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唑酮

三唑酮三唑酮

三唑酮属于低毒性杀菌剂。原药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1000-1500毫克/公斤,大鼠经皮LD50>1000毫克/公斤。对皮肤有轻度刺激作用,在试验剂量内无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对鱼类毒性中等,对蜜蜂和鸟类无害。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理化性质 3 特点 4 剂型 5 适用范围 6 使用方法 7 注意事项 8 制备方法

      基本信息

      分子式:C14H16ClN3O2

      CAS:43121-43-3

      中文名:三唑酮

      分子量:293.7

      别称:百理通、粉锈宁、百菌酮

      外文名:triadimefon

      理化性质

      EINECS:256-103-8

      化学名称:1一(4一氯苯氧基)一3,3一二甲基一1一(1H-1,2,4一三唑-l-基)-α-丁酮。

      三唑酮为无色固体,熔点82-83℃,有特殊芳香味,蒸气压0.02mPa(20℃),0.06mPa (25℃),密度1.22(20℃), KowlogP=3.11,溶解度水64mg/L(20℃),中度溶于 许多有机溶剂,除脂肪烃类以外,二氯甲烷、甲苯>200,异丙醇50-100, 己烷5-10g/L(20℃),酸性或碱性(pH为1-13)条件下都较稳定。 pH3,6,9(22℃)半衰期超过1年。

      特点

      三唑酮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被植物 的各部分吸收后,能在植物体内传导。对锈病和白粉病具有预防、铲除、治 疗等作用。对多种作物的病害如玉米圆斑病、麦类云纹病、小麦叶枯 病、凤梨黑腐病、玉米丝黑穗病等均有效。对鱼类及鸟类较安全。对蜜蜂和 天敌无害。三唑酮的杀菌机制原理极为复杂,主要是抑制菌体麦角甾醇的生 物合成,因而抑制或干扰菌体附着孢及吸器的发育,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形 成。三唑酮对某些病菌在活体中活性很强,但离体效果很差。对菌丝的活性 比对孢子强。三唑酮可以与许多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现混现用。

      剂型

      5%、15%、25%可湿性粉剂,25%、20%、10%乳油,20%糊剂,25%胶悬剂,0.5%、1%、10%粉剂,15%烟雾剂。

      适用范围

      对锈病、白粉病和黑穗病有特效,对玉米、高粱等黑穗病、玉米圆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使用方法

      1、麦类黑穗病、锈病、白粉病、云纹病等 麦类黑穗病,100公斤种子拌有效成分30克(15%可湿性粉剂200克)的药剂; 对锈病、白粉病、云纹病可在病害初发时,每亩用有效成分8.75克(25%乳油35克),严重时可用15克有效成分(若用25%乳油,则需60克)兑水75-100公斤喷雾。

      2、玉米、高粱丝黑穗病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每100公斤种子用15%可湿性粉剂533克拌种。 高粱丝黑穗病,每100公斤种子用15%可湿性粉剂266-400克拌种。

      3、瓜类白粉病 大田用25%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喷雾1-2次,温室用25%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1-2次。 菜豆类锈病 可在发病初期或再感染时,用25%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1-2次。

      三唑酮又叫粉锈宁、百里通,是第一个广泛应用的三唑类杀菌剂。对白粉病、锈病和黑穗病有特效,因而得一美名:“粉锈宁”。

      三唑酮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原药和制剂生产厂家较多,开发的制剂种类也多,主要有15%、20%乳油,8%、10%、12%高渗乳油,12%增效乳油,10%、15%、25%可湿性粉剂,8%高渗可湿性粉剂,15%烟雾剂,以及众多含三唑酮的复配杀菌剂和杀菌杀虫剂、种衣剂。

      三唑酮可以茎叶喷雾、处理种子、处理土壤等多种方式施用。

      三唑酮是高效、持效期长的内吸性强的杀菌剂,具有预防、治疗、铲除、熏蒸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病菌麦角街醇的合成,从而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

      注意事项

      可与碱性以及铜制剂以外的其他制剂混用。 拌种可能使种子延迟1-2天出苗,但不影响出苗率及后期生长。 药剂置于干燥通风处。 无特效解毒药,只能对症治疗。

      毒性 中毒症状:一般只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性。

      急救治疗:无中毒报导。对症治疗,误食立即催吐、洗胃。

      注意事项:要按规 定用药量使用,否则作物易受药害。

      环境 水生生物:LC50(96小时,mg/L)金雅罗鱼13.8,鳟鱼17.4,兰鳃太阳鱼11

      蜜蜂:无毒

      天敌:急性经口LD50北美鹑>4000mg/kg,LC50(8天,膳食)野鸭>10000,北美鹑>4640

      水土保持:半衰期约18天(砂壤土),约6天(壤土),Ko

      制备方法

      由α-溴代频哪酮与氯酚钠反应生成α-对氯苯氧基频哪酮,然后与溴反应生成α-对氯苯氧基-α-溴代频哪能酮,最后1,2,4-三唑反应生成三唑酮。制得的三唑酮原粉含量在96%以上,该农药剂型主要有20%乳油和15%可湿性粉剂。

      方法一

      1,2,4-三唑的制备 将氨气通入甲酸中制得甲酸铵,再与水合肼进行反应得1,2,4-三唑。

      一氯频哪酮的制备异戊醇在活性氧化铝催化下脱水、转位生成异戊烯。2-甲基-1-丁烯和2-甲基-2-丁烯与氯化氢加成生成氯代特戊烷。再在酸性溶液中与甲醛反应生成频哪酮,在溶剂存在下通氯得一氯频哪酮。

      三唑酮的合成一氯频哪酮在与对氯苯酚在碳酸钾存在下,在甲苯溶剂中制得1-(4-氯代苯氧基)频哪酮,然后用氯化硫酰氯化制得1-(4-氯代苯氧基)-1-氯代频哪酮。再与1,2,4-三唑合成三唑酮,收率88%。

      反应也可在丙酮溶剂中,以碘化钠为催化剂,无水碳酸钾为缚酸剂合成醚酮,再换四氯化碳为溶剂与氯化硫酰反应得到定量收率的α-氯代醚酮,然后重新在丙酮溶剂中与1,2,4-三唑反应合成三唑酮,收率87%。

      方法二

      Stolzer等人于1977年报道,以α,α-二氯频哪酮、对氯酚与1,2,4-三唑在丙酮溶剂中以过量无水碳酸钾作缚酸剂,回流15h后经酸碱处理得产品,收率60%~76.8%。

      国内研究的一步法是将α,α-二氯频哪酮、对氯苯酚和1,2,4-三唑一起反应,一步合成三唑酮。采用相转移催化法一步合成三唑酮的工艺过程是:将.29g (10mmol)对氯苯酚、0.9g(13mmol)1,2,4-三唑、3.5g(22.4mmol)粉末状无水碳酸钾、相转移催化剂聚乙二醇(用量5%mol,按对氯苯酚计)和20mL乙酸乙酯,加热,搅拌,滴加1.78g (10mmol)二氯频哪酮溶于10mL乙酸乙酯的溶液,回流反应7.5h,冷却至室温。过滤,依次用稀碱、稀酸和水洗涤至中性,分出油层,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去乙酸乙酯得三唑酮粗品。重结晶后得白色固体,熔点73~76℃。进一步用氧化铝柱色谱法提纯,m.p.80~81℃。使用相转移催化合成产品纯度85%左右,纯品收率82.7%。

      方法三

      在无水碳酸钠存在下、四氯化碳溶剂中,于35℃将1,2,4-三唑通氯氯化,得到1-氯代-1,2,4-三唑,并以此作为氯原子给予体与酮醚反应,使酮醚烷基α位上发生取代反应,生成α-氯代酮醚。此反应必须在偶氮二异丁腈等引发剂存在下方能进行。同时,由氯代三唑产生的三唑从反应溶剂中析出,由于反应生成的三唑本身也是纯酸剂,在反应继续进行过程中有三唑酮生成。在补加三唑或缚酸剂之后,α-氯代酮醚全部反应。

      上下游原料

      下游产品:三唑醇-->烯效唑可湿性粉剂

      上游产品:甲醇-->甲苯-->碳酸钾-->氯-->甲醛-->水合肼-->甲酸-->氯苯-->磺酰氯-->正戊烷-->乳化剂-->异戊醇-->甲酸铵-->频哪酮-->三甲氧基磷-->4-氯苯酚-->2-甲基-2-丁醇-->乳油-->原粉-->3-甲基-1-丁烯-->分散剂-->2-甲基-2-丁烯-->2-甲基-1-丁烯-->一氯频呐酮-->1,1-二氯频哪酮-->氯酚-->2-丙酮氧基-3,4-二氟硝基苯-->氯代醚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