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浪节
香浪节
香浪节是流行于甘肃省甘南地区一带藏族群众的传统节日。节日源于拉卜楞寺僧人每年的外出采集木柴活动,逐渐演变成僧俗一同郊游的节日。“香浪”是藏语采薪之意。因藏语称木柴为“香”樵采称“浪”,故名“香浪”。香浪节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前后举行,在农历六月六开始。节日期间原有煨桑和插箭等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纯娱乐的内容。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流传地区
3 历史渊源
4 节日风俗
5 传承意义
6 非遗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香浪节
批准单位::甘肃省人民政府
遗产级别::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文号::甘政发78号
流传地区
香浪节主要流传于甘南夏河地区,甘南藏族自治州西接青海,南邻四川,北通临夏回族自治州,东连定西、陇南地区,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夏河县是一座被山和草原环绕的安静小城。因为有拉卜楞寺,夏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作为安多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辽阔壮丽的高原牧场、蜚声中外的藏族佛教寺庙和古朴的藏民族风情是香浪节产生的基础。香浪节也是最能体现这种民俗风情的藏族传统节日之一。
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香浪节”最早是拉卜楞寺四世嘉木样大师尕藏图丹旺季之时所创。
久而久之,居住在寺院附近村庄的人们也竟相效仿,把僧人的这种活动当做一个非常好的劳动娱乐风俗推广并传承了下来,相沿成习。“香浪”节的内容不断丰富,影响不断扩大,成为生活在拉卜楞地区各民族的共同节日。
大夏河流过曼达拉山和龙山之间的盆地,当地的藏族群众称之为“聚宝盆”,举世闻名的拉卜楞寺就坐落在这里。坐落在甘南各地的百余座藏传佛教寺院,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藏传佛教文化的丰厚底蕴,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院之一的夏河拉卜楞寺更是以其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和规模庞大的佛事活动蜚声海内外。据传拉卜楞寺初建时,有僧侣百人,因附近施主供者很少,所以布施有限,难以维持僧侣们的生活,特别是燃料问题难以解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僧侣们每年在特定的时间内赴野外山巅峡谷采薪,这一习俗延至第四世嘉木样尕藏图丹旺秀大师时,进一步明确了“香浪”(采薪)的制度。规定每年的三、四、五、六、八、九月份为“香浪”活动的时间,每次“香浪”之际,各扎仓的僧侣纷纷携带帐篷、炊具和食品,前往山林峡谷,置身于大自然中,去接受一次最质朴、最原始、也最令人难忘的的洗礼。
节日风俗
古老传统的“香浪节”还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仪式。第一项仪式是到山头进行“煨桑”,即点燃事先准备好的柏树枝叶,并将藏族人民喜欢吃的食物,如酥油、炒面、曲拉等投入火中。男人们骑马围着火堆转圈并鸣枪。在甘南地区,藏族同胞的插箭节和香浪节往往交织在一起。不少地方插箭节与香浪节连在一起,插箭节过后,香浪节也就开了头。插箭仪式也便成为第二项仪式,就是把高达十几米的木箭插到山头上的大木栏里。
香浪节是一个浪漫而富于情趣的节日。香浪节开始的时间一般都选择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六。这个时候,正是草原上天蓝云白、羊肥牛壮的最好时刻,当地的藏族群众便不约而同地带上帐逢、炊具和青稞酒、酥油等食品,到风景优美的草滩上去消闲憩息。人们在绿草如茵、百花争艳的草坪上,选择那些依山傍水的地方扎起帐篷,摆放好早就准备好的饮食美酒,以村寨为单位或三五户聚在一起,在美酒、乳酪、奶茶的相伴下度过十天半月的野外生活。在过节时开展村与村、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赛马、拔河等娱乐游戏。
传承意义
“香浪节”是甘南地区藏族同胞的传统节日,农牧民们平日里从劳动中积累、创造的技能,在香浪节上能得到展示的机会。保护和传承香浪节,对甘南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随着牧民群众产业结构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居住点的定居化,加上大众传媒的普及,香浪节这一民俗形式逐步被现代娱乐形式所代替。
非遗信息
批准日期:2006年9月30
批准序号:71
项目编号:Ⅹ-2
项目名称:夏河县香浪节
申报单位:甘南州夏河县。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