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牦牛
牦牛
牦牛(拉丁学名:Poephagus mutus,英文名:Wild Yak),藏名音译亚归,是哺乳纲偶蹄目洞角科的动物,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牦牛体长可达2米多,体侧披长毛;尾端长毛形成簇状,雄兽的角比雌性者大;通体褐色。结群,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北部,栖息于4000-5000米的山间盆地、湖盆四周以及山麓缓坡,活动于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等地。分布于四川、印度、尼泊尔等地。
野牦牛为家牦牛的祖先,野牦牛的体型比约大一倍,角和蹄也相应粗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物种起源
3 形态特征
4 繁殖饲养
5 种类介绍
6 繁殖饲养
7 种类介绍
8 动物保护
9 动物文化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牦牛
别称:亚归
界:动物界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纲:真兽亚纲
亚目:反刍亚目
亚科:牛亚科
种:牦牛
亚种:野牦牛
体重:500.00-600.00kg
亚属:牦牛亚属
外文名:wild yak
拉丁学名:Bos mutus
二名法:wild yak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偶蹄目
科:牛科
属:牛属
分布区域: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肃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
体长:200.0~260.0cm
形态特征:身体强健、肩部显著隆起、耳较小、头大、角粗、面稍凹、眼圆存在神
族:牛族
物种起源
牦牛
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对牦牛的称呼都是藏语的Yag音译,英语、法语叫Yak,俄语叫як,尼泊尔语叫Yakpho。这在世界浩繁的词汇语音中极为少见。汉语称之牦牛,这是读了别字,以讹传讹的结果。在有文字之前,中原华夏人民称牦牛为“雅牛”,就是藏语的音译,以后造字“氂”,读“雅”。可后来,这个“氂”字别读为毛,而牦牛也全身长有长毛,于是牦牛的称谓就流传至今;人类驯养牦牛的历史,在牛属(Bos)中最为悠久,但人类对它的选择作用很小,保持有许多原始性状和品质,是畜牧学研究极好的理想材料。形态特征
牦牛体形防寒保暖,体躯紧凑,颈短耳小,皮厚表面积小;汗腺机能极不发达,被毛长度、细度不等且随季节变化,体侧及下部裙毛密而长,可御寒防湿,适宜寒冷气候。胸廓大,心胸发达,气管粗短,红细胞大,血红蛋白含量高,呼吸、脉搏快,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嘴巴宽大、嘴唇灵活,能啃食矮草;蹄质坚实且有软垫,性情温顺,反应灵敏,建立的条件反射比较巩固,容易调教;抗病力强、抗逆性强、合群性强、食性广、耐饥渴、耐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
牦牛能适应海拔3200~4800米,大气压68420.85~55435.28Pa,氧分压14505.43~11679.01Pa,含氧量14.9%~11.44%的生态环境。其胸廓发达,心肺发育指数大,借以保护胸、腹内脏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关节,以防受冻。据测定,在海拔3800米的草甸草场上日放牧9.5h,牦牛日采食鲜草27.86±1.42kg。
牦牛还有识途的本领,善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能游渡江河激流,并能避开陷阱择路而行,可作旅游者的前导。
栖息环境
分布图
中国是世界牦牛的发源地,全世界90%的牦牛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及毗邻的6个省区。其中青海490万头,占全国牦牛总数的38%,居全国第一;西藏390万头,占30%,居全国第二;四川310万头,占23%,居全国第三;甘肃88万头,占7%,居全国第四;新疆17万头,占1.3%,居全国第五;云南5万头,占0.4%,居全国第六。
繁殖饲养
牦牛
野生牦牛交配季节在9月份,孕期大约260天,每胎产1仔,小牛1岁后断奶,3~4岁性成熟。野生牦牛寿命超过23岁。成年体高:公129.2厘米 母110.9厘米;成年体重:公443.4千克 母256.7千克;性成熟年龄:12月龄;适配年龄:2岁;平均单产:274千克;乳脂率:6.37%~7.2%;适应性:适应高海拔,耐严寒,耐粗饲,耐艰苦。
种类介绍
牦牛体形防寒保暖,体躯紧凑,颈短耳小,皮厚表面积小;汗腺机能极不发达,被毛长度、细度不等且随季节变化,体侧及下部裙毛密而长,可御寒防湿,适宜寒冷气候。胸廓大,心胸发达,气管粗短,红细胞大,血红蛋白含量高,呼吸、脉搏快,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嘴巴宽大、嘴唇灵活,能啃食矮草;蹄质坚实且有软垫,性情温顺,反应灵敏,建立的条件反射比较巩固,容易调教;抗病力强、抗逆性强、合群性强、食性广、耐饥渴、耐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
牦牛能适应海拔3200~4800米,大气压68420.85~55435.28Pa,氧分压14505.43~11679.01Pa,含氧量14.9%~11.44%的生态环境。其胸廓发达,心肺发育指数大,借以保护胸、腹内脏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关节,以防受冻。据测定,在海拔3800米的草甸草场上日放牧9.5h,牦牛日采食鲜草27.86±1.42kg。
牦牛还有识途的本领,善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能游渡江河激流,并能避开陷阱择路而行,可作旅游者的前导。
栖息环境
分布图
中国是世界牦牛的发源地,全世界90%的牦牛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及毗邻的6个省区。其中青海490万头,占全国牦牛总数的38%,居全国第一;西藏390万头,占30%,居全国第二;四川310万头,占23%,居全国第三;甘肃88万头,占7%,居全国第四;新疆17万头,占1.3%,居全国第五;云南5万头,占0.4%,居全国第六。
繁殖饲养
牦牛
野生牦牛交配季节在9月份,孕期大约260天,每胎产1仔,小牛1岁后断奶,3~4岁性成熟。野生牦牛寿命超过23岁。成年体高:公129.2厘米 母110.9厘米;成年体重:公443.4千克 母256.7千克;性成熟年龄:12月龄;适配年龄:2岁;平均单产:274千克;乳脂率:6.37%~7.2%;适应性:适应高海拔,耐严寒,耐粗饲,耐艰苦。
种类介绍
牦牛
产于青海南部、北部两高寒地区,包括果洛藏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两个州的十二个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县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公社,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连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县西的公社,大多在海拔3700米,甚至4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体型外貌上带有野牦牛的特征。体态结构紧凑,前躯发达,后躯较差。头大,额宽。角粗;皮松厚;耆甲高长宽,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状;体侧下部密生粗长毛,犹如穿统裙,尾短并生蓬松长毛。公牦牛头粗重,呈长方形;,颈短厚且深,睾丸较小,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牦牛头长,眼大而圆,额宽、有角、颈长而薄,乳房小、呈碗碟状,乳头短小,乳静脉不明显。毛色多为黑褐色,占71.8%,嘴唇、眼眶周围和背线处的短毛为灰白色或污白色。
尼泊尔牦牛
分布于与中国接壤的尼泊尔北部高山地区。它和印度、不丹、锡金的牦牛均来源于中国西藏。当地牧民还经常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牧民友好往来,交换种公牦牛。
印度牦牛
牦牛
主要分布于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及克什米尔地区和东北部阿萨姆邦北部地区海拔3000~5000米的高山区。蔡立认为,是牦牛在青藏高原驯化后,翻过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些山口,进入南坡高山草地后形成的。与中国西藏的牦牛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塔吉克牦牛
主要分布于塔吉克斯坦的帕米尔地区。其来源与以上吉尔吉斯牦牛、俄罗斯牦牛类同。
俄罗斯牦牛
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南部与蒙古接壤地带的阿尔泰和布里亚特地区。蔡立认为中国青藏高原的牦牛翻过昆仑山脉进入阿尔泰地区后形成的。
吉尔吉斯牦牛
主要分布于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的吉尔吉斯东南部地区。蔡立认为是牦牛在中国青藏高原被驯化后,越过昆仑山脉,经由帕米尔进入吉尔吉斯的。
动物保护
保护级别
野牦牛(Bos mutus, Bos grunniens)是一濒危灭绝品种,在中国被列为一类保护野生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饲养管理
牦牛
③草皮圈。是一种半永久性的,经修补后第二年仍可利用的牧地设施。在冬春季牧场上选择避风向阳处,划定范围,利用范围内的草皮,堆集而成的圈。草皮堆高60~2500px左右,供关栏公牦牛和驮牛。④木栏圈。用原木取材后的边角余料围成圈,上面可盖顶棚,用于关栏犊牦牛。木栏圈可建在泥圈的一角,形成圈中圈,即选取泥圈的一角,围以小木栏,开一低矮小门。圈内铺以垫草,让犊牦牛自由出入。夜间将犊牦牛关栏其中,同母牦牛隔离,母牦牛露营夜牧,以便第二天早上挤乳。
5.牛群管理
牦牛的气质属强健不平衡型,表现粗暴、性野、胆怯、易惊,但合群性强,经训练建立的条件反射不易消失,较能听从指挥。因而大群牦牛放牧,一般只需一个放牧员,不易发生丢失。根据牦牛易惊的特性,牦牛群进入放牧地后,放牧员不宜紧跟牦牛群,以免牦牛到处游走而不安静采食。为防止牛只越界和害狼偷袭,放牧员可选择一处与牦牛群有一定距离,能顾及全群的高地进行守护、瞭望。
牦牛
控制牦牛群使其听从指挥的方法是,放牧员用特定的呼唤、口令声,伴以甩出小石块。用小石块投击离群的牦牛,一般多采用徒手投掷,投掷距离远及数十米。距离较远时也可用放牧鞭投掷。石块的落地,以及它在空中飞行的“嗖嗖”声,和放牧鞭的抽鞭声,都是给牦牛的警告和信号。牦牛会根据石块落地点和声响的来源,判断应该前去的方向。放牧员利用放牧鞭驱使牦牛前进,集合或分散。走远离群的牦牛,听见鞭和飞石的声音,以及落石点,会很快地合群。牦牛群的放牧日程,因牦牛群类型和季节不同而有区别。总的原则是:“夏秋季早出晚归,冬春季迟出早归”,以利于采食,抓膘和提供产品。
①夏秋季的放牧。夏秋季放牧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产乳量,搞好抓膘和配种,使当年要屠宰的牦牛在入冬前出栏,其他牛只为越冬过春打好基础。进入夏秋季后,力争牦牛群早出冬春季牧场,在向夏秋季牧场转移时,牛群日行程以10~15千米为宜,边放牧边向目的地前进。
夏秋季要早出牧、晚归牧,延长放牧时间,让牦牛多采食。天气炎热时,中午让牦牛在凉爽的地方反刍和卧息。出牧后由低逐渐向通风凉爽的高山放牧;由牧草质量差或适口性差的牧场,逐渐向牧草质量好的牧场放牧;可在头一天放牧过的牧场上让牦牛再采食一遍,这时牦牛因刚出牧而饥饿,选择牧草不严,能采食适口性差的牧草,可减少牧草的浪费。在牧草质量较好的牧地上放牧时,要控制好牛群,使牦牛成横队采食,保证每头牛能充分采食,避免乱跑践踏牧草或采食不均而造成浪费。
夏秋季放牧根据安排的牧场或轮牧计划,要及时更换牧场和搬迁,使牛粪均匀地散布在牧场上,同时减轻对牧场特别是圈地周围牧场的践踏。这样可改善植被状态,有利于提高牧草产量,减少寄生虫病的感染。
当定居点距牧场2千米以上时就应搬迁,以减少每天出牧、归牧赶路的时间及牦牛体力的消耗。带犊泌乳的牦牛,10d左右搬迁一次,3~5d更换一次牧地。应按牧场的放牧计划放牧,而不应该赶放好草或抢放好草地,以免每天驱赶牛群为抢好草而奔跑,造成对牦牛健康和牧场的不利影响。
②冬春季的放牧。冬春季放牧的主要任务是保膘和保胎。防止牦牛乏弱,使牛只安全越冬过春,妊娠母牦牛安全产仔,提高犊牛的成活率。
冬春季放牧要晚出牧,早归牧,充分利用中午暖和时间放牧和饮水。晴天放较远的山坡和阴山;风雪天近牧,放避风的洼地或山湾。放牧牛群朝顺风方向行进。怀孕母牦牛避免在冰滩地放牧,也不宜在早晨及空腹时饮水。刚进入冬春季牧场的牦牛,一般体壮膘肥,应尽量选择未积雪的边远牧地、高山及坡地放牧,推迟进定居点附近的冬春季牧地放牧的时间。冬春季风雪多,应注意气象预报,及时归牧。
在牧草不均匀或质量差的牧地上放牧时,要采取散牧的方式,让牛只在牧地上相对分散自由采食,以便使牛只在较大的面积内每头牛都能采食较多的牧草。冬春季是牦牛一年中最乏弱的时间,除跟群放牧外,有条件的地区还应加强补饲。特别是大风雪天,剧烈降温,寒冷对乏弱牛只造成的危害严重,一般应停止放牧,在棚圈内补饲,使牛只安全越冬过春。
牦牛管理
管理牦牛的技术水平和方法,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有较大的差异。多数地区采用的大致情况如下。
1.挤乳
牦牛
挤乳是牦牛管理中劳动量很大的一项工作。牦牛挤乳分为犊牛吸吮和手工挤乳两个阶段。在每次挤乳过程中,吸吮和挤乳要重复两次或排乳反射分两期。因此,需要的时间长、劳动效率低。由于牦牛的乳头细短(长仅为2~75px),一般采用指擦法挤乳。牛群挤乳时间长短,影响到产乳量和牦牛全天的采食时间,所以挤乳速度要快,每头牛挤乳持续时间要短,争取每头牛在6分钟内挤完。泌乳母牦牛对生人、异味等很敏感,因此,挤乳时要安静,挤乳员、挤乳动作、口令、挤乳顺序和相关制度,不宜随意改变。
牦牛的挤乳还无法采用机械挤乳的方法。因此,挤乳员要掌握正确的手工挤乳技术,才能提高挤乳速度和产乳量。挤乳员挤乳时,若双手的力量较均匀地分布在前膊、手指和手掌的肌肉上,并配合正确坐着挤的姿势,则能使肌肉在紧张工作中消耗的能量得以补充,可不觉困倦地挤乳。否则蹲着挤乳,肌肉过度紧张,用力不匀时,不仅挤乳速度慢,而且很快就觉得双手无力。
挤乳时挤压乳头所需的肌肉力量约15~20千克,若每群牛挤乳2.5h ,挤乳速度80~140次/分钟,则每天手关节及肌肉的紧张动作达1.2~2.1万次,劳动强度是很大的,一定要注意保护双手。每天用温水(40℃)浸泡手、臂1~3次,每次10~15分钟。浸泡后擦少许护肤脂,然后用自己的手相互按摩手指、关节及上膊肌肉,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新陈代谢,防止双手发病。
2.育犊
牦牛犊一般为自然哺乳,为保证犊牛的正常生长发育,必须根据牧地的产草量、犊牛的采食量及其生长发育、健康状况,调整对牦牛的挤乳量。犊牛在2周龄后即可采食牧草,3月龄左右时可大量采食,随年龄的增长哺乳量逐渐减少。
同成年牛相比,牦牛犊每日采食时间较短,卧息时间多。因此,在放牧中要保证充分的卧息时间,防止驱赶或游走过多而影响生长发育。同时,不宜远牧,天气变冷,遇风雪时应及时收牧,应有干燥的棚圈供卧息。
进入冬春季,牦牛犊哺乳至6月龄时,一般应断乳并分群饲养。如果一直随母牦牛哺乳,幼牦牛恋乳,母牦牛带犊,均不能很好采食,甚至拖到下胎产犊后还争食母乳。在这种情况下,母牦牛除冬春季乏弱干乳外,就无干乳期,不仅影响到母、幼牛的安全越冬过春,而且使怀孕母牛胎儿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如此恶性循环,就很难提高牦牛的生产能力。对出生迟哺乳不足6月龄或乏弱的牦牛犊,可适当延长哺乳期后再断乳,但一定要对母牦牛在冬春季进行补饲。
3.配种和去势
配种和去势是牦牛繁殖技术的两个重要环节,它不仅直接影响牦牛的增殖和牦牛群的管理、产品的生产,而且与牦牛的选种选配、后代的品质等关系密切。因而在牦牛管理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牦牛的配种一般采用自然交配的方法。根据公牦牛的性行为特点,充分利用处于优胜地位公牦牛的竟配能力而达到选配的目的;也注意及时淘汰虽居优胜地位而配种能力减退的公牦牛。公牦牛配种年龄为4~8岁,以4.5~6.5岁的配种能力最强,8岁以后很少能在大群中交配。母牦牛的初配年龄为3岁左右。公母牦牛的比例以1:14~25为宜。
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人工辅助配种,来提高受胎率和进行选配。即当发现发情母牦牛后,将其系留于定居点,用绳捆绑其两肢,套于颈上,左、右二人牵拉保定,然后驱赶3头以上公牦牛来竟配。当母牦牛准确地受配两次后,将公牦牛驱散,并将新鲜牛粪涂抹在受配母牦牛臀部,防止公牦牛再次爬跨配种,松去绳索。
牦牛成熟晚,去势年龄比普通牛迟,一般在2~3岁,不宜过早,否则影响生长发育。有围栏草场或管理好时,公牦牛可不去势而育肥。牦牛去势最好选在气温暖和、蚊蝇少的5~6月进行,以利于伤口愈合,并为暖季放牧育肥打好基础。去势手术应迅速,牛只放倒保定时间不应过长,手术后缓慢出牧,一周内就近放牧,不要剧烈驱赶,并每天检查伤口,发现出血、感染化脓时请兽医处理。
有些地区采用非手术的提睾去势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是将公牦牛保定后,用手将睾丸尽力挤向阴囊上端,使其紧贴腹壁,然后用弹性好的橡皮圈套紧睾丸下端阴囊,使睾丸不能再下降,因睾丸紧贴腹壁后温度升高,致使精子不能成活,生理上达到去势的目的。因雄性激素仍继续产生,公牦牛的生长速度比手术摘除睾丸的公牦牛要快,产肉量高,提睾去势的公牦牛仍有性欲,可作试情公牛,单独组群放牧时应加强管理,避免相互爬跨、离群等而造成的不安静。
4.妊检
母牦牛发情配种后,一般都能受孕,且较少发生流产等中止怀孕,加之牦牛孕后发情的病例不多,因而对牦牛一般可以不作妊娠检查。牧民判断牦牛是否受孕的标准是下一个情期是否再发情。若要进行妊娠检查,蔡立认为,以直肠检查最为简单易行。
牦牛疾病
牦牛炭疽
牦牛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人畜共患病。本病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夏秋温暖多雨季节和地势低洼易于积水的沼泽地带发病多。多年来,牦牛产区有计划、有目的地预防注射炭疽芽胞苗,取得良好的效果。由过去的地方性流行转为局部地区零星散发。发生疫情时,要严格封锁,控制隔离病牛,专人管理,严格搞好排泄物的处理及消毒工作,病牛可用抗炭疽血清或青霉素、四环素等药物治疗。
牦牛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在牦布病免疫学预防方面,先后用布氏杆菌M5号菌苗、19号菌苗、S2号菌苗等进行气雾或饮水免疫;用MB32弱毒菌苗,进行皮下接种,室内、外气雾免疫,免疫期达一年以上。巴氏杆菌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共患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本病的特征,急性经过时呈败血性变化,慢性经过时则表现为皮下组织、关节、各脏器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多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秋冬季节发病较多。
早期发现该病除隔离、消毒和尸体深埋处理外,可用抗巴氏杆菌病血清或选用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治疗。
牦牛沙门氏菌病
牦牛
③草皮圈。是一种半永久性的,经修补后第二年仍可利用的牧地设施。在冬春季牧场上选择避风向阳处,划定范围,利用范围内的草皮,堆集而成的圈。草皮堆高60~2500px左右,供关栏公牦牛和驮牛。④木栏圈。用原木取材后的边角余料围成圈,上面可盖顶棚,用于关栏犊牦牛。木栏圈可建在泥圈的一角,形成圈中圈,即选取泥圈的一角,围以小木栏,开一低矮小门。圈内铺以垫草,让犊牦牛自由出入。夜间将犊牦牛关栏其中,同母牦牛隔离,母牦牛露营夜牧,以便第二天早上挤乳。
5.牛群管理
牦牛的气质属强健不平衡型,表现粗暴、性野、胆怯、易惊,但合群性强,经训练建立的条件反射不易消失,较能听从指挥。因而大群牦牛放牧,一般只需一个放牧员,不易发生丢失。根据牦牛易惊的特性,牦牛群进入放牧地后,放牧员不宜紧跟牦牛群,以免牦牛到处游走而不安静采食。为防止牛只越界和害狼偷袭,放牧员可选择一处与牦牛群有一定距离,能顾及全群的高地进行守护、瞭望。
牦牛
控制牦牛群使其听从指挥的方法是,放牧员用特定的呼唤、口令声,伴以甩出小石块。用小石块投击离群的牦牛,一般多采用徒手投掷,投掷距离远及数十米。距离较远时也可用放牧鞭投掷。石块的落地,以及它在空中飞行的“嗖嗖”声,和放牧鞭的抽鞭声,都是给牦牛的警告和信号。牦牛会根据石块落地点和声响的来源,判断应该前去的方向。放牧员利用放牧鞭驱使牦牛前进,集合或分散。走远离群的牦牛,听见鞭和飞石的声音,以及落石点,会很快地合群。牦牛群的放牧日程,因牦牛群类型和季节不同而有区别。总的原则是:“夏秋季早出晚归,冬春季迟出早归”,以利于采食,抓膘和提供产品。
①夏秋季的放牧。夏秋季放牧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产乳量,搞好抓膘和配种,使当年要屠宰的牦牛在入冬前出栏,其他牛只为越冬过春打好基础。进入夏秋季后,力争牦牛群早出冬春季牧场,在向夏秋季牧场转移时,牛群日行程以10~15千米为宜,边放牧边向目的地前进。
夏秋季要早出牧、晚归牧,延长放牧时间,让牦牛多采食。天气炎热时,中午让牦牛在凉爽的地方反刍和卧息。出牧后由低逐渐向通风凉爽的高山放牧;由牧草质量差或适口性差的牧场,逐渐向牧草质量好的牧场放牧;可在头一天放牧过的牧场上让牦牛再采食一遍,这时牦牛因刚出牧而饥饿,选择牧草不严,能采食适口性差的牧草,可减少牧草的浪费。在牧草质量较好的牧地上放牧时,要控制好牛群,使牦牛成横队采食,保证每头牛能充分采食,避免乱跑践踏牧草或采食不均而造成浪费。
夏秋季放牧根据安排的牧场或轮牧计划,要及时更换牧场和搬迁,使牛粪均匀地散布在牧场上,同时减轻对牧场特别是圈地周围牧场的践踏。这样可改善植被状态,有利于提高牧草产量,减少寄生虫病的感染。
当定居点距牧场2千米以上时就应搬迁,以减少每天出牧、归牧赶路的时间及牦牛体力的消耗。带犊泌乳的牦牛,10d左右搬迁一次,3~5d更换一次牧地。应按牧场的放牧计划放牧,而不应该赶放好草或抢放好草地,以免每天驱赶牛群为抢好草而奔跑,造成对牦牛健康和牧场的不利影响。
②冬春季的放牧。冬春季放牧的主要任务是保膘和保胎。防止牦牛乏弱,使牛只安全越冬过春,妊娠母牦牛安全产仔,提高犊牛的成活率。
冬春季放牧要晚出牧,早归牧,充分利用中午暖和时间放牧和饮水。晴天放较远的山坡和阴山;风雪天近牧,放避风的洼地或山湾。放牧牛群朝顺风方向行进。怀孕母牦牛避免在冰滩地放牧,也不宜在早晨及空腹时饮水。刚进入冬春季牧场的牦牛,一般体壮膘肥,应尽量选择未积雪的边远牧地、高山及坡地放牧,推迟进定居点附近的冬春季牧地放牧的时间。冬春季风雪多,应注意气象预报,及时归牧。
在牧草不均匀或质量差的牧地上放牧时,要采取散牧的方式,让牛只在牧地上相对分散自由采食,以便使牛只在较大的面积内每头牛都能采食较多的牧草。冬春季是牦牛一年中最乏弱的时间,除跟群放牧外,有条件的地区还应加强补饲。特别是大风雪天,剧烈降温,寒冷对乏弱牛只造成的危害严重,一般应停止放牧,在棚圈内补饲,使牛只安全越冬过春。
牦牛管理
管理牦牛的技术水平和方法,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有较大的差异。多数地区采用的大致情况如下。
1.挤乳
牦牛
挤乳是牦牛管理中劳动量很大的一项工作。牦牛挤乳分为犊牛吸吮和手工挤乳两个阶段。在每次挤乳过程中,吸吮和挤乳要重复两次或排乳反射分两期。因此,需要的时间长、劳动效率低。由于牦牛的乳头细短(长仅为2~75px),一般采用指擦法挤乳。牛群挤乳时间长短,影响到产乳量和牦牛全天的采食时间,所以挤乳速度要快,每头牛挤乳持续时间要短,争取每头牛在6分钟内挤完。泌乳母牦牛对生人、异味等很敏感,因此,挤乳时要安静,挤乳员、挤乳动作、口令、挤乳顺序和相关制度,不宜随意改变。
牦牛的挤乳还无法采用机械挤乳的方法。因此,挤乳员要掌握正确的手工挤乳技术,才能提高挤乳速度和产乳量。挤乳员挤乳时,若双手的力量较均匀地分布在前膊、手指和手掌的肌肉上,并配合正确坐着挤的姿势,则能使肌肉在紧张工作中消耗的能量得以补充,可不觉困倦地挤乳。否则蹲着挤乳,肌肉过度紧张,用力不匀时,不仅挤乳速度慢,而且很快就觉得双手无力。
挤乳时挤压乳头所需的肌肉力量约15~20千克,若每群牛挤乳2.5h ,挤乳速度80~140次/分钟,则每天手关节及肌肉的紧张动作达1.2~2.1万次,劳动强度是很大的,一定要注意保护双手。每天用温水(40℃)浸泡手、臂1~3次,每次10~15分钟。浸泡后擦少许护肤脂,然后用自己的手相互按摩手指、关节及上膊肌肉,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新陈代谢,防止双手发病。
2.育犊
牦牛犊一般为自然哺乳,为保证犊牛的正常生长发育,必须根据牧地的产草量、犊牛的采食量及其生长发育、健康状况,调整对牦牛的挤乳量。犊牛在2周龄后即可采食牧草,3月龄左右时可大量采食,随年龄的增长哺乳量逐渐减少。
同成年牛相比,牦牛犊每日采食时间较短,卧息时间多。因此,在放牧中要保证充分的卧息时间,防止驱赶或游走过多而影响生长发育。同时,不宜远牧,天气变冷,遇风雪时应及时收牧,应有干燥的棚圈供卧息。
进入冬春季,牦牛犊哺乳至6月龄时,一般应断乳并分群饲养。如果一直随母牦牛哺乳,幼牦牛恋乳,母牦牛带犊,均不能很好采食,甚至拖到下胎产犊后还争食母乳。在这种情况下,母牦牛除冬春季乏弱干乳外,就无干乳期,不仅影响到母、幼牛的安全越冬过春,而且使怀孕母牛胎儿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如此恶性循环,就很难提高牦牛的生产能力。对出生迟哺乳不足6月龄或乏弱的牦牛犊,可适当延长哺乳期后再断乳,但一定要对母牦牛在冬春季进行补饲。
3.配种和去势
配种和去势是牦牛繁殖技术的两个重要环节,它不仅直接影响牦牛的增殖和牦牛群的管理、产品的生产,而且与牦牛的选种选配、后代的品质等关系密切。因而在牦牛管理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牦牛的配种一般采用自然交配的方法。根据公牦牛的性行为特点,充分利用处于优胜地位公牦牛的竟配能力而达到选配的目的;也注意及时淘汰虽居优胜地位而配种能力减退的公牦牛。公牦牛配种年龄为4~8岁,以4.5~6.5岁的配种能力最强,8岁以后很少能在大群中交配。母牦牛的初配年龄为3岁左右。公母牦牛的比例以1:14~25为宜。
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人工辅助配种,来提高受胎率和进行选配。即当发现发情母牦牛后,将其系留于定居点,用绳捆绑其两肢,套于颈上,左、右二人牵拉保定,然后驱赶3头以上公牦牛来竟配。当母牦牛准确地受配两次后,将公牦牛驱散,并将新鲜牛粪涂抹在受配母牦牛臀部,防止公牦牛再次爬跨配种,松去绳索。
牦牛成熟晚,去势年龄比普通牛迟,一般在2~3岁,不宜过早,否则影响生长发育。有围栏草场或管理好时,公牦牛可不去势而育肥。牦牛去势最好选在气温暖和、蚊蝇少的5~6月进行,以利于伤口愈合,并为暖季放牧育肥打好基础。去势手术应迅速,牛只放倒保定时间不应过长,手术后缓慢出牧,一周内就近放牧,不要剧烈驱赶,并每天检查伤口,发现出血、感染化脓时请兽医处理。
有些地区采用非手术的提睾去势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是将公牦牛保定后,用手将睾丸尽力挤向阴囊上端,使其紧贴腹壁,然后用弹性好的橡皮圈套紧睾丸下端阴囊,使睾丸不能再下降,因睾丸紧贴腹壁后温度升高,致使精子不能成活,生理上达到去势的目的。因雄性激素仍继续产生,公牦牛的生长速度比手术摘除睾丸的公牦牛要快,产肉量高,提睾去势的公牦牛仍有性欲,可作试情公牛,单独组群放牧时应加强管理,避免相互爬跨、离群等而造成的不安静。
4.妊检
母牦牛发情配种后,一般都能受孕,且较少发生流产等中止怀孕,加之牦牛孕后发情的病例不多,因而对牦牛一般可以不作妊娠检查。牧民判断牦牛是否受孕的标准是下一个情期是否再发情。若要进行妊娠检查,蔡立认为,以直肠检查最为简单易行。
牦牛疾病
牦牛炭疽
牦牛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人畜共患病。本病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夏秋温暖多雨季节和地势低洼易于积水的沼泽地带发病多。多年来,牦牛产区有计划、有目的地预防注射炭疽芽胞苗,取得良好的效果。由过去的地方性流行转为局部地区零星散发。发生疫情时,要严格封锁,控制隔离病牛,专人管理,严格搞好排泄物的处理及消毒工作,病牛可用抗炭疽血清或青霉素、四环素等药物治疗。
牦牛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在牦布病免疫学预防方面,先后用布氏杆菌M5号菌苗、19号菌苗、S2号菌苗等进行气雾或饮水免疫;用MB32弱毒菌苗,进行皮下接种,室内、外气雾免疫,免疫期达一年以上。巴氏杆菌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共患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本病的特征,急性经过时呈败血性变化,慢性经过时则表现为皮下组织、关节、各脏器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多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秋冬季节发病较多。
早期发现该病除隔离、消毒和尸体深埋处理外,可用抗巴氏杆菌病血清或选用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治疗。
牦牛沙门氏菌病
牦牛
沙门氏菌病又称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的一种或多种血清型的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人和动物的一种疾病的总称。尤其是对幼畜危害严重。犊牛大肠杆菌病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犊牛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剧烈腹泻、脱水、虚脱及急性败血症。犊牦牛大肠杆菌病在牧区普遍存在,多发生于生后1~4日的犊牛。
国内对犊牛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方法颇多。晏哲生等应用抗生素、呋喃类药物和分离的致病株自制高免血清;四川甘孜灌服三颗针液防治犊牦牛下痢,西藏昌都地区用复方黄莲治疗犊牛“拉稀病”,疗效均高。牦牛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牛丝菌霉形体引起的一种接触决策慢性或亚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主要是呈现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肺炎症状。
中国1958年研制成兔化牛肺疫疫苗,试验证明安全有效,免疫期为一年半。为了适应中国广大牧区不产兔的特点,接着又研制了绵羊反应苗,在牧区推广应用,控制了牦牛牛肺疫的发生。
牦牛钩端螺旋体病
牦牛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的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
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和畜禽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用结核菌素进行皮内变态反应是诊断牦牛(畜禽)结核病的主要方法,但由于牦牛个体不同,结核菌菌型不同等因素,还不能将病牦牛全部检出,有时还可能出现非特异性反应,因此在不同情况下要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病原学诊断等方法进行综合判断。曾经试用荧光抗体技术诊断结核病。
应加强定期检疫,对检出的病牛要严格隔离或淘汰。若发现为开放性结核病牛时,要进行扑杀。除检疫外,为防止传染,要做好消毒工作。犊牛出生后进行体表消毒,与病牛隔离喂养或人工喂健康母牦牛的奶,断奶时及断奶后3~6个月检疫是阴性者,并入健康牛群。
犊牦牛弯曲菌病
弯曲菌病又称弯曲菌肠炎,是由空肠弯曲菌引起的一种新的人畜共患急性腹泻病,主要危害幼儿和幼畜。临床上以发热、腹泻、腹痛为主要特征。
证明氯霉素、四环素、痢特灵等药物均有明显疗效,酸乳和乳清对犊牦牛弯曲菌病有防治效果。
牦牛嗜皮菌病
嗜皮菌病是由刚果嗜皮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皮肤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牦牛均可发病,主要表现为口唇、头颈、背、胸等部的皮肤出现豌豆大至蚕豆大的结节。发病后精神、食欲无显著变化,呈慢性经过,大多可自愈。
牦牛皮霉菌病
皮霉菌病是由多种皮霉菌引起的畜禽和人的体表质化组织(皮肤、毛发、指甲、爪、蹄等)的传染病,不侵害皮下深层组织。
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用5%灰黄霉素液体石蜡油合剂涂擦,每日一次,一般7日可愈。
牦牛肉毒梭菌中毒病
肉毒梭菌中毒病简称肉毒中毒,是因吸收肉毒梭菌毒素而发生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毒病。据观察牦牛梭菌中毒病多发生于成年母牦牛,尤其是泌乳期的母牦牛。
在防治方面,青海省曾用自制高免血清治疗早期病牛。由青海省兽医生物药品厂制造的肉毒梭菌C型明胶菌苗,已列入部颁《兽医生物药品制造与检查规程》。现又试制小剂量的肉毒梭菌C型干粉苗,使用方便。
牦牛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具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牦牛极易感染口蹄疫,人也可感染发病。临床上以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疡为主要特征。
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在牦牛中流行的口蹄疫病毒型为O型和A型(A型死亡率低,O型死亡率高)。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尤其能耐低温,在夏天草场上只能存活7天,而冬季可存活195天。
牦牛粘膜病
牛粘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是由披风病毒科瘟疫病毒属的粘膜病毒引起的牛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多数呈隐性感染。急性病例呈现发热、白细胞数减少、口腔及其他消化道粘膜出现糜烂或溃疡、腹泻等症状。慢性病例常有持久感染症状。
在免疫学预防研究方面,陈永等研制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Oregon C24V冻干弱毒疫苗,用来预防牦牛粘膜病有很好的免疫效果。但该疫苗成本较昂,对怀孕母牛不够安全。西南民族学院试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牦牛粘膜病取得满意效果。
牦牛牛瘟
牛瘟俗称炀肠瘟、胆张瘟。是由牛瘟病毒引起的偶蹄兽尤其是牛换刀性、发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各粘膜特别是消化道粘膜的发炎、出血、糜烂和坏死。
政府组织大批兽医人员,参加牛瘟防治工作,并组织专门力量,研制适合于牦牛免疫的疫苗—绵羊适应山羊化兔化牛瘟苗(绵羊兔毒),控制了牦牛牛瘟流行,至1955年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牛瘟。
牦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
牦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一种地方性流行性眼病。通常呈急性经过。临床特征为眼红膜和角膜眼显发炎、大量流泪、不同程度的角膜浑浊或呈乳白色。
国内用3~5%弱蛋白银溶液或氯霉素眼药水或青霉素溶液滴眼均有效。
动物文化
1973年在中国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出土了一件硕大的牦牛青铜器。其身高为0.7米,腹径为0.3米,背高为0.51米,角长为0.4米,体重80千克,是一件保存非常完整的民族文物。这是中国出土的第一件以牦牛为造型的青铜器,该器形体结构严谨、准确,造型古拙、质朴,气势雄浑、凝重,雕塑风格概括、逼真,冶炼技术高超,勘称一绝,是研究藏族历史、文化、宗教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民族艺术瑰宝。
牦牛青铜器
牦牛这一年轻而又古老的动物是藏族先民最早驯化的牲畜之一。它伴随着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生存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牦牛性情温和、驯顺、善良,具有极强的耐力和吃苦精神,对于世代沿袭着游牧生活的藏民族来说,牦牛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高寒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无论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冰雪袭人的寒冬。牦牛均以其耐寒负重的秉性坚韧不拔地奔波在雪域高原,担负着“雪域之舟”的重任。可以说在藏民族的衣、食、住、行当中处处都离不开牦牛,牛乳、牛肉、牛毛,为在世界屋脊上勇敢而顽强地生存下来、历经艰难困苦的藏民族提供着生活、生产必需的资料来源,成为一代代在青藏高原上繁衍生息、发展成长起来的藏民族生命与力量的源泉,牦牛图腾崇拜。
屋顶上供奉的牦牛角
牦牛是藏族历史上重要的图腾崇拜物。图腾系印第安语TOTEM音译。其涵意为“他的亲族”。原始社会时期,人类认为其部落、氏族可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比较亲近的自然物存在着某种特殊的血缘关系,于是他们便把这种与自已部落及氏族有密切关系的动物或植物尊崇为图腾,把它奉为本氏族的标志。世界上有许多以牛为图腾崇拜物的国家和民族。如古埃及人、波斯人视公牛为人类的祖先。印度人对牛的崇拜更是神圣无比,视牛为天神。
藏族创世纪神话《万物起源》中说:“牛的头、眼、肠、毛、蹄、心脏等均变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这是藏族先民对其所崇拜的图腾牦牛加以神化或物化之后,驰骋其丰富的自然想象能力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如今还在安多藏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藏族神话故事《斯巴宰牛歌》当中讲到:“斯巴最初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分开天地是大鹏”。“斯巴宰小牛时,砍下牛头扔地上,便有了高高的山峰;割下牛尾扔道旁,便有了弯曲的大路;剥下牛皮铺地上,便有了平坦的原野”。又说“斯巴宰小牛时,丢下一块鲜牛肉,公鸡偷去顶头上;丢下一块白牛油,喜鹊偷去贴肚上;丢下一些红牛血,红嘴鸭偷去粘嘴上”。“斯巴”(SRID-PA)含义是“宇宙”、“世界”。由此可见牦牛不单纯是藏民族原始的图腾崇拜物。在藏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牦牛的图腾崇拜不断发展和演化形成了一种既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形式枣牦牛文化。由此藏族历史上铸造如此硕大的牦牛青铜器自然与其牦牛图腾崇拜有着必然的联系。无论是藏区保留完整的有关牦牛题材的原始岩画,还是殷商时期雕刻在青铜器皿上的牛头纹饰,包括周朝时期绘制于彩陶上的牛形图案,以及迄今犹存的悬挂于藏族门宅屋顶上的牦牛头骨,甚至包括出土的这件举世无双、极为珍贵的牦牛青铜器,它们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的牛图腾崇拜的文化当中。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