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县

政和县政和县

政和县,古属建宁府政和县,是福建省南平市下辖县,位于福建省北部,与浙江省南部相邻,境内东西最大距离7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6千米。政和县辖1个街道办事处4镇5乡。政和县属东南沿海中低山丘陵区,地势东高西低,地表切割强烈,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层状排列有序,山地广布,平原谷盆狭小。全境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植物资源、野生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丰富。总面积1744.24平方千米。2021年,政和县常住人口为179413人。2021年,政和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45018万元。2022年8月,入选福建首批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市、区)名单。

截至2021年,在教育方面,普通中学11所、普通职业中专1所。在医疗方面,医疗卫生单位47个。

政和县,宋政和五年(1115年)改关隶县为政和县。1988年1月,建阳地区行政公署改名为南平地区行政公署,公署驻南平市,政和县隶属南平地区。政建、小浦、安嵩公路过境。政和县著名景点有洞宫山等。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历史沿革 3 行政区划 4 人口 5 政治 6 地理 7 自然资源 8 经济 9 社会 10 交通 11 风景名胜 12 地方特产 13 城市荣誉

      基本信息

      中文名:政和县

      外文名:Zhenghe 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

      国家/地区:中国华东

      政府驻地:熊山镇

      邮政编码:353600

      地理位置:福建北部南平市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方言:闽北语建瓯话

      人口:236034人(2021年户籍人口)

      县委书记:黄拔荣

      面积:1735平方千米

      别名:熊城

      地区生产总值:1045018万元(2021年)

      下辖地区:1个街道、4个镇、5个乡

      电话区号:0599

      著名景点:佛子岩、宝岩、唐黄巢屯兵处黄念山、明银矿矿工起义旧址锦屏

      机场:武夷山机场

      火车站:政和站

      车牌代码:闽H

      行政代码:350725

      县长:王丰

      历史沿革

      五代,后梁贞明六年(920年)属威武军长乐郡,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属长乐府宁德县,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划宁德县北部设置关隶镇,镇治设在西里(今镇前镇镇前村)天王寺北,属福州宁德县。

      政和县城政和县城

      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南唐兵克建州,闽王王延政投降,福州属南唐。后汉乾祐元年(948年),福州守将李仁达叛南唐归吴越。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归顺于宋。其间关隶镇均随福州变更其隶属关系。

      宋咸平三年(1000年)升关隶镇为关隶县。划建宁军建安县东北部东平里、高宅里、长城里、东衢里、感化里并入关隶县,隶属建宁军。县治移到感化里东岸口黄熊山麓。

      宋政和五年(1115年)改关隶县为政和县

      绍光三十二年(1162年)改建宁军为建宁府,政和县隶属建宁府。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改建宁府为建宁路,政和县隶属建宁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改建宁路为建宁府。政和县隶属建宁府。景泰六年(1455)划出政和县东部南里10都,北里11都、12都,东里13都、14都、15都归属寿宁县。

      清朝政和县沿旧制,隶属建宁府。

      民国元年(1912年)改建宁府为建安道,道署驻建安,政和县属建安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除道制,政和县直属福建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7月,福建省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政和县隶属第十行政督察区,区署驻浦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0月,全省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政和县隶属第三行政督察区,区署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月由浦城移驻建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福建省划分为8个专区2个市,政和县隶属第一专区,区署驻建瓯。1950年4月1日第一专区更名为建瓯专区。1950年9月,建瓯专区更名为建阳专区,政和县隶属建阳专区,区署驻建阳。1956年6月,改建阳专区为南平专区,政和县隶属南平专区,区署驻南平。1959年7月,政和县改隶福安专区,区署驻福安。1960年2月,政和县与松溪县合并为松政县,县府驻松溪,隶属福安专区,区署驻福安。1962年8月,松政县分立,恢复政和县建制,隶属福安专区,区署仍驻福安。1970年7月,政和县与松溪县再度合并为松政县,县革命委员会驻松溪,隶属建阳地区,1975年3月,松政县再次分县,恢复政和县建制,隶属建阳地区。1988年1月,建阳地区行政公署改名为南平地区行政公署,公署驻南平市,政和县隶属南平地区。

      行政区划

      2000年至2003年,政和县辖5个镇、5个乡:熊山镇、东平镇、铁山镇、镇前镇、石屯镇、星溪乡、外屯乡、杨源乡、澄源乡、岭腰乡。

      2006年5月26日,撤销熊山镇建制,设立熊山街道办事处。原熊山镇的行政区域为熊山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域,熊山街道办事处驻原熊山镇政府驻地胜利街330号。

      人口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数据:全县总人口193169人,其中: 熊山镇 32502、东平镇 23392、石屯镇 18558、铁山镇 19026、镇前镇 23838、星溪乡 15193、外屯乡 11368、杨源乡 15191、澄源乡 24640人、岭腰乡 9461人,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2021年全县年末公安户籍总人口236034人,共68537户。

      政治

      县委书记:黄拔荣

      政府领导

      县长:王丰

      副县长:颜隆波 裴俊巍 叶孝平 林杨武 郑韶明 马火灶 曹斌 卢亨强

      人大领导

      主任:翁贤忠

      副主任:黄冰琼 李伟艺 叶金星 范成功

      政协领导

      主席:倪顺才

      副主席:范雅凤 范智彬 黄承荣 卓丽华

      地理

      政和县位于福建省北部,与浙江省南部相邻,北纬27°03′-27°32′,东经 118°33′-119°17′。境内东西最大距离7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6千米。总面积173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地貌属东南沿海丘陵区,东高西低。全境中低山面积占82.8%,丘陵占9.5%,河谷盆地占7.7%。东部为鹫峰山脉北段,河谷盆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最高峰香炉尖海拔1597米。海拔最低的谷盆位于石屯乡王山口,海拔仅为129米。

      气候条件

      全境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西部18.3℃,中部17.4℃,东部14.7℃。年平均无霜期:西部262天,中部252天,东部212天。平均年降水量:中西部1609毫米,东部1926毫米。平均年日照1907小时。

      水文

      主要河流有七星溪、松溪等。

      自然资源

      锥栗锥栗

      政和山地面积223万亩,林木总蓄积量49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71.9%;全县毛竹林面积38万亩;锥栗面积14万亩,规模全国第二;茶叶面积8万亩,年产茶叶超过14000000斤,位居全省第五;全县茉莉花面积已超过6000亩,规模全省第一。矿藏资源已探明的有铁、铜、铅锌、钼银、黄金、水晶、硫磺、磷、钾、明矾、滑石、高岭土、珍珠岩、大理石、叶腊石等20余种,共有矿床、矿点和化矿点62处,宋元明三朝曾是全国重要的白银产地之一;水能资源丰富,水力蕴藏量达16.86万千瓦,可开发13.4万千瓦,总装机容量为3.75万千瓦。

      经济

      宁上高速政和出入口宁上高速政和出入口

      民国时期,县内农业比重大,工业、商业及其他经济比重很小。新中国建立以来,政和县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加速社会总产值的增长。1988年社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16320万元,是1952年1205.44万元的13.46倍;人均产值923.71元,是1952年161.92元的5.7倍。
      社会总产值中,产业结构比重有较大变化。1988年与1952年对比,农业由84.86%下降到39.45%,工业由10.45%上升到40.17%,第三产业由5.12%上升到20.36%。

      2020年4月,达到脱贫退出条件,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02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5018万元,增长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0578万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352136万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482303万元,增长8.8%。三次产业结构为20.1:33.7:46.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7%、30.5%和51.8%,分别拉动GDP增长1.4、2.4和4.1个百分点。

      202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544元,增长4.8%,折合9191美元(按照12月31日1美元兑人民币6.3757元)。

      第一产业

      新中国建立后,政和县加强对农林水利的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988年,全县农村共有固定资产原值13276万元,其中生产性固定资产5576万元,占42%。在固定资产中,乡一级所有2896万元,占21.81%,村一级所有2757万元,占20.77%,村民小组所有524万元,占3.95%,新经济联合体所有15万元,占1.13%,农民家庭所有7084万元,占53.34%。
      1988年,全县已建成引、蓄、提水工程684处,1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21座共249.7万立方米,100万立方米水库1座;有效灌溉面积11.14万亩,保证灌溉面积8.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8.19万亩(其中高产稳产田3.29万亩)。农业机械方面,至1988年,全县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8006千瓦,其中大中型农用拖拉机50台共1708千瓦,小型和手扶拖拉机0.11万台共9809千瓦,耕整机18台共47千瓦,机耕船60艘共530千瓦,排灌机械动力802千瓦,收获机械动力47台共80千瓦,植保机械动力80部共142千瓦,畜牧业机械动力153部共540千瓦,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动力0.13万部共11067千瓦,运输机械动力0.12万辆共10416千瓦,其他农业机械动力2865千瓦。半机械化农用手动喷雾(粉)器1.07万部,人力脱粒机2.06万部,胶轮手推车1.48万辆。

      2021年,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370670万元,增长7.4%,其中:农业产值139914万元,增长2.0%;林业产值47701万元,增长4.9%;牧业产值171460万元,增长13.7%;渔业产值3690万元,增长2.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905万元,增长4.4%。

      2021年,全年荒山造林总面积69亩,其中,用材林造林0亩;更新造林面积8369亩;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2954亩。全部木材产量100560立方米;毛竹产量1106万根;篙竹产量132万根。

      2021年,全年生猪出栏50702头,比上年减少4204头;家禽出栏65678072羽,比上年增加15305867羽;兔出栏16359只,比上年增加4927只;羊出栏6052只,比上年减少276只。禽蛋产量5814吨,比上年增加706吨;肉类总产量93513吨,比上年增加21335吨。

      2021年,全年水产养殖面积6390亩(稻田养殖不列入其中),其中,池塘养殖面积1740亩,比上年增加60亩;水库养殖面积4650亩,比上年增加195亩。水产品总产量1834吨,增长2.2%。

      2021年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4676千瓦,比上年减少1239千瓦,其中,农用拖拉机及配套机械6377千瓦;种植业机械36282千瓦。

      2021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20647亩,比上年增加3亩,其中稻谷面积92062亩,比上年增加78亩;烟叶种植面积10700亩,比上年增加1018亩;油料种植面积937亩,比上年增加24亩;蔬菜种植面积141512亩,比上年增加3558亩。

      2021年,全年粮食产量49884吨,比上年增产474吨,增长1.3%。其中,稻谷产量39564吨,比上年增产473吨,增长1.2%。

      第二产业

      新中国建立初期,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149.07万元,比1949年增长59.46%,农业比重占89.02%,工业比重占10.93%。1953年后经济稳定发展。“一五”时期末的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1658.36万元,比1952年增长44.32%。“一五”时期年平均递增8.4%,农业比重占74.63%,工业比重占25.37%。1958年开始,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业生产全面下降,工业生产畸形发展,之后又大幅度下降。“二五”时期末的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降为1249.08万元,比1957年下降24.67%。“二五”时期年平均递减24%,农业比重占80.8%,工业比重占19.2%。1962年政和县开始贯彻调整方针,工农业生产回升。“调整”时期末的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1915.52万元,比1962年增长53.35%。“调整”时期年平均递增10.5%,农业比重占79.42%,工业比重占2058%。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农业发展速度减慢。“三五”时期末的1970年,工农业总产值2887.29万元,比1965年增长50.73%。“三五”时期年平均递增8.3%,农业比重占74.91%,工业比重占25.09%。“四五”时期末的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4429.56万元,比1970年增长53.41%。“四五”时期年平均递增13%,农业比重占59.96%,工业比重占4004%。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工农业生产基数增大,发展速度相应减慢。“五五”时期末的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6542.59万元,比1975年增长47.7%。“五五”时期年平均递增9.7%,农业比重占59.01%,工业比重占40.99%。1981年后,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生产迅速发展。“六五”时期末的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10280.41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1980年增长57.13%。“六五”时期年平均递增9.4%,农业比重占5303%,工业比重占46.97%。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2924万元,比1985年增长25.71%。1986至1988年,年平均递增12.7%,工业比重占50.45%,农业比重占49.55%。工业比重首次超农业。新中国建立40年来,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6.93倍,年平均递增7.7%。2008年工业总产值13.38亿元,增长26.4%。50家规模工业产值8.2亿元,增长49.8%;纳税4057万元,增长98%,占工业税收的94%。竹木、食品、水电、矿产四大行业规模工业完成产值7.1亿元,增长48.6%。“政和白茶”和“政和工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白牡丹城”和“一家及图”被评为省著名商标;“一家竹筷”“稻香白茶”被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铁山锥栗专业合作社、瑞茗茶叶有限公司被评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2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53455万元,增长17.8%,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首次超10亿元,达105596万元,增长23.7%,规模以下工业产值47859万元,增长6.7%。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新增产值6178万元,拉动规模工业增长5.2个百分点。从2005年—2009年规模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1.%,实现了产值翻两番。工业增加值完成53254万元,增长15.4%。

      2021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

      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35840万元,比上年减少16386万元,下降31.4%;经济效益指数248.6%;工业产品销售率88.2%,比上年下降6个百分点。全年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超亿元企业有16家,比上年减少8家。

      2021年,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5031万元,增长3.1%。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5439万元,增长15.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06832平方米,下降9.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0905平方米,下降0.6%。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6%,其中:项目投资增长5.0%,房地产开发投资57403万元,增长43.4%。

      2021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42893平方米,下降11.2%;本年新开工面积312460平方米,增长503.2%;商品房销售面积82630平方米,增长22%。

      2021年全县列入省市重点项目30个,总投资110.15亿元,年度投资27.22亿元,在建重点项目22个,总投资75.26亿元,年度投资22.27亿元,全年在建项目完成投资27.55亿元,完成年计划123.71%;其中国道G528线政和林屯至石屯段、闽江上游建溪五期(政和段)防洪工程、石屯白茶产业园、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等13个项目扎实推进;水美片区路网一期项目、惠德电机、元峰大桥至姜屯连接线、澄源产业园等4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红河谷综合旅游开发、东平白茶产业园、经济开发区竹产业园等10个项目开工建设。

      贸易

      2021年,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915万元,增长5.7%,其中: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3451万元,增长11.5%,限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19464万元,增长4.9%。

      财税、金融

      2021年,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6542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8765万元,增长15.5%,其中:完成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50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2691万元,增长6.9%,完成上划中央收入2392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6074万元,增长34%;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70.6%,同口径比上年增长8.9个百分点;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692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支8539万元,同口径增长4.5%。

      2021年,政和县税务部门共累计组织各项税费收入91481万元,同比增收17909万,增长24.3%,其中,税收收入55360万元,同比增收11414万元,增长26%,其中,中央级税收收入24187万元,同比增收5996万元,增长33%,县级收入29648万元,同比增收5599万元,增长23.3%;其他非税收入4275万元,同比增收877万元,增长25.8%。

      2021年,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272691万元,同比增加51298万元,增长4.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01442万元,同比增加73884万元,增长10.2%;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67257万元,同比增加75192万元,增长12.7%。

      社会

      封建时代政和的教育都是私塾。由几家或十几家合请一位教师坐馆授课。宋宣和五年(1123)朱松首创星溪书院后,政和学风日兴。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全县书院共有15所。清末,废科举办新学,书院先后改为小学校。民国7年(1918),全县有25所小学。民国14年,创办政和县初级中学,政府向富户殷商筹募基金,并拨庙寺租银充作教育经费。民国34年小学发展至52所,入学儿童0.31万人。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1951年向各方招收人才充实教师队伍。1956年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改造私塾,发动群众兴办民办小学,同时开展扫盲运动。在1958年“大跃进”中,政和县初级中学升格为完全中学;是年起还陆续兴办各种中专学校。全县公办小学增加17所,民办小学增至115所,入学儿童达0.97万人。中学增设1所。“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等“左”的思想影响下,废止考试和升留级制度,中小学教育质量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教学秩序恢复正常,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教育事业出现新局面。教育投入逐年增多,幼儿、小学、中学与中专教育和业余广播电视教育得到全面发展,师资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1988年,全县共有幼儿园25所,其中公办幼儿园5所,民办幼儿园20所;小学365所,其中完小109所;普通中学10所;职业中学1所;机关干部学校1所和电视大学、函授教学班等。在校学生共计3.54万人,其中幼儿0.31万人,小学生2.52万人,中学生0.71万人,职业中学生102人。政和县师资队伍共有教师0.21万人,其中幼儿教师154人,中学教师0.15万人,中学教师462人,职业中学教师9人。中小学校占地面积30.0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8.63万平方米。

      2021年年末有普通中学11所,在校学生10981人,比上年增加1217人,其中初中8223人,比上年增加924人,高中2758人,比上年增加293人;全年毕业学生2700人,其中初中毕业2085人,高中毕业615人;专任教师775人,其中初中536人,高中239人。普通职业中专1所,在校学生566人,比上年增加14人,教职工27人。全县完小26所,教学点13个;班数425个,比上年减少13个;在校学生15965人,比上年减少636人;专任教师976人。全县共有幼儿园71所,其中公办16所,班数116个,在园人数3587人,民办55所,班数171个,在园人数2808人;专任教师476人。

      卫生

      2021年年末全县医疗卫生单位47个,拥有病床958张,其中,县医院450张、中医院150张、妇幼医院30张,乡镇卫生院238张;村卫生所(室)127个,拥有乡村医生162人。

      民生

      2021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02元,增长9.0%;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049元,增长12.7%。

      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18元,增长7.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2459元,增长10.2%。

      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入16388元,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627元,增长17.5%。

      社保

      2021年,参加工伤保险45400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71人,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446人,特困人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722人。

      安全

      2021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起,同比上升1起,上升33.3%;死亡3人,同比上升2人,上升200%,受伤人数2人,同比持平,直接经济损失307万元,同比上升152万元,上升98%,其中全县工矿商贸企业安全事故2起,死亡2人,同比上升1起,增加1人,事故起数与亡人数均上升。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2起,同比持平。

      环境

      2021年,全县两座空气自动站,全面24小时自动监测,全年优良天数比例100%;主要流域及小流域水质达标率100%:县级饮用水源地珠山水厂取水口每月监测均达到考核标准,达标率100%:政和县功能区噪声两个点位,均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考核标准,达标率100%;根据要求,县监测站配合执法大队针对全县重点污染源企业进行执法监测,政和县重点污染源企业监测5家。

      交通

      2021年全年计划投资4.9亿元,实际完成投资5.1亿元,其中:国道G528线铁山(南涧)至林屯公路(A1标段)工程:A1合同段(铁山至稻香段)全长3.6公里,总投资0.77亿元,已完成投资0.5亿元,已完成桥梁主体路基3.5公里,路面2.8公里。国道G528线林屯至石屯段:项目全长16.67公里,总投资8.29亿元,已完成投资3.4亿元,其中,2021年完成1.9亿元,完成路基11公里,正在进行林屯隧道开挖及桥梁梁片的预制架设。国道G353线寨岭隧道及接线工程(政和段):项目全长1.4公里,其中隧道长443m,总投资5447万元,2021年6月已完成交工。扎实推进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完成农村公路26公里,完成投资4147万元;完成危桥改造2座,完成投资157万。年度完成生命防护工程25.5公里,投资867万元;实施县道大中修养护工程49.41公里,总投资924.5万元;切实做好辖区内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具体工作,加强农村公路的日常路况巡查,结合路长APP及时上报道路隐患、灾毁情况,积极参与对管养单位的考核和工程管理工作,巡查路段26500余公里。

      古道

      政和县古道因受地理和经济条件的制约,普遍路面狭窄,高低不平,不通车辆。通往府县的大道路面宽1米左右,通往乡村的小路路面宽0.3~0.6米。县际古道有7条:
      政和至寿宁。为官府正道。由政和城关经稻香、外屯、湖屯、黄坑、黄岭、新康、牛途,达寿宁县的南溪,全程140公里。
      政和至松溪。为官府正道。由政和城关经暗桥、梅坡,过寨岭隘,抵松溪的茶坪,达松溪城关,全程25公里。
      政和至建瓯。为官府正道。由政和城关经官湖、桐岭峡、富竹庄、际下,越金华隘入建瓯县界,全程33公里。
      政和至屏南。为官府偏道。由政和城关经林屯、樟口,越九龙岗、茶林、大溪、杨源、上庄、深洋,抵达屏南,全程100公里。
      政和至周墩。为官府偏道。由政和城关经东峰、外屯、稠岭隘、下园、镇前、泗桥,抵宁德县周墩,全程60公里。
      政和至浙江庆元。为官府偏道。由政和城关经稻香、铁山、江上、岭腰隘至浙江省境,过安溪、菊水,抵浙江庆元县,全程80公里。
      政和至建阳。为官府偏道。由政和城关经西津新口、护田、东平、界溪、岭根,抵建阳县焦坑,全程140公里。
      政和县自古村落分散,古道纵横交错。因一年四季降雨频繁,大多古道为石头路,路面铺上杂石,陡坡处铺成石级,三五里路建一个避雨亭,有的桥梁上面加盖屋面;供行人避雨,也保证桥梁经久耐用。路亭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长方亭、八角亭、六角龙凤亭、椭圆石狮亭、圆形蟹口亭、龙角亭等。民国时期全县有古路亭431个。新中国建立后,由于修建公路拆除一部分,道路改线荒废倒塌一部分和少量新建一部分,到1988年,全县共有路亭百余个。

      航运

      政和县仅有松溪自古可通小木船。松溪航道在县境内的航程为13公里,其中常口到西津10公里、西津到新厂3公里。明时,曾在西津设一码头牌坊。清嘉庆年间,朝廷在西津码头设有船差一职。
      新中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逐年拨款整治河道,使航道保持5米宽、0.6~0.8米深。1965年,重修西津码头,宽20米,高10余米,临河铺设石阶36级,供过往船只停泊、装卸货物。1968年后,随着公路交通的进一步发展,水运锐减,航道逐渐荒废。

      省道

      赛浦公路:起自福安赛岐港,经周宁县、政和县、松溪县,迄于浦城县城。全线长236.25公里,是横贯闽东北,联接闽浙赣三省的主要公路干线,自80公里100米处进入政和县境内,经郢地、镇前、外屯、稻香、城关、寨岭,于149公里处出界进入松溪县,政和县境内长65公里。政和县负责施工境内53.27公里路段,于1958年7月动工,1959年4月竣工。国家拨款216.40万元,政和县投工125.66万工日。通车后,经多次改造、养护,达到三级公路标准,据1988年设点测试,昼夜最大车流量达1221辆次,为原设计的6倍多。
      瓯政公路:起自建瓯县城,经东峰、川石、西津,至政和县城止,全长89公里,境内长20公里。民国28至31年,完成土方工程;民国36年因筹建浦(城)福(州)线,公路基废弃造田;民国37年复建政和县境内城关至西津的土方工程。1957年3月,全县组织民工和机关干部职工参加修建政和至西津路段。1958年11月竣工通车,列为县道。1962年11月,省森工局补助18万元,修建瓯政路伏演至铺前3公里路段;1967年6月至1968年3月,省公路局投资61万元建成西津公路大桥。瓯政公路经多次修整,于1968年4月全线通车,达到三级公路标准,列为省道。

      稻安公路:起自政和县稻香赛浦公路的132公里868米处,经铁山、江上、岭腰,至浙江省庆元县安溪镇止,县境内全长22公里,是通往浙江省的一条重要公路。稻安公路于1959年底开工,1973年10月竣工通车,前后历时15年,分四期施工。第一期,1959年冬至1960年春,由铁山公社组织沿线农民投义务工修建,开通稻香至铁山4.69公里。第二期,1962年6月至1963年4月,续建铁山至江上5.28公里,由铁山公社组织民工修建。第三期,1965年至1970年,由省林业厅投资,续修江上至岭腰8.75公里,由省建设兵团15团3营施工。第四期,1970年5月至1973年10月,由松政县革命委员会组织民工续修岭腰至安溪段的3.28公里的路段,由地区公路局拨款2.45万元,林业局拨款2.46万元。稻安公路经多次整修达四级公路标准。
      大镇公路:起自古田县大桥镇,经屏南县、政和县的上庄、杨源,至镇前牛迹洋止,与赛浦公路相接,总长107.4公里,县境内全长25公里,是闽北通往福州的主要公路。1969年3月,政和、屏南两县联合组成“0195工程指挥部”,负责组织修建双溪至牛迹洋段39.7公里,由省公路局第一工程队负责施工,政和县动员0.57万多个民工,并向福鼎县招收民工240人上场,1969年5月全线动工,1970年6月竣工通车,达到三级公路标准,工程总造价262.52万元,全部由国家拨款。1983年,省公路局把大镇线改为安嵩线,列为省道。1988年,经设点测试,昼夜最大车流量1100辆次。

      风景名胜

      旅游景点旅游景点

      飞凤山公园位于城区、七星溪南侧。始建于1983年。公园占地面积120.2亩,总投资51.07万元。至1988年,园中植观赏树木200多种、2.5万棵,栽植各种花卉138种。建有亭、阁、门楼、茶室、烈士纪念碑,开有环山路,置有石凳、石桌。园内设文化娱乐区、儿童活动区、安静游览区、烈士纪念区和公园管理区。

      洞宫山位于政和县杨源乡境内,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屏南县鸳鸯溪上游,面积约10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459米。因山中一巨石呈“宫”字状,奇山洞又有洞中宫殿之称,故名“洞宫山”,山中有奇峰异景49处,其中以“花桥、虹溪、怪圈”三绝称著。

      地方特产

      政和工夫政和工夫

      政和工夫,为福建三大工夫茶之一。原产于福建北部,以政和县为主产区。成品茶系以政和大白茶品种为主体,适当拼配由小叶种茶树群体中选制的具有浓郁花香特色的工夫红茶。条索肥壮重实、匀齐,色泽乌黑油润,毫芽显露金黄色,宜清饮,也宜掺和砂糖、牛奶调饮。

      银针白毫

      银针白毫银针白毫

      银针白毫又名白毫、白毫银针。产于福建福鼎、政和。

      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福鼎用菜茶(有性群体)的壮芽为原料,创制银针白毫。约在1857年,福鼎大白茶品种茶树在福鼎县选育繁殖成功,于是1885年起改用福鼎大白茶品种茶树的壮芽为原料,菜茶因茶芽细小,已不再采用。政和县1880年选育繁殖政和大白茶品种茶树,1889年开始产制银针。

      银针白毫原料采摘标准为春茶嫩梢萌发一芽一叶时即将其采下,然后用手指将真叶、鱼叶轻轻地予以剥离。剥出的茶芽均匀地薄摊于水筛上(一种竹筛),勿使重叠,置微弱日光下或通风荫外,晒凉至八、九成干,再用焙笼以30-40℃文火至足干即成。也有用烈日代替焙笼晒至全干的,称为毛针。毛针经筛取肥长茶芽,再用手工摘去梗子(俗称银针脚),并筛簸拣除叶片、碎片、寻质等,最后再用文火焙干,趁热装箱。

      银针白毫芽头肥壮,遍披白毫,挺直如针,色白似银。福鼎所产茶牙茸毛厚,色白富光泽,汤色浅杏黄,味清鲜爽口,正和所科,汤味醇厚,香气清芬。

      银针性寒凉,有退热祛暑解毒之功。

      城市荣誉

      2019年7月,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

      2020年4月,入选 2020中国健康产业百佳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