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科李属植物

梅

梅(学名:Prunus mumeSiebold & Zucc.),别名春梅,干枝梅,酸梅等,蔷薇目蔷薇科李属植物。

梅,小乔木,高4-10米;树皮浅灰色或带绿色,小枝绿色,光滑无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红色;果实近球形,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味酸;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中国各地均有栽培。梅鲜花可提取香精,花、叶、根和种仁均可入药,果实可食、盐渍或千制,或熏制成乌梅人药,有止咳止泻、生津止渴之效。梅又能抗根线虫危害,可作核果类果树的砧木。

关于梅的诗句有“溪上寒梅初满枝,夜来霜月透芳菲”“霜风小摇落,梅已到南枝”等。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物种起源 3 形态特征 4 分布范围 5 繁殖栽培 6 种类介绍 7 主要价值 8 植物文化 9 科技成果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梅

      拉丁学名:Prunus mume Siebold & Zucc.

      科:蔷薇科

      界:植物界

      属:李属

      种:梅

      分布区域:四川、云南

      域:真核域

      花期:冬春季

      生活型:小乔木、稀灌木

      果实形状:球形

      命名者:Sieb.

      国际濒危等级:无危(LC)

      目:蔷薇目

      别称:春梅、干枝梅、红梅、乌梅、酸梅

      亚科:梅亚科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亚种:3变种、500余园艺品种

      英文名:Plum Blossom

      亚纲:蔷薇亚纲

      果期:5-6月

      高:4-10米

      超目:蔷薇超目

      命名年代:1830

      物种起源

      梅

      梅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应用历史。《书经》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礼记·内则》载:“桃诸梅诸卵盐”。《诗经·周南》云:“缥有梅,其实七兮!”。在《秦风·终南》、《陈风·墓门》、曹风·鸬鸠》等诗篇中,也都提到梅。上述古书的记载说明,古时梅子是代酪作为调味品的,系祭祀、烹调和馈赠等不可或缺少的东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开始引种驯化野梅使之成为家梅--果梅。1975年,中国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商代铜鼎中发现了梅核,这说明早在3200年前,梅已用作食品。

      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姻脂梅。“。这时的梅花品种,当系既观花又结实的兼用品种,恐属江梅、官粉两型。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见约在2000年前,梅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

      隋(581-618年)、唐(618-907年)至五代(902-963年),是艺梅渐盛时期。据说,在隋唐之际,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主章安大师(561-632年)曾于寺前手植梅树。唐代名臣宋景作《梅花赋》有"独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贷语。根据诗文记载来看,隋、唐、五代时的梅花品种,主要属江梅型或官粉型。在四川,唐时始有朱砂型品种出现,当时称"红梅"。《全唐诗话》载:”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今日崇庆县(即古蜀州)朱砂型品种既多且好,显然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宋(960-1368年),是中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时期。艺梅技艺大有提高,花色品种显著增多。南宋范成大著《梅谱》(约1186年),搜集梅花品种12个,还介绍了繁殖栽培方法等,这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艺梅专著。书中除介绍江梅型、官粉型、朱砂型外,还介绍了前所未有的"玉碟型"(即"重叶梅")、"绿萼型"、"单杏型"。属杏梅系杏梅类)、黄香型(即百叶湘梅,属黄香梅类)和旱梅型(花期特早,中国国内已不多见),等等。此外,周叙《洛阳花木记》(1082年),记载了朱砂型(红梅)等品种。而张磁的(功甫)《梅品》(1185年)与宋伯仁《榜花喜神谱》(1239年)等,则为有关梅花欣赏与诗、画的专著。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画梅成癖的王冕,在九旦山植梅千株。其《墨梅》画、诗,皆远近闻名。赵孟兆、杨维桢、谢宗可、僧明本等,俱有名诗咏梅。现昆明温泉对岸的曹溪寺内有一株700多年前生的元梅,老态龙钟,虹曲万状,仍年年开花、结实。

      梅

      明代梅花的栽培技术有了较大提高,新品种大量出现,种植梅花在当时社会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梅花的栽培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高度。明、清时;艺梅规模与水平续有进展,品种也不断增多。明王象晋的《群芳谱》(1621年),记载梅花品种达19个之多,并分成白梅、红梅、异品3大类。刘世儒的《梅诸》,汪怠孝的《梅史》,皆记梅花,资料甚丰。

      清陈昊子的〈花镇》(1688年),记有梅花品种21个,而其中的‘台阁’梅、‘照水’梅,均为前所未有的新品种。当时苏州、南京、杭州、成都等地,以植梅成林而闻名。龚自珍(1792-1841年)的《病梅馆记〉云:“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重修成都县志》(1873年)记载旱梅、白梅、官春梅、照水梅、朱砂梅、绿萼梅等甚详。当时,咏梅的书、文、画,争相出世,"扬州八怪"中咏梅、画梅的名家,如金农、李方膺,为世人知晓。

      辛亥革命以后,梅花栽培进入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时代。梅花品种由各地分散种植到集中入圃,由地方和个体栽培到国家政府投入进行科学研究和规模化发展。192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后,当时的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决定在孙陵岗建中山陵纪念性花木区,在梅花山栽培了大片梅花。以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俊愉等为代表的中国学者,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建立了中国梅花统一分类新体系,出版了《中国梅花品种图志》、《中国梅》等鸿篇巨著,为梅花研究栽培、普及提供了科学参照。

      形态特征

      梅

      梅是小乔木,稀灌木,高4-10米;树皮浅灰色或带绿色,平滑;小枝绿色,光滑无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4-8厘米,宽2.5-5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叶边常具小锐锯齿,灰绿色,幼嫩时两面被短柔毛,成长时逐渐脱落,或仅下面脉腋间具短柔毛;叶柄长1-2厘米,幼时具毛,老时脱落,常有腺体。

      花单生或有时2朵同生于1芽内,直径2-2.5厘米,香味浓,先于叶开放;花梗短,长约1-3毫米,常无毛;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的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萼筒宽钟形,无毛或有时被短柔毛;萼片卵形或近圆形,先端圆钝;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红色;雄蕊短或稍长于花瓣;子房密被柔毛,花柱短或稍长于雄蕊。

      果实近球形,直径2-3厘米,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与核粘贴;核椭圆形,顶端圆形而有小突尖头,基部渐狭成楔形,两侧微扁,腹棱稍钝,腹面和背棱上均有明显纵沟,表面具蜂窝状孔穴。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在华北果期延至7-8月)。2n=16,24。

      分布范围

      梅

      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但以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江苏北部和河南南部也有少数品种,某些品种已在华北引种成功。日本和朝鲜也有。

      繁殖栽培

      梅

      嫁接

      繁殖嫁接是中国繁殖梅花常用的一种方法,嫁接苗生长发育快,开花早,能保持原种的优良特性。嫁接砧木可选用桃、山桃、杏、山杏及梅的实生苗,其中桃、山桃的种子最易得到,嫁接易成活,接后生长快捷,开花繁多,因而生产上较多应用,但接后易发生病虫害,使得寿命缩短,不如杏、山杏、梅为砧木好,因而提倡用三者的种子培育1-2年实生苗,再作为砧木用于嫁接。

      嫁接方法因地区和不同栽培目的而有差异,如北京天旱风大,多在处暑白露期间进行方块芽接,上海等江南地区多在3-4月份早春发芽前进行腹接、切接,或在秋分前后进行腹接,而苏州、扬州则于2-4月或6-8月常用果梅老根作砧木与梅花幼树进行靠接制作梅桩。

      芽接也是梅花常用的繁殖方法,多于7-8月进行,华北一带常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进行芽接。芽接节省接穗,方法简便,适合在砧木和接穗细小的情况下采用,成活率较高,可采用“T”字形芽接法。选1-2年生健壮枝条中上部饱满的腋芽作接穗,在腋芽的上方约0.5厘米处横切一刀,深达木质部,从腋芽左右各0.5厘米处竖斜切一刀,使接芽成上宽下窄的盾形,削面要平滑,去掉里面的木质部,剪去叶片反留叶柄。在砧木苗基部距地面5-6厘米处选一光滑的皮面,切成一个“T”字形切口,艮短大小与接穗相仿。随即把芽片插入接口,使切口密结,最后用塑料条绑扎固定,将叶柄及芽露在外面。

      嫁接后如遇干旱要适当浇水,多雨季节要开沟排水,多风天气要防止接芽枯萎或接枝处因刮风而断裂,并要随时剪除砧木上萌生的蘖芽及剪砧。

      扦插

      梅

      扦插繁殖成活率很低,若要得到较高的成活率,必须选用容易生根的品种。插条选择幼龄母树当年生健壮枝条,长10-15厘米,于早春花后或秋季落叶后进行扦插。基质选用砂壤土。扦插深度以插条的1/3-1/2为度,株行距10厘米×20厘米。插后先浇一次透水,以后浇水不必过多,床土过湿易招致插条腐烂,适当喷雾增湿有利插条生根成活。春插者越夏期间须搭荫棚,一般成活率30%-80%,宫粉、绿萼、骨里红等易生根品种常用扦插繁殖。

      压条

      梅的繁殖量不大时可使用压条法。早春2-3月选生长茁壮的l-3年生长枝,在母树旁挖一条沟,在枝条弯曲处下方将枝条刻伤或环剥(宽0.5-l厘米,深达木质部),压入沟中,然后覆土,待生根后逐渐剪离母树。亦可用高压法繁殖大苗,在梅雨季节,从母树上选取适当枝条刻伤或环剥,然后用塑料袋包混合土,两头绑紧,保持湿度,过一个月后检查是否生根,生根后可从切口下剪离移栽培养。

      播种

      播种以秋播为好,如须春播则应在秋季用砂层积种子,早春取出条播。果实6-7月变色时采收,摊放室内,使充分后熟,洗出种子晾干备用。梅花的播种实生苗由于生育速度慢,进入开花期迟,且后代种性变异大,用于繁殖砧木或选育新品种用。

      栽培技术

      梅

      栽培管理 梅花栽培分为露地栽培、切花栽培、盆栽和桩景栽培。

      露地

      依据梅花生态习性,露地栽植亦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通风向阳的高燥地,成活后一般天气不旱不必浇水。每年施肥3次,入冬时施基肥,以提高越冬防寒能力及备足明年生长所需养分,花前施速效性催花肥,新梢停止生长后施速效性花芽肥,以促进花芽分化,每次施肥都要结合浇水进行。冬季北方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防寒。地栽尤应注意修剪整形,合理地整枝修剪有利控制株型,改善树冠内部光照条件,促进幼树提早开花。修剪以疏剪为主,最好整成美观自然的开心形,截枝时以略微剪去枝梢的轻剪为宜,过重易导致徒长,影响来年开花。多于初冬修剪枯枝、病枝和徒长枝,花后对全株进行适当修剪整形。此外,平时应加强管理,注意中耕、灌水、除草、防治病虫害等。

      盆栽

      中国北方由于冬季严寒,地栽难以越冬,多作盆栽,适宜在冷温室中越冬生长。繁殖成活的梅苗,露地栽培一至数年后,可在年前上盆。盆土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盆底施足基肥。盆梅对水分比较敏感,要求也比较严格,盆土过湿轻则根系发育不良,叶黄而落,重则伤根毁树,过干则短枝少,新梢伸长慢,易落叶,花芽发育不良,因此盆梅浇水应干浇湿停、见干见湿、不干不浇、浇则浇透,雨天要避免盆土内积水。在新梢生长期应避免因浇水过多而抽枝过长,初夏花芽分化前,适当控水,以利于形成花芽和着生花蕾,夏季应正常浇水,此时水分不足易落叶和影响花芽形成,秋季落叶后减少浇水次数,保持土壤不干不湿,以利枝条充实,冬末初春适当增加浇水,便可收到花繁满枝的效果。

      盆梅因已施足底肥,且不喜大肥,当新梢长到约5厘米时,可施一次薄饼肥水,促使枝条生长健壮。花后展叶时,肥水要充足,以4-5周施一次稀薄液肥。待枝条长到20厘米时控制施肥。为促使花芽分化,夏末秋初施追肥。每次施肥后都应当浇水。

      梅

      盆栽梅花应放在通风向阳处养护,过密或环境荫蔽,使植株高而细弱,冬季多晒太阳则花芽饱满粗壮,花色艳丽,姿态美观。若控制树形,促使幼树提早开花,需适时修剪整形。梅花的花芽是在一年生的新生枝条上形成的,一般当幼苗长至25-30厘米时,剪去顶端,萌芽后留顶端3-5个枝条作主枝,当枝条长到约20厘米左右时,摘心,以利花芽饱满。次年,花后留基部2-3个芽重剪,剪时应注意剪口芽的方向,选准外向芽,内向芽。发芽后剪除交叉枝、过密枝、重叠枝。盆梅因直则无姿、正则无景、密则无态,应按“疏、欹、曲”而又不矫揉做作的原则进行修剪。

      盆栽梅花应每隔1-2年在早春花后修剪完毕进行换盆、换土。如使盆栽梅花春节开花,在冬季落叶后放入室外自然休眠,元旦以后移入温室向阳处,室温保持8-12℃,每天向枝端洒水,并保持盆土湿润,使花蕾现色后,增温到1 5-20℃,则春节即可开花。如使“五一”开花,整个冬季需放在稍高于0℃的冷室内不见直射光,盆土保持相对干旱,直到4月上旬再逐步移到室外。

      切花

      栽培以生产切花为目的者,多在露地成片栽植,株行距要小(3×3米),主干留低(约30厘米),并适当重剪,多施肥,以促进生长大量枝条,使树体成灌木状,每年都要对当年生枝条短剪,供插瓶及其他装饰用。落叶后要施足肥料,以恢复树势,来年花谢后施肥以磷肥为主。适合切花栽培的品种主要为宫粉型,玉碟形、绿萼型为次。

      桩景

      可以露地栽培,也可以盆栽,生长比较脆弱,水分管理要适当,切忌过湿,以免渍水烂根,导致桩头枯萎死亡,常给叶面和干枝洒水,对衰老桩景有养叶护根的作用。桩景栽培梅花需要进行重剪,使形成矮小树体,细枝可用棕丝蟠扎,粗枝需刀刻、斧劈、火烤弯曲造型。用老果梅作砧木嫁接,可适当多靠接几枝,然后进行造型,经过数年艺术加工和细心培养,桩景即可成功。

      病虫防治

      梅

      病害

      卷叶病:卷叶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地栽或盆栽梅花,在水分胁迫状态下,叶片两侧向正中折合内卷,整个梅株呈疲倦萎蔫状态,严重时导致叶片大量脱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夏季高温少雨、土壤干旱、空气干燥、光照过强,另一方面梅树本身为细须根,对水分的吸收和运送能力较差,再加上梅花叶质偏薄,而此时梅株对水分的蒸发又较快,总体上水分处于亏缺状态,从而导致其叶片发生卷曲,其中尤以“绿萼梅”品种发生最为严重。卷叶现象约从6月开始,雨后有所缓和,叶片可稍许平展;在风调雨顺、水分供应充足时,卷叶出现较晚,不会大量落叶,也不会影响到花芽的分化。

      防治方法:卷叶是梅花本身特别的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不良气候因素综合作用所致。为此加强管理,使其根系发育良好、树体生长健壮,从而提高其吸水和运水能力;进入高温干旱季节后,加强根部浇水、叶面喷水和环境洒水,通过增湿降温为其创造一个相对凉爽的环境;盆栽梅花,特别是浅盆梅桩,尤其是对“绿萼梅”品种,可搭棚遮阴,遮光度控制在30%-40%之间,保护其卷叶不至于因脱水过重而掉落即可。

      黄化病:黄化病,是一种在碱性土壤条件下,出现的缺铁性生理病害。淮河以北地区地栽或盆栽的梅花,由于土壤或培养土偏碱,或因长时间浇灌偏碱的用水,使梅株根系长期处于偏碱的环境中,导致营养须根坏死,从而引起叶片褪绿发黄。碱黄主要表现在新抽嫩枝的叶片上,叶片偏小,叶脉间褪绿呈黄白色,不很规则,但叶脉尚呈绿色,中下部的老叶一般不发生黄化。

      防治方法:盆栽用土或地栽园土,要将其pH值调整至6.5以下;用自来水浇花,要先放置3-5天,并在其中加入少量的硫酸亚铁颗粒;生长季节每月浇施一次矾肥水,可预防黄化病的发生;叶片出现较严重的黄化后,可用0.3%的硫酸亚铁溶液浇施根部,用0.2%的药液喷洒叶面,半月一次,浇喷兼施、双管齐下,可促成其嫩叶褪黄变绿。少量盆栽也可考虑用1%的食醋液或0.5%柠檬酸液浇施根部。

      炭疽病受害叶片最初产生褐色小斑点,后扩大成1厘米以下的圆形、椭圆形病斑,生于叶缘者多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呈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为红褐色和暗紫色,上生黑色小点,呈同心圆轮状排列。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块在染病落叶或感病嫩梢中越冬,翌春借风雨传播,5月中下旬至6月初发病严重。“朱砂型”梅花最易感染,“绿萼型”最抗病。

      防治方法:清除枯枝落叶烧毁;从4月中旬开始用50%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的退菌特、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的炭疽福美、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交替喷洒,连续3-4次。

      流胶病为枝、干主要病害。患病枝、干变褐腐烂,并伴有流胶,树势逐渐衰弱,导致抽枝少而细,花芽分化不良,严重时枝条干枯,甚至整株死亡。枯枝型流胶,一般发生在多年生枝上,多以皮孔为中心,渗出脂状胶液,初呈淡黄色、半透明、柔软,后逐渐氧化凝固成褐色晶体状,严重时病部以上枝条枯死;干腐型流胶,一般发生在主干上,初为水渍状;后变褐腐烂,腐烂部分逐渐变褐下凹,树皮开裂反卷,并伴随有流胶,严重时树势衰弱,甚至会全株枯死。3-11月均可发生,以6-9月最为严重。

      防治方法:加强水肥管理,及时排除积水;防止蛀干性害虫侵入,避免日灼和冻害;刮除病部胶状物,涂抹3-5度的波美石硫合剂或0.1%的升汞水消毒;或用70%甲基托布津、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倍液涂抹创口。

      梅

      膏药病:在枝干树皮上形成圆形、椭圆形灰褐色大病斑,状似平贴之膏药,后期出现龟裂,小枝发病的膏药形病斑呈浅灰色,并且绕小枝一圈,后期与小枝分离,呈鞘状套住小枝。此病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削弱树势,严重时树体逐渐衰弱死亡。全年均可发生,以夏季最为集中,地处潮湿、树冠郁闭的衰弱树易发病,蚧壳虫为主要传播媒介。

      防治方法:通风透光,开沟排水;消灭蚧壳虫,减少传媒;秋末落叶后至春季发叶前刮除病部烧毁,涂抹3-5度波美石硫合剂;少量盆栽,有叶期可于刮去病斑后。涂抹达克宁霜软膏。

      煤污病由于蚜虫、蚧壳虫等的刺吸危害,其排泄的分泌物 --“蜜露”,在比较阴湿的条件下,易诱发煤污病。表现为叶片、树干、枝条上被有一层乌黑的煤污层,严重影响到梅株叶片的正常光合作用,从而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不能正常孕蕾开花。

      防治方法:春季出现蚜虫危害,及时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杀;出现蚧壳虫危害,可用25%的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杀;每15天一次用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多·硫悬浮剂800倍液喷洒植株。

      根癌病由土壤根癌杆菌借苗株伤口侵入而引起,多发生于根颈部及嫁接口部位,有时也发生在主干和枝条上。受害部位长出球形、扁球形肿瘤,初为乳白色或肉色,较为柔软,后变硬木质化呈褐色,表面粗糙,凹凸不平,呈龟裂状。梅株感病后根系发育不好,地上部分生长迟缓,树势衰弱,影响到花芽分化,严重时叶片发黄脱落,甚至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从疫区购进未显症状的梅苗,栽种前要先行消毒,可用2000倍72%的农用硫酸链霉素浸泡30分钟;或用“抗根癌菌剂”Ⅰ号或Ⅲ号,加水1-2倍调匀,定植前蘸根20分钟,预防效果较好;对大植株不忍舍弃,可用利刀切除癌肿部分,再用石灰乳或甲冰碘液(甲醇50份、冰醋酸25份、碘片5份)涂抹伤口,并单独养护。

      虫害

      梅

      桃粉大蚜:即“腻虫”之一种,主要在嫩梢和幼叶上刺吸汁液。该虫以卵在梅花的枝、芽上越冬,来年3-4月梅花抽梢展叶时,孵化出的无翅若蚜危害最甚,雨水多的年份发生严重,并能诱发煤污病。

      防治方法: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液喷杀;家庭少量梅株出现蚜虫,可用苦楝叶揉汁稀释喷杀,也可用草木灰洒在有蚜虫的枝叶上,过1-2个小时后用清水冲洗枝叶即可。

      黄褐天幕毛虫以幼虫啃食嫩芽、新叶及叶片,并在枝杈处吐丝结成天幕状网,群居于白色天幕上,老熟幼虫离开天幕分散暴食,严重时可将整株叶片吃光。

      防止方法:发现幼虫群集在天幕上时,可清除网幕、烧死幼虫;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液或2.5%的功夫乳油3000倍液喷杀。

      桃红颈天牛桃红颈天牛是危害梅桩主干的主要害虫。遭其危害的梅桩基部地面上,常堆存有红褐色的虫粪。

      防治方法:5-6月在雨后晴天的中午,寻找在枝干上歇息的成虫,将其杀死,或用2.5%的功夫乳油3000倍液喷杀;在树干上发现排粪虫孔后,用毒签插入虫孔熏杀,或用药棉蘸敌敌畏堵塞虫孔;秋末冬初,进行树干涂白。

      蚧壳虫危害梅花的蚧壳虫种类较多,主要有桑白盾蚧、糠片盾蚧、梨圆盾蚧、朝鲜球坚蚧、龟蜡蚧、褐软蜡蚧等,其中尤以朝鲜球坚蚧危害最为严重。主要以若虫和雌成虫密集在枝干上汲取汁液,严重时使树势减弱,造成枝条枯死或全株死亡。它还是膏药病的主要传播虫媒。该虫严重发生时,虫株率达90%,梅株死亡数占死亡总数的85%。

      防治方法:5月上中旬卵孵化盛期,用50%的杀螟松1000倍液,或50%的马拉硫磷500倍液,或40%的乙酰甲胺磷500倍液+除虫菊脂2000倍液,进行喷洒,对若虫杀灭效果都很好;用75%的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洒,对朝鲜球坚蚧防治也有一定的效果。

      红蜘蛛即叶螨。梅花普遍受其危害,且比较严重。它以成虫、若虫在叶片背面危害,初为受害叶片正面出现黄白色失绿小点,后失绿面积扩大,叶片失去光泽,严重时一片苍白,造成提前落叶。成螨卵圆形,初脱皮时为红色,取食后变为暗红色,大小在0.5毫米左右,若螨、幼螨略小。该虫一年发生10代以上,以卵和成螨在枝干的粗皮裂缝和落叶层间越冬,5-7月干旱时最为严重。

      防治方法:用25%的倍乐霸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杀;或用20%的灭扫利乳油2500倍液喷杀,或用5%的尼索朗乳剂1500倍液喷杀。因其虫体较小,且藏匿于叶背面,喷药时一定要仔细均匀,并轮换使用不同的杀螨剂。

      袋蛾即“吊死鬼”。危害梅花、果梅的有大袋蛾、小袋蛾、茶袋蛾、白囊袋蛾等。幼虫为丝质袋囊所包裹,囊外附有较大的碎叶片或少数排列零乱的枝梗。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袋囊内越冬;4-5月化蛹,5月底羽化,6月上旬为幼虫孵化高峰,到11月复以老熟幼虫在囊内越冬。初孵幼虫在晴天中午爬出母囊,吐丝下垂,随风传播,在适宜的梅株或其他植物上吐丝缀叶成囊。幼虫藏匿于囊内,取食迁移时负囊而行,初时取食叶肉,剩下上表皮,使叶片呈透明斑点,长大后食叶成孔洞或缺刻,甚至啃食茎干表皮、嚼食果肉;高温干旱持续时间长时,危害特别严重。

      防治方法:秋冬季结合修剪,人工摘除袋囊,消灭越冬老熟幼虫;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用25%的灭幼脲3号1500倍液喷杀幼虫;在低龄幼虫盛期,用50%的马拉硫磷1000倍液喷杀幼虫;于产卵高峰期,用20亿/克的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悬浮剂1000倍液喷洒。

      刺蛾即“洋辣子”。危害梅花的刺蛾有黄刺蛾、丽绿刺蛾、绿刺蛾、扁刺蛾、扁黄刺蛾、褐边绿刺蛾等。夏季以幼虫取食叶片,严重时可将叶片啃光,仅剩下粗叶脉和叶柄,影响梅株的正常生长和孕蕾开花。幼虫体上长有较多的毒毛,对人体皮肤有严重的刺激性,一旦接触人的皮肤会产生强烈的灼痛感。

      防治方法:秋冬季人工剥去枝干上的越冬虫茧;成虫羽化期利用其具有较强的趋光性特点进行灯光诱杀;盆栽用0.3%的印楝素500倍液,或25%的灭幼脲3号2000倍液,或5%的抑太保乳剂1500倍液喷杀。

      种类介绍

      果梅

      梅

      梅的品种分果梅和花梅两大类。果梅的栽培品种,据曾勉教授在浙江的调查研究,大致分为三类,简述如下。

      1. 白梅品种群:果实黄白色,质粗,味苦,核大肉少,供制梅干用。例如大白头、太公种等。成熟期在4月上、中旬。
      2. 青梅品种群:果实青色或青黄色,味酸或稍带苦涩,品质中等,多数供制蜜饯用。例如四月梅、五月梅、白水梅等。成熟期为4月中、下旬。
      3. 花梅品种群:果实红色或紫红色,质细脆而味稍酸,品质优良,供制陈皮梅、劈梅等用。例如软条梅、紫蒂梅、大叶猪肝、胭脂梅等。成熟期在5月上、中旬至6月。

      花梅

      花梅的品种,由于长期栽培,变异较大,品种甚多,据陈俊愉教授近期研究,分为以下四类。

      一、 直脚梅类(Armeniaca mumevar.mume) 枝条直立或斜展,按花型和花色分为以下七型。

      1. 江梅型(Armeniaca mumef.simplicifloraT. Y. Chen) 花碟形,单瓣,纯白、水红、肉色或桃红等色。有29个品种,如单粉、单瓣红、杨贵妃、小玉蝶、白梅等。
      2. 宫粉型(Armeniaca mumef.alphandii(Carr.)Rehd.) 花碟形,半重瓣至重瓣,粉红色。现知75个品种,如宫粉、粉嘴子、千叶红、南京春,粉妆台阁等。
      3. 大红型(Armeniaca mumef.rubrifloraT. Y. Chen) 似宫粉型而花色大红,开花特繁,甜香甚浓。有品种15个,如红梅、大红、小红、红星、天星红等。
      4. 朱砂型(Armeniaca mumef.purpurea(Makino)T. Y. Chen) 花碟形,单瓣、半重瓣或重瓣,紫红色。已有47个品种,如白须朱砂、江南朱砂、骨里红等。
      5. 玉碟型(Armeniaca mumef.albo-plena(Bailey)Rehd.) 花碟形,重瓣,白色;花萼绛紫色。有30个品种,如玉碟、粉碟、紫蒂白等。
      6. 绿萼型(Armeniaca mumef.viridicalyx(Makino)T. Y. Chen) 花碟形,单瓣至半重瓣,白色;花萼绿色。已有13品种,如绿萼、单瓣绿萼、李花绿萼等。
      7. 洒金型(Armeniaca mumef.versicolorT. Y. Chen et H. H. Lu) 花碟形,单瓣至重瓣,在一棵树上同时开近白色、粉红色与白底红条或白底红斑点的各色花朵,较为独特。现已知有9个品种,如洒金红、晚跳枝、二乔、五宝等。

      二、照水梅类(Armeniaca mumevar.pendulaSieb.) 枝条下垂,形成独特的伞状树姿,可分为以下六型。

      1. 单粉照水型(Armeniaca mumef.simplexT. Y. Chen) 花碟形,单瓣,粉红或白色。现知有3个品种,如单粉照水、单瓣照水等。
      2. 双粉照水型(Armeniaca mumef.modestaT. Y. Chen) 花碟形,半重瓣或重瓣,粉红色。有2个品种,即绫眼和东洋红照水。
      3. 骨红照水型(Armeniaca mumef.atropurpureaT. Y. Chen) 花碟形,单瓣,深紫红色,如骨红照水。
      4. 残雪照水型(Armeniaca mumef.albifloraT. Y. Chen) 花碟形,半重瓣,白色,如残雪照水。
      5. 白碧照水型(Armeniaca mumef.viridifloraT. Y. Chen)花碟形,单瓣或半重瓣,白色;花萼绿色,如双碧照水、单碧照水。
      6. 五宝照水型(Armeniaca mume f.marmorataT. Y. Chen) 一棵树上同时开近白、粉红及白底红条纹或白底红斑点的花,如五宝照水。

      三、龙游梅类(Armeniaca mumevar.tortuosaT. Y. Chen et H. H. Lu) 枝条自然扭曲如游龙;花碟形,半重瓣,白色,如龙游梅。

      四、杏梅类(Armeniaca mumevar.bungoMakino) 枝和叶似山杏;花半重瓣,粉红色,如杏梅、洋梅、送春等品种。花期较晚,抗寒性较强,可能是杏与梅的天然杂交种。

      下级分类

      厚叶梅(变种)野梅Armeniaca mumeSieb. var.palleseens(Franch.) Yu et Lu叶片较厚,近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果实卵球形;核近球形,基部钝而成圆形。产中国四川西部至云南西部。此种为梅的野生种,生于山坡林中或溪边,海拔1700-3100米。
      长梗梅(变种)Armeniaca mumeSieb. var.cernua(Franch.) Yu et Lu叶片披针形,先端渐尖;花梗长1厘米,结果时俯垂。产中国云南西部至西北部。生于山坡路边、溪边或疏林下,海拔1900-2600米。越南北部和老挝北部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中国古代文人对梅花情有独钟,视赏梅为一件雅事。赏梅贵在“探”字,品赏梅花一般着眼于色、香、形、韵、时等方面。

      色:梅花的花色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多种颜色。“红梅”,花形极美,花香浓郁;“绿萼”,花白色,萼片绿色,重瓣雪白,香味袭人;“紫梅”,重瓣紫色,淡香;“骨里红”,色深红重瓣,凋谢时色亦不淡,树质似红木;“玉蝶”,花白略带轻红,有单重瓣之分,轻柔素雅。成片栽植上万株梅花,疏枝缀玉缤纷怒放,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绿如碧玉,形成梅海凝云,云蒸霞蔚的壮观景象。

      香:梅花香味别具神韵、清逸幽雅,被历代文人墨客称为暗香。“着意寻香不肯香,香在无寻处”让人难以捕捉却又时时沁人肺腑、催人欲醉。探梅时节,徜徉在花丛之中,微风阵阵掠过梅林,犹如浸身香海,通体蕴香。

      形:古人认为“梅以形势为第一”,即形态和姿势。形态有俯、仰、侧、卧、依、盼等,姿势分直立、曲屈、歪斜。梅花树皮漆黑而多糙纹,其枝虬曲苍劲嶙峋、风韵洒落,有一种饱经沧桑,威武不屈的阳刚之美。梅花枝条清癯、明晰、色彩和谐,或曲如游龙,或披靡而下,多变而有规律,呈现出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

      韵: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着为贵。”所以在诗人、画家的笔下,梅花的形态总离不开横、斜、疏、瘦四个字。人们观赏梅韵的标准,则以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谓之“梅韵四贵”。

      时:探梅赏梅须及时。过早,含苞未放;迟了落英缤纷。古人认为“花是将开未开好”,即以梅花含苞欲放之时为佳,故名“探梅”。梅花以“惊蛰”为候,一般以惊蛰前后10天为春梅探赏的最佳时机。 观赏梅花的情境也十分讲究。

      《梅品》由宋朝张功甫撰写于1194年,专门介绍如何欣赏梅花。据《梅品》曰有二十六宜: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苔,铜瓶、纸帐、林间吹笛,膝下横琴,石枰下棋、扫雪煎茶、美人淡妆簪戴等情况下,对梅的欣赏就更富有诗情画意。

      四贵四不贵:贵疏不贵繁,贵合不贵开,贵瘦不贵肥,贵老不贵新。梅的枝干以苍劲嶙峋为美,形若游龙,遒劲倔强的枝干,缀以数朵凌寒傲放的淡梅,兼覆一层薄雪,「古梅一树雪精神」,俨然天成一幅水墨大写意。

      经济价值

      梅

      变种和品种极多,可分花梅及果梅两类。花梅主要供观赏。果梅其果实主要作加工或药用,一般加工制成各种蜜饯和果酱;用青梅加工制成乌梅供药用,为收敛剂,能治痢疾,并有镇咳、祛痰、解热、杀虫等功效,又为提取枸橼酸的原料;花蕾能开胃散郁、生津化痰、活血解毒;根研成粉末治黄疽有效。该种植物对氟化氢污染敏感,可以用来监测大气氟化物行染。未成熟果实含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等;种子含苦杏仁苷;花含挥发油,油中含苯甲醛、苯甲酸等。

      梅花最宜植于庭院、草坪、低山丘陵,可孤植、丛植、群植。又可盆栽观赏或加以整剪做成各式桩景,或作切花瓶插供室内装饰用。

      药用价值

      梅

      花蕾(梅花):微酸、涩,平。开郁和中,化痰,解毒。用于郁闷心烦,肝胃气痛,梅核气,瘰疬疮毒。果实(乌梅):酸、涩,平。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胆道蛔虫症。

      【蒙药】哈日一桂勒斯:果实用于肺虚久咳,口干烦渴,胆道蛔虫,胆囊炎,慢性腹泻,痢疾,崩漏《蒙药》。

      【彝药】茎叶用于热毒内陷,湿重气滞,胸热胀满,久热不退,肠痈痢疾,滑胎漏胎《哀牢》。果实治肺虚久咳,口干烦渴,胆道蛔虫,胆囊炎,细菌性痢疾,慢性腹泻,月经过多,癌瘤,牛皮癣《大理资志》。

      【傣药】埋骂风:用于清暑,除烦,降火《傣医药》。埋骂风,嘛风:果实用于肺虚久咳,口干烦渴,胆道蛔虫,胆囊炎,细菌性痢疾,慢性腹泻,月经过多,癌瘤,牛皮癣;外用于疮疡久不收口,鸡眼;树皮用于牙痛,咳嗽《滇省志》。

      【水药】女凤:果实治久泄久痢《水医药》。

      【傈僳药】十九:果实治咳嗽,痢疾,尿血,便血,胆道蛔虫《怒江药》。【白药】千其千:果治疗消化不良,腹泻《滇药录》

      植物文化

      中国南京、无锡、苏州、泰州、武汉、丹江口、鄂州、淮北、梅州、南投等10个城市,已将梅花定为市花。许多专家及民众还积极推祟梅花为国花。

      观梅胜地

      鄢陵梅花鄢陵县位于豫东黄河冲积平原,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是培育南北花卉的天然试验场,尤以腊梅最负盛名。据《鄢陵县志》载,这里栽培腊梅已有千余年历史,北宋时,就成了贡品,被皇帝称之为“天下第一花”。此后,便有了“鄢陵腊梅冠天下”之美誉。
      超山梅花超山位于浙江余杭县内,风光旖旎,植梅名闻天下,素有“超山梅花天下奇”之誉。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国内外游人。超山北坡方圆数里,尽是梅林。梅开时节,雪海香涛,蔚成奇观。梅林之中,有两株古梅,一唐一宋,尤为名贵。超山赏梅以“宋梅亭”和“浮香阁”的山坡处为最佳,游人可以尽情领略“不知何处香,但见四山白”的景象。
      灵峰梅花灵峰梅灵峰位于杭州植物园东北角的青芝坞内。从前,曾与孤山、西溪并称西湖三大赏梅风景区。如今,古老的“灵峰探梅”又露出新的风姿。近几年来,经过重新布局建设,景区植梅已达6000余株,品种50多个,已成为西湖最大的赏梅胜地。
      邓尉梅花邓尉梅花江苏吴县邓尉山在苏州城西南30公里处,崇山前抱,太湖后绕,地势十分幽深。梅开时节,香雪十里,疑如积雪,故有“十里香雪”之称。邓尉山最佳赏梅处,应是半山腰的“梅花亭”,举目环顾,山上山下,弥漫数十里,浪拥雪堆,芬芳弥漫,真是“遥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顷”。日前,邓尉梅林在方圆近十里的景区内植梅数十万株,也有“邓尉梅花甲天下”之誉。
      梅园梅花梅园梅花无锡梅园,背依龙山,面向太湖,园林设计者根据地形高低,结合梅树的特点,以梅饰山,倚山植梅,梅以山而秀,山因梅而幽,别具特色。园内植梅5500多株,品种繁多,名品荟萃。园内还有天心台、香雪海、宝塔等步步登高的观赏景点,是较为典型的江南园林式赏梅景点。梅开时节,竞相吐艳,白玉如雪,红晕似杏,犹如置身于“若无香风吹,疑是白云绕”的玉泽香国之中。
      梅花山梅花梅花山梅花梅花山位于南京市钟山南,这里依山栽植有梅花1.5万余株,品种有220多个,有“梅花世界”之称。梅花山上建有“观梅轩”,登轩观梅,梅山梅花尽收眼底。梅花山以品种奇特著称,“朱砂梅”满枝绯红,“玉蝶梅”素静雅洁,“宫粉梅”著花繁茂,“龙游梅”舒展飘逸,还有“蹩脚晚秋”、“七星梅”和“半重瓣跳枝”等梅花上品。
      淀山梅花淀山梅花青浦淀山湖梅园是上海最大的赏梅胜地,占地190亩,植梅5000多株,品种达40多个,其中不少是百年以上的古梅。近年来,经园艺家悉心培植,长势越来越旺盛,每年吸引不少游人。园内四周是一组江南仿古建筑,配以奇花异卉,古树秀竹。纵观梅园,白雪红蕾,暗香浮动,呈现一派“素艳乍开株蓓蕾,暗香微度玉玲珑”的境趣。
      磨山梅花磨山梅花武汉磨山梅园位于武汉市东郊的东湖磨山,又是中国梅花研究中心,并建有自己的梅花种植基地。磨山梅园环岭临湖,环境幽静,风光别致,占地500多亩,有梅树、梅花盆景3万余株,品种200多个,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赏梅胜地。磨山梅园依地形而置,或疏或密,或迎风,或照水,井然有致,潇洒得趣。
      罗岗梅花罗岗梅花驰名中外的羊城八景之一的罗岗香雪,位于广州市区30多公里外的东郊。这里四面环山迭翠,中央谷地横亘十余公里,遍植青梅荔枝。每年小寒前后,梅花盛开,百枝凝雪,千树妍唱,争奇斗艳,香浮数里。景区内还有“罗峰寺”、“罗岗湖”、“玉岩书院”等名胜古迹及“玉玺远眺”、“玉屏石胜境”。
      梅岭梅花梅岭梅花韶关梅岭位于广东和江西的交界处,此处有梅花1000多亩。每逢2月上旬,正是满山梅花凌霜傲放之时,可赏梅之千般风姿,可品梅之万种情韵,那树树红梅撩拨得古今多少文人骚客心海涨潮,留下几多诸如“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红梅”(苏轼《题岭上红梅》)的名诗佳句传诵至今。

      咏梅画梅

      梅,「独天下而春」,作为传春报喜、吉庆的象征,从古至今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吉祥之物。「梅具四德,初生为元,是开始之本;开花为亨,意味着通达顺利;结子为利,象征祥和有益;成熟为贞,代表坚定贞洁。」此为梅之「元亨利贞」四德。梅开五瓣,象征五福,即快乐、幸福、长寿、顺利与和平。

      早期,人们对梅花的认识主要局限在梅子的实用性上。如殷商文献《书经·说命》中有“若做和羹,尔惟盐梅”。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出现了“山有嘉卉,候栗候梅”的描述,人们称梅为“嘉卉”已反映出对梅花的欣赏态度。晋代的清商曲辞《梅花落》中,开始描述“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感叹春光易逝。进入南北朝后,曾出现寿阳公主“梅花妆”的故事和陆凯折梅赠友人报春传情的咏梅名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天所有,聊寄一枝春”。唐以前,咏梅诗数量不是很多,但可见人们已从物质的实用性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感受了。唐五代时期,由于当时的自然气候和社会的安定民生发展,梅花的栽培技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种梅咏梅活动逐渐升温,上至帝王、名臣,下至布衣百姓咏梅作品大量涌现。如唐王李世民的“送寒余雪尽,迎岁早梅新”咏梅绝句,以及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一大批咏梅诗人,以不同的心态和审美观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咏梅佳句。

      宋、元时代,梅花文化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文化上,梅诗、梅文、梅书、梅画纷纷问世,其作品之多为历朝历代之最,梅花也于此时确立了百花独尊、群芳之首的地位。宋代梅诗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别出"梅花"为一类。梅词也多佳作。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其梅花诗词甚多,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的诗句,更是传神佳句。余如北宋的苏试、秦观、王安石等,南宋的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诗词传世。由于文人墨客、士大夫阶层的闲情雅趣促进了私家园林的兴起,各地纷建梅园,遍植梅树、梅溪、梅湖、梅台、梅亭等赏梅景观的引导效应,使喜梅、植梅、赏梅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梅画作品日渐丰富,涌现出一批擅画梅花的大家,如高僧华光寺长老仲仁、赵佶、杨无咎、马远、赵孟坚等。《全宋诗》中,梅花题材的文学作品有4700多首,《全宋词》中咏梅词1120多首。

      明清两代是梅花文化的发展期,明代咏梅之风有增无减,杨慎、焦宏、高启、唐寅诸名家,俱有梅花诗;徐渭、姚涞、刘基等,则均有梅花文赋。另一方面,书、文、诗、画等文化层面也有新的发展和提升。如在咏梅诗创作上,明清两代也是人才辈出,徐渭、高启、方孝孺、李方膺等一批诗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无论在诗的意境、内涵或是审美观念上都有独到的创新成就。在绘画创作上“扬州八怪”等,尤以金农、李方膺为代表建树起座座咏梅画梅的高峰。

      梅花(张大千)

      辛亥革命以后,创作的咏梅诗词和绘画作品,是空前的,数量上已无法统计。特别是毛泽东、董必武、叶剑英、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以伟大的革命情怀和气概,写下了不朽的咏梅诗篇,成为梅花文化中的新气象、新亮点。从近现代的梅画作品看,一大批名家高手涉足梅花题材,他们注重在继承传统中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他们更注重从审美的角度进行理性思考,使作品更具学术性、观赏性;他们更注重表现梅花的精神品格和时代精神,用作品来感染人、打动人;他们更注重以自然、自由的心态,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创作出适应多元化审美需求的梅花作品。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有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董寿平、关山月、于希宁等。他们运用个人的学识修养和对梅花精神的独特感悟,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不同风格面貌的梅花作品。这个时期的梅花作品,有的突出了诗、书、画、印相统一的整体美感;有的更加强调中国画水墨精神,以大写意的笔法表现梅花的神韵;还有的善于借鉴西画中交点透视、光影效果以增强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精神。正是凭着这种创新意识,使梅画艺术园地更加灿烂夺目。

      科技成果

      2022年6月26日,中国林学会发布了“十三五”期间林草科技十大进展。其中,林木全基因组与功能基因解析取得重要突破。绘制梅花等10余种木本植物高质量基因组图谱,揭示了林木适应性进化与遗传结构变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