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

中国长江支流

汉水汉水

汉江,又称汉水,中国长江最大的支流,湖北省襄阳市以下简称襄河。汉江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秦岭南麓,东南流,经陕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和中部,在武汉市注入长江。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概况 3 汉江与楚文化 4 韩半岛的汉江 5 汉江水滋润出的作家们

      基本信息

      中文名:汉水

      全长:1,532公里

      主要支流:褒河、丹江、唐河、白河、堵河

      外文名:Han Shui

      流域面积:174,000平方公里

      概况

      亦称汉水(Han Shui)。

      中国长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宁强县北的米仓山,东南流经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和中部,在武汉市入长江。全长1,532公里,流域面积174,000平方公里。汉江流域降水丰富,水量充盈。上游流经汉中盆地,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中游丹江口以下进入平原,流速骤减,多沙洲和卵石滩。下游进入江汉平原,水流平缓,曲流发达,同长江之间河港纵横交错,汛期洪水常和长江洪峰相遇,渲泄不畅,易成涝灾。1958年在汉江上游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最大库容209多亿立方公尺,可灌溉江汉平原两岸400多万亩农田,总装机容量达90万瓩。下游还建有杜家台分洪工程和汉北排涝工程,减轻了江汉平原的涝灾和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

      汉江又称汉水,古时曾叫沔水,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并称“江河淮汉”。汉江全长1532公里,就长度而言为长江第一大支流 其发源地在陕西省西南部秦岭与米仓山之间的宁强县(隶属陕西省汉中市,旧称宁羌)冢山,而后向东南穿越秦巴山地的陕南汉中、安康等市,进入鄂西后北过十堰流入丹江水库,出水库后继续向东南流,过襄樊、荆门等市,在武汉市汇入长江。

      汉江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公里,流域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省市的20个地(市)区、78个县(市)。流域北部以秦岭、外方山及伏牛山与黄河分界;东北以伏牛山及桐柏山与淮河流域为界;西南以大巴山及荆山与嘉陵江、沮漳河为界;东南为江汉平原,无明显的天然分水界限。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质构造大致以浙川——丹江口——南漳为界,以西为褶皱隆起中低山区;东以平原丘陵为主。

      汉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年降水量873mm,水量较丰沛;但年内分配不均,5~10月径流量占全年75%左右,年际变化较大,是长江各大支流中变化最大的河流。

      流域水能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1093×104kw,可开发容量614×104kw。

      汉江干流中下游区,是长江中游重点保护区之一,由于河槽泄洪能力与洪水来量严重不平衡,历史上洪水灾害严重,也是长江支流中洪水灾害最严重的一条。诗人李白曾为它发出了“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的惊叹。汉江洪水由暴雨形成,峰高量大,并具有较明显的前后期洪水特点。前期夏季洪水发生在9月以前,往往是全流域性的;后期秋季洪水,一般来自上游地区,多为连续洪峰。

      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有:铅、锌、铜、锑、镍、铁、汞、金、银、铀、煤、石油、天然气;湖北境内磷矿、石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汉江流域农业发展较早,江汉平原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汉中盆地、南阳盆地也是重要的农业区。粮食生产以稻米、小麦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为棉花、油料作物、麻类、烤烟及桐油等。

      流域内交通运输发达,铁路、公路、水运及航空构成了立体的交通体系。流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防治中下游洪水灾害。1956年在仙桃下游约6km处修建了杜家台分蓄洪工程,1967年建成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还先后建成石泉、安康、石门、黄龙滩、鸭河口等水利枢纽,使汉江的防洪问题得到了较大缓解。干流上在建王甫洲工程。这些工程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效益,其中丹江口工程已成为华中电力系统最重要的调峰、调频电站之一,也是今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引水水源。目前流域内建成大中小型水库2700余座,总库容近330×108m3。已建成固定机、电排灌站7000余处,总装机容量66×104kw。此外在湖北境内还建有大量的沿江涵闸、泵站,具有灌溉和排涝效益,是保证沿江两岸农业生产以及乡镇供水的重要设施。

      汉江主要支流有:褒河、丹江、唐河、白河、堵河等。汉江河道曲折,自古有“曲莫如汉”之说。干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长约925km,两岸高山耸立,峡谷多,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长约270km,流经低山丘岗,接纳南河和唐白河后,水量和含沙量大增,多沙洲、石滩,河道不稳定;钟祥以下为下游,长约382km,迂回在江汉平原,河床坡降小,水流缓慢,曲流发育,河汊纵横,且愈近河口,河道愈窄,呈倒置喇叭形,泄洪能力差,容易溃口成灾。

      汉江支流丹江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而汉江干流也为南水北调备用水源。

      【其他】

      汉江,这条流淌在秦岭南麓的大江,即使在工业化空前的今天,它依然如诗画般地清澈、安宁、美丽。沿汉江而下,仍可见到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对这里生活方式的影响。虽然用现代眼光看,汉江颇为沉寂,但正是这里过于的沉寂使得它比中国其他许多河流更接近自然与人文的原生态。今天,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汉江又一次在人们的视野中凸现了出来。

      汉江是汉朝的发祥地。“大汉民族”、“汉文化”、“汉学”、“汉语”这些名称,都是因有了汉朝才定型的,而汉朝得名于汉江,发祥于汉中。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便以其发迹之地来命名这个新建立的王朝。

      如今的汉江仍是中国大陆的一条未被污染的河流,她清洁的水流可以让人直接饮用,她躲在陕西、四川、河南、湖北这些人口密集省份的夹缝里,维系着中国内陆仅存的“田园”,作为中国重要的粮油基地、茶叶产地和水源地而存在。

      然而,汉江如今已是一条断断续续的河流,一个个电站水坝将她的脉络生生截断;虽然她的交通使命已经终结,但她还在主宰着所流经的各个城市的生活。作为南水北调的主水源,汉江将让北京人在2008年喝上自己清甜的乳汁。

      汉江与楚文化

      楚人以汉江上游丹阳为起点,取威定霸于春秋战国,开疆拓土,先后统一了50多个小国,全盛时领域北至黄河、东至海滨、西至云南、南至湖南。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建功立业,而且确立了其文化的历史地位,为同时代的中原许多区域文化所不及,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具奇秀,无与伦比。

      汉江下游江陵一带有20代楚王建都。楚纪南故城,为当时南方第一大都会,被誉为“南国之壁”,千丈之城、万家之邑,楚国在此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人口500万众,一座城就占东周列国总人口1/6。城周宫殿等建筑145座,古陵墓2800多座。

      当时在汉江流域及周边,有了最先进的采矿冶炼技术。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向世界昭示了楚人采矿冶炼技术上的惊人成就。“失腊法”等铸造工艺至今在高科技领域还有应用价值。在春秋战国时期,楚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和使用铁器,迄今可考的世界第一炉生铁锻炼是楚人,而且当时楚人的金币、银币——郢爰陈爰迄今出土最多,黄金最早被引入流通领域执行了货币职能。楚境出土保存完好的绣、锦、罗、纱、绢、绦等图案千姿百态,色彩如新,品种数量最多,漆器数量之大,工艺之精亦超越各国。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楚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产生了商品交易场所,称为“市”。春秋时期,楚国就有专门管理市场的官职,称为“市令”。当时三个商业和经济中心——鄂城、鄢城、纪郢,地处汉江之溪,辐射全国各地。

      楚人还有独具风格的精神文化。楚辞文学是楚文化的最高结晶,最正宗产品,是中国第一流文化的第一等创作。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就在他作品中,创造了一种由神话传说、巫术礼仪、原始歌舞三位一体而组成的缤纷文学世界,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位。

      楚国的天文历法也十分完备,有我国二十八星宿、星座全部名称的最早记载。

      楚国更是音乐舞蹈之邦、绘画艺术之国。宫廷雅乐《阳春白雪》最早普及到市民中,著名琴师、乐音家瓠巴、伯牙、钟子期、钟仪等大都出在楚国。绘画艺术中,楚墓出土的两幅帛画堪称稀世绘画珍品。漆画“金秋郊游图”,组画中26个人物的尊卑等级从服饰举止情态上栩栩如生,是旷古罕有的彩画。

      楚人的哲学以道家为主流。楚人先祖鬻熊是楚哲学的开山人物,著有《鬻子》。其后,道家学派的形成是以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的出现为标志。

      总之,中国古代文化就是以夏民族为核心所创造的中原文化,和以楚民族为核心所创造的汉江、长江流域的文化汇合而成的。楚文化的浪漫奇丽色彩与中原文化朴实的理性之光,交融汇合成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

      汉江、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在缔造和发展统一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伟大作用,为人类的进步贡献了力量。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韩半岛的汉江

      ②汉江

      Han River

      韩语作한강。

      韩半岛著名河流,发源于太白山脉西坡,大体向西流经江原道、京畿道和忠清北道,穿首尔市注入黄海。全长514公里(319哩),其中320公里(200哩)通航,自古(尤其是在李朝时代〔1392∼1910〕)视为运输要道,流域面积26,000平方公里(10,000平方哩)。生产各种农作物。下游有岛屿。沿岸各城市民用及工业用水均取自此江。上游用於水力发电。1970年代又兴修了三座多用途水坝。

      韩国北部河流。源于太白山脉西麓五台山,在中游两水里处与北汉江(317公里)汇合,绕过汉城东南,于河口处与临津江(254公里)、礼成江(174公里)相汇,注入黄海的江华湾。河口形成溺谷,呈喇叭状。长514公里,流域面积3.4万平方公里。流量大,冬季结冰。沿岸河港和渡口众多。上游水力资源丰富,建有水电站,中下游平原广阔,是重要农业区。航运和灌溉价值大,航程330公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围绕汉江南韩经济腾飞,出现汉江奇迹,与北韩形成鲜明对比。

      汉江水滋润出的作家们

      一东方竹子

      胎盘深埋汉江上游大巴山区紫阳县的女作家毛竹

      毛竹,女,笔名佚人、竹子、东方。 毛竹出生于大巴山区一个倾斜的竹篱笆内,随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父亲在青藏高原“支边”二十多年。大学毕业获理学士(数学)。当过知青教师编辑记者。现为中国石油报社记者。被文人们称作“大巴山主峰神农架神秘美丽的女野人”,“青藏高原戴骷髅项链的雪山女神”。

      毛竹1980年开始发表数学论文,1986年开始发表歌曲(词曲)、诗、散文、小说。作品近200多万字散见全国各大小报刊。出书多部:《迷失在西部》、《透明的性感》、《透明的女性》、《透明的激情》、《透明的分娩》、《生命的隐衷》等。

      毛竹曾十几次在全国音乐文学大奖赛中获奖。

      毛竹今生今世与埋入她胎盘的大巴山与养育她的青海解下了不解之缘。她在青海民族学院长大,在青海民族学院上大学。小时候,她跟了蒙古族切木措阿姨学喝酥油茶,跟了藏族学生卓玛用藏话唱拉伊;在民院附中上学时,她跟了回族同学一起过开斋节,跟了撒拉族姑娘一起跳舞;在互助红崖子沟下乡时,她跟了土族行姐一起唱花儿,和知青们一起偷唱黄歌,听当地人讲马场中骷髅的故事……她成为《青海经济报》社记者后,更是深入农村牧区。青海湖畔、柴达木盆地、青藏公路、丝绸之路南线、黄金之路、民和墓地、唐河大地震现场、德令哈农场死囚室、可可西里金农被堵现场、塔尔寺嘉雅活佛火化窑边,到处都留下了她的芳影。她与青海的少数民族都结下很深的情感。

      自1988年开始,毛竹开始独闯“外面的世界”,行程三十多万公里。她的足迹几乎遍布了整个中国:从福建鼓浪峪到内蒙古锡林浩特大草原;从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到云南西双版纳,从吉林长白山天池到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从陕西延安窑洞到四川金刀峡,从湖南韶山到新疆高昌古城,从安徽潜口民居到浙江奉化蒋宅,从深圳蛇口到北海银滩……她成为闯入过三无人区:可可西里无人区、阿里无人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中国女记者第一人。

      为写探索大巴山棚民历史的纪实《透明的激情》,毛竹居然三次沿着祖先的步履沿河出走,溯流而上,深入大巴山。这是一般的作家很难做到的。那是多么刺激的寻根过程!在湖北金牛镇,毛竹被当地泗王庙庙主当成是荣归故里的台胞,要求捐款六十万,大有不捐款就走不脱的阵势;在大冶,毛竹被流氓围劫弄得身无分文,九死一生;在川陕交界白河,毛竹攀上了汉水边祖宗走过的古栈道;在大巴山区白鹤,毛竹被湿气扯得体无完肤,惨不忍睹……

      毛竹在风雨飘泊中做精神的游牧民,灵魂的吉卜赛人。“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浪里,”而这叶小舟却是“文协”“音协”做为她的双浆。

      毛竹做为一个四处漂泊流浪的女记者,不知道从哪天起,开始试着用自己的笔诠释她生命中说不清道不明的西部情结与大巴山情结。而她现在推出的许多作品带着摧枯拉朽的时代气息,没有人知道,这后面萦绕的底气,却是毛竹生命深处中神出鬼没的乡愁。

      她以西部少女闯深圳与深圳原野股曾停牌下市这些真实事件为背景写的散文体小说《透明的性感》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为它首开中国出版史上贴防伪商标先河。《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商报》、《中国妇女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文汇报》、《文艺报》、《国门时报》、《经济消息报》、《华商时报》、《新闻出版报》、《生活报》、《羊城晚报》、《中央电台》等几百多家媒体先后为她的几部书发了“她从西部走来”、“西部那股山泉”“严肃文学再跃潮头,女作家毛竹新书走红书市”“用透明的笔触书写透明的情感”等为题的消息评论,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中国社会出版社为她首开中国出版史上探索女性长篇系列丛书先河,并为她隆重推出了“透明的女性”系列丛书。该丛书堪称探索女性的“跨世纪丛书”。该丛书分为走向生命意义上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和走向地域意义上的可可西里无人区两大系列。

      毛竹的作品着重描写的是这个时代女人的真实的性经历,真实的性感受,真实的性心态,揭示的是这个时代女性生命的隐衷。 在清晰的社会断面上展示女性生命秘密揭示女性生命隐衷的毛竹作品无比珍贵。毛竹的作品带着独独属于这个时代的透明气息,带着一种穿透力,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令人的耳目为之一新。难怪有评论家这样形容毛竹的作品:“千掏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难怪有人说毛竹的作品如同这个时代人的精神泪钻一般通体通亮,且越琢磨越透亮,并随着时间,日渐熠熠生辉。

      可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活累了,会不由自主地寻找毛竹笔下那片“无可奈何天,幽微灵秀地”。在毛竹的作品中感受一下那透明的大气场,接受一次情感的沐浴,那是一种从里到外的休息,那是一种从里到外的享受,在精神上会感到一种从里到外的惬意。

      难怪毛竹写西部少女闯深圳的经历的书《透明的性感》被称作《少女圣经》。难怪这本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经起了时间的考验:八年过去了,《透明的性感》不仅多次再版,而且网上排行榜中仍名列前茅。难怪有人预言《透明的性感》百年后将成为世界名著,因为它真正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女人。

      毛竹被誉为现今中国文坛上最有实力、最有势头、最具竞争力的女作家。

      毛竹有无限创造力,储量丰富,潜力无限。毛竹在连续推出五本书之后,目前正处于写作上的第二个休养期。在这个休养期内,毛竹沉醉于灵山秀水之间,拒绝接约稿。毛竹的经历如同她的内心感受一般风起云涌,灵感多多。毛竹正在蕴酿新一轮的创新与突破吗?毛竹拒绝平庸,只愿与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一往无前的有志之士合作,用“与众不同的创意”和“与众不同的方式”出“与众不同的书”吗?我们不知道,只知道她失踪得神秘,失踪得突然。只在看到书店中太多的毫无个性无新意无创新的图书时期望毛竹再一次横空出世,带给我们惊喜。

      毛竹现为中国石油报社记者。

      1980年开始发表数学论文,1986年开始发表歌曲(词曲)、诗、散文、小说。作品近200多万字散见全国各大小报刊。出书多部:《迷失在西部》、《透明的性感》、《透明的女性》、《透明的激情》、《透明的分娩》、《生命的隐衷》等。

      毛竹曾十几次在全国音乐文学大奖赛中获奖。

      二梅洁

      梅洁,1945年11月21日生于汉江流域湖北十堰市郧县,15岁离开家乡。1970年大学经济系5年本科毕业,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河北作协主席团委员,河北作协散文艺术委员会主任。曾获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出版、发表《爱的履历》、《生存的悖论》、《一只苹果的忧伤》等诗歌、散文、中长篇纪实文学12部集、300余万字。曾获中国作协“第二届鲁迅文学奖”(2001年)、首届“全国徐迟报告文学奖”(2002年)、首届“全国冰心散文优秀作品奖”(2002年)、“第五届《十月》文学奖”(1995年) 、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等30余种奖项。《跋涉者》、《童年旧事》、《贺坪峡印象》、《橄榄色的世界》等被收入中学语文读本及大学文学教材。1991年发表纪实文学《山苍苍,水茫茫——鄂西北论》。2005年,梅洁再度踏上故土,经长达六个月、数万公里的行走采访,艰苦写作,创作完成一部中国水之命运、中国移民之命运、中国水利工程之命运等41万字的大型纪实报告文学《大江北去》。较之《山苍苍,水茫茫》内容更丰富,它从更高、更广的层面,全方位地展示南水北调这一世界瞩目的大型调水工程,反响强烈。

      2007年中秋之际,著名女作家梅洁回到十堰,在认真听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副会长陈吉炎介绍《民俗文化网》将面世后,欣喜地说:“西周《诗经文化》、汉民族创世神话、古老的汉水文化、神农文化、道教文化、宫廷流放文化、秦楚巴山文化、移民文化… 共同积淀在鄂西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形成独具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特质‘民俗文化圈’。”梅洁欣然题词:“鄂西北十堰是民俗文化的富矿” 。梅洁说“我家乡的祖先们筚路褴褛,一路走来,创造了如此丰厚、博大得文化,故乡在这种文化中发展,我们在这种文化得哺育下长大,地域文化的特质铸就我们精神血脉的特质。这是我们的光荣!希望《民俗学会网》建立的这个民俗文化交流、研究、传播的平台,能更好弘扬汉水武当优秀的传统文化,使鄂西北这块文化瑰宝更加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