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

甘肃省景泰县

景泰景泰

景泰位于甘肃省中部,东临黄河,西接武威,南邻白银、兰州,北依宁夏、内蒙古,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隶属甘肃省白银市。全县总面积5483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景泰县辖8个镇3个乡,135个行政村,14个社区。拥有耕地78万亩,其中水浇地42.9万亩,天然草场590万亩。202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0.92亿元,全市常住人口21.44万人。

景泰县境内高三嶙峋,丘陵起伏,川滩交错,沟壑纵横,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3321米,最低海拔1276米,属温带干旱型大陆性气候。景泰县矿产资源有极为丰富的石膏、石灰石和煤,植物主要有林木类,动物主要有家禽家畜。

截至2021年景泰医疗卫生计生单位18个。

春秋为戎落;战国至秦属月氏;秦末汉初,匈奴破月氏,属匈奴休屠王之地,1949年9月12日,景泰解放属武威专区,1961年11月15日,恢复景泰县,属白银市,1963年10月,景泰县从白银市划出,属武威专区,1985年8月,景泰县又归属白银市。景泰县景点有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寿鹿山国家森林公园、永泰龟城、五佛沿寺、索渡古桥、大敦煌影视城等。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基本概况 3 历史沿革 4 行政区划 5 自然地理 6 资源优势 7 农业资源 8 基础设施 9 经济概况 10 工业发展 11 民生保障 12 社会事业 13 旅游发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景泰县

      行政区类别:县级行政区

      下辖地区:一条山镇、芦阳镇、上沙沃镇、草窝滩镇、喜泉镇、红水镇、中泉镇、正路镇、五佛乡、寺滩乡、漫水滩乡等

      邮政区码:730400

      面积:5483平方公里

      著名景点: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寿鹿山国家森林公园、永泰龟城

      主要民族:汉族、回族、藏族、土家族等

      外文名称:JingTaiXian

      所属地区:中国、甘肃白银市市

      电话区号:0943

      地理位置: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

      人口:24万人

      火车站:景泰火车站

      基本概况

        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东濒黄河与靖远县、平川区相望,南与白银区、皋兰县及永登县交界,西与天祝藏族自治县及古浪县毗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接壤。总面积5483平方千米。总人口24万人 。

      县人民政府驻一条山镇,邮编:730400。代码:620423。区号:0943。拼音:JingtaiXian。

      全境东西宽约84千米,南北长约102千米。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山峦丘陵约占全县面积的3/4。最高海拔3321米,最低海拔1276米。属温带干旱型大陆气候。

      历史沿革

       景泰 据考古可知,早在4500年前,县民就辛勤劳动,繁衍生息在景泰这块 土地上。西周时境内属羌方;春秋为戎落;战国至秦属月氏;秦末汉初,匈奴破月氏,属匈奴休屠王之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后,开河西,列四郡。大约于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于县境置武威郡媪围县,县治在今之吊沟古城,为景泰立县之始,自此景泰县。东汉因之。其取“媪围”二字为名,据说是沿用了当时移居而来的一少数民族部落的俗语。真正寓意因无史料记载,无从考证。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战乱频繁,边陲媪围,也随之沦复无常。东晋归前凉,自晋到清代,无固定建置,皆为各代沿边之属邑。唐朝广德、大中年间为土蕃控制;宋朝隶属西夏;明朝万历年间被鞑靼所据。

      清乾隆四年(1739年),在属地今寿鹿山脚下的宽沟村设县丞一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将宽沟县丞移驻“红水堡”,设分县,取其堡名而称“红水”分县。红水堡坐落在古“红水河”侧,河名原称老婆河。传说当时河滨居民中众多男子被充军戍边,两位俊秀女子盼夫回归心切,终日在河边哭泣,久而久之,泪干滴血,鲜血染红了河水:老婆河因此改称红水河。红水河的溪水清澈香甜,现供红水村村民灌溉良田及人畜饮用。堡因河名,县因堡名。

      1913年,红水分县改升为红水县。“景泰”县名,始自1933年。当时,撤红水县,合并靖远县北区成立景泰县。景泰县从建置以来几经撤并,隶属关系频繁更变,但历次恢复置县,一直沿用“景泰”之名。其时命名事宜交由当时原红水籍在兰同学会来完成,并拟有“永寿”、“北屏”、“景泰”三个名称。“永寿”,是取原红水县永泰古城的“永”字和寿麓山的“寿”字合并而来;“北屏”系因新县疆域地处中国版图北部屏障而取之。终因“永寿”同陕西永寿县同名,“北屏”不具代表性而弃之未用。最后,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于1933年1月31日,正式取新县名为“景泰”。据传取名原由有二说:一说是,用“靖”字代表靖远县北区,取“靖”字谐音为“景”,用永泰古城的“泰”字代红水县地,合而为名“景泰”,含有“永期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之意。二说是: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景泰境地复归明朝版图,境内筑堡设防,广布耕屯,至今留有“教场”、“营盘台”、“派马场”等地名。明代对景泰的苦心经营,原因在于“其地介戎夏”,为要扼咽喉,东轭芦靖,西达庄凉,南接皋兰,北控沙碛,具有“陇右雄镇之一”的战略地位。今之景泰人,多属明代戍边驻兵及屯田移民的后裔,故以明代宗年号“景泰”命名。另据传说,1933年县名时,甘肃省主席是邵力子,其字为“开泰”。当他看到为新县名命名的呈文中有“景泰”二字时,便喜上眉梢,当即批准。因由是“景泰”亦寓“景阳开泰”,正与其字“开泰”吻合,新设景泰县,正是他政绩、业绩的“辉煌象征”。

      1949年9月12日,景泰解放,揭开了景泰历史的新篇章,旋即诞生了景泰县人民政府,属武威专区。1955年底,景泰县划归定西专区管辖。1958年4月4日,撤景泰县,所属全部并入皋兰县。同年12月20日,撤皋兰县,将该县所属全部划归白银市。1961年11月15日,恢复景泰县,属白银市。1963年10月,景泰县从白银市划出,属武威专区。1985年8月,景泰县又归属白银市,至今。

      行政区划

      景泰县辖8个镇、3个乡,8个社区、135个行政村:一条山镇、芦阳镇、上沙沃镇、草窝滩镇、喜泉镇、红水镇、中泉镇、正路镇、五佛乡、寺滩乡、漫水滩乡等。

      自然地理

      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东临黄河,西接武威,南邻白银、兰州,北依宁夏、内蒙古,为甘肃省河西走廊东 端门户,全县总面积5483平方公里,拥有耕地78万亩,其中水浇地42.9万亩,天然草场590万亩。全年日照2652小时,年辐照量147.8千卡/平方厘米,是全国光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县内有寿鹿山、昌林山两大森林群。煤、石膏、石灰石等非金属矿藏丰富,金、银、铜、锰等金属矿藏也有一定储量。一条山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境内有省景电管理局、国营条山农场等65个省,市机关及厂矿农场。

      资源优势

      矿产资源丰富,石膏储量达3.85亿吨,居全国第二,石灰石8亿多吨, 煤3.8亿吨,石英石2000多万吨,铜200多万吨,此外,金、银、锰、墨玉、陶土、蛇纹岩也有一定分布,地方工业主要有水泥、硅铁、麦芽、饲草料、石膏粉、煤炭六大行业。灌溉条件优越,境内有“中华之最”景电高扬程大型提灌工程两处,总装机容量24.56万千瓦,提水量28.6立方米/秒,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全县光热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2652小时,日照百分率60%,太阳年平均辐射量147.8千卡/平方厘米,年≥0℃的活动积温3614.8℃,≥10℃的有效积温3038℃,无霜期191天,是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光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农业资源

      该县立足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大力发展城 郊、沿河灌区精细瓜菜,一、二期灌区早熟洋芋、啤酒大麦、玉米制种、特种玉米,山区绿色小杂粮、强筋小麦等优势产种植业业。另一方面,以红水、漫水滩、上沙沃三乡镇为轴线,打造肉羊产业基地;以芦阳镇为中心,建设生猪产业基地;以芦阳镇条山村、漫水滩乡新井村为龙头,构建蛋鸡产业基地;以城郊边缘和红水、上沙沃两镇快速育肥肉牛为重点,发展牛产业。同时,延伸草窝滩、上沙沃、漫水滩、红水四乡镇枸杞产业带,推进中泉乡万亩红枣种植,抓好一条山镇5000亩优质梨示范园区建设,继续推进三个“五万亩”林果基地建设。

      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快,农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积54.59万亩,粮食总产量14.7万吨。沙漠洋芋、制种玉米等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枸杞、红枣、优质梨等经济林果达到15.2万亩,年产果品7万多吨,产值近2.3亿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0.63万亩,小麦创高产示范面积2万亩。各类规模养殖(小区)达到355个,羊、猪、鸡、牛饲养量分别达到90.32万只、24.92万头、76.01万只和3949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5万吨、1291 吨和5600吨。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76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0%。森林覆盖率达到12.6%。新建改建日光温室2200亩。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稳步发展。

      基础设施

      干旱曾使市景泰县走过了极其艰难和漫长的发展过程,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分别于1974年和1994年先后建成被誉为“中华之最”的景电一、二期高扬程提灌工程,黄河水灌溉 着景泰30多万亩肥沃的土地,建成了国内目前灌溉面积最大的电力提灌工程体系和以景电一、二期灌区为主体,中小提灌、沿河自流灌溉、井泉灌溉为补充的具有特色的灌溉网络。农业以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业为发展方向,形成了6万亩洋芋基地、3万亩啤酒大麦基地、6万亩瓜果基地和沙漠洋芋、早酥梨、西甜瓜、大接杏、大板瓜籽等特色产品。旅游产业发展迅速,龙湾黄河石林、寿鹿山省级森林公园和五佛沿寺已成为省内外游客观光的热点。新设立的上沙窝、五佛、兴泉等综合开发小区,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

      包兰(包头—兰州)、甘武(甘塘-武威)两条铁路在境内有11个火车站。公路以县城为中心,省道201线贯穿全境, 308线西上武威至河西走廊,217线南通白银市,县城距中川机场不足百公里。农村公路通达、畅通工程进展顺利,62%的行政村贯通水泥路。配合实施干武铁路增建二线白银段、定武国家高速营双景泰段等重大交通项目。境内电力充足,有220千伏输电线路1条,110千伏输电线路14条,35千伏输电线路8条,330变电所2座,年供电量60亿千瓦以上。大唐景泰电厂、兴泉风电一、二期建成投产,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42万千瓦。兰成渝、涩宁兰、西气东输一、二线等6条油气管道穿越县境。实施引大入秦延伸景泰供水、天然气入城供气工程,完成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引大入秦延伸景泰英武水库输水渠工程已具备通水条件,四期廉租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投入使用。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及绿化美化工程,建成城南绿化广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24.1%,城区日供水能力达到7千吨以上。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9亿元,新建改造各类水利设施114处,衬砌渠道640公里。解决了6.9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开发整理土地2.9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5万亩。完成各级新农村试点建设20个,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4个,减少绝对贫困人口1.2万人 。

      经济概况

      2007年,景泰县紧紧围绕市上“八大支柱产业”发展战略,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 培育,按照以项目强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的思路,努力构建多元化产业格局,不断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57亿元,同比增长44.5%(现价),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0.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1亿元,同比增长15.3%,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2%。全县工商经济完成税收6717万元,同比增长31.5%;实现了生产经营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局面,荣获“2007年度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先进集体一等奖”、“2007年度全市节能降耗先进集体二等奖”。

      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3.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6%。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74亿元、22.4亿元、13.2亿元,分别增长6.6%、19.6%、13%。全县粮食总产量为14.7万吨,肉类总产量1.49 万吨,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28.57亿元,增长45.4%。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31407万元,同比增长29.93%;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亿元,增长2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4元,增长15.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39元,增长12.7%。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严格控制在指标以内 。

      工业发展

      近年来,景泰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从强化组织领导、项目建设、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特色产业、协调服务等六方面入手,创新措施,狠抓落实,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6.57亿元,同比增长32.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57亿元,同比增长44.5%,工业经济完成税收4684万元,同比增长39%,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26.6%上升到28.9%,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10.04吨标准煤,较上年降低4.6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降低6.5%,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20.7%,实现了速度效益质量三提高。

      截至2011年全县总投资达47.5亿元的32个工业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18.2亿元,实施总装机容量30.7万千瓦的7个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县体育场、绿色通道示范带建设等30个抓点示范项目全面开工,完成投资18.7亿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引进大唐、中电投、华电、中电国际等大型企业集团及各类重大项目178个,累计引进资金96.2亿元。

      民生保障

      2011年,各项民生工程顺利推进,累计开发建设城区住宅125万平方米,建成保障性住房13.4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旧房57万平方米。全县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万人(次)。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9.4万人(次),发放各类保障资金累计2.33亿元,建成县社会福利院。新型合作医疗累计补偿5.8万人(次),6916.5万元。县级财力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占总支出的70%以上 。

      社会事业

      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施社会事业重点项目,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全县获得专利授权41项,成功创建为“全国科普示范县”。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两基”迎国检工作扎实推进。投资12.6亿元,新建改造校舍8.8万平方米。县一幼晋升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县一中创建为“市级示范性高中”,县职专跻身“国家级重点中专”。创建市级(五星级)学校13所,成立“景泰县第五中学”。2011年高考二本上线人数突破千人大关。

      文体广电事业繁荣发展。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县建成景泰影剧院、博物馆、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5个“农村书屋”、52个村体育场等一批文体设施。农村卫星电视“村村通”、广播进百村工程惠及3万农户11.8万群众,城区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县医院住院部大楼主体工程完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不断完善,城乡群众主要健康指标逐年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90%以上,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创建工作进展顺利。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五五”普法总体目标全面实现,全民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平安景泰”建设扎实推进,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精神文明创建和双拥共建活动蓬勃开展,连续七年保持了“省级双拥模范县”称号。

      服务型政府实现新进步。坚持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自觉接受社会各方监督,法治政府、效能政府、服务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旅游发展

      景泰旅游资源奇特壮观,有被誉为“中华自然奇观”的国家地质公园黄河石林、 “沙漠绿色宝岛”寿鹿山省级森林公园、有开凿于北魏时期的五佛沿寺石窟、有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永泰龟城、明长城及享誉“中华之最”的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等诸多自然和人文景观。这些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越来越受到影视界青睐,成为国内外不可多得的影视基地。《最后一个冬日》、《西部热土》、《汉血宝马》、《天下粮仓》、《雪花那个飘》、《神话》、《花木兰》、《决战刹马镇》、《惊沙》等40部影视剧曾分别在黄河石林、永泰龟城等处取景拍摄。国家唯一以敦煌体裁为内容的“大敦煌”影视城,被影视界看好,其大漠、敦煌、绿洲、黄河以其宏伟气势成为西部的一个精品影视基地。全年共接待游客85万人(次)。

      近年来,景泰县依托地处甘、宁、蒙三省交界的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融合交汇的深厚文化积淀以及戈壁与绿洲共存、石林与黄河相依、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错排布的丰富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旅游产业,使新兴的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并有力带动了商贸流通、餐饮娱乐、宾馆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孕育资源优势有目共睹,怎样将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点?景泰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方针,走国家投资、民间投资、招商引资等多渠道融资的路子,拉开了全方位开放开发办旅游的大幕。1999年5月12日,寿鹿山省级森林公园正式开园,景泰旅游业迈开了历史性的第一步。

      随后,县旅游局成立,黄河石林风景旅游区管委会成立,寿鹿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成立,大敦煌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

      同时,“立足周边、推向全国、打开国际”的市场宣传策略逐步推行,各种推介活动、交谊活动相继开展,多部旅游宣传专题片相继拍摄播出,与周边省市旅游部门、旅行社的广泛合作逐步展开,省内外作家、摄影家、画家、艺术家采风活动接踵而至。各种旅游节庆活动先后举办,有力推动着旅游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全县旅游事业开发管理格局初步形成。

      成熟

      2000年6月17日,甘肃敦煌百年黄河风情旅游节景泰分会场开幕式在黄河石林隆重举行,正式拉开了全县旅游业规模化发展的序幕。“十五”“十一五”期间,景泰县相继提出“旅游热县”、“旅游提速”的战略决策,把旅游业作为全县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截止2007年底,累计投入资金2.18亿元,使全县旅游业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接待事业型到一般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型的质变。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寿鹿山国家森林公园,永泰龟城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相继申报成功;省级影视拍摄基地大敦煌影视城拔地而起;五佛沿寺、景电提灌 工程、梧桐山等辅助景点相继开发,全县“一体两翼、辐射带动”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走向成熟。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条件更加便利、服务功能更加齐全、接待能力大大提高。几年来,共接待游客75.3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381.5万元。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购物及民间手工艺品规模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龙弯红枣、红富士苹果、寿鹿山野蘑菇、条农蜂蜜、大接杏、沙漠密瓜、景泰枸杞以及毛纺织品、手工地毯、手工刺绣、驼鸟蛋雕、剪纸贴画等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消费品,有力拉动区域经济和旅游文化发展。

      飞跃

      随着全县旅游景点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吸引了《天下粮仓》、《美丽的大脚》、《最后一个冬日》、《神话》、《西部热土》、《汗血宝马》、《大敦煌》、《雪花那个飘》、《黄河浪》、《老柿子树》等多部影视剧在景拍摄,使黄河石林、大敦煌影视城、永泰龟城等一次又一次地闪现在影视屏幕上,不断展示着大西部的雄宏和粗犷,也为景泰旅游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同时,省上开发黄河奇观石林风光游线路和市上打造258公里黄河沿线旅游文化产业带的决策,又为景泰旅游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此,该县综合发挥产业功能,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素质,强化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着力在提供全面、细 致、周到、满意、高效的服务上下功夫。 多家高标准、高质量、高起点、风格异、服务优的大型旅游接待宾馆正在拔地而起;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正在加快构筑;《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网》、《景泰旅游信息网》等现代传媒体系正在加快形成。旅游业,正以其强大的影响力,逐步发展为景泰国民经济整体框架中的支柱产业,并发挥着“一业兴、百业旺”的作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速,为构建“绿色、诚信、文明、富裕、和谐”的魅力新景泰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