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工党

澳大利亚工党澳大利亚工党

澳大利亚工党(Australian Labor Party)是澳大利亚历史最长的政党。成立于1891 年。该党以民主社会主义为准则,以实现工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民主社会化和平等、民主、自由与社会合作为其目标。主张在党内实现平等、团结和多数裁决的原则。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组织和理念 3 历史 4 领袖

      基本信息

      中文名:澳大利亚工党

      准则:民主社会主义

      领袖:比尔·萧藤

      成立时间:1891 年

      目标:民主社会化、平等、民主、自由

      组织和理念

      中央领导机构是联邦执行委员会。成员以工会集体党员为主体约120万人,另有个人党员5万余人。工会是该党的主要群众基础。

      工党以“民主社会主义”为准则,以实现“工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民主社会化”和“平等、民主、自由与社会合作”为其目标。对内主张在现制度下实行改良,发展经济,增加福利。对外坚持同美国结盟,但奉行比较独立的政策。在工党执政期间,澳大利亚分别于1942年和1972年与苏联和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从霍克任总理开始,工党逐渐将外交中心转向亚洲。1989年基廷任总理后,加快了“面向亚洲”的步伐,相继提出“融入亚洲”、“与东亚一体化”等政策,积极推动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地区论坛等地区政治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并提出脱离英王室的构想,倡导共和制。

      工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每两年一度的全国代表大会,由99名代表组成,包括澳大利亚工党青年组织的1名代表、每个州的工党议会领袖和工党联邦议会党团的4位领袖。中央领导机构是联邦执行委员会,是工党的总执行机构,通常每年定期开会4或5次。下属6州和2区的工党组织具有相对独立性。

      历史

      1910年,工党在联邦议会中获得多数席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征兵问题党内发生分裂,一些领导人退出。

      1916~1944年,党内又几度发生分裂。

      1955年,党内部分反对共产主义的党员退出工党,另组澳大利亚民主工党。

      1891~1949 年工党曾6次执政。

      1972年工党执政后,以E.G.惠特拉姆为首的联邦政府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内废除征兵制,并决定从越南撤军。经济上推行福利政策。遏制通货膨胀,利用资源,吸引外资。

      1977年大选中失败。

      1983、1984年再度当政,R.J.L.霍克任总理。

      80年代末以后,提出私有化计划,但党内对此有争论。

      1990年9月举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特别会议 ,通过了政府提出的澳通信业和航空公司私有化的两项决议。

      2010年6月24日,澳大利亚工党举行领导人选举,茱莉雅·吉拉德当选新领导人。

      2013年6月26日晚,工党召开党内议员会议,就党首人选进行投票。陆克文以57票对45票的优势击败总理朱莉娅·吉拉德,再任工党党首。这一幕离2010年6月24日陆克文被他当时的副手吉拉德发动党内投票选下台间隔3年零2天。

      领袖

      克里斯·沃森1901-08(1904年总理)

      安德鲁·菲舍尔1908-15(1908-09、1910-13、1914-15年总理)

      比利·休斯1915-16(1915-23年总理,1916年开除党籍)

      弗兰克·都铎 1916-22

      马修·查尔顿 1922-28

      詹姆斯·斯卡林1928-35(1929-32年总理)

      约翰·柯廷1935-45(1941-45年总理)

      班·齐傅礼 1945-51(1945-49年总理)

      H·V·伊瓦特1951-60

      亚瑟·卡尔韦尔1960-67

      高夫·惠特兰 1967-77(1972-75年总理)

      比尔·海登1977-83

      鲍勃·霍克1983-91(1983-91年总理)

      保罗·基廷1991-96(1991-96年总理)

      金·比兹利1996-2001

      西蒙·克林 2001-03

      马克·莱瑟姆2003-05

      金·比兹利2005-2006(二次)

      陆克文2006-2010

      茱莉雅·吉拉德2010-2013.6.26

      陆克文2013.6.26-2013.9.13(二次)

      克理斯多福·埃尔斯·宝文2013.9.13-2013.10.13(代理)

      比尔·萧藤201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