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阳货
论语·阳货
《论语·阳货》为古代文学作品,出自《论语》。
该篇共26章,主要介绍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仁的进一步解释,阐发礼乐治国之道,还有关于为父母守丧三年问题,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该篇金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原文译注原文
3 相关成语
4 后人读解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论语·阳货
文学体裁:散文
作品出处:论语
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原文译注原文
阳货
阳货【原文】 17·1 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5),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7)。”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 (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2)归孔子豚:归,音kuì,赠送。豚,音tún,小猪。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 (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6)亟:屡次。 (7)与: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原文】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原文】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评析】 参见宋人朱熹《章句集注》,他认为这一章是承接上一章。“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二章可以合为一章。人的本性是相近的,都差不多,由于环境的熏染和所受教育不同,便有知识、才智、品质的差异。“下愚”之所以“不移”,主要是不肯学习,不求上进,自暴自弃,怙恶不悛。我们用现代的事打比方,譬如有些罪犯一次、二次、三次进监狱,屡教不改,放出来又犯罪,确实有“下愚不移”这一类人。
【原文】 17·4 子之武城(1),闻弦歌(2)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释】 (1)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2)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原文】 17·5 公山弗扰(1)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3)。”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4)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5)?”
【注释】 (1)公山弗扰:人名,又称公山不狃,字子洩,季氏的家臣。 (2)末之也已:末,无。之,到、往。末之,无处去。已,止,算了。 (3)之之也:第一个“之”字是助词,后一个“之”字是动词,去到的意思。 (4)徒:徒然,空无所据。 (5)吾其为东周乎:为东周,建造一个东方的周王朝,在东方复兴周礼。
【译文】周礼
周礼
公山弗扰据费邑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建设一个东方的西周。”
【原文】 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原文】 17·7 佛肸(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2)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涅(4)而不缁(5)。吾岂匏瓜(6)也哉?焉能系(7)而不食?”
【注释】 (1)佛肸:音bìxī,晋国大夫范氏家臣,中牟城地方官。 (2)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 (3)磷:损伤。 (4)涅:一种矿物质,可用作颜料染衣服。 (5)缁:音zī,黑色。 (6)匏瓜:葫芦中的一种,味苦不能吃。 (7)系:音jì,结,扣。
【译文】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
【原文】 17·8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1),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2);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3);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4);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5);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 (1)居:坐。 (2)愚:受人愚弄。 (3)荡:放荡。好高骛远而没有根基。 (4)贼:害。 (5)绞:说话尖刻。
【译文】 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原文】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1),可以观(2),可以群(3),可以怨(4)。迩(5)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 (1)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 (2)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3)群:合群。 (4)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 (5)迩:音ěr,近。
【译文】诗可以怨
诗可以怨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原文】 17·10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1)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2)也与?”
【注释】 (1)《周南》、《召南》:《诗经·国风》中的第一、二两部分篇名。周南和召南都是地名。这是当地的民歌。 (2)正墙面而立:面向墙壁站立着。
【译文】 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对墙壁而站着吧?”
【原文】 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译文】 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原文】 17·12 子曰:“色厉而内荏(1),譬诸小人,其犹穿窬(2)之盗也与?”
【注释】 (1)色厉内荏:厉,威严,荏,虚弱。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 (2)窬:音yú,洞。
【译文】 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吧?”
【原文】 17·13 子曰:“乡原(1),德之贼也。”
【注释】 (1)乡原:原,同“愿”,忠厚。
【译文】 孔子说:“没有道德修养的伪君子,就是破坏道德的人。”
【评析】 孔子所说的“乡愿”,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原文】 17·14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译文】 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评析】 道听途说是一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不仅是道听途说,而且四处打听别人的隐私,然后到处传说,以此作为生活的乐趣,实乃卑鄙之小人。
【原文】
鄙夫
鄙夫17·15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译文】 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评析】 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
【原文】 17·16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1)也肆(2),今之狂也荡(3);古之矜也廉(4),今之矜也忿戾(5);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注释】 (1)狂:狂妄自大,愿望太高。 (2)肆:放肆,不拘礼节。 (3)荡:放荡,不守礼。 (4)廉:不可触犯。 (5)戾:火气太大,蛮横不讲理。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古代的狂者不过是愿望太高,而现在的狂妄者却是放荡不羁;古代骄傲的人不过是难以接近,现在那些骄傲的人却是凶恶蛮横;古代愚笨的人不过是直率一些,现在的愚笨者却是欺诈啊!”
【评析】 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与上古时代有所区别,上古时期人们的“狂”、“矜”、“愚”虽然也是毛病,但并非不能让人接受,而今天人们的这三种毛病都变本加厉。从孔子时代到现在,又过去了两三千年了,这三种毛病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有增无已,愈益加重,到了令人无法理喻的地步。这就需要用道德的力量加以惩治。也希望有这三种毛病的人警醒。
【原文】 17·17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
【注释】 (1)本章已见于《学而篇》第一之第三章,此处系重出。
【原文】 17·18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译文】 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厌恶用伶牙利齿而颠覆国家这样的事情。”
【原文】 17·19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原文】 17·20 孺悲(1)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释】 (1)孺悲:鲁国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
【译文】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
【原文】 17·21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1),期(2)可已矣。”子曰:“食夫稻(3),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4)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注释】 (1)钻燧改火:古人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木头不同,每年轮一遍,叫改火。 (2)期:音jī,一年。 (3)食夫稻:古代北方少种稻米,故大米很珍贵。这里是说吃好的。 (4)旨:甜美,指吃好的食物。
【译文】
孔子
孔子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子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评析】 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评宰我“不仁”。其实在孔子之前,华夏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袭到今天。这是以“孝”的道德为思想基础的。
【原文】 17·22 子路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译文】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难了!不是还有玩博和下棋的游戏吗?干这个,也比闲着好。”
【原文】 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原文】 17·24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1)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2)而讪(3)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4)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5)以为知(6)者,恶不孙(7)以为勇者,恶讦(8)以为直者。”
【注释】 (1)恶:音wù,厌恶。 (2)下流:下等的,在下的。 (3)讪:shàn,诽谤。 (4)窒:阻塞,不通事理,顽固不化。 (5)徼:音jiǎo,窃取,抄袭。 (6)知:同“智”。 (7)孙:同“逊”。 (8)讦:音jié,攻击、揭发别人。
【译文】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偷袭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原文】 17·25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文】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
【评析】
阳货
阳货这一章表明孔子轻视妇女的思想。这是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后来则演变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男权主义。
【原文】 17·26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译文】 孔子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被人所厌恶,他这一生也就终结了。”
相关成语
移:改变。
《论语·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参见宋人朱熹《章句集注》,他认为这一章是承接上一章。“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二章可以合为一章。人的本性是相近的,都差不多,由于环境的熏染和所受教育不同,便有知识、才智、品质的差异。“下愚”之所以“不移”,主要是不肯学习,不求上进,自暴自弃,怙恶不悛。我们用现代的事打比方,譬如有些罪犯一次、二次、三次进监狱,屡教不改,放出来又犯罪,确实有“下愚不移”这一类人。
饱食终日
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 《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无所用心
没有地方用他的心。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 《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割鸡焉用牛刀
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患得患失
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色厉内荏
成语
成语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无所不至
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后人读解
孔子是幽默的。阳货送来了一头猪,孔子不想见他,就悄悄地躲起来了。可如果收了礼物不向阳货致谢显然失礼,当时又没有电报、电话等玩意儿。怎么办?老先生眼珠子一骨碌,计上心头,瞅准了阳货不在家才去致谢,这样既不违背礼仪的要求,又避免了同阳货见面。此时的老先生活脱脱就是一个顽童,耍了一把小聪明。不料想玩砸了,偏偏在路上同阳货不期而遇,当时的尴尬场面可想而知,令人不禁莞尔。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在郑国都城走散了,独自站在城东门下。有个郑国人告诉正在满世界找老师的子贡:城东门有个老头儿,额头长得像尧、脖子长得像皋陶、肩长得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就像丧家犬一样。后来子贡把原话告诉了孔子,老先生乐坏了:“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面对颠沛流离的周游生活,老先生也拿自己穷开涮了一把:“像啊!像啊!我就像个丧家之犬。” 孔子是虚荣的。有一次他问弟子,为什么不能大行其道?子路、子贡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想来老先生也没给他们好脸子。而颜回说,你的道太高深了,所以难以推行。还延伸开来说:有道的人不被国君重用是国君的过错,不为昏庸的国君所用正体现出您的高尚啊!老先生听了这话心里真受用,当下眉开眼笑:“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用今天的大白话来说,就是颜回啊,你说到点子上了。如果你有很多钱的话,我愿意做你的管家。被自己最看重的学生戴上高帽子,老先生心里比喝了蜜还甜,脸笑得像盛开的菊花,连说话都有些把持不住分寸了,千年而下,我们似乎还能听到老先生那有点得意的笑声。 孔子是自知的。他知道自己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樊迟问他种地和养花的事,他说我不知道,你还是问问农民和养花工吧。整天游学,孔子射箭也不是很在行,就提出射箭不一定要贯穿靶子,各人的能力有大小。孔子曾经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颜回这个人闻一知十,我只是闻一知二罢了。孔子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对自己的得意弟子,孔子发出了自愧弗如的感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种感叹是发自内心的。纵观《论语》,孔子表扬得最多的弟子非颜回莫属。
孔子
孔子
孔子是现实的。佛肸邀请孔子去做官,孔子也想去。子路不长眼色,问孔子:你以前不是说过不会到为非作歹的人那儿做事的吗?佛肸是个叛乱起家的人,你怎么还想去呢?老先生推托说,我是说过这话不假,但是坚硬的东西是不怕磨的,洁白的东西是不怕染的,我即使去了也不会受到佛胖的影响。子路还是不依不饶,老先生急眼了:我难道是葫芦吗?看到有好工作、高工资不去,我吃什么?难道用绳子把脖子系起来不成?(语见《论语》“吾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孔子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知道,如果自己一味书呆子气十足只能守节饿死,哪里还有机会去传播自己的学说。 孔子是个平凡的老头儿,除多读了些书、多带了些弟子以外,我看和我们家邻居张大爷、李大爷的面孔差不了多少。说孔子是个老头儿,决无不敬之意。正是有了这些普通老头儿的一面,孔子才是真正的孔子,才是一个活生生的孔子,才是一个可以靠近的孔子。假如能和他住在一起,我们可以在春天邀请他一块儿去河里游泳,然后一块儿躺在岸上晒晒太阳。只要手头没有急事,这个小老头儿肯定会欣然同行。 孔子的画像只不过是一些读书人心灵的折射,自以为读了几本书就不了起了,就端起了庄严的面孔,有的还故意留起了长须、穿起了长袍,以示区别于他人。这让人望而却步,却又可笑之至。他们自己装腔作势还不够,还要将孔子也从生活中硬是剥离出来,重新给这个老头儿梳洗打扮、涂脂抹粉,好与老先生一同庄严下去。这与强奸老先生有什么不同?孔子如果在天有灵,肯定会跳脚大骂,更不用说将这些人列入门墙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