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是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刘集乡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技艺。

保安人打制腰刀的历史久远,保安腰刀的出现与元代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一直是维系整个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

2006年5月20日,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5月21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基本介绍 3 历史溯源 4 著名品种 5 制作工艺 6 传承意义 7 腰刀大赛 8 民族标志 9 荣誉记录

      基本信息

      起源: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

      性质:手工艺制品

      中文名: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文化级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编号:Ⅰ-QJZZ-13

      地区: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历史追溯:与元代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

      属于:保安族传统的手工艺制品

      民族:保安族

      申报地区:甘肃省积石山县

      批准时间:2018年5月15日(批文)

      基本介绍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地区:甘肃

      编号:Ⅷ-42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积石山县

      历史溯源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保安人打制腰刀的历史久远,保安腰刀的出现与元代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1227年成吉思汗东征时,把部分来自中亚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区。这部分色目人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民族。在保安城定居以后,他们中有许多人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铁匠、金银匠、木匠、鞋匠等行业。当时的铁匠主要制作土枪、弓箭等,一脉相通的冶铁技术使他们具备了雄厚的制刀资质。保安族迁徙到大河家以后,受生活条件的影响,他们自己制作的腰刀在用以自卫的同时也具有了商品的性质,于是保安族开始用腰刀交换牧民的牛羊和其他日常用品。从此,保安族腰刀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著名品种

      保安腰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比较著名的腰刀有:“什样锦”、“什样锦双刀”、“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线”、“双落”、“满把”、“扁鞘”、 “蒙古刀”、“哈萨克刀”、“鱼刀”等等。规格多为5寸、7寸、10寸三种。刀面上,分别镌刻着手、龙、梅花等各种图案。其中,最漂亮的还数“什样锦”。这种腰刀刀柄均用什样锦镶嵌而成,图案协调华丽。金黄、翠绿、湛蓝、黛黑、银白、桃红……五彩缤纷,并夹有朵朵梅花。银白色的刀鞘,包着三道枣红色的铜箍,分外璀璨夺目。刀鞘上端有个小孔,挂有别致的紫铜环子。拔刀出鞘,刀锋闪闪发亮,寒光逼人。

      制作工艺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保安腰刀锋利无比。削铁,刀口不缺,刀刃不卷。削发,只要把头发放在刀刃上用口轻轻一吹,头发立即就断。传统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工序多者达80多道,少者也有30-40道。一般是先把择好的铁反复锻打,然后劈开加钢,最后淬火而成。其中制坯时的加钢、炼烧后的淬水至关重要,恰到好处的处理能保证刀具刚韧相济。 仅制作刀柄一项,就要对黄铜片、红铜丝、白铁丝、牛角、塑料等不同材料分别进行加工,然后将其巧妙叠合胶铆而成,雕绘上种种栩栩如生的精美图案,抛光打磨完毕,顿生五光十色,耀人眼目。

      刀面上刻有七颗星、五朵梅、一条龙、一把手等图纹,纹饰精细;刀柄由红、黄铜片和铝片、牛角等材料叠合铆成,打磨后色泽艳丽,犹如彩锦;刀鞘多为铁鞘铜箍,配以装插的钢制镊子,既增添了刀鞘式样的美观,又可以防止刀体从鞘中滑出。

      每户保安人家都有铁匠,每位铁匠都有自己的特定刀面图案。有的图案是某位铁匠的标志代号,有的图案蕴含着一个美好的传说,或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

      传承意义

      保安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湛。它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别致的装饰品和馈亲赠友的上乘礼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欢迎,在阿拉伯国家也颇有名气。 保安腰刀制作技艺不仅巩固了保安族的文化根基,也丰富了中国金属工艺的内容。周恩来总理曾将保安腰刀作为礼物馈赠给外宾。1987年,保安腰刀获国家民委、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1年又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打制腰刀素来是保安族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能工巧匠们带着各自的绝招,在一起不断切磋打刀技艺,对于造刀的复杂工艺过程,像设计、锻打、淬火、镶嵌、砸铆等都有了新的突破,品种也不断丰富。市场开放给保安腰刀打开了销路,给这一历史悠久的民族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保安人相继建起多家民族刀具厂,集中技艺较高的工匠,添置新的设备,组织批量生产。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技艺由原先的手工操作渐向半机械化发展,传统技艺出现了传承危机。

      腰刀大赛

      积石山举办首届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大赛

      积石山讯为进一步完善积石山县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继承和弘扬保安族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近日,积石山县在大河家镇举行了为期三天的以“刀在传承”为主题的首届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大赛。

      参赛的刀匠有30多人,来自大河家镇、刘集乡等乡镇的十几个村社,有保安族、撒拉族、汉族等多个民族,本次大赛评出的前10名公布为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项目县级传承人。通过比赛,该县将继续加强对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完善对所有刀匠的建档立卡工作,从而使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得到最好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民族标志

      腰刀:保安族的正史

      一走进大河家镇,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便不绝于耳。

      这里是青海和临夏的交界点,黄河在镇边穿过。知名作家张承志那篇《大河家》入选2010年高考阅读题曾让这里知名度大增。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马维雄的刀铺临街,几十平米的铺面分为二层,一楼打刀、展示、销售,二楼睡觉吃饭。如果不是展架上的各种奖状证书、领导合影,以及贴在墙上的文字介绍,你很难相信这么简陋的一个刀铺的主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安腰刀的传承人。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传统的手工艺制品,主要产于临夏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刘集乡及周边。

      保安腰刀因其精美、耐用,与藏刀,蒙古刀齐名。与云南户撒刀和新疆英吉沙小刀并称为少数民族三大名刀。

      长期以来,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一直是维系整个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

      一把刀一个民族

      保安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信仰伊斯兰教,人口约2万人,主要居住在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墩、梅坡、甘河滩三个村庄。

      据史料,13世纪初,元代蒙古军团横扫欧亚大陆时,在中亚诸国俘虏了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工匠,这些人被组建成“探马赤军”,驻扎在青海同仁地区,“探马赤军”的这部分人大多数从事为军团打制铁器、刀器等手工艺。他们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民族。后至清同治年间被迫举族迁徙,先到循化,又东迁过积石关,到大河家地区居住,至今仅140多年。

      迁至大河家后,因生活没有着落,保安族人只得依靠祖上传承下来的打刀技艺维持生计。他们开始用腰刀交换牧民的牛羊及其它的日常用品。从此,保安族人民用自己独特的冶铁技术打造的腰刀就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可以说,保安腰刀是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技艺,“腰刀的历史就是民族的历史”。

      纯手工打制的“保安腰刀”,具有典雅精美、经久耐用等诸多特点。由于在加钢淬火,刀体修饰等方面的技术日渐精湛圆熟和多样化,“保安腰刀”的品种也得以不断增繁,相继出现了“什样锦”、“波日季”、“雅吾其”、“双落”、“满把”、“扁鞘”、“珠算刀”、“鱼刀”、“西瓜头”、“马头刀”等。

      “保安腰刀”上大都刻着五指并拢、指尖向上的“一把手”图案。它源自一个惨烈的故事:当年有位保安族刀匠技艺高超,声名远扬,但因不肯为坏人打刀,被砍去右手。从此,保安族刀匠在腰刀上刻凿了“一把手”的图案,来纪念这位铁骨铮铮的保安族刀匠。后来,这个图案被国家轻工业部定为“保安腰刀”出口的统一标志。

      2006年,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维雄的心愿

      在保安族地区广为流传着一句谚语叫做“陕家宝的鱼刀、马尕虎的腰刀”,其中的马尕虎就是马维雄的父亲,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刀匠。马维雄家四代打刀,可以说是腰刀世家了。

      当时,腰刀的生产只限于家庭作坊,师承关系一般不出亲属,马尕虎也将自己的锻刀手艺传给了儿子。马维雄从十多岁就开始出入刀坊,学制腰刀。起初因为手脚笨拙,经常挨骂甚至挨打,但他不肯放弃,特别能吃苦、善参悟,技艺越来越老练。几年后,马尕虎将打刀的事业全盘交付给马维雄,而此时的马维雄技艺完全可与其父相媲美了。

      今年已63岁的马维雄最感到自豪的是,前两年在他的精心揣摩和研究下,和儿子一起再次打出了失传20多年的黄河流水纹折花刀。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马维雄介绍说,一把普通的折花刀要用40片钢和40片铁,经过数千次的反复锻打之后才达到钢与铁的水乳交融,“折花刀的暗纹便是钢与铁融合的钢线,是锋利和坚韧的完美结合。”每一把“折花刀”刀身上的花纹独一无二的,且不可复制与重现。

      2009年,马维雄凭借其精湛的制刀技艺,成为仅有的2位国家级保安腰刀传承人之一。如今马维雄也把自己的制刀技艺传授给了儿子。父子二人经营的刀铺每年有8万-10万的收入,这在当地来说,算是不错的。

      谈及保安腰刀的传承和推广,马维雄介绍目前主要面临三个挑战:一是2008年国家对刀具严加管制以来,来当地旅游的游客因为难以携带托运,保安腰刀的销售受到一定影响;二是当地刀铺的腰刀质量也参差不齐,另外如何防锈一直是保安腰刀面临的技术难题;再就是随着机制刀的物美价廉,传统手工打制的保安腰刀也面临很大冲击。

      正是以上几点,保安腰刀的传承面临一些危机。马维雄介绍,鼎盛时期,大河家的刀铺有100多家,几乎家家都在做刀,这里的孩子都是在叮叮当当的铁锤敲打声中长大。但现在因为就业渠道增多,很多保安人不再打刀,而是外出务工或做生意,大河家镇上的刀铺也逐年减少,目前打得好的刀铺只剩十几家。

      由于缺乏具体的传承保护机制,传统腰刀手工艺后继乏人,加之一些颇有造诣的老刀匠相继谢世,许多独门绝艺得不到传承,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当前,马维雄也正在积石山县政府的帮助下,试图建立保安腰刀研习所,让更多的保安人掌握这个技能。“相信我们的文化会一代代传下去。”

      荣誉记录

      2018年5月21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