“虎地、虎国)已经有一定规模。公元649年(唐贞观二十三年),细奴逻继承祖宗基业,成为“蒙舍”的“诏”(意为“王”)。公元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细奴逻之子皮逻阁征服周边五“诏”;次年,皮逻阁将都城从“蒙舍”迁至“蒙嶲”的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太和村),建立“蒙舍龙”(南诏国)政权。

      皮逻阁统一六诏后,“蒙舍龙”迅速强大,进而称雄于云贵高原。其后阁逻凤、异牟寻、寻阁劝、劝龙利晟、晟丰佑、佑世隆、隆舜、舜化贞,共传位十三代,历经250多年,与中土唐国相始终。“蒙舍龙”最强时期,其疆城包括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广西西北部、缅甸北部、老挝北部、越南西北部。“蒙舍龙”的崛起和发展,加快了云贵高原的开发,促进了云南各民族与中南半岛诸国的交往。

      细奴逻(第一代王、公元602年——674年)

      细奴逻,又名独逻、独逻消,“蒙舍龙”(南诏国)第一代国王,生于公元602年(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49年(唐太宗贞观年二十三年)成为“蒙舍”的“诏”(王),于公元674年(唐高宗上元元年)卒,在位26年,享年72岁。

      细奴逻幼时随父居住在“蒙舍”(巍山盆地),躬耕发展。细奴逻之父初为部落头人,后凭借自然优势和及自身实力,逐渐占据“蒙舍”盆地大多数土地,成为“蒙舍”的“诏”。

      细奴逻即位后,洱海北部的河蛮小邦“浪穹”、“邓赕”、“施浪”及洱海东部的摩些小邦“越析”时常侵扰唐地,唐朝便支持洱海西部的哀牢小邦“蒙嶲”及洱海南部的哀牢小邦“蒙舍”对付洱海北部及洱海东部的小邦;细奴逻利用唐朝的支持,效仿唐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的措施,使“蒙舍”不断发展壮大。

      “蒙舍”借助唐朝发展壮大时,同为哀牢人的“蒙嶲”也在唐朝的扶持下发展壮大,还有意将“蒙舍”并入“蒙嶲”,侵占了“蒙舍”盆地北部的土地。为此,细奴逻把都城修建于地势险要的垅玗图山,作为“蒙舍”政治、军事的中心,多次成功抵御了“蒙嶲”的军事进攻。细奴逻控制整个“蒙舍”盆地后,又修建了第二个都城“允舍”(蒙舍城)。

      公元651年(唐永徽二年),细奴逻率“蒙舍”部众数千人帮助唐国左将军赵孝祖攻打大小勃弄蛮(今祥云、弥渡),震慑到勃弄蛮的白子国(今弥渡红岩),白子国主动要求并入“蒙舍”。《南诏中兴二年画卷》中描述的张乐进求逊位指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细奴逻派其子逻盛出使中土,成为唐国的附属国。自此,细奴逻年年派人出使中土,与唐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据说,细奴逻赏罚分明,深得部众爱戴。结发妻子歘xu,贤惠善良,对细奴逻的帮助也很大;歘去世后,细奴逻又娶了张乐进求的第三个女儿。蒙舍诏在细奴逻的治理下,很快强盛起来。

      逻盛(第二代王、公元634年——公元712年)

      逻盛,又名逻盛炎,细奴逻之子,生于公元634年(唐贞观八年),公元674年(唐上元年)即位,公元712年(唐先天元年)卒,在位39年,享年78岁,谥号兴宗王。

      逻盛即位后,任用张建成为相,辅佐朝政,并秉承父志,精心治理“蒙舍”,巩固和扩大疆域,继续与唐国保持密切交往。武周代唐后,逻盛亲自出使长安,至姚州(今云南姚安)时,听到妻子生下盛逻皮的消息,说“吾且有子继承,身在汉地,死无憾矣”。到长安后,武则天特别设宴接待。

      逻盛时,不断扩大疆土,“蒙舍”的势力得到进一步壮大。

      盛逻皮(第三代王、公元655年——公元728)

      盛逻皮,逻盛之子,生于公元655年(唐永徽六年),公元712(唐天元年)即位,公元728年(唐开元十六年)卒,在位16年,享年73岁,谥号威成王。

      盛逻皮即位后,以老相张建成为国老,杨法律和尚为国师,治内安邦,于中土唐国维持友好关系。公元714年(唐开元二年),盛逻皮遣国老张建成出使中土,唐国赠佛书予张建成。自此,傣族始有佛书,盛逻皮在“蒙舍”(今巍山巍宝山)为其祖父细奴逻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庙宇。

      盛逻皮在位期间,将“蒙舍”领土扩张到澜沧江以西地区,为“蒙舍”的经济、文化、军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皮逻阁(第四代王、公元680年——公元748年)

      皮逻阁,盛逻皮之子,生于公元680年(唐永隆元年),公元728年(唐开元十六年)即位,公元748年(唐天宝七年)卒,在位20年,享年68岁。

      皮逻阁即位时,“蒙舍”的实力已经超过周边小邦,但他并不满足现状,“当是时,五诏微,归义独强,乃厚以利啖剑南节度使王昱,求合六诏为一。”,皮逻阁依附唐国兼并周边五诏,收服洱海附近的“河蛮“,于公元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入主洱海盆地建立“蒙舍龙”(南诏国)政权。中土唐国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还赐名“归义”。公元739年,皮逻阁把都城从“蒙舍”迁到洱海边的太和城。

      皮逻阁以洱海盆地为中心,积极发展,使“蒙舍龙”(南诏国)迅速称雄于云南高原。之后,皮逻阁利用爨氏与唐国之间的矛盾,带兵进入西爨(今昆明、玉溪、曲靖西部、楚雄东部等地)和东爨(今昭通、曲靖东部、黔西南西部、六盘水等地)地区,控制云南东部及贵州西部地区。

      公元745年(唐天宝四年),皮逻阁派其子阁逻凤出使中土,与唐国修好。

      “蒙舍龙”(南诏国)结束了云南高原各个部族之间的长期对立纷争,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及发展,使“蒙舍龙”与吐蕃、唐国的势力形成相对平衡。

      阁逻凤(第五代王、公元700年——公元779年)

      阁逻凤,邆赕王丰咩之子、皮逻阁收为养子,生于公元700年(武周久视元年),公元748年(唐天宝七年)即位,公元779年(唐大历十四年)卒,在位30年,享年79岁。

      阁逻凤青年时代就随其父皮逻阁东征西战,他“不读非圣之书,尝学字人之术”,任用从川南俘虏回来的汉人县令郑回教授王族子弟,还赐名郑回为蛮利,后郑回官至清平官。

      公元750年(唐天宝九年),阁逻凤路过云南郡(今姚州),太守张虔陀侮辱同行的妇女,勒索贿赂,阁逻凤不应,张虔陀派人去辱骂,并向上诬告阁逻凤。阁逻凤愤怒,起兵攻破云南,杀张虔陀,取唐羁縻州。史载:“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张虔陀为云南太守。仲通褊急寡谋,虔陀矫诈,待之不以礼。旧事,南诏常与其妻子谒见都督,虔陀皆私之。有所征求,阁罗凤多不应,虔陀遣人骂辱之,仍密奏其罪。阁罗凤忿怨,因发兵反攻,围虔陀,杀之。”

      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鲜于仲通率兵八万出戎、巂州,进攻“蒙舍龙”,阁逻凤遣使请和,还其所虏掠,并表示愿意归附唐国,若不允许则“归命吐蕃,云南之地,非唐所有也”。鲜于仲通不许,进军至西洱河,兵临洱海,被阁逻凤率军击败,唐兵死六万人。公元752年,“蒙舍龙”与吐蕃国结为兄弟之国,吐蕃王称阁逻凤为“赞普钟”(小兄弟)。当时,唐玄宗年迈昏聩,杨国忠当政,仍继续出兵攻打“蒙舍龙”,结果兵败损失惨重,东爨居地被唐兵破坏。

      公元754年(唐天宝十三年),剑南留后李宓率兵七万击“蒙舍龙”,进至太和城,全军覆没。第二年,安禄山叛唐,唐国无力再进攻“蒙舍龙”。阁逻凤在太和城中立下德化碑,在碑文中说明自己与唐国的战争是迫不得已,希望后世明白他的本心。

      异牟寻(第六代王、公元754年——公元808年)

      异牟寻,阁逻凤之孙,凤伽异之子,生于公元754年(唐天宝十三年),因其父凤伽异英年早逝,于公元778年(唐大历十三年)继承其祖父之“诏”位,公元808年(唐元和三年)卒,在位30年,享年54岁。

      公元779年,唐国大败“蒙舍龙”与吐蕃的联军。《资治通鉴》载:“上发禁兵四千人,使晟将之,发邠、陇、范阳兵五千,使金吾大将军安邑曲环将之,以救蜀。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于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新唐书》载:“德宗发禁卫及幽州军以援东川,与山南兵合,大败异牟寻众,斩首六千级,禽生捕伤甚众,颠踣厓峭且十万......”。

      公元784年,异牟寻自太和城迁都史城(大厘城)。异牟寻效仿中土封五岳四渎,东岳乌蒙山、南岳无量山、西岳高黎贡山、北岳玉龙雪山、中岳点苍山,澜沧江、黑潓江、怒江、金沙江四渎。公元787年,异牟寻又把城迁至苴jū咩miē(意为“母城”)。

      异牟寻在位期间,对“蒙舍龙”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体制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在政权机构方面,设清平官(宰相)三职、由六人担任,根据其主管事务分别称“坦绰”、“布燮xiè”、“久赞”;改原来的“六曹”(兵、户、客、刑、士、仓)为“九爽”(幕爽主兵、琮爽主户、兹爽主礼、罚爽主刑、劝爽主士、劂爽主工、万爽主财、引爽主客、禾爽主商贾),又立三托(乞托主马、禄托主牛、臣托主仓廪)。在军队管理方面,立大、中、下、小四府,各府有正副主将二人。在行政区划方面,由原来的六睑jiǎn增至十睑,设六个节度、二个都督。十睑为云南睑(今祥云云南驿)、白崖睑(今弥渡)、品澹睑(今祥云)、邓川睑(今洱源邓川)、蒙舍睑(今巍山、南涧及弥渡西部)、大理睑(今大理喜洲)、苴咩睑(今大理古城)、蒙秦睑(今巍山北部及漾濞大部)、矣和睑(今洱源)、赵州睑(今大理凤仪);六节度为弄栋节度(今姚安)、永昌节度(今保山)、银生节度(今景东)、剑川节度(今剑川)、拓东节度(今昆明)、丽水节度(今缅甸克钦),还短暂设过安南节度、铁桥节度;二都督为会川都督(今四川会理)、通海都督(今通海)。

      公元788年(唐贞元四年),唐德宗接受李泌“招云南,断吐蕃右臂”的建议,命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来招抚“蒙舍龙”。公元793年(唐贞元九年),异牟寻在清平官郑回的劝说下,决心弃吐蕃归唐,派三路使臣赴长安,表明归附唐国之意。

      公元794年(唐贞元十年),“蒙舍龙”与唐国使臣在点苍山神祠举行盟誓,“诏舍龙”异牟寻面对天、地、水三大自然神与五岳四渎之灵,率文武大臣发誓归附唐国。唐国以“蒙舍龙”疆域设置“云南安抚司”,由剑南西川节度使兼任“安抚使”。《新唐书》:“遣弟凑罗栋、清平官尹仇宽等二十七人入献地图、方物,请复号南诏。帝赐赉有加,拜仇宽左散骑常侍,封高溪郡王。”;“明年夏六月,册异牟寻为南诏王。以祠部郎中袁滋持节领使,成都少尹庞颀副之,崔佐时为判官;俱文珍为宣慰使,刘幽岩为判官。赐黄金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相者引异牟寻去位,跽受册印,稽首再拜;又受赐服备物,退曰:‘开元、天宝中,曾祖及祖皆蒙册袭王,自此五十年。贞元皇帝洗痕录功,复赐爵命,子子孙孙永为唐臣。’”。

      “蒙舍龙”归唐后,异牟寻便出兵大破吐蕃军队,收复剑川、野共川(今云南鹤庆)等地,把吐蕃势力逐出云南高原。

      公元800年(唐贞元十六年)六月,异牟寻派其子寻阁劝出使唐国,随行艺人在长安向唐国皇帝及朝臣表演哀牢音乐和舞蹈,得到满朝一致好评,哀牢乐舞还被吸收进唐国宫廷乐舞之中。哀牢乐舞一直被其后裔傣族传承至今。

      寻阁劝(第七代王、公元777年——公元809年)

      寻阁劝,异牟寻之子,生于公元777年(唐大历十二年),公元808年(唐元和三年)即位,公元809年(唐元和四年)卒,在位1年,享年32岁。

      公元809年(唐元和四年),寻阁劝将鄯阐府(今昆明)定为东京,苴咩定为西京。

      寻阁劝自小从师郑回学习唐文化,其汉字造诣比较深,曾在鄯阐府游避风台时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五言律诗《星回节·游避风台》,诗中写道:“避风鄯阐台,极目见腾越。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自我居震旦,翊卫类夔契。依昔经皇运,艰难仰忠烈。不觉岁月幕,感激星回节。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这首诗被收入《全唐诗》。因其在位时间短,在国家治理上未见大的作为。

      劝龙晟(第八代王、公元797年—公元816年)

      劝龙晟,寻阁劝之子,生于公元797年(唐贞元十三年),公元809年(唐元和四年)即位,公元816年(唐元和十一年)卒,在位7年,享年19岁。

      各民族主要信仰巫教,道教为南诏的正统宗教,统治阶级十分推崇,道教在巍山得到广泛传播。

      劝龙晟即位后第二年(公元810年),改元龙兴,以段宗牓bang为国老,张与贞、李贤者为国师。劝龙晟十分崇信佛教,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修建佛顶、莲宗、传心三座佛寺,使佛教在南诏广泛流行。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劝龙晟被弄栋节度使王嵯颠以“肆虐不道,上下怨疾”的罪名伤害。

      劝龙晟时期,南诏曾多次入唐朝贡。

      劝利晟(第九代王、公元801年——公元824年)

      劝利晟,又名劝利,劝龙晟之弟,生于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被权臣王嵯颠扶上王位,袭封南诏王,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卒,在位8年,享年23岁,谥号靖王。

      劝利晟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817年),改元全义。他封王嵯颠为清平官,刺蒙姓,并称其为“大容”(兄长),南诏实权掌握在王嵯颠手中。随着年龄的增大,劝利晟后又弃用王嵯颠。

      劝利晟崇信佛教,他重修崇圣寺、建龙屋塔,使得南诏的佛教更加兴盛。

      劝利晟多次遣使入唐朝贡,曾得唐赐“南诏王金印”。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劝利晟病死于东京。

      劝丰佑(第十代王、公元803年——公元859年)

      劝丰佑,劝龙晟和劝利晟之弟,文献记载其名为“丰佑”,是由于他“慕中国”,不肯连父名所致。生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即位,被朝廷刺封为滇王,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卒,在位35年,享年56岁,谥号昭成王。

      劝丰佑即位后,改元保和,后改天启,又重新启用王嵯颠,以赵文奇为国老,西域圣僧赞陀崛多为国师,学习中原书法。劝丰佑废道兴佛,建大理五华楼,重修大理崇圣寺三塔,建昆明东寺塔、西寺塔,以及在点苍山顶开高河、定苍山十八溪涧和十九峰峦之名。当时,南诏境内的佛教空前兴盛。

      劝丰佑当政期间,王嵯颠竭力劝其推行对外战争的策略。829年,剑南节度使杜元颖不晓军事,武备废弛,且苛待士卒,导致士卒引南诏入寇,攻破成都外城,掠走数万人。830年,唐朝李德裕前来镇守,蜀地遂安,《资治通鉴》:“德裕乃练士卒,葺堡鄣,积粮储以备边,蜀人粗安。”《新唐书》:“明年,(南诏)上表请罪。比年使者来朝,开成、会昌间再至。”

      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劝丰佑应缅甸国王的请求,派清平官段宗牓入缅作战,帮助缅甸打败狮子国(今斯里兰卡)。

      据记载,劝丰佑平时贪于酒色,不理朝政,大权落入王嵯颠手中。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劝丰佑死于东京。

      佑世隆(第十一代王、公元844年—公元877年)

      佑世隆,又名酋龙,晟丰佑之子,生于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即位,唐乾符四年(8公元77年)卒,在位18年,享年33岁,谥号景庄皇帝。

      佑世隆即位后,朝廷因其名犯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名讳,不予以册封他。于是,佑世隆在一怒之下,于唐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自称皇帝(南诏称帝就此开始),改元建极,号为大礼。改西京为中都,改东京为上都(《资治通鉴》卷249),公开与唐决裂。南诏进攻安南、西川,髙骈等率唐军数次击败南诏军,南诏“屡覆众,国耗虚”,南诏衰落。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中》:“……骈以选士五千度江,败林邑兵于邕州,击南诏龙州屯,蛮酋烧赀畜走。酋龙遣杨缉思助酋迁共守安南,以范脆些为安南都统,赵诺眉为扶邪都统。七年六月,骈次交州,战数胜,士酣斗,斩其将张诠。李溠龙举众万人降,拔波风三壁。缉思出战,败,还走城。士乘之,超堞入,斩酋迁、脆些、诺眉,上首三万级,安南平。”

      “帝遣东川节度使颜庆复为大度河制置、剑南应接使,兵次新都,博野将曾元裕败蛮兵,斩二千级。南诏骑数万晨压官军以骋,大将宋威以忠武兵战,斩首五千,获马四百尾。南诏退屯星宿山,威进戍沱江……蛮闻凤翔、山南军且来,乃迎战毘桥,不胜,趋沱江,为伏士所击,又败。城中出突将,夜火蛮营,酋龙、坦绰身督战。后三日,王师夺升迁梁,蛮大败,夜烧亭传,乘火所向,雨矢射王师。威疏军行,向矢所发丛射之。两军不能决,各解去。酋龙知不敌,夜彻营南奔……”

      “(南诏)屡覆众,国耗虚……”“骈至不淹月,阅精骑五千,逐蛮至大度河,夺铠马,执酋长五十斩之……”“筑戎州马湖、沐源川、大度河三城,列屯拒险,料壮卒为平夷军,南诏气夺。”……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骈次峰州,大破南诏蛮,收所获赡军……”“当是时,蛮攻雅州,壁庐山,闻骈至,亟解去。骈即移檄骠信,勒兵从之。骠信大惧,送质子入朝,约不敢寇。”

      《资治通鉴》:“骈以五千人先济,约维周发兵应援;骈既行,维周拥余众,不发一卒以继之。九月,骈至南定,骈掩击,大破之,收其所获以食军。”“监陈敕使韦仲宰将七千人至峰州,高骈得以益其军,进击南诏,屡破之。”“是月,骈大破南诏蛮于交趾,杀获甚众,遂围交趾城。”“骈至,复督励将士攻城,遂克之,杀段酋迁及土蛮为南诏乡导者朱道古,斩道三万余级,南诏遁去。骈又破土蛮附南诏者二洞,诛其酋长,土蛮帅众归附者万七千人。”“庆复至新都,蛮分兵往拒之。甲午,与庆复遇,庆复大破蛮军,杀二千余人,蜀民数千人争操芟刀、白以助官军,呼声震野。乙未,蛮步骑数万复至,会右武卫上将军宋威以忠武二千人至,即与诸军会战,蛮军大败,死者五千余人……甲兵服物遗弃于路……”“高骈至成都,明日,发步骑五千追南诏,至大渡河,杀获甚众,擒其酋长数十人,至成都,斩之。修复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又筑城于戎州马湖镇,号平夷军,又筑城于沐源川,皆蛮入蜀之要路也,各置兵数千戍之。……”

      佑世隆十分崇信佛教。他在位期间,曾耗巨资和众多人力物力建大寺八百、小寺三千,以至于南诏“皆以敬佛为首务”,并于南诏建极十三年(公元872年)在今弥渡县内铸立南诏铁柱一根。

      隆舜(第十二代王、公元860年——公元897年)

      隆舜,又名法,佑世隆之子,生于唐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即位,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卒,在位20年,享年37岁,谥号武宣帝。

      隆舜即位后,改年号为嵯耶,改国号为大封民国,以杨良佐为国老,赵波罗为国师。他一改其父连年征战的做法,谋求与唐朝修好,多次遣使到内地,请求与唐通婚被唐朝拒绝,不称臣纳贡。唐也因“安史之乱”,不愿与南诏发生摩擦,唐僖宗答应与南诏和好,并以宗侄女安化公主许配隆舜,但最终唐朝拒绝了这次和亲。唐朝平定“黄巢之乱”后就没有理会南诏,“和亲”之事也就不了了之。隆舜因采取休养生息、与唐交好的政策,而受到人们的支持和尊重。

      隆舜后期沉于酒色,不问政事,清平官郑买嗣专权。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南诏的汉人权臣郑买嗣指使杨登杀死隆舜。

      舜化贞(第十三代王、公元876年——公元902年)

      舜化贞,隆舜之子,南诏最后一个国王,生于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即位,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卒,在位5年,享年26岁。谥号孝哀帝。

      舜化贞即位后,改元中兴,以郑买嗣为国老,大权落于郑买嗣。唐光化二年(公元899年),郑买嗣以为蒙氏家族铲除后患为由,诛杀了杨登,并灭其九族,为自己扫平障碍。

      唐光化元年(公元898年),舜化贞曾派人入唐通好,遭唐拒绝后,从此双方正式断绝了来往。

      舜化贞在位时,曾命人绘制表现南诏崛起的佛教神话故事《南诏中兴二年画卷》(即《南诏图传》),企图挽救南诏灭亡,终无力回天。

      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舜化贞突然死去,由郑买嗣执掌国事。不久,郑买嗣暗害了刚满八个月的太子,又大肆抓捕蒙氏王室成员800余人屠杀于大理五华楼下,灭亡南诏,建立大长和国。

      附录

      舍龙

      ( 公元579年—公元649年)

      细奴逻之父,又名龙迦独,生于公元579年,卒于公元649年,享年70岁。樊绰《蛮书》记载:“蒙舍诏,姓蒙……南诏八代族舍龙,生龙独逻,亦名细奴逻”。又《新唐书·南诏传》记载:“王蒙氏,父子以名相属,自舍龙以来有谱次可考。舍龙生独逻,亦曰细奴逻”。

      唐贞观初年,蒙舍龙及其子细奴逻就居于巍宝山北麓,躬耕发展。

      凤伽异

      (公元729年—776年)

      阁逻凤之子,先于其父先死,没有继承过王位,生于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卒年时间不详,谥号悼惠王。

      凤伽异是一个自幼聪明,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才能的人。青年时候,随父参加过统一洱海地区的战争,立下汗马功劳。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凤伽异十岁时,曾入长安朝见皇帝,兼阳瓜州(今巍山)刺史、都知兵马大将。

      唐天宝年间(公元765年),阁逻凤命凤伽异出兵昆川,筑拓东城,并以副国王的身份镇守,管理滇池周围的广大地区。

      三公主

      (细奴逻之妻)

      相传,三公主是白蛮酋长、建宁国国王张乐进求的第三个女儿。她美丽、善良、聪慧。唐朝初年,当洱海之南的蒙舍诏强大、细奴逻当政时,张乐进求逊位于细奴逻,并把三公主许配给细奴逻。

      三公主嫁给细奴逻后,精心操持王宫内事务,使宫内中各项活动运行得井井有序。她还以宽厚、仁爱之心,帮助部族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三公主的善良、聪慧,赢得了各部族的尊重和爱戴。

      王世系表

      舍龙(六二九年——六四九年)—细奴逻(六四九年——六七四年)—逻盛炎(六七四年——七一二年)—炎阁(七一二年)—(弟)盛逻皮(七一二年——七二八年)—皮逻阁(唐赐名蒙归义,七二八年——七四八年)—阁逻凤(七四八年——七七九年)—(孙)异牟寻(七七九年——八○八年)—寻阁劝(八○八年——八○九年)—劝龙晟(八○九年——八一六年)—(弟)劝利(八一六年——八二三年)—(弟)丰祐(八二三年——八五九年)—酋龙(世隆,八五九年——八七七年)—法(隆舜,八七七年——八九七年)—舜化(八九七年——九○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