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华中大、华科大),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强基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湖北省2011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是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为中欧工程教育平台成员和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理事单位。现任党委书记李元元,校长尤政。校训为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109个本科专业,4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8个学科入选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医学中心、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6个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一批省部级科研基地,专任教师3700余人。
华中科技大学于2000年5月26日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组建,2022年8月31日,教育部网站公布 《教育部关于同意华中科技大学章程部分条款修改的批复》,华中科技大学简称确定为华中大 、华科大。曾培养出李娜、叶荫宇、张小龙等杰出校友。
截至2022年,华中科技大学位列2022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96名;位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8名。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历史沿革
3 办学条件
4 学术研究
5 文化传统
6 学校领导
7 校区环境
8 学校荣誉
9 报考条件
10 知名校友
基本信息
中文名:华中科技大学
外文名: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简称:华中大(HUST)、华科大
现任校长:尤政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15个、培育学科7个
创办时间:1952年
校址:学校法定注册地: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同济医学院校区:湖北省武汉市汉口硚口区航空路13号、国际医学中心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群英路66号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8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14个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3个
博士后流动站:科研流动站39个
主要奖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大学领先奖
党委书记:李元元
双聘院士:6人(科学院)、5人(工程院)
学校排名:第8名
占地面积:7000 亩
校训: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校歌:华中科技大学校歌
校庆日:10月8日
院校代码:10487
主要院系:50个学院
知名校友:周济、蒋向前、贝时璋、沈其震、裘法祖、吴孟超、陈刚、李娜、汪潮涌、林少宫、张小龙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类
属性:双一流(2017年、2022年) 、985工程 (2001年) 、211工程(1996年)、 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 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2019年)、 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2018年)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 、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2022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本科专业:109个
两院院士:7人(科学院)、14人(工程院)
录取批次:本科一批
官网:http://www.hust.edu.cn
同名行星:52487号小行星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
查谦老院长在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上讲话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期间,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在武汉新建三所工科院校即华中工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和中南水利学院。
1953年1月,正式组成三院联合建校规划委员会。武汉大学支援建设华中工学院,武汉大学查谦教授任主任委员。
5月,中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确定中南动力学院与华中工学院合并,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四校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热能动力部分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组建。同月,高等教育部决定,撤销中南动力学院建制,将其并入华中工学院,中南水利学院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名单,成立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查谦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刘乾才、朱九思为副主任。
1953年9月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土动工。
10月,华中工学院正式成立。
1954年8月中旬,全校师生员工会师武昌喻家山,完成搬迁集中工作;
1955年6月,国务院任命查谦为华中工学院第一任院长。
1955年9月,汽车专业并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工程学院(原吉林工业大学前身,吉林大学前身之一)。
校园
1957年,恢复汽车、内燃机等专业。
1958年,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等专业整体调整到新组建的武汉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
1960年10月,华中工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6年至1976年,由于“文革”初期军宣队指挥长刘昆山、学校副校长朱九思等人的努力,实现三个“没有”:学校主要领导人没有变、师资队伍没有散、科研教学设备没有滥,教师、干部受伤害较少。
1971年,武汉机械学院停办,部分专业和300多名教职工并入华中工学院。
原华中工学院
1972年至1979年,共收留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600多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华中工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受到严重破坏。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制度后,学校恢复招生。
1978年2月,华中工学院重新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当年招收研究生181人。
1979年,第一个文科研究机构——中国语言研究所成立。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后设立了激光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微波技术等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理工结合的技术学科专业。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4年,已开设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学科的4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基本轮廓,初步实现了以工为基础,理、工、文、管相结合向综合化发展的目标。
1984年4月,首批试办研究生院(共22所)。
1988年1月,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
1988年、1992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种,国家级优秀奖7种,部级一等奖18种。
1989年、1993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级奖3项,国家级二等奖5项。
1993年,国内发表论文数达到1032篇,“首次突破国内发表论文数1000篇”,位居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第1位。被E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ISTP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SC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11位。
1994年,成立研究生院10年:博士学位点31个,博士生导师111人,博士后流动站7个,硕士学位点76个。
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710人,博士研究生178人,在校研究生达到2232人,比1978年增长了12倍。
1994年,科研经费达到7640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60倍,居国家教委直属高校第4位。
1995年,全国高校研究生院综合评估,名列第9,受到国家教委表彰。
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1922年,更名为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
1926年,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湖北省高级商科中学校、湖北省立第五中学组建湖北省立第二中学。
1927年,湖北省立第二中学(汉阳工科分校及初中部)改建为湖北省立第三中学。
1935年,湖北省立第三中学(原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部分)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9年,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湖北省女子职业学校组建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
1949年,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原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部分)改建为武昌高级工业学校。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一分为五,在历经中南建筑工程学校、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武昌建筑工程学校、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等阶段之后,土木建筑科的部分在1960年成立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当时是全国唯一的一所城市建设专业的高等学校。
1961年,中南给排水设计院专科学校给排水专业师生并入。
1964年,改为建筑工程部武汉建筑工程学校。
1971年,与同属建工部的原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合并成立湖北建筑工业学院。
1978年,更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1981年,国务院批准恢复和重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1997年,建设部与武汉市共建学校。
合并发展
2000年5月26日,原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6年,首批入选国家”111计划“。
2007年,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010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2年,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湖北省2011计划”。
2013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015年,学校成立湖北地区首个航空航天学院。
2017年1月,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10月,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的2018年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位列中国第九。
2018年3月,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1月,入选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同月,华中科技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
2019年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增列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9月,入选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和理事单位。
2020年3月,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学校附属10家医院共投入3万多名医护人员、近9000张床位,并管理方舱病床近6000张,成为全国投入床位和医护人员最多的高校。9月,入选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0月20日,加入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联盟。11月,被确定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2021年1月,加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5月17日,学校入选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
2021年7月14日,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和集成电路学院正式揭牌。
2021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首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名单,华中科技大学在列。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华中科技大学在列。
2022年5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校歌,正式发布 。
2022年8月,被列入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名单。
2022年8月31日,教育部网站公布 《教育部关于同意华中科技大学章程部分条款修改的批复》。在《华中科技大学章程修正案 (2022年核准稿)》中提到将第二条修改为:“学校名称为华中科技大学,简称华中大、华科大,英文名称为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HUST,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学校法定注册地为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学校同济校区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航空路13号;国际医学中心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群英路66号。“
2023年2月9日,华中科技大学霍普克罗夫特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启动。 3月,加入武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 4月1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框架协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中科技大学网络安全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5月9日,湖北省教育厅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组建的湖北高等教育研究院成立并揭牌。 5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军山校区)在武汉经开区正式开工。 5月26日,华中科技大学数字空天技术研究所揭牌。
办学条件
截至2022年9月,学校设有51个院系,开设112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大学科门类。
华中科技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学院(系) | 本科专业 | 学位 |
---|
华中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理学 |
统计学 | 理学 |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 | 物理学 | 理学 |
应用物理学 | 理学 |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 应用化学 | 理学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工学 |
化学 | 理学 |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工学 |
工业工程 | 工学 |
产品设计 | 艺术学 |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功能材料 | 工学 |
电子封装技术 | 工学 |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工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工学 |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 轮机工程 | 工学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工学 |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科学 | 理学 |
生物技术 | 理学 |
生物信息学 | 工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工学 |
生物制药 | 工学 |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 |
通信工程 | 工学 |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 工学 |
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工学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华中科技大学工程科学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 | 工学 |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 | 工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物联网工程 | 工学 |
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密码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信息安全 | 工学 |
网络空间安全 | 工学 |
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 | 软件工程 | 工学 |
数字媒体技术 | 工学 |
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 | 智能医学工程 | 工学 |
人工智能 | 工学 |
自动化 | 工学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工学 |
物流管理 | 管理学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建筑学(五年制) | 建筑学 |
城乡规划(五年制) | 工学 |
风景园林(五年制) | 工学 |
环境设计 | 艺术学 |
数字媒体艺术 | 艺术学 |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环境工程 | 工学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工学 |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行政管理 | 管理学 |
公共事业管理 | 管理学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法学 |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 财政学 | 经济学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 |
市场营销 | 管理学 |
会计学 | 管理学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 |
物流管理 | 管理学 |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 经济学 | 经济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金融学 | 经济学 |
金融工程 | 经济学 |
国际商务 | 管理学 |
经济统计学 | 经济学 |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文学 |
德语 | 文学 |
法语 | 文学 |
日语 | 文学 |
翻译 | 文学 |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新闻学 | 文学 |
广播电视学 | 文学 |
广告学 | 文学 |
传播学 | 文学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艺术学 |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 法学 | 法学 |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 |
汉语国际教育 | 文学 |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 | 社会学 | 法学 |
社会工作 | 法学 |
华中科技大学临床学院 | 临床医学(八年制) | 医学 |
临床医学(七年制) | 医学 |
临床医学(六年制) | 医学 |
临床医学(五年制) | 医学 |
医学影像学(五年制) | 医学 |
儿科学(五年制) | 医学 |
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 | 医学 |
医学检验技术 | 理学 |
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 | 医学实验技术 | 理学 |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预防医学(五年制) | 医学 |
华中科技大学护理学院 | 护理学(四年制或五年制) | 理学 |
华中科技大学药学院 | 临床药学(五年制) | 理学 |
药学 | 理学 |
中药学 | 理学 |
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学 |
公共事业管理 | 管理学 |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 | 哲学 | 哲学 |
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 工学 |
工程力学 | 工学 |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 智能建造 | 工学 |
土木工程 | 工学 |
工程管理 | 工学 |
交通工程 | 工学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工学 |
交通运输 | 工学 |
水利水电工程 | 工学 |
华中科技大学法医学系 | 法医学 | 医学 |
华中科技大学口腔医学院 | 口腔医学 | 医学 |
华中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 运动训练 | 教育学 |
华中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 音乐表演 | 艺术学 |
舞蹈表演 | 艺术学 |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教授1400余人,副教授14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19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63人(其中包括国际合作科学家4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9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杨叔子、熊有伦、程时杰、罗俊、丁汉、陈孝平、骆清铭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崔崑、潘垣、张勇传、周济、樊明武、李培根、李元元、尤政、李德群、丁烈云、马丁、邵新宇、邬堂春
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沈绪榜、姚建铨、叶朝辉、孙汉董、葛昌纯、刘以训
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侯云德、赵梓森、吴中如、王正国、周宏灏
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李元杰、龚非力、陈孝平、吴昌林、王建枝、陈传尧、严国萍、何岭松、熊永红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罗俊、周专、吴雅、任佳刚、丁汉、龚建平、孔维佳、肖传国、王建枝、蒋向前、徐涛、马丁、骆清铭、吴颖、罗小平、金海、李和、宁琴、黄士昂、徐明厚、陈建国、肖奕、邬堂春、邱建荣、尹周平、王伟、张旭、胡豫、解孝林、黄云辉、邵新宇、李亮、曾绍群、陆培祥、朱宏平、施焕中、周剑峰、周怀春、熊蔡华、冯丹、曾志刚、张新亮、王红卫、郭照立、周华民、吴军、刘剑峰、涂良成、江涛、刘争、谢庆国、李志纯、程翔、刘世元、朱锦涛、夏帆、胡忠坤、罗小兵、张智红、彭芳瑜、卢新培、陈莉莉、王新云、唐江、张勇慧
“973计划”(含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及项目首席科学家:郑楚光、马丁、肖传国、罗俊、冯丹、丁汉、金海、宁琴、邬堂春、骆清铭、杨祥良、李亮、袁小明、陈建国、李国民、邵新宇、曾绍群
“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年科学家:陈蓉、谢佳、夏帆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谭波、廖广兰、白翔、王健武、李志纯、程翔、缪小平、黄昆、王芳、翟天佑、马聪、周军、黄永安、胡家兵、廖小飞、张海涛、唐江、吴付科、兰鹏飞、陈莉莉、陈汉华、付英双、胡先罗、赵海波、付玲、张春、何美安、王琳、吴庆文、周月明、薛志刚、杨海平、王康丽、董建绩、胡鹏、王保伟、黎敏、杨山清、张小明、唐明、刘方明、刘超红、郭欢
青年拔尖人才:陶波、廖小飞、缪小平、马聪、薛宇、黄永安、胡家兵、赵海波、王健、周军、刘方明、张海涛、孔东民、张明新、朱铃强、郭欢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罗俊、陈清明、欧阳康、任佳刚、沈关心、陈孝平、周云飞、陆继东、骆清铭、吴颖、孔维佳、段献忠、杨宗凯、陈吉红、史铁林、冯丹、金海、王红卫、徐涛、周建中、王建枝、马丁、邱建荣、肖奕、吴军、胡豫、罗小平、黄云辉、解孝林、宁琴、邵新宇、邬堂春、徐明厚、曾绍群、丁汉、陈学东、陆培祥、徐顺清、尹周平
国家级教学团队
学科建设截至2022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拥有4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9个 ,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计),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4个学科进入A+,A类学科14个,B+及以上学科33个。 “双一流”建设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人工智能。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华中科技大学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风景园林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博士后流动站: 哲学、理论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生物学、生态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教学建设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已建有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8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300余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8个学科入选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土木工程、城乡规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新闻学、英语、经济学、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生物技术、哲学、金融学、法学、社会学、翻译、广播电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化学、生物科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传播学、统计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水利水电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医学影像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环境设计。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科学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风景园林、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医学实验技术、广播电视学、哲学、财政学、应用化学 2021年5月17日,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未来技术学院。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 机械实验教学中心 |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 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实践教育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机械学院 | 华中科技大学-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材料学院 |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西电集团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电气学院 |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能源学院 | 华中科技大学-华灿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光电信息学院 |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建设有14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部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5门MOOC课程。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共2831门,占总课程门数的80.31%,总计6237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70.33%。 国家级精品课程计算方法 | 天然药物化学 |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 人力资源管理 | 临床输血检验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 药理学 | 妇产科学 | 组织学与胚胎学 | 光纤通信技术 | 基础物理学 |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 外国新闻传播史 | 英汉互译 | 人文社会科学哲学 | 生产运作管理 | 环境卫生学 | 大学英语 | 大学物理实验 | 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 发酵工程 | 能源动力装置基础 | 通信电子线路 | 光纤光学 | 电气工程基础 | 内燃机原理 | 儿科学 | 电力电子学 | 疲劳与断裂 | 操作系统 | 计量经济学 | 电机学 | 工程力学 | 工程传热学 | 内科学 | 外科学 |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 电子线路设计与测试 |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 耳鼻咽喉科学 | 人体寄生虫学 | 病理生理学 |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 | 工程测试技术基础 | 电子技术基础 | 医学免疫学 | 机械设计 | 生物化学 | 材料加工工程 | 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方法 | 会计学原理 | 道路工程 | 中国语文 | 临床输血检验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 药理学 | 外国新闻传播史 | 组织学与胚胎学 | 光纤通信技术 | 基础物理学 | 税收筹划 | 新闻评论 | 英汉互译 | 国际贸易 | 设计素描 | C语言程序设计 | 大学英语 | 大学物理实验 | 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 法医毒理学 | 能源动力装置基础 | 通信电子线路 | 大学英语听说 | 电气工程基础 | 内燃机原理 | 儿科学 | 电视专题与专栏 | 古代汉语 | 生理学 | 数学分析 | 电机学 | 工程力学 | 工程传热学 | 微电子器件与IC设计 | IC设计课程基础 |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 电子线路设计与测试 |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 混凝土结构 | 人体寄生虫学 | 病理生理学 |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 | 工程测试技术基础 | 电子技术基础 | 医学免疫学 | 机械设计 | 生物化学 | 材料加工工程 | 合作交流截至2022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已与世界上4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高校和机构开展友好合作。工程科学学院是全国首批四个国际化示范学院之一,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被列为中欧建交40周年40个典型案例之一。学校为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清洁煤技术产学研联盟中方牵头单位,还建有中国和欧盟共同发起建设的“中欧清洁可再生能源学院”。近年来,每年有来自世界五大洲150多个国家的4000多名国际学生来校攻读学位、进修、培训或交流;每年有1500多名在校学生赴欧、美、澳等地名校交流、实习或攻读学位。学校与美国、新西兰、巴西等国家的大学合作共建了3所孔子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参加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全体成员大会。华中科技大学参加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系列活动。华中科技大学与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华中科技大学加入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华中科技大学加入全国16所工科大学科技联盟。华中科技大学加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 2018年6月11日,腾讯与华中科技大学成立智能云存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2018年9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与重庆市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19年5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0年11月7日,华中科技大学与中电海康集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20年11月18日,华中科技大学与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20年12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1年5月25日,小米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及实验室。 2021年6月10日,华中科技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1年7月15日,华中科技大学与东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1年8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与黑龙江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1年9月27日,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与IM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2021年10月27日,华中科技大学加入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 2021年11月9日,华为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约成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研究院。 校企合作 学校实施“龙头企业对接计划”,将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为国家支柱产业和主导行业提供重要科技支撑。近五年,学校与40余家国家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校企共建了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170余个,围绕企业的技术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创建了集科研开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为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 校地合作 2022年6月,东湖高新区与学校进一步加强合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实现强强联合、双向促进、共同发展。 国际合作
学校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瞄准学科前沿,聚焦国家需求,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国际联合大攻关。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在聚变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在能源、医药健康等领域开展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示范。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设立一批国际联合科研平台,取得显著成果。建立了层级明晰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体系,以国家、省部级国际合作平台为中心,校级院系国际合作平台为有力补充。 学术研究根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有1个国家研究中心以及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拥有1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国家级人文社科基地、8个国家其他类别研究研究机构、10个省部共建(国家地方联合)科研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6个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一批省部级研究基地;有国际合作科研基地25个,国际科研中心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9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9个。 国家级科研机构名称 | 管理部门 | 国家研究中心 |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 科技部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筹) | 国家发改委 | 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 科技部 | 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发改委 | 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企业信息化(CAD)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 | 科技部 | 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 | 国家发改委 | 国家专业实验室 | 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 | 外存储系统国家专业实验室 | 其他国家级科研机构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 | "985工程"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111计划) |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 光电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 分子生物物理创新引智基地 |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对策研究创新引智基地 | 其他国家级科研教学平台(部分) |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 武汉引力与固体潮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 | 武汉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 | J- TEXT托马克核聚变装置(中美联合核聚变实验室) | 国家能源煤炭清洁低碳发电技术研发(实验)中心 | 生物燃气高效制备及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实验)中心 | 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 国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 | 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武汉研究基地) |
省部级科研机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脉冲强磁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计算机外存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智能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生物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神经退行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器官移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肿瘤侵袭与转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基本物理量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生物靶向治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环境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器官移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 电子信息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重力导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舰船电力电子与能量管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脉冲功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其他部级重点实验室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 |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武汉) | 病理生理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 | 器官移植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 骨代谢科研三级实验室 | 呼吸系统疾病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 针灸神经生物学科研三级实验室 | 给排水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 中药药理科研三级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生物靶向治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生物信息与分子成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引力与量子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生物无机化学与药物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材料化学与服役失效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数字流域科学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分子影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集群与网格计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控制结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智能互联网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船舶和海洋水动力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肿瘤侵袭转移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天然产物化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工程结构分析与安全评定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电力安全与高效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药物靶点研究与药效学评价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食品营养与安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敏感陶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数据存储系统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电力安全与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新型电机与特种电磁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能源动力装置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研究中心 | 教育部制造技术国际标准研究中心 | 磁约束核聚变教育部研究中心 | 中国高校社科数据中心 | | 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环境保护煤炭低碳利用与重金属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部级研究中心(所) | 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华中地区网络中心 | 计划生育研究所 |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武汉光电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磁约束聚变与等离子体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湖北省产业技术创新基地 | 电子信息产业智能网络信息融合技术创新基地 | 生物医药产业中药新药关键技术创新基地 |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 | 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 | 现代信息管理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院校发展研究中心 | 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 | 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 农村健康服务研究中心 | 中欧高等教育合作平台 | 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 | 驻外研究院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 | 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 | 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 | 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 | 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 | 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 | 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 | 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 | 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 | 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 | 武汉智能装备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 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参与) | 重庆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研究院(参与) | 科研成果2016年至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获国家科技奖励成果12项,教育部科技奖励成果8项。 2022年6月1日,在德国汉堡举办的国际高性能计算大会上,揭晓了第24届Graph 500排名。由华中科技大学图计算团队研发的图计算机DepGraph,性能再次打破图计算性能世界纪录,登顶全球最权威图计算榜单,国际上首次实现单机性能超越超级计算机图计算性能。 重大科研成果(部分)获奖年份 | 奖种名称 | 项目名称 | 2005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OUR-QGD型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全身治疗系统(全身伽玛刀) | *三维超声成像的方法学和临床应用研究 | 2006 | 数字轨道交通工程集成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 | 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研究及推广 | 2007 | 材料成形过程模拟技术及其应用 | *脑出血后脑损伤机制的研究与临床治疗新策略的应用 | *双层桥面无隔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斜拉桥创新技术 | 2008 | 高性能发动机曲轴高精高效磨削加工技术与系列成套设备 | 中国教育科研网格 | 2009 | 微器件光学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 | 跨区域大型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自动化系统 | *创伤感染流行病学特征、易患机制与诊治措施 | *遥感测图业务平台研制及重大工程应用 | 200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 布立顿·强斯(Britton Chance) | 2010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机制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变性中的作用 | 生物功能的飞秒激光光学成像机理研究 | 塑料的复合结构、注射成型过程与机械破坏行为的研究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基于SOA的无源光网络接入扩容与距离延伸技术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复杂水电能源系统优化运行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宫颈癌发病生物学特征研究及早期防治措施的建立与应用 | 2011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高性能低成本细晶粒无钴金属陶瓷制备技术 | 选择性激光烧结成形装备与工艺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大批量混流生产工艺过程优化平台及其在汽车等行业的应用 |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规范化治疗 | *卵巢癌进展机制及其阻遏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 *环类零件精密轧制关键技术与装备 | 学术资源截至2021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现设主馆、医学分馆、东区分馆三个馆区,馆舍总面积64581平方米,各类阅览室32个,可用座位6千多个,其中电子阅览室3个,计算机150余台。馆藏文献总量为1196.7万册(件),电子图书160万册,电子期刊达42202种),拥有580个中外文数据库,涵盖了理工文管医等九大学科门类;其中数十门学科文献达到研究级,德文医学文献、城市建设科学文献收藏齐全。 根据2021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主办有各类学术期刊40余种,涵盖文管、理工、医学等多个领域。 一、理工类期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 《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 | 《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水电能源科学》 | 《固体力学报(中文版)》 |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 《新建筑》 | 《应用数学》 |
二、文管类期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管理学报》 | 《语言研究》 | 《高等教育研究》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 |
三、医学综合类期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 《医学分子生物学》 |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 《医学与社会》 | 《中国社会医学》 | 《中西医结合研究》 |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 | 《医药导报》 | |
四、临床医学类期刊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 | 《临床泌尿外科》 | 《临床心血管病》 |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 《临床血液学》 | 《临床急诊》 | 《临床消化病》 |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 | 《放射学实践》 | 《护理学》 | 《中国康复》 | 《内科急危重症》 | 《临床口腔医学》 |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 |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骨科》 | 《中国老年病》 |
文化传统校徽 华中科技大学校徽 华中科技大学校徽为该校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系李春富教授设计,校徽由蓝色、红色和灰色组成。蓝色是该校的基准色调,代表素雅和纯洁,寓意着天、海一般广阔的文化包容的精神,兼听各种文化的声音,思想具有自由性。红色是热火般的颜色,积极热情,寓意对学习的热情,积极开拓进取,不断求实创新。精神文化校训 华中科技大学校训为“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语出《礼·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厚学”意为崇尚知识,学问渊博。 “求是”意为追求真理,发现规律。包含“求实”的意义但不拘于“求实”,在实中求学问。“创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义出《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校歌 校歌为《华中科技大学校歌》 学校领导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李元元 | 校长、党委副书记 | 尤政 | 党委副书记 | 尤 政 马建辉 谢正学 徐业勤 张 耀 | 国家监委派驻监察专员、纪委书记 | 徐业勤 | 常务副校长 | 王伟 | 副校长 | 湛毅青 许晓东 陈建国 解孝林 于俊清 高 亮 |
历任党委书记姓名 | 任期 |
---|
朱玉泉 | 2000.05-2008.10 | 路 钢 | 2008.10-2017.12 | 邵新宇 | 2017.12-2021.09 |
历任校长姓名 | 任期 | 周 济 | 2000.05-2001.02 | 樊明武 | 2001.02-2005.03 | 李培根 | 2005.03-2014.03 | 丁烈云 | 2014.03-2018.11 | 李元元 | 2018.11-2021.10 |
校区环境主校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学校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同济医学院校区:湖北省武汉市汉口硚口区航空路13号 学校荣誉时间 | 荣誉名称 | 获奖主体 |
---|
2022年5月4日 | 湖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 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建造技术创新团队 | 2022年4月9日 | 第12届美国离散数学和理论计算机科学中心DIMACS算法挑战赛两项冠军、一项亚军以及两项季军 | 华中科技大学 | 2022年4月 | 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名单 | 华中科技大学第八届胡吉伟班团支部 | 2022年3月21日 | 华中科技大星 | 华中科技大学 | 2022年2月14日 | 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 | 华中科技大学 | 2021年9月 | 特色基地(卫生健康) | 华中科技大学 |
获得排名时间 | 榜单名称 | 排名 |
---|
2022年8月 | 2021—2022年度中国大学官微百强 | 第七 | 2022年8月15日 | 2022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 跻身前百强 | 2022年5月 | 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名 | 第14位 | 2022年4月 | 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 | 第8位 | 2022年 | 2022QS亚洲大学排名 | 第55位 | 2022年 | 2022年度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 | 全球第181位,中国大陆排名第10位 | 2022年 | 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 | 第176位 | 2022年 | Us News世界大学工科排名 | 第9位 | 2021年9月2日 | 2022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 第181位 | 2021年8月 | 2021莫斯科国际大学排名 | 第237位 | 2021年6月9日 | 2022QS世界大学排名 | 第334位 | 2021年 | 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 | 第8位 | 2021年 |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 全球150强 | 2020年 | 2020年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 | 第15位 |
报考条件体检要求 学校对考生身体状况要求执行教育部、原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 知名校友胡丙长 | 陈刚 | 邹学校 | 罗俊 | 郑晓静 | 罗锡文 | 杨宝峰 | 谭建荣 | 周宏灏 | 叶声华 | 朱中梁 | 姚绍福 | 陆道培 | 岑可法 | 郭孔辉 | 侯云德 | 吴孟超 | 吴旻 | 沈其震 | 贝时璋 | 梁伯强 | 张小龙 | 桂希恩 | 王争艳 | 叶荫宇 | 李娜 | 张清杰 | | | | 以上仅列出“校友风采”列举的校友,根据官网顺序排列,实际排名不分先后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 词条统计
-
- 栏目:词条
- 浏览次数:
40次
- 最近更新:
2023-11-13
- 创建者:
老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