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陕西行都指挥使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明朝五个行都指挥使司之一,在河西走廊设置的行政区划。元朝甘肃等处行中书省,治甘州路。洪武五年(1372年)十一月置甘肃卫。二十五年(1392年)罢。二十六年(1393年),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自庄浪徙置于甘州。领十二卫,四守御千户所。距布政司(西安府)二千六百四十五里,属于右军都督府。下设甘州左卫、甘州右卫、甘州中卫、甘州前卫、甘州后卫、陕西甘肃卫、永昌卫、凉州卫、庄浪卫、西宁卫、山丹卫、肃州卫、镇番卫、镇夷千户所、古浪千户所、高台千户所、威虏卫、白城子所、威远所、亦集乃城。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建制沿革 3 行政区划

      基本信息

      中文名: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行政区类别:行都指挥使司

      下辖地区:甘州卫,肃州卫

      地理位置:河西走廊

      别名:陕西行都司

      所属地区:明朝陕西

      政府驻地:甘州卫

      建制沿革

      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元甘肃等处行中书省,治甘州路。)洪武五年十一月置甘肃卫。二十五年罢。二十六年,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自庄浪徙置於此。领卫十二,守御千户所四。距布政司二千六百四十五里。

      元代诗人评价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战略地位(既陕西行省奉元路)《大德长安(安西路)志》卷l:“厥壤肥饶,四面险固,被山带河。外有洪河之险,西有汉中、巴、蜀,北有代马之利,所谓天府、陆海之地也。”⑨李庭《寓庵集》卷5《创建灞水石桥记》:“以形势雄天下,其来尚矣!左达晋、卫,右控陇、蜀,冠盖鳞萃,商贾辐辏,实西秦之都会也。”@姚燧《牧庵集》卷6《遐观堂记》:“西北通咸阳,王公之开府于此。与西、南、北三陲之使,冠盖之去来,樽俎之候饯者所出,行旅之伙不列也。”

      与甘肃行省相比,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的北界经历了大幅度的涨缩。洪武年间明军多次扫荡亦集乃周围,冯胜、沐英曾先后率兵攻下亦集乃,但都随即撤出,没有长驻军队守备。直到洪武十七年(1384年),宋晟攻下此地后才开始派人驻守。《西宁侯宋公神道碑铭》:“敌时数为边患,公率兵讨之,追至额齐讷之地,斩其渠魁伊苏尔戬等及其众无算,馀悉生絷送京师。时又招其国公吴巴图等万八千人,而送其部长格布达尔等百五十人诣京师,简其壮者隶卒伍,馀悉处之善地俾耕牧自便。”亦集乃一带水草丰美,又有弱水及其支流张掖河同河西走廊相接,是蒙古人南下的主要途径,洪武二十六年之后,明朝在河西新湖(额济纳高勒)设置了威远守御千户所,在肃州与亦集乃中间设立了威虏卫、白城子守御千户所,连接亦集乃旧城。这一卫二所一城成为明军出征蒙古的据点。亦集乃城成为洪武年间行都司控制区的最北界。所以嘉靖《陕西通志》载行都司疆域“东一千一百七十五里,至于临挑府之兰州界;南一千五百七十五里,至于西宁卫之黄河界;西五百七十里,至于肃州卫之嘉峪山;北一千五百里,至亦集乃地”即为明初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最大疆域时的范围①。

      行政区划

      甘州左卫(倚。元甘州路。)洪武初废。二十三年十二月置甘州左卫。二十七年十一月罢。二十八年六月复置。(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肃王府。建文元年迁於兰县。西南有祁连山。西北有合黎山。东北有人祖山,山口有关,曰山南,嘉靖二十七年置。又东北有居延海。西有弱水,出西南山谷中,下流入焉。又有张掖河,流合弱水,其支流曰黑水河,仍合於张掖河。又东南有卢水,亦曰沮渠川。)

      甘州右卫、甘州中卫俱洪武二十五年三月置。

      甘州前卫、甘州后卫俱洪武二十九年置。四卫俱与甘州左卫同城。

      肃州卫(元肃州路,属甘肃行省。)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置卫。(西有嘉峪山,其西麓即嘉峪关也。弘治七年正月扁关曰镇西。西南有小昆仑山,亦曰雪山,与甘州山相接。北有讨来河,东会於张掖河。西南有白水,又西北有黑水,东南有红水,俱流入白水,下流入西宁卫之西海。又东北有威虏卫,洪武中置,永乐三年三月省。)东距行都司五百十里。

      山丹卫(元山丹州,直隶甘肃行省。)洪武初废。二十三年九月置卫,属陕西都司,后来属。(东南有焉支山。西有删丹河,即弱水也。北有红盐池。)西距行都司百八十里。

      永昌卫(元永昌路,属甘肃行省,至正三年七月改永昌等处宣慰司。)洪武初废。十五年三月置卫,属陕西都司,后来属。(北有金山,丽水出焉。西南有白岭山,亦曰雪山。西有水磨川,上有水磨关。又东南有蹇占河。)西北距行都司三百十里。

      凉州卫(元西凉州,属永昌路。)洪武九年十月置卫,属陕西都司,后来属。(南有天梯山,三岔河出焉。东南有洪池岭。又东北有白亭海,有潴野泽。又西有土弥干川,即五涧水也,亦出天梯山,下流合於三岔河。又东有杂木口关。又有凉州土卫,洪武七年十月置。)西北距行都司五百里。

      镇番卫本临河卫,洪武中,以小河滩城置。三十年正月更名。建文中罢。永乐元年六月复置。(西有黑河,即张掖河下流也。又东有三岔河。南有小河。西有盐池。西南有黑山关。)西距行都司五百五十里。

      庄浪卫洪武五年十一月以永昌地置。十二年正月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於卫城。二十六年,行都司徙於甘州。建文中,改卫为守御千户所。洪武三十五年十月复改所为卫,属陕西都司,后来属。(东有大松山。其北有小松山。西有分水岭,南出者为庄浪河,北出者为古浪河。又南有大通河,与庄浪河合,北流经卫西,入於沙漠。)北距行都司九百四十里。

      西宁卫(元西宁州,直隶甘肃行省。)洪武初废。六年正月置卫。宣德七年十一月升军民指挥使司,属陕西都司,后来属。(西南有小积石山,与河州接界。东南有峡口山,亦曰湟峡。南有大河,自西域流入,回环於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四布政司,及南直隶之地,几至万里,至淮安府清河县,南合长淮,又东至安东县南入於海。又北有湟水,即苏木连河也,东入大河。又西南有赐支河,又城北有西宁河,皆流入大河。又西北有浩亹水,西南有宗哥川,俱流合於湟水。又西有西海,亦名卑禾羌海,俗呼青海。西北有赤海。又有乌海盐池。东南有绥远关。)西北距行都司千三百五十里。

      碾伯守御千户所本碾北地。洪武十一年三月置庄浪分卫。七月改置碾北卫,后废,而徙西宁卫右千户所於此。成化中更名。(南有碾伯河。)西北距行都司千二百三十里。

      沙州卫(元沙州路,属甘肃行省。)洪武初废。永乐元年置卫。正统间废。(南有鸣沙山。东南有三危山。又东有龙勒山,又有渥洼水。西有瓜州,元属沙州路,洪武初废。)东距行都司千三百六十里。

      镇夷守御千户所洪武三十年以甘州卫地置。建文二年罢。永乐元年复置所,旧在西北,天顺八年移於今治。(南有黑河,即张掖河也。西南有盐池。北有兔儿关。)东南距行都司三百里。

      古浪守御千户所正统三年六月以庄浪卫地置。(古浪河在东。又南有古浪关。东有石峡关。)东南距行都司六百四十里。

      高台守御千户所景泰七年以甘州卫之高台站置。(弱水在北。又西有合黎山。西南有白城山。)东南距行都司一百六十里。

      威虏卫,“在肃州东北,洪武中置,永乐三年三月省”。卫属行都司,治所在“肃州城北一百二十里”,在今甘肃金塔县北的威虏大庙。

      白城子守御千户所,所置于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太祖实录》这一月载“‘又言白城子去肃州百有余里,北通和林亦集乃,路当冲要,今令肃州卫遣军沙山侦守,去城四十余里,尚遇烽警碎难策应,如置千户所,分拨精壮骑卒就彼电守,庶得备御。’诏并从其言,仍命右军都督府遣军戍白城子”。

      威远守御千户所,乾隆《重修肃州新志》载“威远城,在州东北。《新唐书》:肃州有酒泉、威远二守捉城。《肃镇志》:威远城在(肃州卫)卫东北三百八十里,城筑于唐,宋、元因之,明初立为所。后因失误秋表,·该部查究,风闻诛徙,人民惧,俱逃人西域。今有旗杆山.即当时招抚叛民,立旗七杆,军民竟人回夷远地,今尚有三杆峙立焉。又《西域记》云:威远汉人,今在鲁迷地方,穿衣戴帽与夷不同。衣制中国,穿则襟治于背后,网巾同汉人,戴则悬圈于额前。养食犬、泵,与夷不同俗”。

      亦集乃城又称亦集乃旧城,《西宁侯宋公神道碑铭》:敌时数为边患,公率兵讨之,追至额齐讷之地,斩其渠魁伊苏尔戬等及其众无算,馀悉生絷送京师。时又招其国公吴巴图等万八千人,而送其部长格布达尔等百五十人诣京师,简其壮者隶卒伍,馀悉处之善地俾耕牧自便。”宣德五年正月九日麦克零部属居亦集乃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