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观派

楼观派楼观派

中国道教教派之一。始创于魏晋之际,显盛于北朝、隋唐,以楼观为中心,主要传播于北方关陇地区的道派。在南北隋唐影响极大。于黄巢之乱大伤元气,毁于元初至元毁藏。楼观在今陕西周至终南山脚下,地近长安,风景秀丽。隋唐两代以后成为北方著名的道教大丛林。楼观派奉老子、尹喜为祖师,主要传习三洞经典。其道法受南方上清、灵宝派影响,杂采众家之长,对诵经思神、行气咽液、炼丹服饵、符箓斋醮等方术皆兼而行之。该派还力主老子化胡之说,常与佛教发生论争。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道教教派 3 渊源 4 道教最早的道观——楼观台

      基本信息

      中文名:楼观派

      创建年代:魏晋

      尊奉祖师:尹喜

      宗教派别:道教

      传播范围:北方关陇地区

      奉持典籍:道德经 化胡经 西升经

      道教教派

      中国道教教派之一。始创于魏晋之际,显盛于北朝、隋唐,以楼观为中心,主要传播于北方关陇地区的道派。楼观在今陕西周至终南山脚下,地近长安,风景秀丽。隋唐两代以后成为北方著名的道教大丛林。楼观派奉老子、尹喜为祖师,主要传习三洞经典。其道法受南方上清、灵宝派影响,杂采众家之长,对诵经思神、行气咽液、炼丹服饵、符箓斋醮等方术皆兼而行之。该派还力主老子化胡之说,常与佛教发生论争。
      楼观道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西北地区兴起的道派,传播的核心在陕西周至县终南山麓,以楼观为传道根据地,其楼观派的开创人是周代函谷关令尹喜,因尹喜在此修道,接草为楼,以观星望气,固名为楼观,后老子西行途经楼观并在此为尹喜传授《道德经》而影响很大,成为楼观派的开创者,但实际传播和发展楼观道的是北魏末的梁谌、王浮。以及王延、严达、苏道标、程法明、周化生、王真微、史道乐、于长文、张法成、伏道崇等十人世号“田谷十老”。
      楼观创派 西晋时道士梁谌师从郑法师,后又托言尹喜之后尹轨授其秘术水石还丹术、炼气隐形法,符箓与《楼观先师传》。得道后,隐去终南山。到北魏初时,楼观派已具规模。
      本派发展 楼观派在北魏兴起之后,曾受到北魏太武帝的支持,刻印经书、修建宫观。至末年,以梁谌得道处为中心,至长安京城的广大地区在内,几乎都成为楼观派的布道区。隋唐时期,楼观道士利用楼观台上的粮草支持李渊起兵,并为他编制了许多利于他的谶言。李渊称帝后,有感其功,特赐地拨款,改建宫观,赐名“宗圣宫”,并大力扶持。楼观派成为全国道教中心,达到极盛。元代,并入全真教。
      楼观道奉持的主要经典是王浮的《化胡经》和《西升经》,主要阐扬老子之道,宣扬“老子西升,开道竺乾,化胡成佛” 为内容,又以老子之道解说炼形之术和长生之说,引深道教教理教义,内容涉及道教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政治思想等方面,特别是《西升经》不但宣传老子之道,又吸收玄学贵“无”思想,同时又融合和吸收佛教“三业”、“六根”等内容。使魏晋道教在教义方面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渊源

      观道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形成于北朝北魏时期,流传至隋唐间。
      楼观道尊尹喜为祖师。尹喜的原型是春秋时代与老聃齐名的道家关尹。《庄子·天下》将其与老聃并列,叹为"古之博大真人哉"!
      关尹主张"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做人要"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所以他"未尝先人,而常随人。"《吕氏春秋·不二篇》在论诸家学术特点时,称"老聃贵柔"、"关令贵清"。高诱注云:"关尹,关正也,名喜,作《道书》九篇。"
      司马迁为老子作传,有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于是关尹遂成为关令尹喜,道德五千言之《老子》遂成为老子为尹喜所写之书。
      传为刘向所著之《列仙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常服精华,隐德修行,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授之。后与老子俱游流沙化明('明'为'胡'字之误--引者注),服苣胜实,莫知其所终。尹喜亦自著书九篇,号曰《关令子》。"
      其中除西晋王浮作《老子化胡经》以外,东晋、南北朝时,又有《玄妙内篇》《出塞记》《关令尹喜传》《文始内传》等许多有关老子和尹喜的传记,加以渲染。在这些经、传中,尹喜始终是老子化胡(实为化佛)的随行大弟子和得力的助手或代理人,成为老子化胡故事中最显赫的人物。因此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楼观道就选择这个显赫人物作为自己的创派祖师。《楼观本起传》:"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之故宅也。
      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问道授经,此大教所由兴也"。《楼观先师传》和《楼观本记》亦称:昔周康王闻尹先生有神仙大度之志,乃拜为大夫,并赐嘉名,因号此宅为楼观焉。
      次昭王时,大夫遇老君,因遂得道。其次,穆王乃钦尚遗尘,为建祠修观,召幽逸之人,置为道士。自尔相承,于今不绝。意即楼观道是在周康王时开创的,尹喜为其创教祖师。这无非是为了托之古远,在佛道斗争中以抬高自己的身价而已。事实上,该派在南北朝时期,也是力主老子化胡之说,为排佛教思想之最烈者。
      据其他有关资料核查,陕西周至县楼观,自三国末期起,始有道士隐居修道。最早者为三国末的郑法师(履道)。继之者有其弟子梁谌,活动于西晋,卒于东晋初。接着又有王嘉、孙彻、马俭等,活动于东晋十六国时。截至东晋末,楼观道士仍然很少,对社会影响甚微。表明在那之前,楼观道尚未形成一个有一定特征和一定内聚力的道派。它正式形成为一个对社会产生影响的道派,始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时。据有关资料记载,太武帝始光(424~428)初,道士尹通事马俭法师于楼观,其后道术精进,渐获令誉。"太武好道,钦闻其名,常遣使致香烛,俾之建斋行道。自是四方请谒不绝。嗣后,道士牛文侯、尹法兴等人才接踵而至,道士增至四十余人。北魏孝文帝太和(477~499)中,道士王道义又从姑射山率门弟子六七人来楼观,并大修观宇,土木工匠就役者,日常百数。楼观坛宇,一皆鼎新。王道义又"令门人购集真经万余卷",置楼观。再后,西魏文帝又钦敬楼观道士陈宝炽,召入延英殿问道,太师安定公及朝士大夫皆从而师之。大统十五年(549)卒,诏谥正懿先生。又召其弟子李顺兴至都城,试以法术,"有验,由是朝野钦信。"由是观之,在北魏时期,楼观道在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下,始正式形成为一个拥有相当数量的徒众、并对朝野上下有一定影响力的道派。
      楼观派尊奉的经典主要是《道德经》,因为传说此书是老子应尹喜之请而作,故为该派道士必修的经典。其次,因该派坚持老子化胡说,故老子化胡最鲜明的某些经书,如《老子化胡经》《老子西升经》《老子开天经》和《妙真经》等,皆为该派所重视。
      《道教义枢》卷二《七部义》引《太玄经》云:"无无日道,义枢玄玄。而尹生所受,唯得《道德》《妙真》《西升》等五卷。"《甄正论》卷中云:"(老子),后遂西之流沙,至函谷关,为关令尹喜演《道德》二篇上下两卷,论修身治国,戒刚守雌,挫锐解纷,行慈俭谦下之道,成五千余言。尹喜录老子谈论言旨为《西升记》,大旨略与道经微同。多说人身心情性禀生之事,修养之理,夭寿之由。后人改记为经。"
      此外,据《仙苑编珠》所引《楼观传》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所编楼观道士诸传讯载,楼观道士除修习上述诸经外,又传习多种上清经,如《大洞真经》《黄庭内景经》《上清琼文帝章经》《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太上隐书》《灵书紫文》等,和少数灵宝经和三皇文。上清经和灵宝经皆肇造于东晋中叶,至东晋末和南北朝初始广泛流播,楼观道士传习上述经书,当在北朝初叶以后。由此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楼观道确实形成于北魏时期。
      楼观道传习的修炼方术,表现了杂采兼收的特点,即符箓与丹鼎皆习。如梁谌"食炁吞符,大尽其妙,又广索丹砂,还而为饵"。马俭既晓遁甲占候之法,又断谷、服药、行气、导引,还能役使万灵,制役群邪,驱使六丁二十四神。尹通"服黄精、雄黄、天门冬数十年",又能为人治病。其他楼观道士大都如此。不过,两者相比,服食药物在楼观道士中更为普遍。
      楼观道发展至北周及隋,进入其鼎盛时期。道士王延,字子元,扶风始平(今陕西兴平)人。西魏大统三年(537)入道,师陈宝炽于楼观。与李顺兴相友善。后访华山云台观,复师茅山道士焦旷,得三洞秘诀真经。北周武帝闻其名,遣使召之,王延至都久之,复还西岳云台观,诏增修该观以居之。
      其后武帝下诏废佛、道,建立通道观。命王延于通道观校雠三洞经图,凡八十余卷;又作《三洞珠囊》(非现存王悬河之《三洞珠囊》)七卷,奏贮于通道观。隋文帝即位,置玄都观,诏以延为观主,复以延为道门威仪。据说隋文帝还从之受智慧大戒,大臣苏威、杨素等皆北面执弟子礼。王延于仁寿四年(604)卒于通道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王延传》)。又有道士严达(字道通),北魏末入道,师楼观道士侯楷,"学穷琼韫,博通妙术",也驰誉于周、隋之际。北周武帝建德中沙汰佛教,正议同废道教时,诏严达入便殿,问佛、道二教优劣。严达答曰:"主优客劣"。谓释出西域,是客,道在中夏,是主。并谓:"客归则有益胡土,主在则无损中华。 去者不追,居者自保,又何送乎。"
      据说"上嘉其对",然迫于形势,不得不二教同时俱废。武帝废除佛、道二教后,决定建通道观于田谷之左,选释、道二教中人以居之。其中选有楼观道士严达与王延、苏道标、程法明、周化生、王真微、史道乐、于章、张法成、伏道崇等十人。他们"以道术相忘,同乎出处,世号曰'田谷十老'"。隋文帝开皇(581~600)初,严达又重修楼观宫宇,度道士满百二十员,羽流精炼,"朝野宗奉"。
      进入唐代,因唐宗室认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相应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因楼观道士岐晖(字平定)曾赞助李渊起义,故李渊作大唐皇帝后,对楼观道特予青睐。武德(618~626)初,敕修楼观宫宇,并赐田土十顷以充基业;又令改楼观为宗圣观,以岐晖为观主,诏赐粟帛以充斋给。武德七年(624)十月,李渊又亲诣楼观,祀老子。岐晖于贞观四年(630)羽化后,高宗即位,命原宗圣观道士尹文操任昊天观主兼知宗圣观事。尹文操又曾奉敕撰《玄元皇帝圣纪》一部,凡十卷,总百十篇。高宗览卷大悦,授尹文操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常少卿事。此后又著《祛惑论》《消魔论》三十卷,续《楼观先师传》一卷,表现出强烈的排佛思想。
      总之,直至唐前期,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楼观道一直处于向上发展阶段。天宝(742~755)年间爆发安史之乱,此后楼观道趋于衰落。中经两宋,终于默默无闻。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曾改楼观(宗圣观)为顺天兴国。至金哀宗天兴(1232~1234)间,因遭兵燹,楼观焚毁殆尽。至元代,全真道加以修复,变为全真观宇,原楼观道士亦转为全真道士。

      道教最早的道观——楼观台

      楼观台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南十五公里的终南山麓,山水秀丽,风景优美,素有 “仙都”之称。
      相传周朝函谷关令尹喜,来此修道,结草为楼,观星望气,所以叫做楼观。后来老子李耳,去周西行,过函谷关,尹喜迎他来到这里,执弟子礼,在说经台讲授道德五千言,于是便成为道教的发祥地。不仅 “说经台”、“系牛柏”为道教最古的圣迹,而且还附会地留传了“老子之墓”,为后人景仰朝拜之地。因此在《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里说:“楼观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也是道教最早的教祖圣迹,而且道教宫观的“观”字,也是从这里沿袭下来的。
      (一)楼观的沿革及兴衰
      一、开创时期
      这里老子庙的建修,是从秦始皇开始的。据《混元圣迹》记载,始皇二十八年壬午,封禅泰山后,在楼观之南建庙祀老子,叫做清庙,并躬行饔祀。又传说汉武帝为老子造祠于讲经台北。
      这一时期历周、秦、汉,三国,大约一千一百多年 (公元前830——公元280年),是楼观从无到有的开创时期。
      二、兴盛时期
      《楼观传》说: “魏元帝咸熙初,道士梁谌事郑法师于楼观”。(约公元264年)这是“楼观”一词初见于载笈。晋惠帝永兴二年(公元305年)太和真人尹轨降于楼观,授道士梁谌《日月黄华上经》、《楼观先生本起内传》等。传说尹轨是尹喜的从弟,所以梁谌自称得尹喜道系的真传,于是道众云集,声望日隆。晋惠帝敕令扩建祠宇,植树万株,并给户三百,以供洒扫。
      南北朝时,后魏太武帝致香烛于楼观道士尹通,供其建斋行道,自是四方请谒不绝。道士牛文侯、尹通、尹法兴等四十令人在此敷道。孝文帝太和中,道士王道义自姑射山携带门弟子六、七人来此,大修观宇,除秦始皇所建老子庙因仍旧宏丽未加修饰外,其余全部鼎新。道义还购集真经万余卷,置于观内。
      西魏文帝召楼观道士陈宝炽到延英殿问道,朝野钦奉。又召其弟子李顺兴至都,试以法术,有验,声望更高,卒后为其立祠。
      后周武帝即位之初,台楼观道士王延至都,久之,始还云台观;建德中,又召他同严达到都城。这时沙汰道释,但武帝却特为严达建通道观于田谷之左,又选九人与严达相伴学道,称田谷十老。
      后周静帝大象年间 (公元579——580年)道教复兴。隋文帝开皇初,严达重修楼观宫宇,度道士一百二十员。隋大业七年,炀帝亲往征辽,楼观道士岐晖谓门弟子曰:“天道将改,不过数岁。”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唐高祖李渊于晋阳起义,晖遂尽以观中资粟给其军。他认为天下从此将平定,遂自己改名平定以应之。后又发道士八十余人迎李渊于蒲津关,李渊极为嘉赏,下诏授以金紫光禄大夫,当年十一月初八日,遣使诣楼观设醮祈福。
      唐高祖以自己系出李氏,遂以老子为远祖,敕令修葺楼观,并赐地十余顷,置官修造,并令岐晖主持观事。武德三年 (公元620年),高祖亲诣楼观老君祠庭,降诏改楼观为宗圣观。赐白米二百石,帛一千匹,以供修补。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十月,帝又来亲谒。武德八年二月,建《大唐宗圣观记》碑,命欧阳询撰书。(碑尚存)
      唐高祖派吴天观 (在古长安城北里许)主尹文操兼知宗圣观事,文操奉敕修《玄元皇帝圣纪》十卷,授银青光禄大夫。
      开元二十九年 (公元741年)闰四月,玄宗以梦见老君向他说:“吾在城之西南,可速迎吾。”遂差内使与道门威仪肖玄裕寻访数日,于楼观山谷间得老子玉像,迎至兴庆宫大同殿,遂令所司写真容分送天下宫观,大赦天下。并于楼观建立《大唐圣祖玄元皇帝显灵碑》,以记其事。 (碑尚存)
      这一时期,共计六百四十三年 (公元264—907)是楼观的兴盛时期。中间唐高祖武德三年,改楼观为宗圣观。
      三、兴衰交替时期
      宋太宗端拱元年 (公元988年)赐观额曰“顺天兴国观。”
      金哀帝天兴年间 (公元1232——1234)楼观在严重战乱中,累代宫宇,焚毁殆尽。
      元定业后,对楼观大加修复,世祖曾三降玺书,敕令修建楼观殿宇。说经台重修后,增建 “希声堂”。丙申年(公元1296年)全真教清和大宗师尹志平来楼观,立志修复,以楼观旧道士张致坚所献楼观旧址图样,付李志柔负责重修,经过十年,渐复旧观。建殿三、曰三清,曰文始,曰玄门列祖。建楼三:曰紧云衍庆,曰景阳,曰宝章。建堂二:曰真官,曰斋心。宾有馆,众有寮,焚诵有室。山门、方丈、厨库、蔬圃,逐渐完备。自此以后,楼观归全真派负责。元世祖中统元年(公元1323年)六月,以朝命改宗圣观为宗圣宫。四年,全真教诚明宗师张致敬命李志柔主持楼观。
      元朝重修说经台后,刻古篆老子《道德经》碑石,与旧碑并立于殿前。 (碑尚存)
      至元乙卯 (公元1279)年,朱象先自浙右来楼观,撰《古楼观紫云衍庆集》三卷,收集古楼观唐元碑记及唐宋元人题咏很多。
      至元二年 (公元1331年)山洪暴发,观宇冲毁,会灵,洪妙二观,荡然无存。
      这一时期共计四百六十年 (公元908——1368年)楼观是盛衰交替阶段。中间有金哀帝天兴年间的大破坏;又有元太宗端拱年间的大兴复,重修后的规模,不减于唐朝兴盛时期。
      四、衰落时期
      明初重修楼观一次,宪宗时,宗室秦简王又倡修一次,虽规模略具,但未完全复旧。据石碑记载,弘治九年 (公元1496年)重修会灵观;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重修洪妙庵。宗圣宫及三清殿,因嘉靖乙卯地震倾圯,经住持许明宫募资重修。以后还重修吕公祠、显灵峰玄帝庙,五祖七真殿,并在说经台增建“藏经阁”。
      《雍正陕西通志》载:明万历年间,楼现有道士姬东坡善鼓琴,讲《南华经》多自悟,作诗常有奇句,受到明神宗的赏识,赐给道经二藏,龙旗御杖幢幡十六件,瑞莲图一幅,并用玺书慰劳。
      楼观规模,有《关中胜迹图志》记载明未时期宏伟情况曰: “观前为四子堂及文史三清二殿,再进为望气楼,右殿曰景阳,有丹井;左殿曰宝章。后为宗圣宫,宫后林木翠绕。有台踞高冈之上,曰说经台。楼殿凌空,金碧溢目。”
      清代康熙二十年 (公元一六八一年),周至县知事章泰捐俸补修一次。雍正年间,道士梁一亮,力耕自食,筹资重修。历时八年,基本恢复旧观,有碑详记其事。
      乾隆三十二年, (1767年)遭受水灾,损毁严重,五十八年(1793)陕西巡抚捐资重修。
      嘉庆十五年 (1810)北京信士蔡西林,寄银五千两,委道士刘合仑整修,渐复旧观。
      同治元年 (公元1862年)宗圣宫的紫云楼,说经台的藏经阁,在兵燹中遭受破坏,道光初年,道士朱还虚募化重修,经营数年,始告竣事,所有殿宇及下院如吾老洞、化女泉、显灵山、吕公洞、宗圣宫、玉华观,全部修补一新。此后八十余年,未再彻底修葺。
      民国三十一年 (公元1942年),监院雷明物募资,重修说经台大殿、山门,补修两庑四子殿、十方堂和显灵山、吕祖洞。但宗圣宫已无法修复,仅存遗址。
      这一时期,共计五百八十年 (公元1369一1949)楼观渐趋衰落。有破坏,有修复,但破坏大于修复,到清末时宗圣宫仅留残迹,说经台本系楼观的一部分,但后来竟代表了古楼观全部,“台”就由说经台而来,是清末民初才确立此名称的。
      五、楼观现状
      楼观自周代到今天,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经历了二十多个朝代。历代遗留下来的碑碣、石刻、还有七十多件,其中如唐欧阳询、苏灵芝所书的碑文,宋米芾、苏轼、薛绍彭所题诗词的刻石,元赵孟兆页、李道谦、高翻书写的碑碣,都是珍贵的文物。历代文人学士如唐之李白、岑参、卢纶、温庭筠,宋之苏轼、苏辙、王禹僻、以及元明清各代的诗人名士留题的诗篇,经过搜集整理,还有六七十篇。这些文物,不仅是研究道教历史的重要资料,而且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楼观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极为重视。一九五六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楼观为陕西省重点保护单位之一,多次拨款修复。十年动乱,又遭摧毁,下院建筑,均已无存,碑碣石刻,亦多破坏。粉碎 “四人帮”后,文物管理所于一九七六年成立,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关怀及大力支持下,一九七八年整修了说经台山门前东西两个亭子,并给宗圣宫遗址的古树修了围栏,彩画了老子祠正殿两庑和门房。一九七九年修葺了说经台山门和东西二碑厅,为老子祠后院修起围墙和门楼,又重建说经台北面下一级的藏经阁和两旁走廊,现正油漆彩画,预计今年年底可以全部竣工。
      (二)楼观的名胜古迹
      一、说经台
      说经台是古楼观的中心,相传是老子为尹喜说经之处。建在山麓一个突起的峰巅,海拔五百六十公尺,苍松古柏,四面环抱,柳林青翠,屏障台前。
      进入楼观风景区,沿林荫大道南上,至竹林北畔折向东行,即为说经台山门。台坐北向南,山门一间,碑厅六间,东西两亭,分列左右。由山门再上,则有蜿蜒曲折的磴道,通向台顶。顶上为老子祠,是一座宽阔的四合头建筑,殿内原有泥塑老子坐像一尊,今已无存,尚待修复。东西两旁还有四子殿、方丈、斋舍等。庭院前后,古柏参天,清幽旷远,如临仙境。正如宋诗人苏轼留题诗句说: “此台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
      出老子祠后门下行,有伸向东西两面的石阶,沿阶行,过走廊,即抵藏经阁。这是一座近年重建的扬角飞檐建筑,宏伟辉煌,五间并列。阁内将收藏《道德经》各种版本、历代研究道德经的文献典籍,以及道教文物。
      二、上善池
      上善池在说经台山门前两边,池为八卦形。池内北壁有一伸出水中的石龙头部,口中吐水,潺潺有声。传说饮此池水,可以疗疾,并可延年。因老子《道德经》讲 “上善若水”,故名之曰“上善池”。池旁的六角亭下,复盖一碑,为元代书法家赵孟俯隶书“上善池”三个大字。
      三、炼丹炉
      炉在说经台南约二公里的一个峻峰上,海拔九百四十公尺。峰上砖砌八卦形丹炉,相传老子曾在这个炉里炼丹。门前原有对联一付,是用道教专用奇字,译为楷书是: “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这付对联后由道士把它刻在说经台上《道德经》石碑之旁。
      四、仰天池
      仰天池也叫天池,在说经台东南约七公里的山峰上,面积约五十平方米,海拔一千五百公尺。池中绿波盈盈,彩鱼戏水;有一只用芦苇根结成的天然船,可供游人登憩游驶。按神话传说,此池是当年老子打铁焠火之处。自然景物,蔚成奇观。
      五、栖真亭
      此亭在仰天池西北约二百公尺处,砖砌八卦形建筑,峙立峰上。亭内有老子石像一尊,圣相庄严,雕刻精致。传说老子曾在此亭修真养性。所以名之曰 “栖真”。
      六、宗圣宫遗址
      宗圣宫原为楼观主殿,位于说经台北二公里许的西巷村东。据《古楼观志》记载,宗圣宫系唐代修建,殿宇极为宏伟,惜屡遭兵燹,现已荡然无存。遗址尚有各代碑石七通,古柏十一株,三鹰松及古报杏树各一株,石狮石牛各二头。
      七、古银杏树
      古银杏树有雌雄二株,宗圣宫一株为雄树,树身直径三米,高约二十米,相传为汉代所植,树龄约二千年。虽树身半毁,但枝叶仍极繁茂。雌树在说经台山门前,树身直径约二米,高二十九米,树盖如伞,叶茂实繁。
      八、系牛拍
      在宗圣宫遗址偏东,据《古楼观志》记载,老子入关驾车之牛即系此拍上,历时二千余年,苍劲犹昔。元朝至元戊寅 (公元一七二八),皇子安西王特遣提举段德玉,琢石为牛,置于树下,供人瞻仰,今尚完好。
      九、化女泉
      化女泉在说经台西约一公里处,传说老子曾扶杖到此,插杖于地,以七香草点化成为美女,以考验弟子徐甲学道之心,插杖处遂成一泉,泉水清洌,现在仍供周围群众饮用。
      十、老子墓
      在说经台西约四公里的峪关遇仙桥以西,西楼观的东北。墓呈椭圆形,冢方四米,面积占二十平方米,墓前竖立清代毕沅书 “老子之墓”碑石一通。一九五七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楼观台碑碣石刻
      现存有七十多件。其中最珍贵的有以下几件: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隶书《大唐宗圣观记》碑,现在说经台山门西碑厅;
      唐代书法家苏灵芝的行书《唐老君显见碑》,现在说经台西碑厅;
      宋代书法家米芾行书《第一山》三大字,在说经台《道德经》碑阴;
      宋代诗人,书法家苏轼行书游览题字,在说经台《道德经》碑侧;
      宋代书法家薛绍彭的楷书刻石三块,镶嵌在说经台正殿东西山墙外;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隶书 “上善池”三大字石碑,在说经台山门前西边亭子内;
      元代书法家高辆古篆书《道德经》碑,附李道谦隶书跋文,在说经台上大门西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