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平寺
三平寺
三平寺,位于平和县文峰镇三平山,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由义中禅师在唐会昌五年(845年)创建,是福建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僧人杨义中在漳州紫山(唐名三平山)创建“三平真院”,三平寺历代重修,复建于唐咸通七年(866);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祖殿;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修塔殿;民国26年重修寺院,内有大雄宝殿、祖殿、斋堂僧房等建筑,寺周围有龟蛇峰、虎爬泉、龙瑞瀑布等八大胜景。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历史沿革
3 建筑特征
4 主要景点
5 历史文化
6 保护研究
7 旅游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三平寺
省份:福建省
景区类型:历史文化
门票价格:20元
风景:山川绮丽多姿、风景如诗似画
所属国家:中国
地理位置:漳州市平和县文峰镇三坪村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全天
作用:沟通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
历史沿革
义中大师,在闽南一带和海外乡亲中称为“三平祖师公”,祖籍陕西咸阳高陵县人。由于父亲到福建做官,义中于唐德宗李适兴元六年正月初六日,诞生在福唐县,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属的福清县。
义中聪明过人,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过目可记诗文。
父亲是个大师,求医寻教者络绎不绝。后因唐武宗李炎废佛汰僧,义中大师依依不舍地告别紫芝山,率领众僧尼,艰难地徒步,跋山涉水,好不容易来到平和境内的九层岩避居。
只见这里青山绿水,风景秀丽迷人,是个造寺传教的好地方,他和众僧尼历尽千辛万苦,在这里兴建三平寺院。
简介
三平寺
现存寺院系清末重修,依山而筑,由低而高,有山门、大雄宝殿、祖殿、斋堂僧房、塔殿等建筑,结构严谨独特。杨义中是三平寺开山始祖,尊称三平祖师。他热心为民治病,深得村民爱戴,唐宜宗赐号“广济大师”。圆寂后人们在寺后修建祖殿、塔殿,塑像供奉,至今香火鼎盛。建筑特征
三平寺
三平古寺主体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群分为两组:山门、钟鼓楼、僧房、大雄宝殿等组成前组,祖殿、斋堂、塔殿等组成后组,殿宇建筑,别具一格。今重修的山门额上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平寺”金字横匾,在七彩的阳光映照下,灿烂夺目;山门屋脊上,有两只以彩瓷雕塑的青龙,对着一幢小宝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有腾跃晴空之势。
香客进入山门,步入天井。天井两侧是莲花池,香客沿着中间的石板路直进,登上台阶,便是整修一新、溢彩流金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宽三间,比山门的地势高一米多,两廊对峙,右廊壁上镶嵌着清乾隆年间宰相蔡新等纂刻的重修三平寺碑记。
香客二进“祖殿”,即“广济大师义中”的殿舍。殿舍前面有一条长廊,香客须从边门步入长廊,方能抵达殿堂。殿堂面宽三间,堂中端坐着义中大师像,是清代用樟木雕成的,高一米多。雕像关节能活动,只要有人为之支撑,即可站立,别具一格。
三平寺的最高处,也就是最后一进称之为“塔殿”,经精心整修,焕然一新。塔殿基座高二米,正方形;重檐,面宽三间,两侧有台阶,香客欣然登上台阶,从边门进入殿堂。殿堂正中极为光滑的水磨石笼里,有一尊三平祖师义中大师的趺坐像,塑像造型优美,头戴僧帽,身披袈裟,面容慈祥可近可亲。这里香火最盛,常常被挤得里三层外三层,人头攒动,水泄不进。
三平寺
这塔殿的正中,有一个圆伞形的顶盖,构造极为雅观别致,碑文称之为“宝盖”,正好罩在广济大师的头上。据传,义中大师九十二岁时,是坐着告辞人世间的。他仙逝后的遗骨现在还埋在他的座下水磨石笼里,故这里香客云集,是三平寺最为热闹的地方。殿壁两侧镶有七方碑碣,都是明、清重修殿宇的碑记。千年古刹三平寺,山川绮丽多姿,风景如诗似画,是闻名遐迩之旅游胜地。寺外原有的八大胜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废外,现还存有龟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氐洞、虎林、龙瑞瀑布。
三平古寺后山上,绿树终年青翠,极为荫凉。山上还有一处久负盛名的“虎跑泉”。泉水甚为清冽、甘醇,没有丝毫的污染,香客到此,畅饮一杯泉水,从口冰到心窝里,顿觉满身爽快,暑气全消。这四季流不尽的泉水,胜似眼下商店出售的矿泉水。
古时候,这里设有饮茶室,观鱼台。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蔡新告老还乡。每当盛暑时节,他总要从漳浦老家来到三平山避暑烹茶。
距二平寺院东南一里外,有个“毛氏洞”遗址。岩石上刻有李培题写的“毛氏洞”三个大字。这洞里是毛人生活过的地方,石头上还有一支石烛,流传着一则神奇的故事,给这个洞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不仅吸引众多的游人,也吸引着海内外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在三平寺前的二里外,有一条瀑布,游客临近瀑布,即可听到水声如雷,产生气势磅礴之感。到了瀑布底下,抬头仰望,只见碧绿的山泉从几十公尺的悬崖上飞泻而下,迸发出无数水珠,水珠如离弦之箭,万翎齐发,源源不断,落下白翎又像反射空中,白花花似龙须飘拂;水珠在艳阳的映照下,深潭上则幻出一道迷人的彩虹,蔚为壮观。
主要景点
三平寺
三平风景区地处福建省漳州市西南之平和县文峰镇境内,面积21.8平方公里,群山环抱,茂林修竹,悬泉飞瀑,四季如春,是闽南粤东极具魅力的宗教朝圣、旅游度假胜地。三平风景区以“闽南佛国明珠”三平寺为主体,由古代八景和现代十二景所组成:古代八景:龙瑞瀑布、毛氏洞、和尚潭、龟峰、虎林、虎爬泉、侍郎亭和仙人亭。现代十二景:广济园、百果村、侍者公馆、龟蛇溪、九龙壁、佛碑,竹溪流筏,听瀑轩,镇妖地狱,幽谷兰圃,仰圣山庄和红军纪念馆。从而形成错落有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自然、人文景观群体。
闽南千年古刹三平寺在漳州市平和县文峰镇三平村,东临龙海市程溪镇,南临漳浦县南浦镇,处于平和、龙海、漳浦三县接壤处的三平山九层岩下,距漳州市区47公里,距平和县城30公里。
三平寺始建于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为晚唐高僧杨义中所建。据传,唐武宗实行灭佛汰僧政策,佛教遭受严重打击,原驻锡于漳州半云峰下“三平真院”的义中禅师,为逃避劫难,率其门下僧众顺溪而下,历“三险三平”到三平山九层岩下,创建三平寺。
三平寺座北朝南,北靠狮子峰,南坐笔架山,百丈?T、东接大柏山、西邻九层岩。三平寺初建时是“抬提”小寺。历经千余年,屡毁屡兴,自唐以后至明清,见于碑碣,史志记载的有修碑4次,修寺11次,修路1次,修桥1次,置田8次。1980年成立了三平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以来,对三平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和作全面保护,三平寺进行了全面重修,规模空前,达以前所未有的鼎盛。
如今的三平寺,已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有32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到此朝圣旅游,年游客量逾90万人次。风景区经上海园林设计院规划,已投资超亿元建成广济园、仰圣山庄等景点和旅游配套设施。三平风景区拟进一步规划建设龙瑞瀑布、曹岩寺、毛氏洞等新景点。
历史文化
三平寺
祖国传统礼仪的佳节——除夕,是中华民族大团圆的喜庆日子。这一天晚上,从海外,或是南来北归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同吃团圆饭,共饮团圆酒,以欢庆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可是,在闽南一带和旅居东南亚,以及港、澳、台的亲人中,却有不少人云集在我国著名的佛教旅游胜地三平寺过年。三平寺,是闽南著名的千年古刹,地处福建省漳州市属的平和县文峰乡境内,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市近五十公里。这里群山环抱,林海绵绵;竹涛滚滚,山清水秀,风景绮丽多姿,是人们游览、避暑的好去处,每年接待外国朋友、外籍华人、华侨、港台同胞和祖国内地的游客五六十万人。除夕之夜,三平寺更是被挤得水泄不通,他们中有善男信女,连古稀之年的老人也到此过除夕。香火颇盛,热闹非凡,别有一番景致。
义中大师,在闽南一带和海外乡亲中称为“三平祖师公”,祖籍陕西咸阳高陵县人。由于父亲到福建做官,义中于唐德宗李适兴元六年正月初六日,诞生在福唐县,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属的福清县。义中聪明过人,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过目可记诗文。父亲是个大师,求医寻教者络绎不绝。后因唐武宗李炎废佛汰僧,义中大师依依下舍地告别紫芝山,率领众僧尼,艰难地徒步,爬山涉水,好不容易来到平和境内的九层岩避居。只见这里青山绿水,风景秀丽迷人,是个造寺传教的好地方,他和众僧尼历尽千辛万苦,在这里兴建三平寺院。
义中大师看到这里的山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极为贫困落后,缺医少药,许多山民贫病交加,被迫背井离乡,往外逃荒,造成这儿的山园荒芜。他来到山民中,向老百姓问寒问暖,尽心尽力为山民医治疾病,并将自己强身拿手的“太祖拳”和“少祖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山民,籍以健身防病,博得居家百姓的欢迎和赞赏。
三平山来了义中大师,竭诚为山民送医送药,医治疾病的佳音,象一阵阵温馨的春风,吹拂到山里外。外逃的山民欣闻这消息,奔走相告,都陆陆续续回到山里来。义中大师便向他们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改变刀耕火种的落后面貌,他还积极引导山民开垦荒山,建造田园,兴建水利,筑起村舍,男耕女织,使深山里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山民安居乐业,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与义中大师及众僧尼更加和睦相处。
唐宣宗复兴佛教时,皇帝敕封义中为“广济大师”。义中大师在三平山内外更加认真传教,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唐咸通十三年农历十一月初六日,义中大师在三平寺仙逝,享年九十二岁。由于他一生为居家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后人尊称他为“三平祖师公”。一千多年来,这里香火颇盛,人们一直杷他当作慈善的神来敬奉。连旅居海外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也不忘义中的功德,争相结伴来这里朝拜,并捐赠款项,修葺殿宇。
创建距今一千一百多年的我国著名古刹三平寺,历尽沧桑,屡毁屡建,今天展现在香客面前的三平寺规模,是清代重建的。近十年来,由当地政府和海内外热心者投资,千年古寺已修葺一新,显得更加金碧辉煌。
这座千年古刹俗称“三殿半”。殿宇倚山而建,座北朝南,前低后高,群山环抱,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盛暑时节,南风跃过林海竹涛,轻轻地吹来,令人顿觉凉快。
三平古寺总建筑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建筑群分为两组:山门、钟鼓楼、僧房、大雄宝殿等组成前组,祖殿、斋堂、塔殿等组成后组,殿宇建筑,别具一格。
三平寺
今重修的山门额上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平寺”金字横匾,在七彩的阳光映照下,灿烂夺目;山门屋脊上,有两只以彩瓷雕塑的青龙,对着一幢小宝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有腾跃晴空之势。香客进入山门,步入天井。天井两侧是莲花池,香客沿着中间的石板路直进,登上台阶,便是整修一新、溢彩流金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宽三间,比山门的地势高一米多,两廊对峙,右廊壁上镶嵌着清乾隆年间宰相蔡新等纂刻的重修三平寺碑记。
香客二进“祖殿”,即“广济大师义中”的殿舍。殿舍前面有一条长廊,香客须从边门步入长廊,方能抵达殿堂。殿堂面宽三间,堂中端坐着义中大师像,是清代用樟木雕成的,高一米多。雕像关节能活动,只要有人为之支撑,即可站立,别具一格。
三平寺的最高处,也就是最后一进称之为“塔殿”,经精心整修,焕然一新。塔殿基座高二米,正方形;重檐,面宽三间,两侧有台阶,香客欣然登上台阶,从边门进人殿堂。殿堂正中极为光滑的水磨石笼里,有一尊三平祖师义中大师的跌坐像,塑像造型优美,头戴僧帽,身披袈裟,面容慈祥可近可亲。这里香火最盛,常常被挤得里三层外三层,人头攒动,水泄不进。
这塔殿的正中,有一个圆伞形的顶盖,构造极为雅观别致,碑文称之为“宝盖”,正好罩在广济大师的头上。据传,义中大师九十二岁时,是坐着告辞人世间的。他仙逝后的遗骨现在还埋在他的座下水磨石笼里,故这里香客云集,是三平寺最为热闹的地方。殿壁两侧镶有七方碑碣,都是明、清重修殿宇的碑记。
千年古刹三平寺,山川绮丽多姿,风景如诗似画,是闻名遐迩之旅游胜地。寺外原有的八大胜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废外,现还存有龟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氐洞、虎林、龙瑞瀑布。
三平古寺后山上,绿树终年青翠,极为荫凉。山上还有一处久负盛名的“虎跑泉”。泉水甚为清冽、甘醇,没有丝毫的污染,香客到此,畅饮一杯泉水,从口冰到心窝里,顿觉满身爽快,暑气全消。这四季流不尽的泉水,胜似眼下商店出售的矿泉水。
古时候,这里设有饮茶室,观鱼台。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蔡新告老还乡。每当盛暑时节,他总要从漳浦老家来到三平山避暑烹茶。
距二平寺院东南一里外,有个“毛氏洞”遗址。岩石上刻有李培题写的“毛氏洞”三个大字。这洞里是毛人生活过的地方,石头上还有一支石烛,流传着一则神奇的故事,给这个洞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不仅吸引众多的游人,也吸引着海内外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在三平寺前的二里外,有一条瀑布,游客临近瀑布,即可听到水声如雷,产生气势磅礴之感。到了瀑布底下,抬头仰望,只见碧绿的山泉从几十公尺的悬崖上飞泻而下,迸发出无数水珠,水珠如离弦之箭,万翎齐发,源源不断,落下白翎又像反射空中,白花花似龙须飘拂;水珠在艳阳的映照下,深潭上则幻出一道迷人的彩虹,蔚为壮观。
三平寺历史悠久,蜚声海外,长期以来吸引了海外广大的僧众和香客。1979年以来,国际友人和各地的佛门弟子、宗教团体,不远万里,前来朝拜,盛况空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宗教信仰虔诚,年年来朝拜,岁岁来访问。他们目睹大陆寺院在迅速修复,宗教活动开展正常,十分高兴。纷纷捐资,表示愿为修建工程作奉献。三平寺就像一座通向海外的桥梁,为沟通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断地作出贡献。
义中大师
义中大师
义中大师,在闽南一带和海外乡亲中称为“三平祖师公”,祖籍陕西咸阳高陵县人。由于父亲到福建做官,义中于唐德宗李适兴元六年正月初六日,诞生在福唐县,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属的福清县。义中聪明过人,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过目可记诗文。父亲是个大师,求医寻教者络绎不绝。后因唐武宗李炎废佛汰僧,义中大师依依不舍地告别紫芝山,率领众僧尼,艰难地徒步,跋山涉水,好不容易来到平和境内的九层岩避居。只见这里青山绿水,风景秀丽迷人,是个造寺传教的好地方,他和众僧尼历尽千辛万苦,在这里兴建三平寺院。义中大师看到这里的山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极为贫困落后,缺医少药,许多山民贫病交加,被迫背井离乡,往外逃荒,造成这儿的山园荒芜。他来到山民中,向老百姓问寒问暖,尽心尽力为山民医治疾病,并将自己强身拿手的“太祖拳”和“少祖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山民,籍以健身防病,博得居家百姓的欢迎和赞赏。
三平山来了义中大师,竭诚为山民送医送药,医治疾病的佳音,象一阵阵温馨的春风,吹拂到山里外。外逃的山民欣闻这消息,奔走相告,都陆陆续续回到山里来。义中大师便向他们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改变刀耕火种的落后面貌,他还积极引导山民开垦荒山,建造田园,兴建水利,筑起村舍,男耕女织,使深山里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山民安居乐业,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与义中大师及众僧尼更加和睦相处。
唐宣宗复兴佛教时,皇帝敕封义中为“广济大师”。义中大师在三平山内外更加认真传教,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唐咸通十三年农历十一月初六日,义中大师在三平寺仙逝,享年九十二岁。由于他一生为居家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后人尊称他为“三平祖师公”。
一千多年来,这里香火颇盛,人们一直杷他当作慈善的神来敬奉。特别是1979年以来,国际友人和各地的佛门弟子、宗教团体,不远万里,前来朝拜,盛况空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宗教信仰虔诚,年年来朝拜,岁岁来访问。他们目睹大陆寺院在迅速修复,宗教活动开展正常,十分高兴,纷纷捐资。三平寺就像一座通向海外的桥梁,为沟通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断地作出贡献。
三平祖师传奇
三平祖师
福建省平和县文锋镇的深山中,有座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刹--三平寺。古刹几经兴废,至今仍不分昼夜,车来人往,游人香客纷至沓来。这里群山环抱,清溪淙淙,茂林修竹,悬泉飞瀑。三平寺的唐代高僧义中禅师创建,寺院建筑风格独特,气势恢宏。义中禅师(781--872),俗姓杨,祖籍陕西高陵,俗称“三平祖师公”。唐建中二年正月初六日,出生在福唐(今福建福清)一小吏家中。杨义中出生时,白光满室,祥云缭绕,众人十分诧异。义中从小不食荤腥,聪慧好学,凡事喜欢刨根问底。他小小年纪不懂得体贴父亲廉洁奉公之不易,体察官场上迎来送往的苦衷。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义中十四岁,隋父亲仕官至宋州(今河南商丘),因平时目睹耳闻民间纷扰疾苦,他毅然投宋州玄用禅师门下为僧。中唐以后,由于统治阶级崇佛成风,寺院备受关照,僧人与为官一样可享有各种封赐,礼遇殊荣。佛教发展迅速,流派纷呈。南宗惠能创“顿悟”法门,北宗神秀立“渐悟”法门而各自为派。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德宗皇帝赐禅宗第二祖慧可益为大祖禅师。
义中出家后,学习十分勤奋,与当时的许多僧人一样亦儒亦佛。他不仅努力提高佛学修养,而且穷读经史,长于《周易》,十分注意吸收儒家学问丰富自己。
义中二十七岁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为求证佛法,他不辞劳苦,云游名山大川,参访古刹高僧。
他拜谒百岩怀晖禅师,次依西堂智藏禅师,后到百丈山谒见怀海禅师。在这些高僧门下,参禅十年,禅学造诣日渐精进。
义中前往江西抚州,拜见石巩禅师。
石巩禅师收徒独特,见义中来到门前,立刻张弓搭箭对准义中。义中见状毫不惊慌,还用双手剥开衣襟,以胸迎箭。
石巩禅师收起弓箭,叹道:“我三十年来至今只射得半个圣人,”义中自此成为石巩禅师的弟子,隋侍禅师左右。
原来,禅学讲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石巩禅师见人开弓搭箭,就是暗示学禅必须直指本原。许多禅子不明此理,难怪石巩禅师叹息。
几年后,义中肩锡南游广东潮州灵山,拜见大颠禅师,成为大颠禅师的法嗣弟子。
隋着岁月的流逝,义中修证了禅学义理,还练就了一身武艺,并精通医道。
有一天,被贬潮州的原刑部侍郎韩愈来访,向大颠请教为政之道。大颠禅师沉吟不语。侍立在旁的义中回答道“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韩愈(公元768--824年)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哲学家、思想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崇儒反佛,却与不少僧侣来往。贬谪潮州后慕名拜访大颠。当下,韩愈听了义中的回答,不由地赞叹道:“和尚门风高峻,弟子于侍者旁得个入处。”
韩愈因劝阻唐太宗皇帝迎佛骨而贬谪潮州为刺史。当时,潮州飓风、鳄鱼,患祸不测,毒雾暗氛,日夕发作,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韩愈虽遭贬谪,但他仍时时关心民间疾苦,为当地人民办了许多好事。
据传潮州有一条恶溪,溪中有一对大鳄鱼精,它们养下许多鳄鱼,在恶溪两岸捕食人畜,糟蹋庄稼。历任官员束手无策,百姓叫苦连天。
韩愈见鳄害日甚,欲想为民除害,又苦无良策。这日,他到寺院请教大颠禅师。
大颠禅师以慈悲为怀,不忍杀生,他嘱咐义中,若见韩愈到来,就说师父云游未归。
韩愈先后三次来访,都见不到大颠禅师,十分苦恼,他忧心忡忡,愁眉不展。
义中被韩愈的诚意所感动。他献上一计道:“官家的大印和砂笔,为什么不用来对付鳄鱼呢?”义中又说:“如果鳄鱼冥顽不灵,不听劝告,我可以帮你……”
韩愈大喜。回衙挥舞朱砂笔,写下脍炙人口的《鳄鱼文》,并盖上官府大印。
第二天,韩愈来到恶溪边,宣读《鳄鱼文》,命人把猪、牛、羊三牲投入溪中。限鳄鱼七日内迁移,否则斩尽杀绝,绝不留情。
鳄鱼们心惊胆战。而这对老鳄鱼精却不以为然,还为其他鳄鱼壮胆,煽动它们留下来继续作恶。
七日后,韩愈带领五百名弓箭手,依溪列阵,对准鳄鱼猛射……
突然,只见恶溪掀起惊涛骇浪,两只舟船般大小的巨鳄鱼精张着血盆大口,恶狠狠地向人们扑来。
义中和尚见状踏步向前。两只巨鳄鱼精一前一后把他夹在中间。义中挥舞锡杖,愈战愈勇。直杀得天昏地暗。
义中与巨鳄从水中战到地上,又从地上厮杀到水中。苦战了三天三夜,终于将两只鳄鱼精打死了。
当天夜里,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大雨滂沱。残余的鳄鱼见势不妙,趁着退潮时机,全部逃离恶溪。
义中和尚协助韩愈除了鳄害后回到庙中,大颠禅师怒责义中不遵师命,大开杀戒。
大颠禅师夺过义中手中禅杖用力掷去:“你去吧,它到哪里,你就在哪里拄锡。”禅杖往东疾飞,义中和尚在后面紧跟着。
禅杖飞到福建的漳州开元寺后的半云峰下(今紫芝山),直挺挺地插在地上。
义中和尚见这里四季如春,花果繁茂,便择日建起“三平真院”,开始聚徒讲经,宣扬佛法。时为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
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皇帝废佛汰僧;烧毁寺院,强令僧尼还俗。其时,年逾六旬的义中禅师,为了弘扬佛法,毅然避入深山。
烈日当空,义中禅师与众僧艰难中跋涉。一日,他们在溪涧中沐浴净身,忽见水面樟花浮动。“樟花献瑞,上头定是好去处!”僧徒们欢呼雀跃。机不可失,大师含首微笑,立即带领众僧们继续前行。他们溯溪涧而上,进入三平山。放眼三平,山水灵秀,风光不凡,果然是一处聚徒传教的好去处。大师来到九层岩“山鬼洞”(即毛氏洞)前,将禅杖插入地里。禅杖化作一棵樟树,大师打坐树下,闭目参禅。
义中大师的举动,惊动了众“山鬼”。“山鬼”见和尚闯入领地,一齐起哄围攻,要将大师扦走。
义中大师稳坐不动。“山鬼”们便动手将他抬到百丈潭(即今之龙瑞瀑布),奋力抛下深潭。
第二天,“山鬼”们又见大师仍坐在樟树下诵经,浑身滴水不沾,他们唧唧喳喳,茫然不解,十分诧异。
“山鬼”们找来大竹笼,将义中大师放入笼内,又在笼内装上石头,再一次将他抛下百丈潭。百丈潭高十几丈,急流跌入深潭,吼声如雷,“山鬼”们认定这次和尚必死无疑。
“山鬼”们回到洞前,见义中大师仍旧端坐树下,毫发未损。
“山鬼”们大惊失色,方知和尚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不可冒犯。他们一齐拜伏大师周围,请求宽恕。
“山鬼”们恳求义中大师闭目七天七夜,他们愿意出力建造寺院,将功补过。
义中大师通晓天文地理,阴阳变化。他选定三平大柏山与九层岩峡谷中的蛇穴宝地为址,让“山鬼”们依山而筑,自己闭目端坐以待。
到了第五天,“山鬼”们搬石牵枋,劳作之声盈耳不绝。义中大师不忍,睁眼看个究竟,大师目光炯炯,“山鬼”惊慌失措,放下活计,四下逃窜。
只见寺已建成,惟山门(天王殿)未就(只造了一半)。后人所谓“三平寺免看,三落半”,即指天王殿及大雄宝殿,中殿(祖殿),和祖师公葬骨之处的塔殿。义中大师将健壮的“山鬼”留在身边差使,称之为“毛侍者”。“山鬼”们茹毛饮血,刀耕火种,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义中在师让“毛侍者”带领他们学会开山垦荒,引水灌溉,还学会种桑养蚕、纺纱织布。义中大师接纳南北逃难而来的僧众,在建好的三平寺中开堂讲经,并教育弟子与“山鬼”们和睦相处。但是,有些“山鬼”生性顽劣,经常闯祸。义中大师心想,自己年近古稀,一旦圆寂,这些“山鬼”谁能管住?他心生一计,将毛氏洞变成一座宫殿。
义中大师召来了那些顽劣的“山鬼”说:“我替你们建了一座漂亮的宫殿,里面宽敞舒适,有吃有住,你们去不去?”闻此言,“山鬼”们手舞足蹈,争先恐后,进入地下“宫殿”。
义中大师见状悄悄作法,移来一块巨石,牢牢将地宫出入口堵住,巨石上立一石幢,上刻真言咒语,使“山鬼”无法搬动巨石。
“山鬼”们玩够了,都想挤出洞来,义中大师安抚道:“你们在这里乖乖呆着,等洞口石头上的石幢开花了,你们就可以出来。今后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九日,我会让人送好东西给你们吃的。”
义中大师以慈悲为怀,山鬼们坚信不疑。至今,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九日,乡里人都会遵照祖师公生前的嘱咐,做赤米粽祭祀“山鬼”们。武宗皇帝反佛,对佛打击十分沉重,无数寺院被毁被烧,土地被没收,僧人衣食无着,被迫还俗,许多僧人沦为盗贼。义中大师与弟子们在三平亦禅亦农、亦武亦医,行善积德,在这化外荒芜之地保存了禅宗一脉。传说中的“山鬼、毛人”等其实都是当地的土着氏族,他们愉快地接受了义中大师传授的农耕技术、天文历法,三平的农业生产开始日渐发展。义中大师见这里山高水冷,瘴雾浓重,野兽毒蛇横行,便教山民垦山造田,这样,毒蛇猛兽无藏身之处,瘴病也可消除。
义中大师精通医术,他热心地为民众治病,还将医术无私地传授给大家。时至今日,还有许多善男信女到三平寺拜求药签,以期祛病保健康。有一天,义中大师在园中摘菜时,草丛中窜出一条三四尺长的大蛇。这条大蛇绕着大师不停地转,绕了几圈,没入了草丛。第二天,这条蛇又出现了,它绕着义中大师久久不肯离去,大师感到奇怪,掐指一算,心里有了主意。第三天,义中大师披上袈裟又到菜园去,那条蛇又来了。大师脱下袈裟,铺在地上,让灵蛇钻进去,然后带回寺院,让徒弟驯养。三平寺地处山区,鼠害猖獗。平时老鼠吵闹、啃咬杂物之声不绝于耳,如今灵蛇一到,鼠类绝迹,僧徒们也可安心入睡。后来,灵蛇日渐增多,它们在田间地头追逐老鼠,保护庄稼,帮助农民照看小孩。灵蛇成了人类的朋友。
偶而毒蛇猛兽出现,一见灵蛇,竟马上逃之夭夭。当地民众喜欢灵蛇,尊其为“侍者公”。后来把它雕成神像,供奉在塔殿祖师公神龛左边。
“侍者公”在三平被奉为吉祥物,备受尊重和爱护。直到现在,外地来的香客偶尔见到灵蛇,也满心欢喜,认为是好兆头、有福气。
“老虎又伤人!”有一天,惊慌的山民找到义中大师想办法,除掉伤害人畜的老虎。义中大师满口答应,带领徒弟进入虎林。猛虎一见有人来,大吼一声,从半空蹿下。说时迟,那时快,徒弟一闪身,就势抓住老虎尾巴,义中大师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揪住老虎的头顶花皮,用力往地上按压。
义中大师抡起拳头就要打下去时,老虎突然开口求绕,它说愿意隋大师到三平寺听候传唤。原来这只老虎是千年虎怪,因修炼不成,到三平伤害人畜。于是,义中大师把带回寺里,驯养而成侍卫,保护四方平安。从此,三平一带岁岁平安。后来人们感念“虎侍者”的功德,也把它雕成塑像,供奉在塔殿祖师公神龛右边。义中大师惩恶扬善,为民造福,有口皆碑。至今,三平还传颂着义中大师假扮新娘制服毛人的故事。有一天,正值年关岁末,义中大师来到一个叫塔潭的小山村,见村里男女老少个个愁眉苦脸,有几个妇人悲戚抽泣,好像大祸临头。原来,附近山上住着的一大群毛人,经常下山骚扰抢掠。每年除夕,还要村里送一位年轻姑娘上山给头领享用,否则小山村必遭其害。
听罢村人哭诉,义中大师怒火中烧。他让那位将要被送上山的姑娘暂时躲到别处去,自己穿上新娘的衣服,坐在闺房里静候毛人的到来。
天黑后,果然有一大帮毛人吹吹打打来到村里,把“新娘”扶进花骄就抬走了。
一路上,义中大师暗中作法,把抬骄的毛人们跌跌撞撞,直到半夜三更才好不容易把花骄抬到毛氏洞口。
正等得焦躁不安的头领见花骄到来,喜孜孜地伸出大毛手就到花骄里乱摸……
冷不防,头领的毛手被人使劲抓住,顿时,头领全身发麻,痛得“哎哟”一声倒在花骄前。
头领一看,“新娘”意是一位老和尚,气得哇哇乱叫。毛人们意然围了上来。只见义中大师不慌不忙,左避右闪,毛人们东扑西撞,个个弄得精疲力竭,鼻青脸肿,而大师却安然无恙,毛人们只好跪在地上求绕。
毛人们知晓了义中大师非等闲之辈,从此改恶从善,规规矩矩,不再危害村民。
义中大师以救度众生苦难为己任,引导山民开荒种地,兴修水利,建造村舍。往日的荒山野岭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山民们安居乐业。
在义中的苦心经营下,大山深处的三平寺,终于能够自给自足,僧徒们的生活也有了保障。寺院根基坚固,规模日趋扩大。
义中大师禅学造诣日见精深,声名远播,慕名前来请教者络绎不绝。三平寺成了当时名闻遐迩的道场。
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宣宗皇帝降旨恢复禅宗。巡礼僧常启、惟建等二十人向朝廷举荐义中大师,奏明他行善济世的事迹。
漳州刺史郑薰钦仰大师功德,恭请大师出山,到漳州主持开元寺,讲授佛经。据《三平山广济大师行录》载,郑薰又奏请宣宗皇帝敇封义中为“广济禅师”。
大中十年(公元856年),三平修建观音殿。这时,广济禅师义中年逾古稀。这以后陆续修造祖师院,西山草堂等殿堂。
吏部侍郎王讽,是咸通年间朝官,为官清廉,有政声,后谪守漳浦。上任的第二天,王讽就慕名前往三平寺拜访义中禅师,两人“谈禅论易,深相印可”。在三平寺东二、三公里处,有座山房,就是王讽进山拜访义中禅师的休息之处。后来山房毁坏,人们又在原址上建起一座小亭子,名曰“侍郎亭”。唐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十一月初六日,义中禅师召集众弟子,他说,人生如水泡,人死如泡汽,我就要与你们离别了。言罢闭目坐化,享年九十二岁。广济禅师义中圆寂后,人们虔诚地把他奉为神明,尊称为“祖师公”。而后又在三平寺塔殿建造了神龛,供奉其金身,让人祭祀和朝拜。
人们还将“祖师公”的香火供奉在家中,将“祖师公”的香火带到海外。在善男信女的心目中,“三平祖师公”是神圣的,每年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要跋涉千山万水前来朝拜。
三平寺因祖师公而名扬海内外。一千多年来为闽、粤、港、台同胞和东南亚华侨、华人所推崇,香火至今不衰。千年古刹历尽沧桑,屡毁屡修,全赖祖师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近年来,在政府和海内外乡亲的共同努力下,三平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道路四通八达,各种设施日臻完善。她是宗教、旅游胜地,是祖国母亲联结海内外游子的感情纽带,她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
十三贤
三平古寺
三平寺自唐咸通七年(866)始建,几经兴衰,至今香火犹盛。千百年间,信士辈出,或翰墨留香,或勒石立碑,或重修院宇,或铺桥造路,功德无量,令后人敬仰。其中较著名有王讽、郑薰、蔡如松、颜师鲁、颜颐仲、林钎、陈天定、王志道、李宓、王材、黄梧、黄仕简、蔡新,是为十三贤。王讽唐大中,咸通年间朝官。咸通十三年五月,王讽自吏部侍郎谪守漳州,到任第二天,便专程上三平寺,访问义中大师。二人“谈禅论易,深相印可”。遗迹侍郎亭今存。是年十一月初六,义中大师圆寂,王讽为其撰定碑文,即王讽碑。
郑薰字子溥,唐室宗大中年间出任漳州刺史,治漳颇有政声。他敬仰义中大师之德,特迎出山,请入开元寺,为国开堂讲授佛经,随后,又奏赐义中为“广济禅师”。
蔡如松字劲节,漳州龙溪人,宋惠宗年间任四会县令,新兴推官等职,晚年退居林下。蔡如松一生着述颇丰,《漳南十辨》是一部考订史事史迹的着作,内有考证三平寺侍郎亭一例,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据蔡考据,侍郎亭的侍郎并非旧传韩愈,而是王讽。
颜师鲁字几圣,漳州龙溪人,宋绍兴十二年进士及第,历任吏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等职。颜师鲁热爱乡土,在漳州多有营建。对三平寺,他十分关注,曾多次捐银重修寺院。
颜颐仲字景正,颜师鲁之孙,官阶年岁与祖父相同,时人感到惊奇。颜氏家族,对三平寺一直很关注,颜师鲁,颜颐仲祖孙相继重修,就连他们的后代也没有忘记祖训。
林钎字实甫,漳州龙溪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及第,官至东阁大学士。万历年间,林钎与邑人陈天定、蒋孟育等捐银,重修三平寺,事载清乾隆二十八年《重兴三平寺碑记》。
三平古寺
陈天定字祝皇,漳州龙溪人,明天启五年进士及第,历任吏部郎中等职,后隐居花山,世称慧山先生。万历年间,陈天定与林钎、蒋孟育等重修三平寺,“制匾制联”,盛极一时。王志道字而宏,漳州漳浦人,明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万历三十三年,王志道上三平寺进香,回家后,他妻子便有身孕,不久生下男孩。这件事促使他“慕述立石”,于万历三十五年发起修王讽碑,将木碑改为石碑。
李宓字羲民,漳州龙溪人,明代著名书法家。明万历三十五年,由王志道领衔重修的《三平寺广济大师行录》碑,即是李宓的笔迹,“字迹清秀,婉如颗颗珠玉”,堪称墨林珍宝。石碑今存。
王材字少梁,漳州龙溪人,清雍正五年进士及第,官至工部主事。雍正九年,王材写了一篇《漳州播兰堂募修理三平石路碑记》,详细记载当年广募众施,修筑石路的情况。
黄梧字君宣,漳州平和人,清顺治八年投郑成功,封为总兵,顺治十三年,率部众降清,因功赐爵海澄公。康熙年间,三平寺重修院宇,黄梧“倾银贷集厥成,由是四方学者,云集景从”。
黄仕简黄梧曾孙,袭海澄公爵位,官至福建水师提督统辖台澎水陆官兵事务。乾隆年间,三平寺两修,都是由黄仕简捐俸倡建的。这二次捐修,由于黄仕简关系,军事部门的武官出力不少。
蔡新字次明,漳州漳浦人,清乾隆元年进士及第,历任工、刑、兵、礼、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极尽人臣之位。乾隆四十九年,蔡新领头捐资重修三平寺。据说蔡太师告老返乡,夏天避居三平寺,常在虎爬泉边休憩,“食武夷、看金鱼”。
保护研究
三平古寺
三平祖师文化园铜装饰工程由神雕集团规划、设计、制作,铜装饰展开面积逾6000平方,采用了锻铜、铸铜、紫金刻铜、彩绘、贴金等工艺。佛教法义贯穿整个工程,涵盖儒、释、道三家精髓,设计上真正做到“经典上有根据,历史上有传承,艺术上有创新,方便上有特色、功能上有感应”,是神雕集团,在佛教事业上的代表性工程。该工程于二零零九年九月开工,至二零一一年十月圆满竣工,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正式开园。三平寺铜装饰工程神雕集团广济金身堂(一层、二层) 堂内中心立柱四侧塑广济禅师立像,身披袈裟,戴念珠,分持不同手印或不同法器。东方:左手握宝瓶,右手持药枝;南方:左手托钵盂,右手持锡杖;西方:左手持念珠,右手持拂尘;北方:左手执箭,右手持绢索。中心立柱四周对称有六根大立柱,前两根书写“法大无边龙虎伏,道高有象鬼神惊”;后四根用铜材篆刻《金刚经》全文。堂内四周墙壁塑千尊广济禅师金身像,由信众施资供奉。堂顶天花塑九龙护法图,表龙天护佑。
福智庄严阁(三层) 阁内中心立柱四周塑广济禅师坐像,戴五方佛冠,身披袈裟,戴念珠,分持不同手印或不同法器。东方:左手结金刚拳印,右手持金刚杵;南方:双手结法界定印,持摩尼宝珠;西方:双手结弥陀定印;北方:双手结说法印。
义中大师,在闽南一带和海外乡亲中称为“三平祖师公”,祖籍陕西咸阳高陵县人。由于父亲到福建做官,义中于唐德宗李适兴元六年正月初六日,诞生在福唐县,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属的福清县。
义中聪明过人,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过目可记诗文。
父亲是个大师,求医寻教者络绎不绝。后因唐武宗李炎废佛汰僧,义中大师依依不舍地告别紫芝山,率领众僧尼,艰难地徒步,跋山涉水,好不容易来到平和境内的九层岩避居。
只见这里青山绿水,风景秀丽迷人,是个造寺传教的好地方,他和众僧尼历尽千辛万苦,在这里兴建三平寺院。
旅游信息
周一至周日全天(1月1日-12月31日)。
门票价格
门市价:20元/人。
景区旅游线路
旅游路线(一):汉白玉祖师公像--→九龙照壁--→十二生肖、假山放生池、石经幢--→牌坊、石象--→侍郎亭、尚书阁--→三平寺(主景)--→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伽蓝爷殿--→开漳圣王殿--→地藏王殿--→祖殿--→监斋堂--→虎爬泉--→塔殿--→鞭炮燃放走廊--→石公--→广济园(百草园)--→水上观音--→龟蛇坝
旅游路线(二):三平广场--→仰圣山庄--→红军三平会师纪念馆--→生态休闲竹林--→毛氏洞--→生态观光柚园<BR>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