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于山
白于山
白于山,在陕西省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甘肃省东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边缘接壤。近东西走向。延河、北洛河、无定河源头地。主要由厚积的黄土层构成。海拔一般1800米左右,同名主峰(1970米)在定边县正南方,距定边县三十多公里的白湾子镇、魏梁村、武天堂庄,位于白于山腹地中部,也是该山脉南北分水岭所在。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山地概况
3 主要山岭
4 形成原理
5 地质特点
6 历史追溯
7 旅游周边
基本信息
中文名:白于山
海 拔:1800米左右
长:120余公里
地理位置:陕甘宁蒙交界处
走 向:近东西
宽:10~20公里
山地概况
白于山位于陕北 黄土高原西北部,近东西走向,长120余公里,宽10~20公里,最宽达35公里。山地由 中生界沙页岩、 上新统 三趾马红土和 第四系黄土组成,黄土厚一般50~70米,最厚达100米以上。山势较高,形态呈梁状,顶面海拔1500~1800米,相对高差300~400米,是洛河、延河、 清涧河、无定河等较大河流的发源地。泾河支流东川上源 十字河也发源于白于山西侧。 山脊起伏和缓,南、北坡呈不对称状,南陡北缓,南坡比北坡沟谷切割强烈,地面破碎。次一级山梁由主脊向南、东、北三面呈波浪阶梯状递降,构成大河及其支流的分水岭。梁长1.5~3公里,沟谷多套谷,下部狭窄,谷坡45°~75°,基岩裸露, 巉岩峭壁,上部开阔,谷坡15°~25°,披覆有厚层黄土,坡面冲沟、 切沟发育, 片蚀、 沟蚀活跃,水土流失严重。地貌营力以流水作用为主,风力侵蚀和潜蚀次之。
主要山岭
靖边县东南的老虎脑(海拔1730米)、西南的白于山峰(海拔1805米), 定边县南的魏梁(海拔1907米)、杨井东南的 张元峁 南梁(海拔1860米)、西南的花凤子梁(海拔1864米)、马鞍山(海拔1875米)等,均为白于山的主要山岭。横山为白于山东段向东北方向的延伸部分,位于 横山县西部,亦是黄土覆盖的梁状山地,平均海拔1400~1700米,主要山峰有万 药山(海拔1601米)、双城东南部的梁地(海拔1535米)等
形成原理
与陕北其他基岩山地相比,白于山形成时代较晚,大约在上新世时这里还在下降,低洼处沉积了数十米厚的红色土和沙砾层,自上新世末之后才开始上升,最后形成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地,并导致黄土高原面大体向东南方向倾斜。
地质特点
白于山为梁状山地。主要由白垩系沙页岩、上新统三趾马红土和第四系黉土组成。黄土层一般厚50~70米,局部可达百米。
白于山梁长沟深,沟坡陡峻,相对切割深度达300~400米,沟谷下部多呈V形,谷坡坡度为45°~75°;上部开阔,谷坡坡度为25°~45°,状似喇叭。由主梁分出的次一级长梁分别向东、南、北等方向延伸,呈波状梯级式逐渐降低,由海拔1800~1500米,梁面坡度为10°~25°,坡面流水侵蚀、重力侵蚀活跃,水土流失严重。
与陕北其他基岩山地相比,白于山形成时代较晚,大约在上新世时这里还在下降,低洼处沉积了数十米厚的红色土和沙砾层,自上新世末之后才开始上升,最后形成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地,并导致黄土高原面大体向东南方向倾斜。
历史追溯
在甘肃庆阳县东北,《山海经》白于山(又名白玉山),一名女郎山,按洛水今发源陕西定边县东南冢岭下,东南流入北洛河,去庆阳东北二百五六十里,白于山盖,今定边县地,明统南谓洛水源出庆阳城南乐蟠废县北,庆阳旧志又载白于山在合水县北二十里,皆误,庆阳府志有芦沟,在县北一百七十里,谓即洛河之源,亦入洛小水,并非正源。
旅游周边
白于山区,穷名远播,是陕西省三大贫困山区之一,白于山区涉及榆林市的定边、靖边、横山三县和延安市的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四县,曾被称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这里发现了储量较大的石油资源,但是产业结构单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