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朝(中国历史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中国历史南北朝时期)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名称
3 政治
4 军事
5 经济
6 文化
7 科学
8 社会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南北朝
首都:建康、平城、洛阳
主要城市:建康、洛阳、平城、邺城、晋阳、长安
货币:圆形方孔钱
英文名称:the Nan-Bei Dynasty
时代特征: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北朝:公元386年—581年
所属洲:亚洲
主要民族:汉族、匈奴、鲜卑、羌
主要宗教:佛教、道教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军事体制:募兵制、府兵制
南朝:公元420年—589年
名称
南北朝(中国历史南北朝时期)图册
南朝领土
南朝疆域方面,南朝宋继承东晋 疆域,基本上为二十二州上下。 河南地于 太初四年(422年)之后逐渐被北魏并吞,改以 淮水为界。南朝齐基本上同南朝宋为为二十二州上下,可是相继失去雍州沔北及 淮南豫州之地。南朝梁时州郡设置和疆域变化很大,因北伐获得 淮北之地,一度达 河南地。又开拓闽、越、平俚洞,破牂柯。到539年共有大小不一的一百零七个州。侯景之乱后,北齐占领 江北淮南之地,西魏占领汉中 巴蜀。西魏又受萧詧之托,率军夺下南朝梁江陵以北之地,建立 附庸国西梁。南朝陈成立后国土不多,至569年开始陆续收复淮南及部份淮北之地,并且一度夺下北齐长江以北之地(573年—577年) 。到陈末时受北周入侵使得国土减少,仅剩长江以南至交广地区。
北朝领土
北朝疆域方面,北魏自 代北之地崛起,至439年统一华北而结束十六国时期。其屡次入侵刘宋,占领山东、河南与淮北地。又取南朝齐淮南地及南朝梁 汉中、 剑阁一带。至此疆域北至 漠南草原,西抵 西域东部,东达 辽西,南达江汉流域。在扩充 领土期间,州郡多因时制宜,到487年开始整顿。到 北魏孝明帝之后领土减少,州郡滥置 。魏分东西后东魏有八十州,西魏有三十三州。北齐建立后,开始整顿政区规划,废除三州、一百五十三郡及五百八十九县。北齐江淮之地后被南朝陈占领。西魏屡次攻占南朝梁巴蜀之地与江汉之地。北周武帝灭北齐,取南朝陈江淮之地,领土大大扩充。
南北朝都城所在地
宋、齐、梁、陈:建康(在今江苏省南京市)
西梁:江陵(在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
代:盛乐(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
↓
北魏:平城(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洛阳
东魏、北齐:邺(在今河北省临漳县)、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
西魏、北周: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
政治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人及奴隶 。世族拥有大量不需付税的依附人从事生产与作战,影响朝廷的税收。虽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拥护,不过也扶持寒门以平衡政治势力,并且在南朝梁时萌芽出 科举制度 。南朝世族因为长期安逸而逐渐衰退,在侯景之乱後彻底崩溃。北朝胡族缺乏政治的经验,所以重用汉人世族,引起双方的文化采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 。混合的过程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政治斗争或种族冲突,例如六镇民变、宇文泰的鲜卑化政策 。北齐提倡排汉文化 。北周建立 关中本位政策,融合 鲜卑及 汉文化以消除胡汉 隔阂 。在隋朝统一天下後,合并关东与江南人而形成新汉族,开创出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 隋唐帝国。
政府部门
南朝宋之后设有 门下省,至此确定了三省制度。门下省负责献计策和劝谏皇帝,参与机密之事,又成为大权掌握的机构。
行政区划
南朝政承袭东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而 侨州郡县及 双头州郡也因为 土断而变成一般州郡。自 东汉末期实施的州郡县三级制,到隋平 陈后改为州县二级制而结束。南朝的州设 刺史,郡设 太守,只有 丹阳郡因为是首都所在地而设尹。县设令、长。自宋以后,令多於长。与郡同级的有王国和公国,设 内史和相。还有特为习称 蛮民及 僚族、 俚族等少数民族设置 左郡、 左县和僚郡、俚郡。例如有 南陈 左郡、东宕渠僚郡等。当时州郡县有等级之分,大致上以距离首都远近为 品级高低之分,诸州佐吏则按州的等级设置官员。扬、荆二州还有“二陕”之 称呼。
北魏在北魏孝文帝以后,官制模仿南朝,至 唐代仍沿用。北周时按 周礼,设置 六官,即天官、 地官、 春官、 夏官、秋官、 冬官六府,是隋唐之后 六部体制的源头。
北朝政区承袭 十六国,如同南朝一样为州郡县三级制 。然而 州辖区不大,州刺史可越郡级直接管理县,使得郡级逐渐虚级化,到583年 隋朝正式定为州县两级制。北魏也设有侨州郡县和双头州郡(如南 雍州),并将州郡县按 人口数分等级。为了防范新附或异姓叛变,于406年将各级 行政长官分立三位,其中 州刺史方面须一位为宗室。北魏原设有负责地方军政的 行台及管理数州 军事的 都督。到北齐定为 行台制,北周则为 总管制,都是负责数个州郡军事与行政的政区单位。北齐因为州辖区越分越细,于是设置 行台兼管数州民政及军事 。西魏则改称 都督为总管,性质同北齐 行台。北周时,总管一般兼任驻州刺史,并以所驻之州为名 。北魏还特为鲜卑本族或其他民族(汉人除外)设置领民 酋长来管理该族,地位只次于州刺史。又延续 十六国政区,设有管理州境内其他民族的 护军。其地位等同 郡守,至457年废除。还有镇戍制,于重要的军事要地设镇。镇由镇将管理,下置戍,由戍主管理。其中又以巩固首都平城的六镇最重要 ,至孝文帝迁都后势微。六镇民变后,北朝的镇戍专管军事,不再具政区性质。
军事
在南北朝时期,朝代常因为军权流入 权臣手中而更替。南朝的 军事制度大至延续东 晋募兵制。北朝在军事制度方面,在北魏初期采行兵民合一的 部族兵制,统一华北后逐渐成为世兵制。北朝后期出现府兵制,成为 隋唐兵制的基础。
南朝兵种以步兵和水军为主, 骑兵较少。兵源原本来自 世兵制。但是因为战争的消耗、士兵的逃亡和被私家分割,部分兵户变为民户,兵源趋于枯竭,于是改以募兵制为主。南朝军队区分为 中军(亦称台军)及外军。中军直属中央,平时驻守京城,有事出征。在南朝宋时,宋武帝刘裕加强皇宫兵力,以图扭转东晋以来外强内弱的局面。然而,由于宗室自相残杀而失败,历朝屡次有篡位之事发生。外军则归各地 都督管制。 都督多兼刺史,而且常与中央抗衡 。
北朝方面,北魏军队在初期以鲜卑骑兵为主力,其补给是由各部自行掠取。在统一华北过程中,汉族逐渐加入军队。当攻城战增加后变为步、骑兵混合。之后步兵成为主 力兵种。北魏统一北方后,军队分为中军、镇戍兵和州郡兵。中军在平时守卫京城,有事则成为对外作战的主力。镇戍兵是为保卫边防而设置的。镇相当于州、戍相当于郡。初时仅设于北部边境,后来扩展到南部边境。州郡兵,是维持诸州治安的军队,有时也充作镇戍兵或是随军出征。北魏后期也逐渐形成固定的兵户 。
经济
主词条: 庄园经济
土地政策
随着中原人口的大批南下,不仅使南朝增加了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南方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南朝政府对北来的流民起初采取侨立州郡的政策,后来,东晋和南朝政府为了扩大剥削对象,改行土断政策。
所谓土断,就是撤销侨州郡县和侨籍,让侨户和土著居民一起在当地著籍,并且同样负担国家的赋役。自东晋到陈朝时期,共进行九次土断。其中,364年 桓温进行的“ 庚戌土断”和413年刘裕进行的“ 义熙土断”,成效最为显著。
土断后,南朝境内的侨寓政府便陆续消失了。
人口数量
北方在北魏统一以后,人民得以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下从事生产,魏孝文帝又实行均田制等改革措施, 黄河流域的经济逐步得到恢复,洛阳、邺、长安又恢复了繁荣,北方人口当然也是在持续增长。今学者多以《魏书》为根据,判定北魏最盛时人口约3200万。
本数据仅比较差异,实际上的户口数会比较高,这是因户口数据受到部曲、军户或是战乱等因素使得有隐瞒或不列入统计。
魏晋南北朝户口流动表 | |||
年代 | 户数 | 口数 | 备注 |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 2,495,804户 | 16,163,863人 | |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 | 3,770,000户 | 约22,620,000人 | 此为晋朝户口最多时期 |
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370年) | 2,458,669户 | 9,987,935人 | 《 十六国春秋》-前秦录 |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 | 906,874户 | 4,685,501人 | |
梁武帝太清三年(548年) | 不详 | 约11,030,000人 | |
陈宣帝太建九年(577年) | 600,000户 | 2,400,000人 | |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 | 5,000,000户 | 30,000,000人 | 《 文献通考》说“此时户口最盛,比晋太康倍而馀”。 |
北魏于尔朱荣乱后,分裂成东魏、西魏时(534年) | 3,375,368户 | 未详 | |
北齐幼主承光元年(577年) | 3,032,528户 | 20,006,880人 | |
北周静帝大定年间(581年) | 3,599,000户 | 约9,009,600人 | |
隋高祖开皇九年(589年) | 7,000,000户 | 约40,000,000人 | |
隋高祖开皇十七年(597年) | 不详 | 44,500,000人 | |
隋世祖大业五年(609年) | 8,907,546户 | 46,019,956人 | 此为隋朝户口最多时期,隋初仅三百五十九万户。 |
农业发展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农业普遍有所发展。比较突出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 扬州是东晋、南朝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
其中 都城建康及其周围地区发展很快。东晋在 曲阿(江苏丹阳)立新丰塘,溉田八百多顷。宋在湖熟起废田四千多顷。宋向京口、姑熟移民,齐在 句容修赤山塘。扬州“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三吴( 吴郡、吴兴、 会稽)是东晋政府最重要的基地,经济发展尤为突出。
东晋在吴兴乌程(浙江 湖州)筑荻塘,溉田千顷。宋在乌程修吴兴塘,溉田二千余顷;又在会稽一带开垦湖田,“皆成良业”。东晋、南朝政府的各种支出,主要依靠三吴。 洞庭湖周围的荆、湘地区发展也很快 。梁罢义阳(河南 信阳)镇兵以后,“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
与浙江相邻的 闽中、鄱阳湖周围地区,也有较快的发展。此外,淮南地区,土地肥沃,流民集中。 寿春附近有芍陂灌溉农田,地方千里,“良畴万顷”,是重要粮食产地。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岭南种双季稻。
元嘉以前,淮南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元嘉末,由于宋魏战争,淮南遭到破坏。经过齐、梁二代的经营,江淮间一些地区的生产也迅速恢复、发展。益州则号称“沃野天府”,物产丰富。广州也是富庶的经济地区。
士族田庄
在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南、北士族地主都采取田庄形式进行生产。其中北方士族南迁时,都带来大量部曲和佃客,唯一缺乏的是田地。因此,他们到处“求田问舍”,不择手段地谋取 土地。如 刁逵在京口一带掠夺土地达万顷。与此同时,南方士族地主也进一步扩张自己的 经济力量。
士族地主在他们占领的平原和山泽上建立田庄,当时称为“墅”或“园”。如会稽士族孔灵符在 永兴建墅,“周围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 谢灵运在始宁的墅有南北二山,山上有五个果园,沿水渠两岸有大批良田。
农业在士族田庄经济中占主导的地位。田庄中有大量的耕地,又有河湖水渠等 水利灌溉系统。在耕地上种有稻、麦、粟、桑、麻、蔬菜等作物。仅次于农业的是园林业,经营竹木果树等。
此外,还有养鱼业和 畜牧业,并从事 纺织、酿造、制造生产 工具等多种手工业生产。由于从事多种经营,使士族 地主田庄具有自给自足的性质。
田庄里的生产者,主要是佃客、部曲和奴隶。士族地主对他们的剥削和压迫是残酷的。但它把大量劳动人手组织起来,在山区水滨进行垦植,特别是在东晋和南朝前期,士族地主还关心生产的时候,地主田庄对江南地区的开发是起一定的积极作用。以后,由于门阀土族日益腐朽,田庄也就成了束缚 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手工行业
东晋南朝时期,纺织业比较发达,养蚕技术已经相当可观,豫章等地一年蚕四、五熟,永嘉等地一年八熟。丝、绵、绢、布等是南朝调税的主要项目,因此纺织是民间普遍的副业。其中荆、扬二州的纺织业尤为发达。
锦业在益州也早负盛名。刘裕灭 后秦,把关中的织锦户迁到江南。南朝后期,织锦业也发达起来。 富豪人家穿绣裙,着锦履,以彩帛作杂花,绫作服饰,锦作屏障。
南朝时,政府都设有专官管理矿冶。建康尚方有东、西二冶(宋、齐时有南冶,后废),州、郡有矿冶的设冶令。另外还有不少私家冶铺作坊。在冶铸技术上,用水排鼓风冶铸已在南朝应用。炼钢技术也有很大进步。那时还发明一种杂炼生铁和熟铁的灌钢法,即把生熟铁混杂起来冶炼,火候到时,生铁先熔化,渗淋入熟铁中,然后取出反复锻炼,就成为优质钢,用来制造宝剑和刀、镰。
到三国、西晋时,瓷器的烧制已经达到 成熟阶段,东晋、南朝时又有新的发展。当时瓷器的代表性产品是一种通体青釉的 青瓷,产地比较集中的是会稽郡(浙江 绍兴)一带。青瓷胎质纯,硬度高,釉料匀,通体青莹,造型多样美观。考古发掘,江南许多地区的制瓷技术逐渐成名,并各有自己的特点。
造船业在东吴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运输、作战用的舰船只很多,往来于东海、 南海和内地河道的船只频繁,大者可载重二万斛。
造纸业有了新的发展。压光和染色是这一时期造纸技术的新成就。当时纸的名目很多,其中用藤皮造的藤角纸是一种质地优良的纸张 。造纸业的发达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商业发展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加上江南河流纵横,水上交通方便, 为商业发达提供了基础和有利条件。
士族豪强兼并土地,官府赋税徭役繁重,许多中小地主和农民被迫从事商贩活动。贵族官僚有免关津税特权,在任期届满时带着大批货物作为“还资”,然后转贩各地。官府征收 租调要农民折钱交纳,农民被迫出卖自己仅有的农副产品。因此,南朝出现商业畸形发展的现象。
当时南方的重要城市有建康、 江陵、 成都、番禺(广州)等地。建康是东晋南朝的政治中心,也是长江下游的 经济中心。这里“贡使商旅,方舟万计”。萧梁时期,建康城内有居民28万。城内有四个市,秦淮河北有大市和小市十余处。会稽、吴郡、 余杭等地也是“商贾并凑”。
番禺是海外贸易中心, 南洋各国,以及 天竺、狮子国(斯里兰卡)、 波斯(伊朗)等国的商船,“每岁数至”,或“岁十余至”。江陵“当雍、岷、交、梁之会”,商业也较发达。成都不仅商业繁盛,而且也是高级丝织品的重要产地。市场上既有奢侈品,也有普通的生产、生活用品。商贾小者坐贩于列肆,大者转运于 四方。商税是南朝收入的大宗。东晋、南朝都注意货币铸造,但币制混乱,数量不足。
自耕农民
自耕农是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是封建政府榨取的主要对象。他们对政府的负担有租调、杂税、徭役三大项。
宋、齐时的田租大概沿袭东晋后期的制度,即口税米五石。 户调剥削,在宋孝武帝规定:“天下民户,岁输布四匹”,岁输布四匹,只是每户农民应纳户调的平均数目,征收时仍采取“ 九品相通”的办法,即事先评出户产,定出户等,然后再依照户等的高低分派。
在战争时期,一般农民也有 兵役负担,各种徭役更是随意征发。于是,许多自耕农破产流亡,越来越多地沦为士族田庄里的部曲和佃客。
文化
经由魏晋时 儒学独尊的地位被破除后,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已经形成多元化的思想。在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现了以法治国、务实求治的主张和“无君论”等有价值的观点,也产生了消极颓废、遁世 游仙的思想,影响最大的是 玄学思想。
南北朝时代,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 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 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文学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发展迅速,其中南朝风格偏向华丽纤巧,而北朝风格偏向豪放 粗犷。南朝文学代表是 骈文,讲究 格律、词藻、用典,内容多脱离实际生活,抒发一些富贵闲愁,以 庾信、应扬的文章为代表。而北朝代表人物是 北地三才,即 邢邵、 魏收、 温子升。叙事长诗以南朝的《 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 木兰诗》为代表。民歌方面,由与南北文化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乐府诗集》即有“豔 曲兴於南朝,胡音生於北俗”的说法。
在文学研究方面, 刘勰的《 文心雕龙》成为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 南朝梁武帝的长子 萧统组织文人编选的《 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这两部巨著都对后来 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道教影响了中国艺术及科学。例如《 游仙诗》等文学,描述 神仙飘逸之妙或藉由神仙之说抒发情怀。道教名士 陶弘景、 陆修静均擅长神仙文学 。
史学
南北朝继承了 汉代以来设官修史之制。宋设著作官(宋齐梁陈时官名及分职屡有更改),负责撰修国史(本王朝史)及帝王起居注。齐始有国史与前朝史之分。北魏亦设著作官及起居令史,使修史官与起居官逐渐分职。北齐始设史馆(或称史阁),为专门修史机构,影响中国日后的官方修史制度。西魏、北周亦设著作官制度。南北诸朝又有大臣监修史书 。此外,南朝梁时始行编修武帝、梁元帝的“ 实录”,是为唐代开始一朝接一朝修实录的滥觞 。
纪传体断代史书在南北朝史学仍占一席位。官修的有如沈约《宋书》、 萧子显《 齐书》、 魏收《 魏书》 ,私修的有如 范晔《 后汉书》 。
反映社会各种状况的史书,亦在南北朝盛行。如范晔 《后汉书》、沈约《宋书》当中新增“独行”、“逸民”(或“隐逸”)、“列女”等类传记各种人物面貌;宗教史籍有 慧皎《 高僧传》 ;记述寺院建筑的有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 ;地理类著作方面,以 郦道元《 水经注》为南北朝集大成之作 。少数民族历史亦因 五胡各族建割据政权而深受重视,成就较高的有 崔鸿《 十六国春秋》 。
谱学(或叫谱牒学、家谱学)在南北朝门阀政治影响下而大盛一时。各豪族郡望为求巩固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乃撰修家牒,以彰显自身血统、门第及婚宦。继 家谱出现后,又有了家谱学的研究,当时便出现“统谱”、“百家谱”等书籍 。
南北朝的注史之学,具代表性的有如 裴松之《 三国志注》。裴注着重资料搜集、补充史事,不再局限于对音训及解释史文,对中国的注史方法产生有相当影响。裴松之对史料相互考异,日后史家有所继承,如 司马光撰《资治通鉴考异》。裴注里又有对前代史家的评论,这推动了中国史学批评的发展 。
宗教
六国晚期出现改革 道教的 寇谦之,他受东晋灵宝派的影响,制作《云中音诵新科之诫》等经八十余卷,在精义经理方面无所创新,却明确声称要清理道教,除去 五斗米道的三张( 张陵、 张衡、 张鲁)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严格斋戒礼拜,使道教组织更为严密,道规教仪更为完备。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于北魏开始流行。人们对 菩萨的信仰十分流行。随著佛教的传播,发展佛像、壁画、 石窟寺院等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 敦煌千佛洞、云岗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成为中国造像艺术宝库之中的瑰宝。此后佛教又加入 密宗、 禅宗等新教派,逐渐中土化。
艺术
南北朝时艺术兴盛,南方以 绘画为主,北方以 雕刻塑像为主 。
画论、画史在此时期已建立,如 谢赫的《 画品》,提出绘画品鉴的六法,而其中的“ 气韵生动” 说更被历代画评家奉为最高水准。
在佛像石窟雕像上,北朝石窟造像,著名的有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敦煌 莫高窟、麦积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等 。 石窟艺术最雄伟的是云冈20辜的座像。佛像容貌丰满,两肩宽厚,衣褶线条紧贴身躯而雕,庄严中寓有慈祥,表现出佛的胸怀气度。彩塑最好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的造像,含蓄微笑的神态,给人以恬静的美感。洛阳 永宁寺塔基出土的北魏泥塑残像最为精致,面目传神。 随著山水诗的出现,长期以来的以表现人物为主的绘画传统开始转变,山水景色也成为绘画的内容。 南朝还有不少以 人物画著称的画家,也有人在团扇上画出“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的山水。南齐谢赫撰著了研究绘画理论的《古画品录》,而他所总结的“六法”,已不仅限于人物画,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南朝 陵墓雕刻方面,历代帝王、贵族陵墓前有 神道石柱、石碑、石兽等。石兽又称 避邪,由 狮子造型演变而来,有驱邪、求福或升天之含意。其中已齐武帝陵前的 天禄(双角石兽)、齐景帝陵前的 麒麟最具代表。风格承袭 汉代石兽雕刻,善于利用整块石材,以洗练的手法表现雄伟的气势。
魏晋南北朝是 楷书发展的青年期,其中南北朝的碑刻是楷书的宝库。北朝碑刻即所谓的 魏碑 书法,魄力雄浑,气象浑穆,体态多变,著名的有《 龙门二十品》、《张猛龙帖》、《 郑文公碑》、《 石门铭》等,以及众多的墓志铭文。南朝有名的碑如《 爨龙颜碑》、《 瘗鹤铭》等 。
科学
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期间,由于边疆民族内迁、北方人群的南下,造成文化大交流及混成。由于儒学一统的局面打破以及玄道佛的兴起,使得学术研究朝向多元化。各国为了生存或战争,多少推行一些改革措施以确保某些地区农业与 手工业的发展。这些都使得科学技术大幅提升 。
地理
郦道元从小志于 地理学研究。由于当时地理著作不够完备,所以他在各地做官之际进行实地考察。然后他以《水经》为蓝本,完成《 水经注》。《 水经注》为陆地 水文地理,他以水道为纲,详细描绘其本身性质与周边环境,为中国古代地理学做出杰出贡献 。
农学
贾思勰为北魏农学家,家境较为富裕,他面对当时的天灾人祸及连年饥荒,主张重视农业,并以 齐民谋生为己任,所以决定写出一本农书。他所写的《 齐民要术》在中国或 世界的农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齐民要术》以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山东地区为重点。描述当时农业生产概貌,并介绍 中国传统农业细耕和多种经营方法和包括食品加工技术在内的 农业科技的高超水准 。
数学
祖冲之为南朝宋人, 家族历代成员大多熟悉 天文历算,所以祖冲之从小对天算有兴趣。他平生著作丰富,天文方面有《上“ 大明历”表》、《 驳议》;数学方面有《 缀术》、《九章术义注》、《重差术》。他在科学有三大 成就,一,在张衡、 刘徽的基础上,将 圆周率数值精准道小数点后七位数字。二,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将“ 岁差”数值记入 历法运算中,他还将 闰月规则修整,这是唐代之前最好的方法。三,在机械方面,他还制作出 指南车、千里船(即脚踏轮船)、水力运转的水碓模,以同一原动轮带动碓和磨作功 。
社会
东晋时期,门阀 士族达到极盛阶段。南朝以后,虽然是寒门 地主做皇帝,但门阀士族的特权仍得到承认。
南朝规定,高门 士族的子弟二十岁登朝做官, 庶族地主子弟三十岁才能试做小吏。高门士族升迁极快,短时期内就可“坐致公卿”。南朝的“清华贵重”的官职,几乎全被高门所垄断。他们竭力维护自己的特殊社会地位,宣扬“士庶天隔”,同庶族寒门保持着严格的界限,不同寒门通婚共坐。
为严格区分士、庶,于是谱学盛行。东晋南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撰《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多卷。宋 刘湛、齐 王俭、梁 王僧孺也都有谱学专著。谱学是吏部选官的重要依据,是维护士族政治特权的工具。但士族地主既不会带兵打仗,又不会管理政事,完全成了寄生于社会的废物。
庶族主要指无特权的地主和商人。他们不甘心受到排挤,通过各种途径登上政治舞台。南朝的开国皇帝,就都是通过领兵打仗、控制军权而上升起来的庶族地。
寒人典签
由于士族缺乏办事能力, 皇帝又怕他们难以控制,所以南朝时全以 寒人典掌机要,处理 政务。
东汉时政事归 台阁, 曹魏时权力集中到 中书监、令手中,南朝时权力又集中到中书通事舍人手中。通事舍人不仅替皇帝起草诏令,又掌管政令,成为 天子身边的实权职务。权力移归近臣,反映了皇权的加强,也反映士族已处于有职无权的地位。
南朝时,寒人担任的另一要职是 典签。南朝君主鉴于东晋 方镇势强,威胁中央,因此多以宗室子弟为州镇军政长官,以寒人为 典签进行控制。 典签职微权重,州镇要事,须典签签署方能实行。 典签每年数次回京向皇帝报告,所谓“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因此,诸王刺史都非常害怕 典签,故又有“诸州惟闻有 签帅,不闻有刺史”之语。
部曲佃客
部曲、 佃客是世家豪族控制的依附人口的主要部分, 奴隶则是他们的私产。
部曲原来的主要任务是作战,但随着南方战事的减少,越来越多的部曲被用于生产。梁 张孝秀“有田数十顷,部曲数百人,率以力田”,就是典型的例证。
佃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依官品赐给的,一部分是私自招诱的。东晋、南朝的给客制规定:第一、二品官佃客无过四十户,以下每品递减五户,至第九品占五户。此外还有 典计、 衣食客等。这一部分佃客无独立户籍,而是登记在官僚地主的户籍上。他们不给国家交租调,服力役;而交纳百分之五十的地租给官僚地主。当时,“南北权豪,竞招游食”,私招的佃客很多。
部曲、佃客为世家豪族世代占有,不经“自赎”或“放遣”,是不能获得自由的。他们实际上是被束缚在土地上的世袭农奴。东晋南朝时,世家豪族都有大批的奴隶,政府毫不限制。 农民破产自卖或在流亡中被掠,是 奴婢的主要来源。他们是地主的私产,因而可以抵押或买卖。为了防止逃亡,奴隶都被“黥面”。
南朝时,奴杀主人以及逃亡、暴动的事多有记载。在奴隶们的反抗斗争之下,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糜喃为客”、“发奴为兵”等手段,使大量的奴隶转化为地主的佃客和国家的士兵。
服饰特征
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男服服饰
礼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礼服祭服,仍只有一种,与汉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异。
平冕服:各级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纹,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天子用刺绣文,公卿用织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汉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国古代的周礼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据周礼而定。
委貌冠服:为公卿行卿射礼之礼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缘为领袖。
朝服:同于汉代,天子与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来区别,亦都有五色朝服,不过汉代平时常朝以皂朝服、绛服为多,而魏晋南北朝则以绛朝服为主。
通天冠服:魏晋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礼服。着绛纱袍,皂缘中衣,黑鞋。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诸王所服,着朱衣,绛纱袍,皂缘白纱中衣,白曲领。
百官冠服:以绛纱为主。但陈制较复杂,百官位高者以朱衣为朝服,位卑者,则以皂衣为朝服,皂白纱缘中单。
品色衣: 天台近侍及宿卫之官,皆着五色衣,以锦绮馈绣,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裤褶服,用途非常广,可以做朝服、军服、便服、从贵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女服服饰
皇后谒庙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礼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入庙佐祭服:为妃、嫔、命妇之祭服。在晋及南朝宋、陈均为皂上皂下。
亲蚕服:为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均为青上缥下。
助蚕服:为妃、嫔、命妇助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在晋及南朝陈为缥上缥下。南朝宋为青上青下。
朝服:以上三朝均以为女性之朝服。
比周礼服:女性官服与男性官服同样,非常复杂,用色亦多,与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兵户吏户
东晋、南朝时期,广大人民的身份日益低落,许多人沦为世袭的农奴,除了部曲、佃客外,还有属于官府控制的兵户、吏户和百工户等 。
晋、南朝继承了三国以来的世兵制,兵户世代当兵,受压迫极重。兵户除服兵役外,还要耕田纺织,向国家交纳租调。兵户的地位比自耕农低,甚至比佃客还要低。
东晋、南朝的地方机构和中央官府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吏,少者数十,多者成千上万。地位低的文武吏,被迫为官府服各种杂役,耕种 官田,在官府手工 作坊中进行生产,他们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格外沉重。吏的来源,大多是来自“吏门”。这种吏户是世袭的,非经官府放免,不能免役。
南朝时,百工即各类手工业者很缺,故官府对他们的控制极严。贵族、官僚私占百工户往往受到惩治。百工户从民间征调到官府作坊后,与配到作坊里的 刑徒为伍,终年劳作,世代相袭,社会地位卑下,处境是同样悲惨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