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洛河

南洛河南洛河

南洛河,又名伊洛河,古称雒(luò)水。是黄河右岸支流,位于陕西商洛地区东北部及河南省西北部。属于黄河水系。该河源于箭峪岭侧木岔沟,东南流入洛南县,经洛源、眉底、尖角等乡镇,由巩县东北注入黄河。截至2023年4月,该河流长124.6公里,集水面积3110平方公里。主要有文峪河、石门河、石坡河等支流。

命名来源于《山海经》中的“灌举之山(今冢岭山),洛水出焉。”

该河河系呈不对称叶脉状,左侧支流长大,多常流水,右侧支流短小,多季节河。年输沙量476万吨,每平方公里流失量1530吨。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干流概况 3 水文特征 4 流域概况 5 主要支流 6 水利开发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南洛河

      河南段河长:王炯

      干流概况

      南洛河巩义 段南洛河巩义 段

      南洛河是黄河右岸支流,古称雒水。从河南偃师市支流伊河河口杨村至巩县南洛河口一段又称伊洛河。位于陕西地区东南部及河南省西北部,是陕西省东南部唯一入黄河支流。

      南洛河源出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与蓝田县、临渭区交界的秦岭海拔2028.4米的龙凤山东南侧箭峪岭侧木岔沟(岔沟脑)即洛南县洛源镇的龙潭泉。《山海经》曰:“灌举之山(今冢岭山),洛水出焉。”《水经注》说:“洛水出京兆上洛县灌举山,东经熊耳山北(今河南卢氏县境),《禹贡》所谓‘导洛自熊耳’即此。”一说源于洛南县洛源镇龙潭泉。

      南洛河东南流入洛南县,横穿中南部,经洛源、眉底、尖角(县城正北)、柏峪寺、灵口及庙湾等乡镇,在沙河口附近流入河南省卢氏县境;经洛宁县、洛阳、偃师等县(市),由巩县东北注入黄河。

      洛南县境内,源于洛源镇龙潭泉,流经张坪、保安、眉底、白洛、祖师、尖角、官桥河、柏峪寺、黄坪、灵口、庙湾等12个乡,于王岭乡兰草河口进入河南卢氏县后在河南巩县北流入黄河。县境内流程129公里,流域面积2681.7平方公里,占全县河流流域总面积的96.1%,比降7.04‰,多年平均径流量8.19亿方立米。

      洛河发源于秦岭山脉东侧的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木岔沟流经卢氏、洛宁、宜阳、洛阳、偃师,在本县岳滩村东约1公里处与伊河相汇,向东北经巩县神堤村北注入黄河。偃师段则崖望村至杨村长31公里,占洛河全长453公里的6.8%,流域面积25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7%;其河床宽0.5-1公里,最宽处(西石桥)2.2公里,最窄处(喂南)0.32公里,河床纵坡度约1/2400。洛河与伊河汇流后称伊洛河,其纵坡度约1/4000。河床由卵石、泥沙构成,渗水性较好,水浅多洲,不能通航。

      1954年至1985年(白马寺水文站观测资料),洛河最大流量7230立方米/秒,相应海拔133.32米(1958年7月17日);最小流量0.39立方米/秒,相应海拔128.45米(1960年6月22日);最高海拔133.72米,相应流量5380立方米/秒(1982年8月1日);最低海拔128.42米(1978上5月24日)。年平均含沙量7.10千克/立方米。1965年至1978年平均径流量19.15立方米。

      自西向东该河北北岸主要村庄有龙虎滩、小湾、鱼骨、和村、古城、城东、前纸庄、新寨、塔庄、西寺庄、东寺庄、许庄、魏窑、山圪垯、台沟、忠义、寺沟、石家庄;南岸有崖望村、西新庄、西石罢、孙家岗、河头、大郊、关庄、北许、二里头、喂庄、郭家滩、何家地、后马郡、岳滩。

      河道全长447公里,陕西境内河长129.8公里,流域面积3145.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83亿立方米。(一说陕西境内流长124.6公里,集水面积3110平方公里),为河流上游段。河南境长366公里。流域总面积18881平方公里,河南境内流域面积为1577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3.5%。

      河道特征

      陕西省境内,洛河河谷形态可分三段:发源地至保安为上游狭谷段。山高坡陡,水流急湍,海拔高度由1600米降至1100米,流程28公里,平均比降17—9‰;保安至庙湾,为较开阔的中游川原段。该段河道宽阔,间有滩湾,流程75公里,海拔高度由1100米降至750米,平均比降4.7‰。南北地貌形态差异较大。南部蟒岭横断,以风化片麻岩为主,河短水小,推移质多,大量粗沙粒堆积河床,北部以石灰岩为主,风化小,推移质少;庙湾至兰草河口为下游狭谷段。流程26公里,海拔高度由750米降至679米,平均比降3‰。夹岸有石质山地,谷坡陡峻,悬崖壁立,沟深水急。

      水文特征

      南洛河灵口站,集水面积247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深278.4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6.65亿立方米。地表径流深随地形升高而增加,并自西向东削减。河谷沿岸为低产流区,年均250毫米以下,以此为轴向南、北二岭中部递增,变化范围在250~327毫米之间,为中产流区,秦、蟒岭中高部位为高值区,北部面积大于南部,最高区在石门河流域北部,径流深297毫米。灵口、庙湾一带由于蒸发量大,年均径流深约在220毫米以下,为低产流区。

      灵口站地下水补给量7.92立方米/秒,占年径流总量的34.7%。

      南洛河径流变差系数(Cv)0.60,呈丰、平、枯水年周期交替。灵口站实侧最大径流量为17.45亿立米(1964年),最小径流量为2.535亿立米(1973年),丰枯比为6.86:1。

      南洛河灵口站年平均输沙量173万吨,平均输沙模数700吨/平方公里·年,平均含沙量2.11公斤/立方米。

      南洛河灵口站最大洪峰流量均值787立方米/秒,实测最大洪峰流量2370立方米/秒,发生于1965年7月。

      流域概况

      南洛河陕西段,处在华北准地台南缘的商渭台缘褶皱带与秦祁地槽的东秦岭褶皱系交界带,多灰岩、页岩地层,河道以砾石质结构为主。地势北缘秦岭(草连岭海拔2646米)、华山(海拔2165米),南顺蟒岭(最高处1744米),中间为南洛河河谷,总趋势西北高、东南低,大致形成三个小区:一是干流以北广大山地区,山高坡陡,沟深流急,仅一些较大支流沿岸有少量川地。二是干流两岸及永丰、景村、古城、三要等乡镇一带的浅山川原区,有较完整的三级阶地构成的大片川原,拥有“四十里梁原”和古城川,土层深厚肥沃,为洛南县的主要产粮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修建的南洛惠渠以及星罗棋布的库塘,为川原耕地提供了灌溉条件,有“小关中”之称。三是面积较小的南部蟒岭花岗岩流砂丘陵区,为水土流失严重地带。干流文峪河口以上为山溪性河流,比降达12.5‰,全河平均比降为3.7‰,官桥河以下曲流发育,形成许多“鸵胫”、“驼背”河道。雨量750毫米左右,年均径流量7.57亿立方米,平均流量24立方米每秒,1957年灵口最大流量3030立方米每秒,最小2.58立方米每秒。年输沙量476万吨,每平方公里流失量1530吨。

      流域文明

      洛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洛河交汇处的广大地区,被称为河洛地区,而孕育、发展、繁荣、传承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被称为河洛文化。这一地区是“中国”名称的来源。

      伏羲长期在河洛一带活动,受“河图”启发画了八卦。伏羲的女儿溺死于洛水,化为洛神。再如黄帝也在这一带活动,新安县的青要山即黄帝密都之所在。还有帝喾也曾生活在洛阳偃师境内。

      河图洛书传说,就发生在河洛地区。相传伏羲氏时,有一匹龙马从黄河浮出,背负“河图”;有一只神龟从洛河浮出,背负“洛书”。伏羲依此“图”和“书”,画作八卦,就是后来《周易》一书的来源。

      河洛地区长期是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的都城所在地,古代的国家制度和都城制度,基本都在河洛地区发轫和完成。古代两次大的社会制度变革,即奴隶制的确立和封建制取代奴隶制,都与都城洛阳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河洛地区是五大学说流派的建立平台和发源地。

      司马迁在洛阳受命写《史记》,班氏兄妹在洛阳著《汉书》,陈寿在洛阳撰《三国志》,司马光在洛阳完成《资治通鉴》。《尚书》开中国散文作品之先河;《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西汉时洛阳人虞初著《周说》,被誉为小说的开山之作;汉代词赋、建安文学、汉魏文章、唐诗宋词,都成就了河洛文学的辉煌。

      科学技术发明荟萃河洛地区。偃师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器,是迄今最早的一批青铜器;夏代杜康在洛阳发明酿酒;东汉张衡创制了浑天仪、地动仪;东汉蔡伦创制了“蔡侯纸”;魏晋发明家马均发明了龙骨水车、水转百戏。

      河洛教育向称发达。偃师二里头夏都,有最早的“庙堂式大学”;东汉著名的洛阳太学,是世界上最早的国立大学和研究生院;东汉鸿都门学,是世界上最早的高等专科艺术学校;隋代炀帝于洛阳创科举取士之制;唐代武则天首创殿试并设武举。

      河洛地区产生的对社会历史有影响的名人有伏羲、黄帝、帝喾、大禹、商汤、伊尹、周公、老子、苏秦、白圭、贾谊、刘秀、班超、班昭、张衡、蔡伦、王充、华佗、马钧、曹操、曹丕、曹植、司马懿、陈寿、裴秀、左思、孝文帝、隋炀帝、韩擒虎、宇文凯、唐太宗、武则天、狄仁杰、韩愈、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李贺、吴道子、李龟年、玄奘、神秀、一行、赵匡胤、赵普、吕蒙正、欧阳修、司马光、邵雍、二程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

      主要支流

      陕西省境内直接入洛支流24条,其中百平方公里以上支流10条,主要有文峪河、石门河、石坡河、县河、东沙河等,河系呈不对称叶脉状,左侧支流长大,多常流水,右侧支流短小,多季节河。

      蒿坪河,源于华州,自武家院进入洛南境内后,流经乱石坪、蒿坪至保安街西汇入洛河。境内长29公里,流域面积127.2平方公里,平均比降为29.9‰,河流落差753米,常流量0.6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3689万立方米,枯水流量0.41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6579千瓦。上游山高、谷狭水急,下切力强,下游谷川相间。

      文峪河,源于华州水仙台,流经金堆城,自石嘴入县境后,穿瓦子坪至眉底注入洛河。境内长32公里,流域面积118.3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4.9‰,河流落差567米,水势湍急。多年平均径流量3430万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2024千瓦。山高川平,落差较大。

      麻坪河,源于华阴市肉架子沟,自栗峪乡斜岭村北部燕石沟进入洛境后流经栗峪、麻坪、孤山至石门峪口注入石门河。长38.2公里,流域面积184.1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0.9‰,多年平均径流量5081万立方米,常流量0.9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45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529千瓦。上游山高谷狭水急,下游宽谷与狭川交替。

      石门河,源于黄龙山道沟,流经陈墹、石门,于石门峪口汇入麻坪河至尖角注入洛河。长43.9公里,流域面积353.1平方公里,比降16.1‰,多年平均径流量10608万立方米,常流量1.88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89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187千瓦。上游山高河狭,中游川宽地阔,下游谷窄,水势急湍。

      石坡河,源于驾鹿火龙关,自西北向南流经巡检、石坡、李河,于梁头塬王村注入洛河。上游名高山河,中游称禹坪河,下游为石坡河。流程56.2公里,流域面积662平方公里,比降20.4‰,多年平均径流量18403万立方米,常流量3.27立方米/秒,枯水流量1.34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9961千瓦,可开发5889千瓦,占全县可开发量15.8%。中游的纸房、罗窑、石坡、李河均建有水轮泵站和小水电站。

      周湾河,(西抚河)源于驾鹿五道沟,流经驾鹿、窄口河至石坡,汇入石坡河,全长38.6公里,流域面积117.1平立公里,比降20.7‰,多年径流量3161.7万立方米,常流量0.56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34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2396千瓦。

      桑坪河,上游名寺耳河,下游名桑坪河,源于秦岭八套山麓,流经寺耳、桑坪至李河口汇入石坡河。流程35.1公里,流域面积183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0.7‰,多年平均径流量5033万立方米,常流量0.89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37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183千瓦。

      西峪河,源于陈耳大王西峪,上游称陈耳河,中游称田门河,下游称西峪河,于河口注入洛河。长40.8公里,流域面积161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6.7‰,多年平均径流量4427万立方米,常流量0.79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24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4389千瓦。

      龙河,源于庙台寺沟,上游在庙台境内称补珠河,南流至浮庄口纳浮庄河,至大庄口又汇合大庄河,南流至后碥汇入洛河。下游统称为龙河。长25.8公里,流域面积136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9.9‰,每年平均径流量3264万立方米,常流量0.58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40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573千瓦,河道弯曲,地势宽坦。

      县河,系洛河二级支流。旧志载有3名,即“武里水”、“清池川”、“里清川”。自隋大业十一年(615),因县治由武谷川(古城)移此而得名。源于马河乡境内的埝浪,上游名叫洗马河(即大渠川),又汇秦王川(即黄柏川)再汇小渠水,沿西南转向东北流向,经马河、谢湾、城关,于城关陶川村碾子沟口注入洛河。干流长31.4公里,流域面积154平方公里,河流落差307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00万立方米,常流量0.71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58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73.4千瓦。

      西沙河,(景村沙河)亦称庙坪河。源自油泉分水岭,经景村至下墹双桥汇鹿池川河,流经茶臼山西纳鏊峪河,于薛楼入洛河。干流长35.5公里,流域面积123.5平方公里,河流落差323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087万立方米,常流量0.55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25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860千瓦。因上游花岗岩和红色沙砾层风化剥蚀严重,故下游河道细沙淤积。

      中沙河,(古城沙河)源于蟒岭北侧老君峪流岭槽,北流经沙坪纳小秦峪河、高河、蒋河至页山再纳韩西沟河,于沙河口入洛河。干流长35.5公里,流域面积157.9平方公里,河流落差349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947万立方米,常流量0.683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24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604千瓦。其特点是季节性河多,久旱即涸。洪水暴发时,黄沙淤积,冲压沿岸村庄良田。建国后,创办国社合作及集体林场,植树造林,封沟打坝,治理小流域,兴修基本农田,支流建有朱沟、贾沟水库,在古城境开凿红惠渠,引水灌溉,使沿岸成为主要产粮区。

      东沙河,(三要沙河)位于县境东南。其上游为姬家河,自寺坡何村以东称东沙河,沿东流经寺坡、三要折向东北,于土家嘴注入洛河。长41.2公里,流域面积355平方公里,河流落差359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347万立方米,常流量0.59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39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908千瓦。其特点是流沙淤积,泥沙混流,泄流滑坡现象严重。

      姬家河,发源于古城马连滩卧牛石沟,沿东北流至寺坡何村,下游称沙河。长26.5公里,流域面积133.9平方公里,河流落差38米。多年平均径流量852万立方米,常流量0.15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10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636千瓦。

      兰草河,位于县境东南,源自河南省兰草薛沟,为过境客水。向北流经王岭至兰草河口入洛河。在县境内长17公里,流域面积48平方公里,河流落差96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152万立方米,常流量0.204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10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51千瓦。其特点是:上游为石灰岩地貌,山高谷深,流水湍急;下游弯道中有成片农田。

      河南省境内,伊河是洛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栾川县伏牛山北麓张家村,经嵩县、伊川、洛阳市,于偃师县杨村汇入洛河,河道长265公里,流域面积6029平方公里。

      水利开发

      灌溉工程

      伊洛河洛惠渠灌区,分布于洛南县县城西北部40里梁塬。自保安区张坪乡磨沟口引洛河水至城关镇张曹村,全长63.2公里。灌区辖保安、永丰、兑山3区和城关镇、卫东镇计9乡(镇)52个村。设施灌溉面积3.8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22万亩。属全县规模最大、灌溉面积最多的水利工程。

      “苦瓜梁塬黄柏川,人畜饮水都困难。”建国前,梁塬人民深受无水之苦,梦想洛河水上塬。1957年中共洛南县委、县人民委员会根据群众迫切要求,着眼洛南的经济建设,作出兴修洛惠渠水利工程的决定。经过勘测设计,上报省、地批准,于1958年9月5日动工。当时抽调干部40名、民兵3000名,以军事编制组成洛惠渠工程战斗团。由县长张东任团长,县委书记冯培智任政治委员,县武装部部长周良才任副政治委员,并具体负责全部工程。战斗团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攀岩凿壁,先后打通鸡关山、老虎岩、龙山岩、神仙洞等26座悬岩、29处峻岭,于1959年9月开通12.5公里石渠工程。10月26日又动员万名劳力、百名干部开辟梁塬土渠工程,到11月5日,31.5公里土渠基本开通。12月16日在席洼工地举行通水典礼,中共商洛地委书记王杰到会祝贺,商洛专员公署专员郭茂生剪彩。《陕西日报》报导消息并发表社论,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闻纪录片。

      主渠建成后,又进行了4次续建: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改建了水西峪至黑圪塔沟段,开凿隧道934.6米,裁弯取直,甩掉了张塬一段渗漏干渠,缩短渠道10公里;1962年,打通黑圪塔沟至鼓楼河隧道1826.8米,并修筑了排洪桥等配套工程,使鼓楼河水库死库变活库;1976年扩建中干渠,从辛岳水库至李湾8.3公里,南低干渠从焦村后峪至四皓中学11.6公里;1979年下半年,从龙山崖到水西峪的堡子沟又修筑了一条隧道,使总干渠缩短了2公里。

      洛惠渠建成后,每年为鼓楼河、辛岳、李村3个总蓄水量590万立方米的水库和90个总蓄水量72万立方米的池塘供水。同时在下游打机井27眼,建抽水蘸20处、流动喷灌站63处。

      该工程总投资85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81万元,社队自筹169万元,总投工131.5万个。在工程进行中张永银、姚生成、张吉才等16人光荣牺牲,阎孝敏等6人因伤致残。

      1993年至1994年,又由国家立项,省、地、县共同投资,在灌区兴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新修支、斗分渠道167.8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万亩。

      防洪工程

      民国年间,百里洛河任水漫流,蟒岭黄沙伴水压田,洪涝灾害经常出现。1956年,白洛乡杨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动群众在洛河滩筑起河堤,植树万株,办起了林场,保护农田千余亩。保安乡黑潭村、灵口乡焦村等地仿效这一做法,沿河砌筑石堤,堤外栽杨柳,堤内栽桑树,兴利除害,一举两得。七十年代末,全县开展“向洛河要地”四大治理工程,组织力量对沿洛河及其主要支流进行了统一规划,采取干砌(少数险段浆砌)石坝,坝外植树、坝内造田的方法组织沿岸群众施工,建成防洪堤坝1845处,总长210公里,保护、新造农田10万余亩。保安、眉底、白洛、尖角、柏峪寺、黄坪、灵口、庙湾等段河堤防洪工程坚固,在抗大洪、渡大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河南省境

      洛河水利开发历史悠久。《水经注·谷水注》称,西周时洛阳附近,已修有汤渠。唐代曾引伊、洛水灌溉地势较高的农田。清代洛阳县有周阳渠、五龙渠、通济渠、洛渠、伊渠、大名渠、新兴渠、永通渠、古红渠、任解元渠等。民国时,卢氏、洛宁、洛阳、偃师、嵩县、伊川6县共有灌渠49条,灌区多为数百亩,万亩以上的有大清渠、大明渠、古洛渠、协济渠、洛宜渠5处。6县共有灌溉面积19万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洛河水利得到进一步开发。1949~1955年整理旧渠,开凿新渠;1956~1960年修水库、打井、开渠全面展开;1961年以后调整、巩固已有工程,走向稳步发展。1987年,包括支流伊河在内,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9座,小型一类水库73座,小型二类水库179座,总库容16.5762亿立方米。
      (一)伊河陆浑灌区,陆浑灌区因自陆浑水库取水得名。灌区分布在嵩县陆浑水库两岸、临汝县汝河以北、伊川县焦枝铁路以东和伊河西岸先锋、顺阳二渠以西及偃师县南万安山北麓。库区以上有伊北、伊南两渠,渠首分设在嵩县南纸房乡西伊河两岸,径引伊河水东北入陆浑水库两侧。库区以下有总干渠1条,分干渠3条,全长298公里。干渠和总干渠均为1970年修建,1974年放水,设计灌溉面积134万亩。80年代灌溉面积40万亩,最多达60万亩。
      (二)伊东灌区,伊东渠原建于1924年,渠长9公里,灌地6000亩。1950年和1951年扩建后,渠长22公里,灌溉面积增至1.8万亩。1959年二次改建,渠长31.5公里,设计引水11.7立方米/秒,实引水8.5立方米/秒。灌区范围为干渠以北,伊河东、南,陶化店以西,偃师县伊河南岸河谷平原地。有耕地14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70年代实灌面积8万亩。
      (三)洛宁县引洛灌区,分布于洛宁县境之洛河两岸,北岸原有干渠2条,1967年连二渠为一,总长38公里,重建长水渠首闸,总称洛济渠。南岸干渠1条,长41公里,称洛济南大渠。二渠分灌长水镇以下洛宁境内洛河两岸河川地,灌溉面积7万余亩。
      (四)宜阳引洛灌区,灌区分布在县境洛河两岸,有干渠4条,总长72.1公里,总引水流量24立方米/秒,灌宜阳县和洛阳市龙门5乡48村地5.08万亩。
      (五)洛阳南郊南渠灌区,位于龙门以北、洛阳市区以南伊、洛夹河地区,有耕地面积约14.5万亩。灌渠多以洛河为源,主要有大清渠、大明渠、古洛渠和伊渠,四渠总长34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大清渠为大新渠,把古洛渠并入大明渠,统称为洛南渠。灌溉面积1950年7万亩,1964年12万亩,1980年8.5万亩。
      (六)中州渠灌区,959年开凿,渠长50公里,灌溉洛阳市郊、孟津、偃师8.4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