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族

释迦族释迦族

释迦族(梵语天城文:शाक्य,拉丁文转音Sakya,巴利文:Śākala),即斯基泰人(英语:Scythians)。中国《史记》、《汉书·西域传》中称之为“塞”或“塞种”、尖帽塞人或萨迦人,佛典《杂阿含经》作“释迦”,《正法念处经》作“赊迦”,《孔雀王经》作“铄迦”或“烁迦”,等。汉典又做“西古提”人(Skutai)、西徐亚人或赛西亚人。古代波斯人称之为Sakā(萨卡人),分为戴尖帽塞人、饮豪麻汁塞人、海那边的塞人。古代亚述人称之为Ashkuzai。古希腊人称之为Skuthoi或Sacae。均指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系的游牧民族——斯基泰人。

释迦族约在公元前一千年出现在印度半岛,因晚于雅利安人进入,故居于现今印度北方邦、比哈尔邦和尼泊尔国等当时属于边远的地区。据研究,迦毗罗卫城、拘尸那揭罗城(Ku1agrapura)、旧王舍城等均居住有释迦人,而佛祖释迦牟尼的意译即为“释迦族的圣人”。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概述 3 注释

      基本信息

      中文名:释迦族

      性质:古印度的一个种族

      外文名:Sakya

      居住地:古印度东部

      概述

      金色释迦族项链金色释迦族项链

      释迦族自称为印度甘蔗王(巴利文okkāka)族的后裔,与《罗摩衍那》的主角罗摩同出一系,属刹帝利种,为古代印度的雅利安人。但是因为释迦族所处偏远,僻处婆罗门文化圈之外,雅利安人到达的时间很晚,被认为是未开化地区。

      释迦族自认是至高无上。《翻译名义集》卷一:“瞿昙,或憍昙弥,或俱谭。西域记云:乔达摩,旧云瞿昙,讹略也。古翻甘蔗、泥土等。南山曰:非也。瞿昙,星名,从星立称。至于后代,改姓释迦。慈恩云:释迦之群望也。文句曰:瞿昙,此云纯淑,应法师翻为‘地最胜’,谓除天外,人类中此族最胜。”事实上,它仅是依附于萨罗国的一个邦,地位不高。后为毗琉璃王所灭。尼瓦尔人的金匠有释迦族。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现可以非常准确地推断“释迦部落”的所在位置。它位于现今尼泊尔西南境,与印度交界的地方,拉普济河东岸,罗泊提河的北部。当初的“释迦部落”,以“迦毗罗”小城为主,再加附近“提婆陀诃”,“车头”,“舍弥村”,“库马突沙”,“石主”,“弥娄离”,“散楁拉”等约10个村落组成。面积约320平方里。(相当于我国云南、西藏边境山区的一个乡的面积),王城周围十公里。由于国内血统纯正,具尚武精神,颇受邻国尊敬,奉拘萨罗为宗主国。

      注释

      以下为佛教典籍中关于释迦族的一些记载

      1、《法苑珠林》卷八:“《菩萨本行经》云,甘蔗王次前有王,名大茅草。即以王位付诸大臣,大众围绕,送王出城。剃除须发,服出家衣。……成就四禅,具足五通,得成王仙。……有一猎师,游行山野,遥见王仙,谓是白鸟,遂即射之。……尔时彼地有两滴血,即便生出二甘蔗牙,渐渐高大。至时,甘蔗熟,日炙开剖,其一茎蔗出一童子,更一茎蔗出一童女。……此童子者,既是日炙熟甘蔗,开而出生故,一名善生。又其从甘蔗出故,第二复名甘蔗生。又以日炙甘蔗出故,亦名日种。彼女因缘一种无异,故名善贤,复名水波。时彼诸臣取甘蔗种所生童子,小年时即灌其顶立以为王。其贤善女,至年长大堪能伏事,即拜为王第一之妃。”释迦族的起源,又可见《长阿含经》及《佛祖统记》。

      2、《杂阿含经》卷四:“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次第乞食,至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舍。时,婆罗门手执木杓,盛诸饮食,供养火具,住于门边。遥见佛来,见已,白佛,作是言:住!住!领群特!慎勿近我门!”古印度时代,贱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婆罗门接触,只能从事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等。走在路上,贱民要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婆罗门如果接触了贱民,则认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后要举行净身仪式。佛经记载,有个婆罗门,口渴难耐,喝了首陀罗水,事后反应过来,宁可自杀。正因为佛陀种姓特殊高贵,威德无上,才能摄持贱民加入僧团。基于古印度种姓制度,这个婆罗门对佛陀说,不要进我家门,也就不难理解了。在种姓制度森严的古印度,要不是佛陀种姓特殊高贵,这个婆罗门连搭理都不会搭理;要不是佛陀种姓特殊高贵,连接触婆罗门、刹帝利的机会都不会有,何况说服婆罗门和刹帝利?释迦族只有是人类最胜种族,才有摄持一切种族的基础。在那个时代,佛陀打破种姓制度,摄持一切众生(包括不可接触贱民)的作为,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对佛教的婆罗门和刹帝利应该很清楚释迦族种姓,不然早在种姓问题大作文章。时至今天,印度不可接触贱民,还处在水深火热当中。可以想象,佛陀威德是多么强势,不然别说布教,就是生存下去都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