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尼县
卓尼县
卓尼县,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下辖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甘肃南部、甘南州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长江和黄河流域、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区。2022年,辖11镇4乡、100个行政村(社区)、46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5139平方公里,总人口9.53万人(有藏、汉、回、土等10多个少数民族)。2017年,卓尼县被国家民评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020年9月、2021年4月分别成功上榜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榜单。
卓尼县属高原性大陆气候,境内有山峰、河流、森林和草原。还蕴藏着金、银、锑、硅、大理石等金属、非金属矿藏。202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5876万元。
截至2022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97所,教学点41个;共有县、乡卫生机构23所。
卓尼乃藏语“觉乃”之变音,是“两棵马尾松”的意思。1939年,设卓尼设治局。1950年,改置卓尼自治区。1955年,改为卓尼县。该县主要有“四沟、两峡、两点、一线”和六十多处景点,以国家AAAA级景区大峪沟为代表。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县情介绍
3 行政区划
4 地形地貌
5 自然资源
6 政治
7 经济概况
8 社会事业
9 旅游资源
10 风俗民情
11 节庆活动
12 当地特产
13 经典美食
14 地震事件
15 荣誉记录
基本信息
面积:5419.66平方千米
下辖地区:1个 镇、15个 乡、1个 民族乡
电话区号:0941
地理位置: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
车牌代码:甘P
GDP:163056万元(2018年)
外文名:Zhuoni
人口:11.07万人(2018年户籍人口)
行政区类别:县级
政府驻地:柳林镇
著名景点:大峪沟
方言:藏语
邮政区码:747600
所属地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中文名:卓尼县
气候条件:高原性大陆气候
县情介绍
卓尼县位于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东南部。全县总土地 面积5419.66平方公里。境内海拔在2000-2920米之间,年均气温4.6℃,年降水量584毫米。全县辖1镇16乡,98个行政村,有藏、汉、土、回、蒙等10个民族共10万余人。2001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54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4968万元,第二产业1826万元,第三产业4968万元;完成财政收入423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7元。
历史悠久的安多古刹禅定寺,凝重厚实原明代边城,淳香深郁的藏民族风情,景致独特的"三峡"(康多峡、云江峡、九旬峡)风光,各具特色的洮洲八景以及集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及壮美绝伦之大成的麻路、郭牙川、大峪沟旅游风景区,在境内构成了一条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亮丽风景线。久负盛名的洮砚,作为馈赠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回归礼品,更是蜚声国内外,名闻遐迩,相继开发的各类洮砚,又为其注入了更加丰富的艺术生命力。
面临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卓尼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十万各族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客前来我县投资办厂,促进开发,共展鸿图。卓尼,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卓尼,一片神奇的热土,投资者的乐园;卓尼,畅开博大胸怀笑迎四海宾朋。
建制沿革
夏、商、周时期,卓尼属雍州之域。
春秋战国时期,卓尼为秦地。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县境归陇西郡所辖,属临洮县地。
西汉武帝时,县境归凉州刺史部属下陇西郡所辖,仍属临洮县地。
东汉时仍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临洮县所辖。
三国时期,县境初属魏雍州之地,仍设陇西郡及洮阳县,旋改为秦州陇右郡临洮县。
晋一统三国,县境大部分为秦州陇西郡临洮县辖地。晋惠帝时,改易郡县,县境大部属狄道郡洮阳县辖。
东晋时,原晋置临洮郡县相继沦陷,县境大部被吐谷浑政权控制。
十六国时期,地方军阀割据纷争,县境朝秦暮楚,置废无常。县境东北部归前赵陇西郡临洮县辖领,西北部仍由吐谷浑占据。
前秦时,县境属河州陇西郡临洮县辖领,西南大部仍属吐谷浑政权领地。后秦未收复洮西诸地,仍于原秦故城设临洮县,收洮阳、洪和诸地。
前凉时,县境属秦州陇西郡统属。后凉时,县境部分地域属陇西郡临洮县辖。
南凉时,县境仍归陇西郡临洮县属。
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时期,县境归河州辖领,于原临洮县治设临洮郡,领县泛潭,郡县同治,统领县境洮水流域。太和中(477—499年),吐谷浑于境内又重修洮阳、泥和诸城戍守,于原临洮郡城设洮州。
北周改西魏泛潭县为临潭县,并于县治置洮阳郡,兼置洮州,并在吐谷浑迷和城附近设旭州。
隋代,初废洮、旭二州,改洮阳郡为临洮郡。
唐代,卓尼县境属陇右道所辖。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县境均属吐蕃统领。
五代时期,县境仍属吐蕃。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年),派重兵收复洮西,升洮州为保顺军,并以保大军节度,旋即又失。
宋代,初期仍袭唐制,至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始分全国为15路,分领府、州、军、监。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收复洮西,于今临潭县治旧城设洮州,县境属之,隶熙河路。旋即弃之不守。熙宁九年,又于今县境东部设滔山监,辖今岷县以西及县境东部地区。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又收复洮西,仍设洮州。三年升洮州为团练州,县境属之。北宋时县境除数年归宋辖领外,均属吐蕃角厮啰政权统治。
金代,县境属其临洮路洮州所辖。
元初,县境为总制院辖地,隶属于吐蕃等处宣慰司脱思麻路洮州所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县境大部改属河州路洮州可当县辖地。县境东南边缘的西尼沟等处属岷州;东部的洮砚等处归铁州;藏巴哇一沟则属于陕西行省巩昌路临洮府狄道县赵土司所辖。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洮州军民千户所,县境地域均属之,后于洪武十二年升所建卫,隶陕西都司。时县境分属卓尼、旧洮堡二寨。正德四年(1509年),准卓尼建置军民千户所,隶属洮州卫,由陕西都司巩昌府所辖。
清代,乾隆时改卫为厅,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时,卓尼土司辖境除今县境外,还有今迭部全境,舟曲、临潭、岷县部分辖地。
民国二年(1913年),县境归临潭县统领。1944年,隶属于甘肃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于岷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10月1日,隶属甘肃省岷县专区。1953年10月1日,成立卓尼县,隶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1958年12月31日,卓尼与临潭合并,撤销卓尼县建置,称临潭县,治所设旧城。1961年12月25日,国务院决定恢复卓尼县建置。
地理位置
卓尼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卓尼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介于东102°40′-104°02′,北纬34°10′-35°10′。卓尼县东接岷县、漳县,北靠渭源、康乐、和政,南邻迭部、四川省若尔盖县,西通合作、碌曲,中部与临潭县插花环接。东西长115千米,跨径1°22′,南北宽113千米,跨纬1°。总面积5419.68平方千米。
气候特点
卓尼县年均气温4.6摄氏度,年均降水量580毫米,无霜期119天,属高原性大陆气候,寒冷湿润,四季不明,山高林多湿度大。
水文
卓尼县属黄河主要支流洮河流域,属洮河中游区。洮河自西向东分两段贯穿县境,流长174千米。境内车巴河、卡车沟河、大峪沟、康多峡河等大小26条支流呈网状分布,水流充足,流量稳定,水质清洁,落差集中,地表水资源总量达14.461亿立方米,地下水蕴藏也比较丰富。
行政区划
尼县辖3个镇、13个乡、1个民族乡:柳林镇、木耳镇、扎古录镇、纳浪乡、大族乡、卡车乡、刀告乡、尼巴乡、完冒乡、阿子滩乡、申藏乡、恰盖乡、康多乡、勺哇土族乡、洮砚乡、柏林乡、藏巴哇乡。
卓尼,系藏语,意为松树。1939年设卓尼设治局,1950年改置卓尼自治区,1955年改为卓尼县。
2000年,卓尼县辖1个镇、15个乡、1个民族乡:柳林镇、木耳乡、纳浪乡、洮砚乡、藏巴哇乡、柏林乡、卡车乡、大族乡、申藏乡、恰盖乡、康多乡、阿子滩乡、完冒乡、扎古录乡、刀告乡、尼巴乡、勺哇土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9565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柳林镇14403、纳浪乡7165、木耳乡8952、大族乡5570、卡车乡4635、扎古录乡6032、刀告乡4419、尼巴乡4390、完冒乡3450、阿子滩乡6779、申藏乡7660、恰盖乡3154、康多乡2268、勺哇土族乡1726、洮砚乡6974、柏林乡3653、藏巴畦乡4426。有汉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土族、蒙古族、黎族、苗族、白族、羌族、鄂伦春族、土家族、侗族、撒拉族、满族、壮族等民族分布。
人口
2018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1.0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4人。全县常住人口10.66万人,增加600人,其中:城镇人口3.37万人,增加1800人。城镇化率31.61%,比上年提高1.51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6.71‰,比上年下降0.29个千分点;人口出生率13.88‰,比上年下降0.3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7.18‰,比上年下降0.05个千分点。0—14岁人口2.21万人,比上年增加100人,占全部人口的20.73%;15—64岁人口7.46万人,与上年增加200人,占全部人口的69.98%;65岁及以上人口0.99万人,比上年增加300人,占全部人口的9.29%。
民族
卓尼县有藏、汉、回、土、满、苗等10多个民族。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2%。
地形地貌
卓尼县全县地质属北秦岭皱褶带南部,结构复杂。
卓尼县县域属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的西部,亦称西秦(岭)。地貌大部分为中低山地形,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为南部札伊克嘎峰,海拔4920米,最低为东北部藏巴哇地区,海拔2000米,高低相差2920米。卓尼县南部为东西走向的迭山山脉,构成县境内的屋脊;迭山以北为洮河水系切割的中岱地形,除海拔3600米以上部分为裸露岩石外,其余为茂密森林和山地草场,河谷地带则形成许多冲积滩地;中部为高原丘陵地貌为主,河谷开阔;北部由武当山等诸多山峰形成北部屏障,呈破碎的高山地貌形态。
自然资源
卓尼县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自然景观雄浑壮美,人文景观粗犷朴实。经初步调查了解,全县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有县城--禅定寺--古雅山森林公园,麻路藏族风情旅游开发小区,大峪沟、卡车沟、车巴沟、康多峡、九巅峡、石门峡等八大景区六十八处主要景点,而且许多景区景点都具有相当高的品位和开发价值,近期可开发的景区主要有两个小区:县城--禅定寺--古雅川森林公园和麻路藏族风情旅游开发小区。三沟:大峪沟、卡车沟、车巴沟三大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两峡:康多峡、九巅峡(包括石门峡)风景区。其中:麻路旅游开发小区是全州三大旅游开发小区之一,也是全省批准的甘南两个小城镇综合改革示范点之一,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卓尼县人文景观粗犷朴实。文物古迹极为丰富,境内有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特征的遗址;有历史悠久景色幽雅的安多古刹禅定寺和旗布寺、勺哇寺、贡巴寺等十多处寺院;有对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第十九任卓尼土司杨积庆烈士的陵园、甘南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胁巴佛烈士纪念碑亭、开创西藏策墨林传承制度的藏王——策墨林一世家族的墓地——藏王坟,还有唐代大将军哥舒翰创立的神策军重镇、洮西地区古代著名的军政重镇阳坝古城、明代边墙古长城及烽燧墩壕等古代军事设防遗址。
卓尼县是全州、全省旅游资源大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八大景区一百多处主要景区(点)。目前规模发展的有南部石门绝景生态文化游览区、西部森林草原宗教藏俗游览区、北部奇峡画廊名寺土风游览区、东北部高峡平湖洮砚文化游览区等四大功能分区。独特的觉乃藏族民俗文化、悠久的藏传佛教文化、秀美的自然生态文化、厚重的卓尼土司文化、灿烂的洮砚文化是卓尼的五大文化现象,也是五大旅游文化资源。
以森林生态为主的自然景观雄浑壮美,苍翠的山峰、清澈的河流令游人留连忘返,自然风光融山、水、林、草、为一体,兼惊、险、奇、秀为一体,是全省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和甘南州的旅游资源大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八大景区一百多处主要景区(点)。
大峪沟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位于县城东南10公里处,石峰嵯峨参差,谷崖间石门如屏,苍松挺立岩头;牧草青青,宛如仙境的旗布原、桑布草原;浓荫蔽日、流水潺潺有十里画廊美称的旗布峡,森林茂密、碧绿如染的旗布林,以上三景色可与九寨沟景色相媲美。颇具“刺破青天锷未残”气势的三角石奇峰,突兀而起,观此石具有移步换景之妙,自然天成;传说中仙女沐浴之处“神女潭”也藏身于此,还有两崖雄峙并立、若即若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一线天,沟内还有瀑布、塔峰、莲花峰、迎风展、金钟石、太白望月、通天柱、卧龙山、盘龙峡、西天取经、飞流峡、十八道交河、迭山玉笋、迭山横雪等景点,是原始风景的天然陈列馆。大峪沟除了奇山异水外,还有许多奇花异草和珍稀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探险寻幽的好去处,也构成了卓尼特有的风景线。
麻路藏族风情旅游景区位于卓尼县西南部,辐射扎古录、刀告、尼巴三乡和车巴、立竹、塔乍三沟,主要景点有车巴、立竹、塔乍三沟茂密的原始森林是众多珍稀野生动物繁衍栖息区,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这里的风景更是奇特,如“九眼泉”绝壁石崖,冬季冰瀑尤为壮观,泉顶为“九龙山”旅游点;柏香山—神女湖,四季香气四溢的柏香山形似神女,被清澈见底的湖水所环绕;有千年神潭—白地漩和白地滩民俗帐篷城;还有洮水流珠景观,洮水流入扎古录乡塔乍地段后,脱开草原川地,渐入峡谷区,河水在石岸上左击右突,水花飞扬,每逢冬季气温骤降,湍急之河水溅起水花,形成无数冰珠涌向下游,成为洮州八景之一。
分布在卓尼境内的著名景区还有九巅峡景区、康多峡景区、石门峡景区、卡车-拉力沟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等,更是充满无限的美景和奥妙等待游人一一开启。
卓尼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在流经境内174公里长的洮河两岸,密布着古人类各个时期的如已挖掘出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哇文化”等文化遗址和历代大小城堡遗迹,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居此地的各族人民和谐共处,繁衍生息,共同开拓、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卓尼历史文化。
水资源
卓尼县水电资源丰富,黄河一级支流洮河流经县境8乡镇,长达174千米,各类大小河流呈网状分布,年地表径流量28.9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2.84万千瓦,技术可开发利用量50.37万千瓦。
矿藏资源
卓尼县地下矿藏较为丰富,初步探明的有金、银、铜、铁、铅、锌、汞、大理石、石灰石等。
动物资源
卓尼县的牲畜品种中,以车巴沟的犏牛,北山的牦牛,完冒等的藏羊、蕨麻猪,新洮地区的紫羔羊。有国家一、二、三类保护的珍禽异兽金钱豹、水獭、猞利、梅花鹿、胡兀鹫、林麝、黑熊20多种。
政治
县委副书记:马诚明
政府领导
副县长:张禄平(挂职)
经济概况
2018全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05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 比上年增长0.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6943万元,增长4.9%,对经济的贡献率为42.88%,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6741万元,增长15.9%,对经济的贡献率为78.69%,拉动经济增长0.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9372万元,下降6.1%,对经济的贡献率为-21.57%,下拉经济0.15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2018全年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296元,比上年增长6.3%。第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8.79%、16.40%、54.81%,其中: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上调0.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上调4.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下调4.42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2018,在全县注册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848个,产业化企业114家,家庭农(牧)场34个。
2018全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9812万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完成农业增加值12176万元,增长6.4%;完成林业增加值3216万元,增长3.3%;完成牧业增加值31170万元,增长4.6%;完成渔业增加值198万元,增长3.9%;完成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052万元,增长12.7%。
2018全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3.61万亩,比上年增加1.49万亩,增长12.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44万亩,比上年增加0.34万亩,增长8.3%,其中:小麦播种面积0.86万亩,增加0.13万亩,增长17.8%;青稞播种面积1.55万亩,增加0.13万亩,增长9.2%;豆类播种面积0.96万亩,增加0.47万亩,增长95.9%;马铃薯播种面积1.07万亩,增加0.22万亩,增长25.9%;燕麦播种面积0万亩,减少0.61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7.92万亩,比上年增加0.07万亩,增长0.9%,其中:油料播种面积1.89万亩,减少0.02万亩,下降1%;蔬菜播种面积0.22万亩,增加0.04万亩,增长22.2%;药材播种面积5.81万亩,增加0.05万亩,增长0.9%。粮经饲三元结构比从2017年的33.33:65.27:1.4调整为32.75:58.07:9.18。
2018全年全县粮食作物总产量达到6680吨,其中:小麦产量1479吨;青稞产量2302吨;豆类产量1085吨;马铃薯产量1814吨。油料产量2049吨,蔬菜产量3860吨,药材产量12722吨。
2018全年全县各类牲畜年末存栏53.78万(头、匹、只),其中:大牲畜年末存栏19.78万头;绵山羊年末存栏30.19万只;猪年末存栏3.81万头。各类牲畜总增22.7万(头、匹、只),总增率40.21%;各类牲畜出栏26.93万(头、匹、只),出栏率47.69%;各类牲畜商品数26.31万(头、匹、只),商品率46.6%。
第二产业
2018全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26036万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534万元,增长29.2%;完成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12502万元,下降1.1%。
2018全年全县工业企业生产鲜冻肉1181吨,比上年减少104吨,下降8.1%,加工洮砚2196方,减少951方,下降30.2%,电力企业发电194649万千瓦时,增加67692万千瓦时,增长53.3%。
2018全年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705万元,比上年增长1.9%。
第三产业
综述
2018全年全县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89372万元,比上年下降6.1%,对经济的贡献率为-21.57%,下拉经济0.15个百分点。
2018全年全县完成批发业增加值2577万元,比上年增长5.1%;完成零售业增加值5746万元,下降11.7%;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772万元,增长3.4%;完成住宿业增加值4127万元,增长5.2%;完成餐饮业增加值4350万元,增长3.9%;完成金融业增加值12600万元,下降4.8%;完成房地产业增加值7661万元,增长1.1%;完成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490万元,下降1.9%;完成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45180万元,下降10.9%;完成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2869万元,增长12.7%。
固定资产投资
2018全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下降7.5%。第一产业投资下降48.6%;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2.3%;第三产业投资下降4.2%。
2018全年全县施工项目139个,比上年减少33个,下降19.2%,新开工项目97个,增加11个,增长12.8%。
国内贸易
2018全年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592万元,比上年增长8.5%。
2018年,批发业完成零售额871万元,增长12.1%;零售业36376万元,增长3%;住宿业3435万元,增长26.9%;餐饮业8910万元,增长28.8%。
财政和金融
2018全年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22383万元,比上年增长48.1%。其中:上划中央级收入10010万元,增长63.7%;省级收入3382万元,增长47.8%;州级收入3万元,与上年同期数持平;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988万元,增长33.9%。
2018全年全县财政支出248168万元,比上年增长20.5%,增支42284万元。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9151万元,增长10.4%;公共安全支出7462万元,下降14.2%;教育支出34391万元,增长16.1%;科学技术支出294万元,增长34.9%;文化体育传媒支出2131万元,增长2.9%;社会保障支出21983万元,增长11.4%;医疗卫生支出13911万元,下降12.2%;节能环保支出8091万元,下降13%;城乡社区事务支出7706万元,下降32.8%;农林水事务支出79861万元,增长82.1%;交通运输事务支出20124万元,增长157.5%;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906万元,下降23.4%;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3412万元,下降38.1%;国土资源气象事务支出完成2777万元,增长45.9%;住房保障支出13653万元,下降31.4%;粮油物资储备支出8万元,下降96.9%;其他支出1588万元,下降11.6%;债务付息支出704万元,增长227.4%;债务发行费支出15万元,增长7.1%。
2018全年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38596万元,比上年下降1.5%;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81057万元,下降2.9%。
社会事业
2018全年全县邮政业务总量290.55万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函件4.34万件;特快专递2.03万份;报刊累计份数130.61万份。年末全县市话用户3430户;电信移动用户37471户,移动用户52000万户;移动宽带用户8200户,电信宽带用户7592户。
教育事业
2018全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97所,教学点47个;其中县直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5所,职业中学1所,完全小学23所,幼儿园65所,小学教学点47个(不计校数)。全年全县共有教职工2078名,专任教师1830名,其中:中职学校教职工48人,专任教师46人;中学教职工914人,专任教师792人;小学教职工835人,专任教师780人;幼儿园教职工:281人,专任教师212人;民办幼儿园教职工67人,专任教师49人。全年全县共有685个教学班,其中幼儿园198个,小学342个,初中94个,高中51个。全年全县共有中小学生及幼儿20382人。其中:高中生2289人;初中生4309人;小学生9875人;在园幼儿3909人。
文化建设
2018全年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纪念馆1个,博物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档案馆1个。100w以上调频转播发射台2座,调频发射机6部。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23公里,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3200户,其中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150户。全县广播综合覆盖率为100%,无线广播综合覆盖率为89%,电视综合覆盖率为100%,无线电视综合覆盖89.6%。
卫生事业
2018全年全县共有县、乡卫生机构23所,其中:医院3所(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藏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7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卫生监督所)。设有新农合办、红十字会、爱卫会、地病办等机构,各医疗机构共设置病床470张。卫生机构共有人员48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65人(除乡村医生外),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人,全县共有执业医师183人。
人民生活
2018全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640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工资性收入21376元,增长7.8%;经营净收入1146元,增长12.1%;财产净收入421元,增长0.2%;转移净收入1697元,增长6.1%。
2018全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18467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食品烟酒支出7541元,增长17.8%;衣着支出2041元,增长16.3%;居住支出2913元,增长21.7%;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1152元,增长14.1%;交通和通讯支出1835元,增长14.9%;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031元,增长5.2%;医疗保健支出1346元,增长111.3%;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608元,增长17.1%。
2018全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30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工资性收入2084元,增长13.7%;经营净收入5122元,增长8.7%;财产净收入26元,增长13%;转移净收入298元,增长13.3%。
2018全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5298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食品烟酒支出2310元,增长5.5%;衣着支出449元,增长8.5%;居住支出1217元,增长14.1%;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343元,增长17.9%;交通和通讯支出436元,增长16%;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13元,增长8.1%;医疗保健支出182元,增长11.7%;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148元,增长20.3%。
社会保障
2018全年全县享受低保人数12577人,其中:城镇低保710人,农村低保11867人。
2018全县应参加养老保险人数68151人,其中:应参保离退休人员1742人(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1162人,企业退休人员580人);应参保城乡居民人数58882人;应参保机关事业单位人数6602人;应参保企业工勤人数925人。全县实际参加养老保险人数67212人,占应参保人数的98.62%,其中:参保离退休人员1742人(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1162人,企业退休人员580人);参保城乡居民人数57943人;参保机关事业单位人数6602人;参保企业工勤人数925人。
2018全年全县应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05486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应参保人数11308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应参保人数5037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应参合人数89141人。全县实际参保人数104192人,占应参保人数的98.77%。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308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037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人数87847人。
安全生产
2018全年全县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28起,死亡6人,受伤18人,直接经济损失135.52万元。其中:生产经营性事故(均为道路运输业事故):5起,死亡4人,受伤4人,直接经济损失11.05万元;道路交通事故:11起,死亡2人,受伤14人,直接经济损失8.47万元;火灾事故:12起(非生产经营性事故),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116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增加1起,增长3.6%;死亡人数减少2人,下降75%;受伤人数增加4人,增长28.6%;直接经济损失减少42.42万元,下降31.3%。
旅游资源
2018全年全县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6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24.95万人次,增长18.7%。乡村旅游(农家乐)人数9.66万人次,增长10.4%,乡村旅游收入1623万元,增长12.2%。
阿子滩景区
景区位于县城西北部,辐射阿子滩、申藏、完冒三乡。
主要人文景观:
创建于1560年的"阿子滩大菩提宝塔"。宝塔内藏《甘珠尔》大藏经等经典三百多卷,还供有宗喀巴弟子之袈裟,历世达赖喇嘛、班禅、策墨林活佛和西藏摄政王的衣物,更珍贵的是内藏有至尊喀巴大师的头发,宗喀巴母亲的衣物、阿抵侠的骨质舍利许多宗教文物。
创建于1583年的完冒白石崖寺。
由拉 卜 楞 寺等十八任赤哇、第四世热丹加措活佛嘎藏图卜旦嘉措创建的沙冒寺。
菜子村唐墓群。
牛头城遗址,是吐谷浑所筑之洮阳戌故地。
达架、甘布塔、官洛、俄藏、土桥暗门,均筑于1533年1月,通称其为"明代边墙",为宋明时期的重要军事要塞。
主要自然风光:
完冒天然草原。
斜藏大山。
申藏铁占山药水泉,年喷出量约3600立方;申藏什路药水泉,年喷出量2500立方,每年"中伏三"病人远道汲饮或洗浴,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卡车、拉力沟森林生态旅游景区
景区位于县城西卡车乡、大族乡境内。
主要人文景观:
洮西地区古代著名的军政重镇阳坝古城遗址,著名的唐代八棱碑、唐彩绘陶骆驼、彩绘砖像等珍贵文物便出土于此。古城隔河又有烽燧墩壕等古代军事设防遗址。
脑站汉墓群和录巴唐墓群遗址。
寺洼文化和土著一号文化的脑站台子遗址;还有多架、麻地卡等齐家、寺洼文化遗址。
由穿山引水隧道、拦河大坝、发电厂房等宏伟建筑物组成的县境内目前洮河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多架山水电站,装机容量7500千瓦。
拉力沟森林生态旅游度假村。
具有古老佛教古刹风格的拉力沟嘛呢寺。
主要自然风光:
郭乍沟省级紫果云杉保护区。
积雪长年不消的"迭山横雪"。
两块千仞削壁对峙如门的"石门金锁"。
壁立千仞,飞瀑如链的卡车沟九天门。
令人叹为观止的卡车沟九天门溶洞、吐雾洞、石林及九九八十一洞穴。
大日卡峡。
石门峡景区
石门峡景区位于县城东部洮砚乡境内。
主要人文景观:
创建于1606年的石门寺,还有下达勿寺,亦称"藏王寺"、包家寺等。
开创西藏策墨林传承制度的藏王策墨林一世家族墓-藏王坟。
被洮水南、西、北三面环绕的"水抱城庄"纳儿村。
甘肃省调水项目-引洮工程遗址。
主要自然风光:
石门峡,有清康熙初年所建之龙王庙,并御封"石门金锁"美称。峡内洮水蜿蜒其间,水面清幽碧透如镜,在当地还流传着大禹治水而开峡和鲁班开峡的美妙传说。
中国三大名砚·洮砚石料集散地露头喇嘛崖,从宋代即闻名于世,有"洮州石贵双赵壁"、"端溪、歙州无此色"之称。
康多峡景区
景区位于县城东北部康多、杓哇和恰盖三乡境内。
主要人文景观:
创建于1587年的恰盖寺。
创建于1676年至1685年的杓哇寺、康多寺(亦称康多下寺)、多玛寺(亦称康多上寺)。康多、多玛、杓哇三寺与西藏三大寺噶丹寺、哲 蚌 寺、色 拉 寺一样,有同样的加持力,所以康藏、安多藏区的信教教民若朝拜西藏三大寺,必先朝拜卓尼康多、多玛、杓哇三寺,如因路途遥远而不能朝拜西藏三大寺者,均以朝拜卓尼康多、多玛、杓哇三寺为荣。
独特的土族塔板房鳞次栉比。
黄捻子河-香子沟度假村。
主要自然风光:
著名的康多峡与莲花山、冶木峡连成一处。峡壁立千仞,飞瀑如链,千树交柯,万木竞翠。每至秋季峡内层林尽染,似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娇艳,峰回路转,又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白石山,史称"露骨山",白石山裸岩,白雪皑皑,高耸霄汉,山上沟谷纵横酷似骷髅林立。
风光秀丽,牧草肥美的扎尕梁草原。
风光绚丽,景色幽雅的寺古林、寺古峡和国玛滩草原等。
九巅峡景区
景区位于县城东部藏巴哇、柏林两乡境内。
主要人文景观:
包舍口古城址,遗址中曾出土北宋古钱及各色陶片,是后凉五屯护军中石门扩军迹址,亦是宋王韶进军洮州时设的军事重镇。
九巅峡摩岩石刻群。
古栈道遗迹,在峡内岩壁上现仍清晰可辩。
清康熙年间所立之"番屯交界碑"。
桥道堡古堡遗址。
纳路寺、牛营寺等。
主要自然风光:
九巅峡峡长约十余公里,两岸群山竞秀,石壁耸立,其间苍松翠柏耸立云表,或倒悬崖头,峡内巨石相叠,惊涛怒吼,巨浪滔天。
融优质天然草场、石林、灌木为一体的柏林、藏巴哇天然草场。
麻路藏族风情旅游开发小区
景区位于卓尼县西南部,辐射扎古录、刀告、尼巴三乡和车巴、立竹、塔乍三沟。
主要人文景观:
古刹贡巴寺座落于群芳绿茵中,经堂佛殿气势雄伟,寺内收藏有许多奇珍异宝。又因其创建者喇嘛噶绕"白佛"曾戎装抗俄,率兵捍卫伊犁边境而使寺名大震。还有大乍寺、雅当寺等名寺。
唐代大将军哥舒翰创立之神策军重镇-迭当什,其板筑夹棍遗迹犹存,并有迭当什古城墓葬。
明代边墙古长城之起点-峪古儿墩。
素有"金盘宝地"之称的麻路小镇。
集寺洼文化和齐家文化特征的录日岔台子遗址。
车巴沟内沿途村寨均为传统藏族木楼板房,展示出林牧结合区典型的藏族村寨风情。麻路香山(柏香山)旅游度假村。
主要自然风光:
车巴、立竹、塔乍三沟茂密的原始森林是众多珍稀野生动物繁衍栖息区,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
"九眼泉"绝壁石崖,冬季冰瀑尤为壮观,泉顶为"九龙山"旅游点。
柏香山-神女湖。四季香气四溢的柏香山形似神女,被清澈见底的湖水所环绕。
千年神潭-白地漩和白地滩民俗帐蓬城。
国家二级矿泉水-什巴温泉,水温36℃另有哇车矿泉、强岔矿泉,也被视为"圣水",病人远道汲饮。
洮水流珠景观,洮水流入扎古录乡塔乍地段后,脱开草原川地,渐入峡谷区,河水在石岸上左击石突,水花飞扬,每逢冬季气温骤降,湍急之河水溅起水花,形成无数冰珠涌向下游,成为洮州八景之一。
风俗民情
插箭节:插箭节亦称“攒山神”,实际上就是祭山神会。在农历六月十七日左右举行。
藏族民居:苫子房,是卓尼洮河南岸大峪沟、拉力沟民居主要的建筑风格,在卓尼藏族民居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碉房,卓尼完冒一代藏区,可以看到一种外墙利用卵石、块石和土坯砌筑的房屋,这种房屋叫做碉房。
“觉乃"藏族妇女服饰:“觉乃”藏族妇女服饰还保留着吐蕃时代的西藏农区藏族服饰的特点,可以说是全藏区保留完整的古代服饰及礼仪的“活化石”。
莎姆舞:莎姆舞,藏语意为在广场上表演的一种祈祷平安的舞蹈,是流行于卓尼藏巴哇乡和洮砚乡境内的一种古典锅庄舞。
名优特产
洮砚:洮砚产于卓尼县洮砚乡喇嘛崖底,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地。
羊肚菌:羊肚菌别名狼肚采,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湿润地带。
蕨麻:蕨麻学名鹅绒委陵菜,又称人参果、长寿果。
蕨菜:蕨菜属多年生草本,凤尾科蕨属植物。
节庆活动
卓尼觉乃藏族民歌"哇杰勒"使用于藏族婚礼仪式,有"善巴" 和"阿迦"两种表演方式。"善巴"全部为演唱,演唱过程中夹杂一些祝词朗诵,"阿迦"在演唱过程中则配以简单的舞蹈。由"善巴"和"阿迦"共同构成词曲完整而配套的婚礼组歌,其曲目与具体场合紧密结合,形成定规而不能随意更动,贯穿于整个婚礼过程的始终,按固定程序相继出现。"哇杰勒"的歌词内容相当丰富,有赞美诗、叙事诗和藏族格言,每首段落不定,以问答式居多。
卓尼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藏族先民就生息繁衍于洮河沿岸,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卓尼藏族文化除了具有藏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朴神秘等共性外,还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和各民族交汇融合的多样性风格。流行于卓尼藏巴哇乡境内的莎姆舞是卓尼藏族文化艺术多们样性风格的集中体现,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为卓尼藏族文化乃至整个藏族文化增添了色彩,极具研究、开发价值。
莎姆舞
莎姆舞,藏语意为在广场上表演的一种祈祷平安的舞蹈,是流行于卓尼藏巴哇乡和洮砚乡境内的一种古典锅庄舞,因其使用的击打方式颇似货郎用的拨郎鼓,故汉语又称巴郎鼓舞。据史料记载,巴郎鼓舞自宋代延续至今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了弘扬了族文化,展示洮河文化的古朴风情,让莎姆舞这一民间艺术奇葩走出卓尼,走出甘南,使其正真成为卓尼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纽带,卓尼县委县政府组织专业人士对莎姆舞进行了挖掘和整理,把莎姆舞作为卓尼集中向外展示的文 化品牌进行锻造和宣传。2001年在卓尼大峪沟举办的"藏族文化与甘南旅游产业研讨会"上,邀请州内外专家学者对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进行了专题研究和探讨。之后,卓尼县还组建了民间业余莎姆舞艺术团,中央电视台专题组也到卓尼进行了专题采访,2003年,县上邀请专业人员,对莎姆舞的音乐及舞蹈形式进行了更新,在原有古朴、豪放的风格中融入了昂扬向上、激情流畅的现代歌舞风格。2003年8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庆典暨第四届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开幕式方队表演中,由卓尼县莎姆舞业余艺术团表演的莎姆舞荣获方队表演一等奖,这一殊荣使莎姆舞作为一种独特的藏民族文化被州内外观众所接受,也使它真正成为卓尼向外集中展示的文化品牌。
苫子房
这种房屋是卓尼林区或非林区条件较好的藏族群众喜盖的一种住房,具有采光好,宽敞适用的特点。住房有正房5间修筑在土台子上,两侧各有厢房3间,较上房略低,南房与正房间数相同,中间为出入门道,其余都是储藏柴草农具、圈养牲畜之所。正房亦称上房,里进较深,檐柱和中柱比后柱依次高四五寸,所以前檐的平顶高出屋面,堂屋正面三间打通,有玻璃门窗。
独特华丽的"觉乃"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
"觉乃"藏族服饰延系拉萨宫庭服饰和发型式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服饰得到了简化演变,形成了现在独特的服饰风格。在服饰文体日益现代化、多样化的今天,"觉乃"藏族服饰至今还保留了吐蕃时代的西藏农区藏族服饰的特点。可以说是全藏区保 留完整的古代服饰及礼仪的"活化石"。这种服饰文化在中国甚至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强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觉乃"藏族妇女们的头发孝头辫成三根粗大的辫子,发辫上通常佩挂一串圆形钱币状银制品,其上阴刻着十二生肖象或藏八宝图案,意为一年12个月平安和佛保佑。银钱从发根观到发梢依次串联,一般有20块之多。亦有在辫子中部坠一直径约8-10厘米的圆形银环,或缀碗口大小的葫芦式银制贯钱的,其上镶嵌珠玑,称"阿珑银钱"。佩戴半圆形银柄上坠有宝石,附物成塔形,由多层宝石叠成的耳环,制作极为精巧美观,优雅奇特。身着大襟两边开叉的鲜蓝、鲜红或鲜绿色长衫,外罩对比色彩强烈的镶锦边的短夹。腰系锦绣宽腰带,下身着红色裤子,脚穿绣花鞋。头戴造型别致色彩艳丽的球冠状"沙茹帽",帽子前额稍上处平开10个半圆形花边,每个花边缀一颗珊瑚珠,帽子后脑处有长燕尾服饰,亦缀了3颗小珊瑚珠。也有戴有用小珊瑚珠编串而成的"斑玛帽子"的。妇女们多佩戴银制手镯和嵌有珠宝的金银戒指,浑身上下披金挂银,整个装束显得十分雍容华贵。身着艳丽服饰的"觉乃"藏族姑娘,显得婀娜多姿、端正典雅、妩媚动人。近年来,"觉乃"藏族服饰已愈来愈为中外旅客、服饰研究和制做者所关注,"觉乃"藏族服饰表演也在卓尼地区乃至甘南州内外蔚然兴起,成为服饰表演舞台上的一个耀眼的亮点,也成为卓尼民俗文化的一大亮点。
插箭节
插箭节亦称"攒山神",实际上就是祭山神会。在农历六月十七日左 右举行。祭山神用木杆和简牌。木杆长8尺,上端削尖,系上彩绸或彩带,象征箭杆。箭牌是由长2.3尺,宽3寸的薄木板制成,上绘五色云图,由男子各执其中一种,到时于山头指定地点集中,插成一簇,上缠麻呢经幡,下部以石块固定,周围以木栅、荆棘丛护,并扯白毛线网罩。箭牌上的红色代表太阳,绿色代表草原森林,黄色代表五谷杂粮等,带有浓郁的古代部落祭祈神灵的遗风。
祭山神用木杆和简牌。木杆长8尺,上端削尖,系上彩绸或彩带,象征箭杆。箭牌是由长2.3尺,宽3寸的薄木板制成,上绘五色云图,由男子各执其中一种,到时于山头指定地点集中,插成一簇,上缠麻呢经幡,下部以石块固定,周围以木栅、荆棘丛护,并扯白毛线网罩。箭牌上的红色代表太阳,绿色代表草原森林,黄色代表五谷杂粮等,带有浓郁的古代部落祭祈神灵的遗风。
卓尼藏族婚嫁风俗
在卓尼县洮河沿岸的半农半牧区及农区的藏族青年男 女婚姻,虽有自由结合的习惯,但仍然施行着"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古制。某家的女子被男家父母看中,愿为儿子娶来作妻时,便请一个女媒人,向女家父母去探询,女家若同意,便再请正式男媒拿着一铜壹酒,壶颈系一条"哈达"(有些地方系红布带,有吉祥之意)去说媒。酒多为青稞酒,以此为"透话"礼。媒人回男家复命时,女家给媒人一支箭,名曰"女儿箭"带回去,表示愿意结亲之意,自此成为姻亲,完成了订亲或订婚程序。自订婚后,男方家每年须向女家送礼两次(正月、八月十五),直至结婚后为止。送的礼物第一年每次十二个馍,一瓶酒,俗名为送酒。以后馍馍减去两个,酒相同。需要商议迎娶事宜时,媒人亲自去送礼。
之后,由女方家长报说女儿的陪家品,实际上就是向男方提出索要彩礼的要求,男方根据女家陪嫁的多少,相应地提出给女方的彩礼,新娘的衣物饰品则需男方一次或分几次送足。贵重的金银饰物在订亲时承诺,成亲后逐渐补置。彩礼除现钱外,还有衣服、头饰、耳饰、手镯、戒指等物。另须整猪一口,腊肉六、七块,大砖茶数块。家庭富有者,还要牵一头牛或一匹马。农区的彩礼多为粮食、布料与现金,嫁衣布料单薄,色彩鲜艳。过去多用棉布、绸缎、条绒等,现在亦流行毛料之类。彩礼一般由妇方家列出彩礼清单,经过媒人和男女双方家主商议决定。彩礼一般在娶前"吃酒"时一并由媒人送到女家。
在结婚的那天,媒人要牵一匹骏马并领一马夫送到女家,以供新娘骑乘。所需马的毛色,公、母都须经萨里哇(占卜的喇嘛)推算。到女家对神位尊辈行过礼后即背着一双新妇绣花鞋和疋上置珊瑚的毛红返回,表示新人随后就来,男家见了鞋,就派预备好的迎亲妇到村外去迎接,手中端碗,夜里盛着酒或牛奶,碗边抹上三点酥油,或拿一火把。女家前来送亲的多则39人,少则26人,以新娘的舅舅为主,其中也包括庄村邻居与新娘的兄弟等,统称"尚欧",还有两名伴娘,称"巴饶"。新娘上马前,由其母与女眷将其团团围住,头对头的唱哭嫁歌,称为"打巴欧"。送亲队伍全部乘马前往,在快到男家时,送亲者还要赛马一番。新娘到村头下马时,迎亲的妇人将所端的酒或牛奶请新娘用手指蘸一下,或将所持的火把拿一下,但也有置之不理者。这时两家所预先请好的几个老妇人,便相互戏谑,讽剌新郎如何不好,新娘如何美丽、俊俏。到最激烈时,各不相让。在没法"停火"时,男方家就要各献哈达一件,方可言和。新娘到门口时,喇嘛诵念"扎什才宝"(吉祥经),"管把"(红教徒)则施法驱邪,婆母端盐、牛奶给新娘喝后新郎手持"司土"在新娘的头上右转三圈左转三圈,含有除邪魔之意,末后再在头上打一下表示将来可管服新娘。接着新郎就领新娘专拜祖先神主和"管把",女站男跪,拜毕后新郎到房顶朝着南面竖一些松树枝,上撒以炒面、茶叶、青稞酒、酥油等再放一哈达火焚,叩拜四方,这样大礼才算行毕。
婚礼中男方宾客云集,炕头端坐"沙尼"(亲房)中德高望众的老者,负责婚礼总管。担负演唱婚礼歌的"官兴"也守候在堂屋门口,帝边桌上摆着抹有三点酥油和担着柏香技的碗。当"尚欧"们拥着新娘来到大门外时,男方的四位娘娘(姑妈)手捧酒碗,向"尚欧"们祝福道安。"尚欧"们则用中指蘸酒三下,弹向空中。这时"阿巴苯本"(苯教僧人)口念咒语,送出"祀食",婆婆手执铁勺,里面放几个烧红了的鹅卵石,浇上食醋,随着升腾的雾气,围绕送亲的人群左右各转三下,弃于水洞,意即送走晦气,后才将新娘拥入大门行大礼。所有送亲的"尚欧"则成为新婚宴席中至高无上的贵宾。入席后每人面前各摆一只抹有三片酥酒的酒碗,象征吉祥。"官兴"手执酒碗,向宾客们致以热情的祝婚词后,双方即开始边吃边唱"善巴",4名女客边唱边舞"阿迦",直至婚礼结束。吃过"起脚面"(婚礼结束前娘家人吃的长面条),男方须赠每位"尚欧"一盘蒸馍,一块猪肉肋条,肩搭一条哈达后,尚欧们才护拥新娘乘马返回娘家,遵循新娘"不落夫家"的古风遗俗。十天半月甚至半年后,娘家父母重新将新娘送来,夫妻才得以洞房花烛,过上甜蜜生活。
当地特产
羊肚菌
别名狼肚采,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湿润地带,特别适应在针阔叶林区的草甸、山谷冲积扇、林间空旷地、森林采伐滑道边生长。羊肚菌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营养丰富,香气宜人,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是一种既无污染又富于营养疗效的天然滋补佳品。
黑木耳
湿润时呈半透明,呈褐色,胶质,内面光滑,外面密生柔软短毛,干燥后呈革质,色呈黑褐。黑木耳野生于一些阔叶林的枯死干枝上。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烹制各类美味佳肴的高级佐料,是绝佳的保健食品。有润肺生津、滋阴养胃、益血活血、补脑强心、镇静止痛的功效。
蕨麻
学名鹅绒委陵菜,又称人参果、长寿果。根肥厚,呈纺锤状,块根味甜美,含淀粉、糖类和蛋白质,营养丰富,既可鲜食,又可制干或磨粉食之。具有健脾益胃、益气补血等功效。蕨麻在县内分布很广,凡海拔在3200米以下的河谷平滩、阴湿草地上均有生长,春秋采挖。以春季萌芽前采挖的质量最佳。
洮砚
全称洮河绿石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齐名,是中国三大名砚之一。洮砚以其坚润的石质,绚美的色泽和独特的工艺蜚声海内外,是古今中外画家的案头珍品。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所说"洮州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洮砚之所以名贵,首先是因为用来雕刻洮砚的石料,其质地光细如玉,碧翠流波;色调不淡不艳,秀润雅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得之为无价之宝。"古人称之为"洮州石贵如赵璧"、"端州歙州无此色"。它产于卓尼县洮砚乡喇嘛崖底,堪称地下宝藏。此石广含山之秀色,深蕴水之波痕,故有"洮砚贵如何,黄标带绿波"之称。洮砚又以其雕刻精巧,匠心独运,雅致大方,颇得中外骚人墨客之推崇。洮砚以其传统技艺和现代造型的完美结合独树一帜,闻名遐迩,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地,为我国的民族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当代诗人、书法家赵朴初作诗赞道:"西北东南辟砚田,精工方欲夺前贤。看教墨海翻澜处,喷薄风雷震大千"。
蕨菜
多年生草本,凤尾科蕨属植物。期幼菜茎叶卷曲如小儿拳,是上等山珍,味鲜可口,营养价值极高,既可鲜食,又便于腌制。经腌制的蕨菜色泽翠绿,茎叶鲜嫩。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性温、味甘、气香,具有滋肺阴,补肾阳,益精髓、止血、止咳化痰,益气止汗,爽身明目,益寿等功效。对年迈、体弱、消化不良及多种慢性病也有疗效,向来是一种珍贵补品。
冬虫夏草在州内玛曲、碌曲、夏河三县均有分布。生长于3000—3600米高原草甸地带,分布面积约3万亩,储量约0.2万公斤,年产量1500公斤,收购量1000公斤。
黑紫羔羊
河曲马
系山谷型藏羊的一种优良裘皮用羊。产于临潭、卓尼的龙元、总寨、三岔、冶力关、洮砚等地。此羔皮具有被毛柔软、毛尖黑亮,毛根黑紫色,花纹美观等特点,而且吸热保暖,皮板轻柔,是名贵的裘衣用皮,故驰名古今,在国内外均享盛誉。 河曲马
河曲马体形结构匀称,耳长敏捷,胸深广,背长腰短平直,四肢关节筋腱发育壮实。毛色以黑、青为主,也有骝、栗等色。河曲马繁殖性能好、遗传性稳定,性情温顺,气质稳静,对高寒多变的气候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骑乘,行走自如,特别以善走沼泽草地而著称。因其适应性强,具有挽乘驮载兼用的体形,役用性能颇佳而享誉骑兵与各地农牧民。
经典美食
是将青稞面发酵和成面团,压为薄饼,贴于大铁锅内帮,锅底留适当水,待锅开即可用温火焖熟,与小麦面做成的馍相比,别有风味。
手抓羊肉
流行于牧区或县城居民家中,是将带骨的大块肉投入锅中,用旺火煮开,并佐以各种调料,煮熟后捞出用手抓食。在捞出的热肉上撒些许芫荽并拌以大蒜,为日常食用与待客的上等食品。
蕨麻哲则
是将大米煮到七、八成熟,捞出后用冷水冲去面汁,拌以酥油,放笼内蒸熟。另将蕨麻煮熟,食用时在一个盘内将大米饭和蕨麻各盛一半,加上白糖,浇上酥油乘热吃,味道绝佳。多流行于牧区。
麦索
是将快成熟的青稞穗摘下来,脱去麦芒皮壳,用石碾子磨成条索状,调以菜油、辣子、芫荽、青泥蒜食用,则另有一番清香味。
臊子面
是流行于当地农牧区藏汉群众中的一种食品,俗称"尕汤"。是用白面(小麦面)手工擀薄后切成如韭菜叶窄的长条,调上葱花和肉加工而成的臊子后食用。是家常便饭。
藏包
卓尼县
又称灌汤包子。制做时将肉剁切成馅,并不断地渗浇调料汁,包好上笼蒸熟后食用。灌汤包子皮薄馅嫩,汤满油多,色香味俱佳。地震事件
2018年6月30日16时50分,在卓尼县(北纬34.25度,东经103.58度)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
荣誉记录
2021年4月,入选由《小康》杂志社联合多个国家权威部门和专业机构开展的“2021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榜单。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