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月季黑斑病

玫瑰,月季黑斑病玫瑰,月季黑斑病

月季、玫瑰黑斑病是世界性病害,国内普遍发生,以为害叶片为主,其次是叶柄、叶梢、幼嫩枝和花梗。在南方和北方等地均发病较重,该病使叶片发黄早落,夏季四五月和夏末八九月病害严重时,叶片能全部落完,使月季、玫瑰秋季开花遭到毁灭性打击,并严重削弱树势。除侵染月季、玫瑰外,此病还为害蔷薇、金樱子、刺梨、黄刺玫等。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分布与危害 3 症状 4 病原 5 发生规律 6 发病特点 7 发病条件 8 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玫瑰、月季黑斑病

      主要危害作物:玫瑰、月季

      病原分类地位:子囊菌亚门真菌

      主要为害部位:叶片、叶柄和茎及花梗、花菩

      分布与危害

      玫瑰Rosa rugosa Thunb.和月季Rosa chinensis Jacg.均属蔷薇科植物。其中玫瑰以花入药,具理气、活血功能,在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河北、湖北、四川均有栽培。而月季以花蕾或初开的花入药,具活血调经、散毒消肿功能,分布在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

      黑斑病是玫瑰和月季上的重要病害,也是常见病害之一,危害严重。

      症状

      玫瑰、月季黑斑病玫瑰、月季黑斑病" data-id="4012281" data-position="1" data-total="5

      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及花梗、花菩。叶片染病叶面现黑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大小3~2mm,边缘具分枝状菌丝束呈放射状向外扩展,后期病斑连结成不规则形大斑。幼茎和叶柄染病病斑多为长椭圆形,紫红色,周围组织略皱曲。花梗、花尊染病病斑小且不明显。病情严重时造成大量落叶,剩下秃枝和枯梢,严重影响质量和产量。

      病原

      Dip1ocarpon rosae Wolf.称蔷薇双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态为Marssonina rosae称蔷蔽盘二孢,异名 Actinonema rosae (Lib.)Fr.称蔷蔽放线孢。均属半知菌亚 门真菌。子囊盘生在寄主角质层下,暗褐色圆形,直径100~250μm。子囊圆筒形,有短柄,大小70~80×15(μm)。侧丝线形,具隔膜,顶端膨大。子囊孢子矩圆形或椭圆形,胞,大小不等,分隔处缢缩,无色,大小20~25μm。分生孢子盘也生在角质层下,多与菌丝相连,分生孢子梗短,不明显,无色;分生孢子长卵形至椭圆形,双胞无色,大小不一,分隔处略缢缩,多数一端细胞较狭小,直或稍弯,为害月季、玫瑰、蔷薇等。该菌致病力差异明显,世界上有3个小种。我国南方的病菌致病力较北方的强。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芽鳞、叶痕、枯枝及落叶上越冬,翌春雨后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叶面上有水滴,温度适宜,分生孢子经6~10小时即可发芽侵入,经3~6天潜育即显症。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古城风光、放声歌唱、金不换、金鱼红、洛神、金枝玉叶等品种均感病。

      发病特点

      主要由分生孢子为初侵染原。病原菌的越冬方式因栽植方法而异。露地栽培,病原菌以菌丝体在芽鳞、叶痕越冬,或以分生孢子盘在枯枝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温室栽培则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部越冬。分生孢子借助雨水或喷灌水飞溅传播,昆虫也可传播。分生孢子由表皮直接侵入,在22~30℃,以及其它适宜条件下,潜育期最短为3~4天。在叶片上只要有水滴,分生孢子短时间内就可萌发入侵,潜育期一般为7~10天,15天后产生子实体。病菌在生长季节有多次再侵染。

      发病条件

      病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3~25℃,在饱和湿度条件下,即可侵染发病。生长衰弱的月季尤其是刚移栽的植株发病重。新叶特别容易感病,不合理的浇水方法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寄主植物发病严重。特别是新移植的植株,根系受损、长势衰弱极易发病。展开6~14天的叶片最感病,老叶则较抗病。露地栽培密度大,或花盆摆放太挤,偏施氮肥,以及采用喷灌或“滋”水的方式浇水,都加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伊利莎白、黑毛层、黑旋风等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气;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适时灌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注意清除病残叶,集中烧毁,减少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