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袋目
有袋目
有袋目是哺乳纲后兽次亚纲的1目。其幼仔出生时发育不全,雌兽有袋囊供幼仔继续发育。在大洋洲,有袋类与有胎盘类平行进化,适应辐射,产生许多不同的种类。现生有袋类共有9科80属250种。有袋类与有胎盘类在一些重要方面比较接近。如身体被毛、单一的下颌骨、具乳腺、胎生等;但有些方面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水平,如有泄殖腔,没有真正的胎盘。肩带上有乌喙骨的残余,腰带上有上耻骨等。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简介
3 动物学史
4 外形特征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有袋目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有袋目
界:动物界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纲:后兽亚纲
分布区域:大多数分布在澳大利亚
简介
像袋鼠或考拉那样的长有育儿袋的哺乳动物是有袋目动物。世界上有袋目动物约有280种,其中75种是生活在美洲的负鼠,其余种类都生活在澳大利亚及周围的岛屿上。有袋动物目靠吃昆虫、树叶、肉类为生,它们生活在多种多样的环境里,从荒漠、雨林的洞穴到树上、地面,都有它们生存的痕迹。有袋目动物的妊娠期都很短,例如负鼠只有13天。它们生下的幼崽很小,没有毛发,像粉红色的小虫子,幼崽穿过母亲身上的软毛爬进育儿袋,在那里它们以奶为食,直到长大离开为止。
动物学史
根据化石资料,有袋类起源于北美中白垩世原兽亚纲动物中的一支,到晚白垩世成为北美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它们都是属于负鼠科的小型兽类,其中一支(小袋兽)传到欧洲,在那里一直繁衍到中新世。南美的有袋类在整个第三纪都很繁盛,直到上新世巴拿马陆桥连接南、北美洲,有胎盘类由北美入侵后,才急速地灭绝。现生有袋类是由晚白垩世从南美通过南极来到大洋洲的负鼠状祖先的后裔。到中新世时已有许多现代科的代表,但大辐射则发生于晚第三纪和更新世。
外形特征
袋鼠科
⑨大袋鼠,包括1属macropus,是有袋类中的“巨人”,体长可达1.6米,站立时高达2米左右。树袋熊科
负鼠科
负鼠类能适应多种环境,大多营树栖或地栖生活,只有水负鼠营半水栖生活。夜行性。多杂食,但也有只食虫的和食肉的种类。繁殖率很高,怀孕期仅10余天,幼仔出生时比蜜蜂还小,前肢十分发达,并具锐爪(到达袋囊后脱落)。幼仔在袋中发育60~70天后即可自由出入袋囊,再过1个月左右离开母体独立生活。负鼠类的自卫方法是装死。寿命很少超过两年,是食肉动物和人类猎取的对象。由于繁殖率高,食性广,适应能力强,负鼠类数量和分布依然在增加和扩展。袋熊科
袋熊
袋熊科(vombatidae):体形粗壮似熊,眼小,脸似鼠。体重可达35千克。头骨略扁平,鼻面部相对较短。齿式:1/1,0/0,1/1,4/4=24,所有牙齿无齿根,终生生长。尾退化。育儿袋向后开口,内有一对乳头。四肢短而有力,前足五趾,宽而具长爪。后足第三和第四趾合并。富有挖穴能力,穴长往往超过30米,洞穴向外开着,或位于岩石堆下。主要吃草,但也吃根和树皮。包括两属:毛袋熊属(lasiorhinus),只有毛袋熊(lasiorhinus latifrons)一种;袋熊属(vombatus)包括袋熊(vombatus ursinus)和粗毛袋熊(vombatus hirsutus)两种。袋熊又称为普通袋熊(vombatus ursinus)。袋鼬科
袋鼬
袋鼬科成员多数体型较小,与老鼠接近,其中某些种类的袋小鼠体重仅4克,头体长不及6厘米,是最小的有袋类,也是最小的哺乳动物之一。袋鼬科现存最大的成员是分布于塔斯马尼亚岛的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也是现存最大型的食肉有袋类之一,头体长约60厘米,强壮而凶悍。袋鼬科第二大的成员是斑袋鼬,大小如猫,也是澳洲大陆现存体型最大的食肉有袋类。原本常见于澳洲大陆东部的东袋鼬(Dasyurus viverrinus,即食鱼袋鼬)在澳洲大陆可能已经灭绝,仅存于塔斯马尼亚岛。袋鼬科成员很多为树栖性,也有一些为陆栖,其树栖性成员尾部均不具缠绕性,但是有些种类有蓬松的尾毛用于平衡。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