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区

江汉区江汉区

江汉区,位于汉口地区中部,南临长江、汉江交汇处,分别与武昌区、汉阳区隔江相望;北抵张公堤,与东西湖区接壤,东、西两面各与江岸区、硚口区相邻,隶属湖北省武汉市,辖区面积28.2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4.79万(2022年5月12日)。截至2020年,全区下辖13个街道1,个开发区、1个管委会区。2021年8月,江汉区入选2021年赛迪百强区。202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8亿元。地势北高南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水域面积达2205.06km2,淡水资源充足。

中小学截至2021年末,江汉区入驻科技文化融合企业181家,提档升级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改扩建中小学8所,幼儿园11所。

明代中期汉口形成直至清末,江汉境域一直归汉阳府所属汉阳县管辖;1522年—1566年,汉阳县始设巡检司,管理汉口镇,境域属之;189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准朝廷实行“阳夏分治”,在汉口置夏口厅,其治所驻境内二盛巷;1926年,国民政府废夏口县,设汉口市;1950年11月,境域成立武汉市第三区人民政府,隶属武汉市;1979年,撤销江汉区革命委员会,恢复江汉区人民政府。江汉区有西北湖公园,西北湖小森林,后襄河公园,王家墩公园等旅游景点。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建制沿革 3 行政区划 4 自然环境 5 自然资源 6 人口 7 政治 8 经济 9 交通 10 社会 11 旅游 12 荣誉

      基本信息

      中文名:江汉区

      外文名:Jianghan District

      地区生产总值:1526.96 亿元(2022年)

      政府驻地:北湖街道新华下路15号

      电话区号:027

      地理位置:武汉市汉口地区中部

      火车站:汉口站

      人口:68.9万(截止到2022年底)

      区长:叶文静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所属地区:湖北省武汉市

      面积:28.29平方千米(截止到2017年底)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下辖地区:13个街道

      主要民族:汉族

      著名景点:江汉关大楼、汉口江滩、武汉市博物馆、菱角湖、江汉路步行街

      机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

      车牌代码:鄂A

      行政区划代码:420103

      特产美食: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汤包、小桃园煨汤等

      邮编:430021

      建制沿革

      现代城市现代城市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汉江下游发生改道,在郭茨口一段裁弯取直,主河道从龟山北麓汇入长江,自此汉口从汉阳析出。嗣后,汉口凭借“占水道之便、擅舟楫之利”地理位置优势,迅速崛起,发展成商埠。

      明末清初,汉口已是“楚中第一繁盛处”,与佛山镇、朱仙镇、景德镇并称为天下四大名镇。

      自明代中期汉口形成直至清末,江汉境域一直归汉阳府所属汉阳县管辖。

      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汉阳县始设巡检司,管理汉口镇,境域属之。

      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汉口巡检司治所由汉江南岸的崇信坊迁到北岸汉口一侧。

      雍正五年(1727年),汉口巡检司分成仁义、礼智两个分司,管理汉口居仁、由义和循礼、大智四坊。其中循礼坊在今江汉区境内,其余三坊在今硚口、江岸区内,礼智分司署设于境内统一街万寿巷。两分司署之上,设汉阳县同知署,署衙驻境内四官殿。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准朝廷实行“阳夏分治”,在汉口置夏口厅,其治所驻境内二盛巷。自此境域改属夏口厅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改夏口厅为夏口县,境域隶属夏口县,划为第三区。

      民国十五年(1926年),国民政府废夏口县,设汉口市;次年,在境内天元善堂(旧址在今民主街)建汉口市政府大楼,境域属汉口市第三区所辖。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境域建立保甲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底,改保甲区为自治区,境域分属新安、三民、云樵、永清4个区公所管辖。

      1950年11月,境域成立武汉市第三区人民政府,隶属武汉市。

      1952年7月,武汉市第三区更名为武汉市江汉区,武汉市人民政府重新调整区划,撤消第五区,将其所辖解放、循礼和公园3个公安分驻所管辖地段划入江汉区。

      1954年,江汉区25个街道人民政府改为街道办事处。

      1955年2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撤消惠济、福城、东湖3个郊区,并将原惠济区所辖航空路、万松园至江汉北路一带地域划入江汉区。

      1956年,武汉市实行“城区带郊区”体制,将洪山区合作乡(1960年改建为合作公社)划入江汉区。

      1958—1959年,区、街分别组建人民公社和分社。

      1961年,江汉区撤销人民公社,恢复原建制。

      1964年,武汉市又将合作公社划出归汉桥区管辖。

      1969年,江汉区人民政府改称江汉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撤销江汉区革命委员会,恢复江汉区人民政府。

      1985年2月,武汉市调整行政区划,将原洪山区江北片一部分地域划归江汉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江汉区下辖13个街道、1个经济开发区、1个管理委员会。

      区划详情

      13个街道:民族街街道、花楼街街道、水塔街街道、民权街街道、满春街街道、民意街街道、新华街街道、万松街街道、唐家墩街街道、北湖街街道、前进街街道、常青街街道、汉兴街街道。

      1个经济开发区:江汉经济开发区。

      1个管理委员会:武汉中央商务区管理委员会。

      自然环境

      江汉区江汉区

      江汉区位于长江北岸,,南临长江、汉江交汇处,分别与武昌区、汉阳区隔江相望;北抵张公堤,与东西湖区接壤;东、西两面各与江岸区、硚口区相邻。介于北纬30°34’~30°39’,东经114°13’~114°18’之间。东西最大横距6.99千米,南北最大纵距8.66千米,总面积为28.29平方千米。

      地质

      江汉区地层属于高河漫滩一级阶地,由距今250万年前新生代第四系全新统河流冲积而成,其厚度大于45米。阶地为冲积、湖积、湖冲积层,厚度变化大。上部为黄褐色黏土、亚砂土、亚黏土透镜体,厚度在10~25米,局部夹湖积、湖冲积黑色淤泥。中部为黄色砂层,粒径由上至下逐渐变粗,厚度15~40米,间夹深灰色淤泥质与砂互层。下部由灰白色沙砾石层过渡到卵石层,厚度5~20米,间夹砂或黏土、卵石。

      地形地貌

      江汉区总的地形特征为南高北低,平坦开阔,无山丘,多湖塘。属于长江、汉水冲积的高河漫滩阶地,海拔多在23~26米,低于长江洪水位。地面高程由长江、汉水沿岸向北缓缓倾斜降低,斜坡角度约为40°,一般高差3~4米。区境北部北湖至后湖一线有残留湖沼。

      区境地貌类型为冲积平原,系由长江、汉水泛滥淤积而成。漫滩阶地前缘因河床冲积形成自然堤,洪水期常遭淹没,人工筑堤防护后境况改善。阶地后缘为湖塘洼地。阶面组成物质主要为亚砂土、黏土等。

      气候特征

      江汉区江汉区

      江汉区位处地球北回归线北侧,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带,具有常年雨量充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等气候特征。

      境内四季划分,以月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10℃~22℃为春、秋季。四季之中,以夏冬两季较长,各约4个月,春秋两季较短,各约2个月。一般春季始于3月16日,约61天;夏季始于5月16日,约135天;秋季始于9月28日,约56天;冬季始于11月23日,约113天。

      境内四季各具特点:春季春雨绵绵,常有大风,气温回升快,但升降剧烈。3月常有“倒春寒”发生。初夏多梅雨、暴雨,若遇特大暴雨,易造成洪涝灾害;盛夏炎热高温,城区“热岛效应”显著。秋季天高气爽,晴朗少雨,昼夜温差大,11月中旬初霜出现。冬季低温干燥,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显得偏寒,初雪一般在12月上旬。

      水文

      江汉区位于长江、汉江北岸及其交汇处。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区境,境内岸线(龙王庙至武汉关)全长1250米。汉江下游河段自西向东流入区境,其水岸(流通巷至龙王庙)全长600米。

      江汉区湖泊有:西湖、北湖、喷泉公园(机器荡子湖)、小南湖、菱角湖、后襄河(后襄河遗存水域改湖),水域总面积30.35公顷,集中分布在区境北部,皆为后湖遗存。

      自然资源

      江汉区拥有多个大型公园,中山公园、解放公园等,园内有梅花山、桂花岭、樱花坡、盆景园等,较多的植物种类。

      淡水资源

      江汉区湖泊有:西湖、北湖、菱角湖、后襄河、小南湖、机器凼子等6个,水域总面积52.05公顷,集中分布在区境北部,皆为后湖遗存。

      江汉区地下水源丰富,且水质较好、埋藏浅、易开采。地下水以松散堆积层孔隙承压水为主。据勘探资料,境内唐家墩、北湖一带地下水储量达上亿立方米,水位埋深6米,含水层22米。

      人口

      截止2018年,江汉区常住人口68万人。江汉区的民族类别构成绝大部分为汉族。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区有回、满、蒙古、壮、苗、朝鲜、白族7个少数民族共722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0.52%。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区境少数民族增至32个共3795人,占全区户籍人口总数的0.88%。其中,以回族人口最多(2000人),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52.7%;人口在50人以上的其他少数民族依次为:土家族(482人)、蒙古族(414人)、满族(234人)、壮族(229人)、苗族(92人)、朝鲜族(81人)、维吾尔族(50人);50人以下的少数民族有侗、瑶、白、纳西族等24个。

      从族源上看,境内少数民族大都是从少数民族地区或祖国其他地方迁徙而来。迁徙抵境时间,以回族、蒙古族、满族较早,始于明清,多因征战、出仕、经商等而来汉,尔后定居繁衍。其他少数民族多系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来汉经商、谋职、读书、婚嫁、工作分配以及部队复员转业等途径相继流入。境内少数民族在分布上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特点。除回族相对集中,主要聚居于民权、民族两个街道辖区(即广益桥清真寺周边一带)外,其他少数民族则与汉族混居杂处,散布于全区各个街道辖区。

      2021年,江汉区出生2298人,出生人口性别比103.54:100。户籍人口52.29万人,出生率7.08%,死亡率7.17%,自然增长率为-0.09%,因病死亡3450人,占比92.05%。户籍人口期望寿命83.55岁,其中男性80.75岁,女性86.52岁。

      2020年,江汉区少数民族增至42个共7331人。其中,土家族居民最多(2439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33.3%;人数在50人以上的其他少数民族依次为:回族(1850人)、苗族(478人)、壮族(458人)、维吾尔族(426人)、满族(384人)、彝族(207人)、侗族(197人)、蒙古族(188)、布依族(110人)、瑶族(86人)、朝鲜族(56人);50人以下的少数民族有黎族、藏族、白族、哈萨克族等30个。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江汉区常住人口为647932人。

      政治

      区长:叶文静

      副区长:许光辉、向悦、张显军、何旭东、余建清、曹建

      人大领导

      主任:何裕生

      副主任:刘惠平、喻骞、洪涟、刘久利、杨俊、李虹

      政协领导

      主席:叶劲松

      副主席:张智勇、张新、李宝红、刘卫红

      秘书长:李治俭

      经济

      2018年,江汉区地区生产总值1255亿元,同比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4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20亿元,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3.19亿元,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全区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9%。

      2017年,江汉区地区生产总值1150亿元,同比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32亿元,增长9.9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9亿元,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8亿元,增长10.2%;招商引资总额583亿元,增长5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全区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8%。

      2021年,江汉区地区生产总值1438.46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二产业生产总值67.01亿元,下降-13.4%;第三产业生产总值1371.44亿元,增长9.5%。二、三产业结构为4.66:95.34。

      2022年,江汉区地区生产总值1526.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75.86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1451.10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为4.97:95.03,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95.0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3.46亿元,增长2.3%。

      人民生活

      2021年,江汉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3万元。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43万元。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单位3.38万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62.9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员35.8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员38.0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员72.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员41.53万人。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贴5.67万户次7.79万人次,补贴金额7418.17万元,其中:低保金发放额6358.19万元,各种政策性补助1059.98万元。发放扶持个人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45笔、855万元,组织用工岗位4.5万个,新增就业岗位2.92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39万人次,人力资源市场推荐安置各类人员就业465人,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为3.74%。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江汉区固定资产投资191.2亿元,比上年下降29.5%。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06.2亿元,下降40.2%;城镇500万元以上一般建设性投资84.99亿元,下降9.4%。

      在城镇500万元以上一般建设性投资中,从产业分布看,第二产业投资2.74亿元;第三产业投资82.25亿元。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25.29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8.67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投资13.59亿元,金融业投资4.21亿元,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4.25亿元,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投资3.26亿元,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投资4.58亿元,教育投资1.53亿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1.48亿元,住宿和餐饮业投资0.78亿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0.92亿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0.21亿元,房地产业投资3.26亿元。从经济类型看,股份合作及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2.07亿元,国有企业投资34.48亿元,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0.34亿元,私营企业投资8.99亿元,外商投资投资8.21亿元,其他内资投资0.9亿元。

      财政收入与支出

      2021年,江汉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32.69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4.33亿元,增长39.6%。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2%。财政总支出145.27亿元,增长14%。其中,一般预算支出81.45亿元,下降5.6%;政府性基金支出63.72亿元,增长55.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967万元,下降73.2%。

      第一产业

      江汉区位于市区无第一产业,是武汉市重要的金融商贸核心区。

      第二产业

      2017年,江汉区实施重大建设项目51项,完成投资330亿元,约占全区投资总额2/3。11个项目开工,中心一期、二期等完成结构封顶,多家总部项目签约筹建。

      2018年,江汉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0.7%,创近年新高。

      工业

      2021年,江汉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个,工业总产值9.51亿元,比上年下降33.3%。其中,重工业2.79亿元,增长30.73%;轻工业6.72亿元,下降44.6%。按所有制分类,股份制企业5.74亿元,下降46.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3.77亿元,增长4.14%。

      按所有制分类,股份制企业5.74亿元,下降46.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3.77亿元,增长4.14%。

      按行业分类,规模以上工业涉及7个工业大类,四大支柱行业分别是:纺织服装、服饰业4.33亿元,下降59%;像胶制品和塑料制造业1.77亿元,增长28.3%;珠宝首饰制造业1.2亿元,增长216.4%;印刷行业0.96亿元,下降0.23%。以上四个行业总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6.8%。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10.05亿元,利税总额0.11亿元。

      建筑业

      2021年,江汉区有建筑企业134个,年末从业人数1.76万人,建筑业总产值284.24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41.35亿元,占49.7%,比上年提高34.15个百分点。竣工产值116.8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34.38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262.62万平方米。利润总额7.46亿元,工程结算税金及附加0.85亿元。有工程建设项目234项,下降4.9%。新开工项目120项,增长18.8%。已竣工工程项目54项,下降8.5%。工程建设总建筑面积810.42万平方米,增长15.4%。已竣工项目建筑面积115.5万平方米,下降3.4%。工程建设投入资金200.76亿元,增长0.8%。建筑工程合格率100%,辖区建筑工程优质项目13项。

      第三产业

      2018年,江汉区新增年纳税亿元楼宇5栋,全区亿元楼宇总数达23栋,3栋楼宇税收突破10亿元,金融业增值税增长41.6%,新增上市企业2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市第一,规模以上企业突破100家,占全市总量的七分之一,营业收入增长41%。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规模初显,营业收入突破40亿元,税收突破1亿元。

      举办和参与大型招商推介活动24场,签约总金额1338.4亿元,外资占比近45%;实际到位资金667亿元,增长16.2%。引进嘉里中心等3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6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8个,往年签约项目开工率87%,居全市第一。累计完成重大项目投资270亿元,13个市级重大项目、81个区级重大项目有序推进,9个项目新开工,7个项目竣工验收。

      2017年,江汉区狠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制定招商引资“1+N”政策体系,积极参与“百万校友资智回汉”系列专场活动,成充分发挥商会作用,全年共接待重要企业和客商200余人次,新签约重大项目35个。新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和研发机构12个、3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4个,新增注册资本千万元以上企业270余家。中国民营500强企业设立区域性销售公司,武汉金融资产交易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校友会“武汉金融街”总部、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意大利百慕达时尚学院相继落户。

      国内贸易

      2021年,江汉区商贸业销售(营业)额4946.82亿元,比上年增长22.18%。其中,商品批发零售业销售额4884.27亿元,增长22%,住宿餐饮业营业额62.55亿元,增长38.3%。

      年内,江汉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6.75亿元,下降13%,其中限额以上法人企业零售额438.31亿元。在区属限上批发零售企业中,以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华中分公司、武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主的重点骨干企业发挥支撑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过亿元的企业39个,零售额398.16亿元,占全区零售总额的55.6%。

      对外经济贸易

      2021年,江汉区进出口总额85.30亿元,比上年下降17.8%。区属管理进出口企业243个,其中出口额过百万美元的企业有107个,过千万美元的企业有19个。实际利用外资25158万美元,下降39.8%。新批“三资”企业(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32个。至2021年,江汉区累计批准“三资”企业513个。引进内资591.5亿元,增长2.8%,引进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有46个。招商引资总额608亿元。

      交通

      交通四通八达交通四通八达

      江汉区地理位置居中独优。汉口站、省市长途汽车客运站、武汉航空公司等一批重要交通枢纽基础设施扎堆江汉辖区。

      市区紧邻中国内河第一港武汉客运港,距中部最大的航空港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仅15分钟车程,全市首条城市轻轨由东至西贯穿全区,规划建设中的地铁过江隧道横跨长江与武昌相连。

      京广铁路、合武铁路、汉宜铁路、汉丹铁路、汉孝城际铁路、京珠国道、沪蓉国道穿过江汉区。

      水路两江环绕,境内武汉长江轮船公司等企业从事长江干线及支流干散货运输、液化气运输、大件设备运输,拥有或控制各类运输船舶180艘,总载重量54.58万吨,主机总功率14.78万千瓦。

      武汉地铁1号线、武汉地铁2号线、武汉地铁3号线、武汉地铁6号线、武汉地铁7号线经过。武汉长途汽车客运总站和青年路长途汽车客运站、汉口站位于江汉区。

      社会

      2018年,全市首个原创认证保护分中心落户江汉区,新增省级众创空间2个。汇聚创新主体,引进院士、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和研发机构8个,吸引各类小微科创企业80家,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36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第二届中国工业设计展览会“设计师之夜”、首届武汉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发展论坛等活动蓬勃开展.

      建设全球首个无缝导航示范区,无缝导航芯片项目等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专利授权量增长62.6%,增速位列中心城区第一;专利申请量增长43.6%。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亿元。高新技术产值43亿元,增长超过20%。工业技改成效突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0.7%,创近年新高。

      2017年,江汉区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试点,“江汉创谷”建设加速;63家文创企业落户“江汉创谷”,部分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相继进驻,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内首个独角兽级创新孵化平台落户江汉,中新企业创新发展论坛、54小时创业松鼠大赛等活动蓬勃开展。支持武汉市测绘研究院等20家企业对接在汉高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4家,新三板挂牌科技企业2家。

      截至2021年,江汉区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21个,各类科技企业908个,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59个。技术合同登记金额13.79亿元。省级及以上众创孵化机构数量15个。专利授权3084件,其中发明专利166件。

      教育事业

      2018年,江汉区出台湖北省首个集约化校园建设导则。启动12所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竣工5所。新开办幼儿园9所,中考普高升学率居全市之首,高考一本上线率全市领先。加强监管,规范校外培训机构174家,取缔无证幼儿园16所。

      2017年,江汉区“学区制”建设模式及“小班化”管理经验在全市推广,全市中考状元和高考榜眼花落江汉。4所中小学、幼儿园新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80%。

      截至2021年,江汉区共有各类学校152所,在校学生8.6万人,其中:幼儿园89所,在园幼儿1.56万人;小学34所,在校学生4.12万人;普通中学26所,在校学生2.62万人;职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0.29万人。辖区6一14岁人口入学率100%,初中生毕业一考合格率9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上述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0.89万人。各类学校占地面积125.8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6.2万平方米,体育场馆面积32.36万平方米。共有各类纸质图书257.21万册,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8.65亿元,其中仪器设备价值3.27亿元。

      文体事业

      2018年,江汉区非遗文化节、人文武汉大课堂、武汉微马等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时尚艺术季、“穿越老汉口—时尚新江汉”行为艺术秀等活动深受群众喜爱,“书香金桥”读书活动获评全市首批“终身学习品牌”。

      2017年,江汉区“金桥书评”、“武汉微马”、“七彩江汉·七湖联动”等文体活动蓬勃开展。七军会场馆汉口文体中心修缮升级工程稳步推进,涌现出“全国最美家庭”、“中国好人”等先进典型。

      截至2021年,江汉区有艺术表演场馆1个,拥有196个座席数,博物(纪念)馆8个,电影放映机构19个,电影放映厅177个,拥有坐席数24695席,文化场所有97个,其中,歌舞娱乐场所31个,游艺娱乐场所12个,网吧54个。出版物经营单位164个,印刷厂218个,各类图书馆(室)125个,阅览室坐席数2917个,总藏量1107.29万册。

      医疗卫生

      2018年,江汉区完善分级诊疗机制,建成8家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开展辖区首届名老中医、特色中医科评选。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工作受到国家卫健委表彰。

      2017年,江汉区区属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等改革工作稳步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单位新增2个。在全市率先开展高龄产妇免费无创基因检测试点,前进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跻身“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截至2021年,江汉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18个,其中医院37个,病床床位12528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368人,其中医师5191人,注册护士8142人,药师、技师人员1151人。辖区平均每千名户籍人口中拥有医生10.28人,每千名户籍人口拥有医院病床数22.59张。各类医疗机构诊疗人次911.91万,接受住院病人40.56万人,出院40.48万人,住院病人手术人次17.4万。医疗卫生机构共总收入168.05亿元,其中医疗收入143.54亿元。

      社会保障

      2018年,江岸区民生支出62.95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68%,同比增加8.79亿元,增长16.23%。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新增就业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3.8%,建成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57家,同比增长24%。

      率先建立养老机构标准化体系,区社会福利院通过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验收,获评全国首家养老服务五星级养老院;建成老年人宜居社区26个,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等各类救助资金8646万元,发放高龄津贴2300万元。解决保障性安居房5000套,发放城镇住房保障租赁补贴2200户。全面完成对口帮扶的黄陂区6个贫困村的脱贫攻坚任务。

      2017年,江汉区新增就业岗位3万余个,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新增参保9万余人,共发放各类救助金8600余万元,惠及14万人次。落实保障性住房9336套。全面完成D级危房排危治理。更新维护老旧电梯54台。清洗、更换水箱490个。推进老旧社区二次供水改造,解决776户居民饮水难问题,开展养老机构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创建19个老年宜居社区。发放高龄津贴2200万元。安装便老扶手、休闲椅3000套。

      2021年,江汉区动态管理调整低保对象1277户,清退不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555户;核对申请社会牧助、保障性住房、助学等对象家庭信息5万人次,核对率为100%。组织召开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工作方案审议会议,开展2021年保障对象年审核查工作,实现第三方核查全覆盖,完成核查6208户,年度核对率100%。

      按照武汉市统一要求,将低保金从830元提高至870元。有在册低保对象4620户6287人、低收入家庭238户442人、孤儿7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2人、特困供养对象119人、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4866人。其中,年内新增低保户313户422人、低收入家庭238户、特困供养对象28人。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资金8774.18万元。

      2021年,江汉社保处完成参保登记业务38.4万人次,社保关系转移接续1.07万人次,企业年度工资申报43.1万人。办理单位新增开户1.16万个;新制社会保障卡2.5万余张,重置密码、挂失、解挂1.43万张。办理企业职工退休6143人,办理丧葬抚恤3631人,共发放退休养老金16.5万人次64.9亿元。办理13个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登记1117人,养老金发放12.89亿元。办理工伤认定1041人,审核工伤伤残待遇、现金报销医疗待遇1025人次2672.99万元。受理1908个单位4106人失业保险申报,支付9487.11万元。审核技能补贴申报2911人次,发放240.55万元。办理失业补助金申领63.23万人次,发放7.18亿元。

      基础设施

      2018年,江汉区汉正街片区紫竹巷、航空小路片等项目实现供地351.8亩,启动楚宝里国际商业文创片控规升级城市设计,高标准完成汉口文体中心升级改造,启动新华路、解放大道、黄孝河综合管廊、雪松路综合改造工程。新建微循环道路10条,新增道路里程6.9公里,维修破损道路12万平方米,新增停车泊位1.2万个。

      拆除楼顶广告796处、违规LED屏1008块,拆除违法建设18万平方米,整治工地围档5.5万平方米,美化建筑立面295万平方米,取缔规范早夜市49处,拆除主干道亭棚72个,建成万松横路站等垃圾收集屋5个,新、改建公厕15座,实施公厕服务市场化试点29座,在4.3万户居民、122个机关事业单位中开展垃圾分类试点。

      2017年,江汉区整体推进以南部地区为重点的综合改造,健全“1+N”多方联动房屋征收工作机制。启动旧城改造项目14个,整理土地860亩,征收房屋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完成城中村改造14.8万平方米。实现项目地块出让,完成供地217亩。实施汉正街排水主干管建设等项目16个,新建排水管道9.08公里,疏捞排水管涵500余公里,北部地区建成污水管网60余公里,建成微循环道路12条。复合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新增停车泊位2200个。

      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完善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创新督查机制。创建“省级示范路”、“市级示范路”4条,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位列全市中心城区前列,PM2.5和PM10年均值分别同比下降7.27%、6.45%。

      旅游

      武汉市博物馆

      武汉博物馆武汉博物馆

      武汉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区青年路373号,西距汉口火车站300米。2001年10月1日 正式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17834平方米,陈列面积6000平方米,库房面积4000平方米。

      武汉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学术科研、宣传教育、文化交流以及休闲娱乐诸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截至2016年,武汉博物馆共有藏品10万余件,涉及陶瓷、青铜器、书画、玉器、竹木牙雕、珐琅器、印章等众多种类。

      武汉博物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江汉关博物馆

      江汉关博物馆江汉关博物馆

      江汉关是江城百年发展的地标。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汉口等通商口岸。1862年1月1日,江汉关设立,江汉关最初设在汉口天津路一带的江边,后迁址至沿江大道江汉路口。

      1924年1月21日,江汉关大楼落成,高45.85米,成为当时三镇最高建筑物。江汉关大楼地位显赫、结构精美、影响深远。2010年武汉决定依托江汉关建设博物馆。2012年,武汉海关从大楼内迁走。经改造后的江汉关现成为展示海关场景和“江汉朝宗——武汉城市现代化的历程”的主题陈列馆。江汉关馆藏文物3000多件,钟楼建于大楼顶部,高约23.1米,四面钟楼逐级收拢,是典型的英国古典建筑风格。钟楼除放置大钟,还兼具灯塔、观测瞭望之用。

      国民政府第六战区受降堂旧址

      国民政府第六战区受降堂旧址国民政府第六战区受降堂旧址

      国民政府第六战区受降堂旧址在汉口中山公园内西北角,东临人民会场,西依人工湖,东南20米处有张公亭,是1座平顶厅堂式建筑,长34米,宽12米,面积约400平方米,现为公园餐厅。

      1945年8月1 4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军队进占汉口后,9月18日将粉刷一新的张公亭改名为“受降堂”,大厅正中挂孙中山遗嘱,两旁悬挂中、苏、英、美等反法西斯国家的国旗,门前上方横匾上镶“受降堂”金字。国民政府第六战区司令官孙蔚如在此接受日本第六方面军指挥官冈部直三的投降书。

      汉口江滩公园

      汉口江滩公园上起武汉客运港,下至丹水池后湖船厂,全长7公里,分三期进行规划建设。第一期工程从武汉客运港至粤汉码头长1.04公里,绿地面积14万平方米,以大面积绿化和滨江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为主,展示城市景观。

      第二期工程(武汉长江二桥至三阳路段)于2003年9月28日对市民开放,形成3.4公里长的“绿化滨江长廊”。江滩公园保持了亲水、生态、休闲的特色。江滩公园内有长椅供游人休息观景,清晨是喜欢锻炼的人们的好去处,伫立江边,“不尽长江滚滚来”。晚上,灿艳的灯光,习习的江风,让你留连忘返。

      特产美食

      老通城豆皮:“老通城”是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一家大型酒楼的名字,以经营著名小吃三鲜豆皮驰名,有“豆皮大王”之称。这家酒楼创办于1931年,某地原在古汉口城堡大智门外,为城乡通道,故名通城甜食店,抗日胜利后复业,改你老通城甜食店。该店仿照湖北民间的传统小吃豆皮,配合甜食应市,制法是将绿豆、大米混合磨浆,在锅里摊成薄皮,内包煮熟的糯米、肉丁等馅料,用油煎好。特级厨师高金安精益求精,以鲜肉、鲜蛋、鲜虾仁为主制作馅料,创制出三鲜豆皮,皮包金黄发亮,入口酥松嫩香,更加脍炙人口。毛泽东品尝四次,次次赞赏。

      四季美汤包:“四季美”是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江汉路口附近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意为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应,如春炸春卷,夏卖冷食,秋炒毛蟹,冬打酥饼等,1927年开业,生意兴隆;后有特级厨师钟生楚等在该店制作江苏风味武汉化的小笼汤包应市,受到顾客的好评,被誉为“汤包大王”,使该店变为主要供应小笼汤包的汤包馆。

      小桃园煨汤:“小桃园”是坐落在汉口胜利街兰陵路口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该店创始于1946年,有陶、袁两个小贩在这里搭棚设摊,经营油条、豆浆之类的小吃,后来两家合作,经营煨汤,店名“筱陶袁”,解放后谐音化为“小桃园”,是著名的“煨汤专家”。该店经营的主要品种有瓦罐鸡汤、排骨汤、蹄膀汤、八封汤、脚鱼汤、牛肉汤、鸭汤等。以瓦罐鸡汤最驰名,其原料为黄陂、孝感一带一斤半重以上的肥嫩母鸡,剁成鸡块,先人油锯爆炒,再倒入内有沸水的瓦罐内,用旺火粮熟,小火煨透,汤鲜肉烂,原汁原味,营养丰富,是老人,病人、产妇的滋补上品。

      面窝面窝

      谈炎记水饺:谈炎记水饺馆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384号,距利济路口不远。1920年由黄陂人谈志祥创办。专门经营水饺近八十年,有独到的制作水饺技艺,从选肉、配料、点味、制馅、制度到包制、熬汤、煮熟等各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如以鲜猪腿、黄牛腿肉制馅,猪蹄熬汤,配上虾米、香菇、香菜、葱花等佐料,使水饺的馅嫩、汤鲜、形美、皮薄。除了传统的鲜肉水饺,名师谈银山近年还陆续研制出冬菇水饺、厂米水饺、三鲜水饺鸡茸水饺、虾仁水饺等新的品种,适应不同食客的口味。

      面窝:面窝和热干面一样,也是武汉人爱吃的早点之一,制作简单,遍及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多为摊点经营,或由饮食店兼管,没有代表性店铺。面窝是武汉特有的,创始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9)。当时汉口汉正街集稼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制干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作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

      牛肉豆丝:豆丝是以绿豆、大米等为原料,磨碎成浆,在锅里摊成皮,切成丝。有汤豆丝、干豆丝、炒豆丝等多种吃法。老谦记经营的是炒牛肉豆丝,炒时按顾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软炒,味道各有千秋,区别只在火候。主要原料都是黄牛眉子百沟、湿豆丝、水发香菇、玉兰片等,外加调味佐料,用麻油煎炉炒熟。

      荣誉

      2011年,江汉区荣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2016年5月,江汉区被教育部确定为第六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2016年7月27日,江汉区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第三届全国首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

      2017年1月17日,江汉区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

      2017年6月16日,江汉区顺利通过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评估。

      2018年9月,江汉区荣获2018年中国百强区。

      2020年9月,江汉区入选2020中国百强区;排名第三十六。

      2022年4月,江汉区入选全国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优秀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