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亚共同体
东亚共同体(又称亚洲共同体),是地理邻近的东亚各国希望通过长期的相互合作和一体化进程而形成一个紧密整体。它建立在共同利益和地区认同的基础上,并非一个排他性的集团,也不针对任何区域外国家。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简介
3 原则
4 东亚合作
5 未来
6 酝酿
7 提出
8 主张
9 赞成意见
10 反对意见
11 中国回应
12 日本积极
13 不同解读
14 四大障碍
15 进程
16 建设原则
17 关连人物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东亚共同体
别名:亚洲共同体
简介
东亚共同体(又称亚洲共同体)是在欧洲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省所做的欧洲共同体(及之后的欧盟)和同样地、在东亚所构想的共同体。这是地理邻近的东亚各国希望通过长期的相互合作和一体化进程而形成一个紧密整体。它建立在共同利益和地区认同的基础上,并非一个排他性的集团,也不针对任何区域外国家。“东亚共同体”应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基石,通过自由贸易区、经济共同体、货币联盟等形式,由低级到高级,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交织、相互联结而成一体的关系状态,并由此进一步发展为安全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
原则
在2009东亚峰会中,温家宝提出建立东亚共同体原则。东亚=东北亚5国+东南亚10国=15国,17亿人口,GDP总值7万亿美元。
东亚合作
合作理由
区域一体化潮流汹涌,东亚合作势在必行。
合作优势
地理位置相近毗连是东亚合作的先天优势,也是区域一体化的前提条件。东亚在文化上也有着相似或者相通的地方,这种文化的近似是东亚合作顺利展开的基础。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的共同利益点较多,这是东亚合作的主要动力。此外,东亚在法律和制度上也具有相似或相通之处,特别是涉及经济民生的“民法”制度,大陆法系对东亚的影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合作难点
如何将区域内多个分散进程整合为东亚自由贸易区?如何使3个“10+1”变成真正的“10+3”? 如何定位“东亚共同体”?如何使一体化进程与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相协调? 区域内大国间,尤其是中日之间,能否植根信任?
合作意义
增进共同利益,分担共同风险,推动东亚各国之间政治关系的改善和东亚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多数的赞成者均主张,应先朝向东亚地区共同的经济圈作为目标,然后再以欧元作为榜样导入共通货币。这是从“亚洲货币单位”作为的一篮子货币的概念获得采用而开始的预想。但也有说是从议会制民主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汉字文化等共同的价値观中所归纳出来的意见。
在日本方面,其外务省被视为在这个概念的实现上较为积极的一方。自民党及民主党均在他们的政纲中提到要在东亚地区建设一个共同体的构想。特别是在政党之中提倡“与亚洲共生”的的民主党更比较属意。在日本国外,则主要由韩国的保守政治家所提倡。
这个构想曾在ASEAN+3、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参加的2003年第9届东盟峰会上作为议题。2009年10月10日,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举行,中日韩敲定未来合作大方向:共建东亚共同体。
未来
如果其成员国是依照东亚峰会成员的话,则其潜在成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菲律宾、越南、泰国、缅甸、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新西兰、文莱
东盟成员国候选国 东帝汶
2007年5月24日在日本的日经会议上,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列出了17个潜在的成员国,在这份名单上用俄罗斯代替了东帝汶。俄罗斯作为观察员出席了首届东亚峰会。而后来阿罗约在第40届东盟部长级会议中的主题演讲中只列出了16个国家。
酝酿
在东亚建立一个贸易共同体的想法已有悠久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开始,日本便产生在东亚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设想。然而这种想法并不成功,因为它主要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日本想凭借其庞大经济、军事和政治力量,建立日元圈和日本势力范围。然而亚洲一体化的设想并没有随着日本的战败而结束。
1967年8月8日,由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新加坡组成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协会成立,用以防止区域内共产势力扩张。
1990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的“东亚经济集团”设想,后来改称“东亚经济论坛”。因美国反对,日本消极,论坛未能启动。
1994年,东盟地区论坛(ARF)成立。
1995年,东盟在曼谷首脑会议上提出举行东盟与中、日、韩首脑会晤的设想。
1996年,首届亚欧首脑会议召开。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同年年底,首次东盟与中、日、韩(时为9+3,1999年柬埔寨加入东盟后成为10+3)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
提出
2002年,“10+3”领导人会议通过了东亚研究小组(EASG)提出的建立“东亚共同体”报告。
2003年底,日本和东盟举行特别首脑会议,会后发表的《东京宣言》也确认了建立“东亚共同体”这一目标。东亚各国已经确定了以建立“东亚共同体”为东亚合作的长远目标。
2005年12月14日,首届东亚首脑会议将在马来西亚开幕。但日中两国在会议共同宣言的起草上出现了较大分歧。中国认为讨论建立未来东亚共同体的场合应该是“10+3”会议,但日本主张应该是包括“10+3”成员以及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内的东亚首脑会议。简单来说,日中两国对立的焦点就是“东亚共同体”的母体是“10+3”会议还是东亚首脑会议。
主张
大多数的赞成者均主张,应先朝向东亚地区共同的经济圈作为目标,然后再以欧元作为榜样导入共通货币。
这个构想曾在ASEAN+3・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参加的第1届东盟高峰会上作为议题。
2009年9月,日本民主党执政后,首相鸠山由纪夫在与中、韩领导人接触时多次提及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中、韩领导人也予以积极回应,东亚共同体的概念迅速升温。鸠山把东亚共同体定位为在亚洲与美国和欧盟并驾齐驱的世界第三极。2009年9月28日,在上海举行的中日韩外长会上中国外长杨洁篪表示称将积极参与东亚合作一体化;日本官方也首次表示,这一梦想有望在未来10到15年实现。
2009年12月底,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访问前夕,习近平12日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日韩主流媒体驻京记者的联合采访,并对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作出重要表态。习近平说,东亚共同体是中日共同目标,他表示,鸠山首相提出建立东亚共同体,显示了日本政府重视东亚区域合作的积极姿态。这一构想符合亚洲一体化进程的大趋势,也是包括中日两国在内本地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构建东亚共同体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立足现实,又要着眼长远。当前最重要的是各国应加强对话沟通,形成共识。这次谈话,向世界展现了东亚共同体未来光明的建设前景,引起广泛关注。
赞成意见
若只限于货币来说,亚洲共通货币的导入将能压抑外汇市场的影响,使东亚地区的经济长期安定。另外,共通货币将会与美元及欧元在世界上并列存在,使到亚洲在国际经济上的地位得以向上提升,贡献良多。
在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的世界性地域统合进程中,为了使东亚地区各国经济增长更加稳定,东亚地区亦同样需要这样的一个组织来维持。
对地域之间的政治稳定融和的期待
随着共同体使到在经济交流上活跃发展,各国之间的政治对立将能渐渐消除,所以被视为与地域之间的安定有着紧密关系。另外,亦有可能促进了中国的民主化。
其他
日本方面赞成者认为,若果日本不参加共同体的话,那么共同体将会以中国为中心形成,对于与会各国来说中国的影响力将会日益增大。所以作为牵制中国角色的日本,有必要在建设共同体上作领导角色。
反对意见
正因为日本与其他各国在经济水平上的差异甚大,素质较低的劳工将会大量流入日本。所以就算是把这样的社会负担因素考虑在内,日本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仍然相当之多。
若导入共通货币的话,各国将失去在金融政策及财政政策的自主权。这样一来,各国将不能实行符合自身市场的金融及财政政策,因此反对者认为经济将会恶化。而事实上,没有加入欧元区的英国、瑞典及丹麦等地的经济良好,相比之下加入了欧元区的德国及法国的经济则陷入低迷。
成立共同体后,就会将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日本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的美国排除出外,显得有点不自然。
东亚地区加入共同体后,预计将会被强势的中国经济圈所蚕食。日本亦同样难逃被这个经济圈所蚕食的命运。为了防止经济变得弱体化,日本方面的反对声音认为日本应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而非东亚共同体,与彼此价値观相近的美国形成共同体。
安全保障上的理由
假若设立类似欧洲联合军这样的共同军的话,非民主国家诸如中国的军队将有可能驻留于日本。另外,日本的自卫队亦有可能驻留在中国及朝鲜半岛,这会招致被驻留国的反对声音。
有其他意见指出这与曾经由日本提倡成立的“大东亚共荣圈”完全一样。认同的一方认为,这违反了建设一个让东亚各国在对等立场下均能参加的国际组织的主张截然不同。而反对的一方则认为,国际政治的现实就是强权政治,所以应从最初开始就应该信任“国家之间的对等立场”这样的一的乐观想法。
身为一个海洋国家的日本若然再与战前一样深入干涉大陆国家的做法,在地政学上是不理智的。但对于这一点,反对的意见则认为地政学本身在过去亦曾有不足之处(因为一个地域内的国家并不一定指大陆国家),故现在不应再根据地政学来讨论。
中国回应
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2009年09月21日在美国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晤时,提出了按照欧盟的形式,建立一个东亚共同体的构想。这个设想的提出使人们对未来东亚国家的合作充满想象。东亚国家,特别是中、日、韩三国文化交往悠久,经济合作紧密,政治上也在不断增进互信。在全球化和区域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东亚国家一体化的构想早有酝酿。但是,东亚国家有别于欧洲国家,无论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都相互存在较大差距。所以,东亚国家一体化不会简单化,具体形式还需要进一步商榷。不过,国家间加强合作是大势所趋。
日本积极
鸠山提议东亚共同体应类似欧盟,这一设想颇为大胆。因为这意味着在东亚国家内部实现统一货币,在对外政策方面也要有统一的声音,比如建立一个类似东亚议会的机构。这样高度统一的共同体显然目前还无法实现,但这也反映出日本在东亚一体化上的热情和积极态度。
此次针对鸠山首相的当面提议,胡锦涛主席提出了5点双方进一步加深合作的建议,包括加强领导人之间、民间,以及经贸往来等方面。日本媒体特别对第4点——“在亚洲及全球性问题上进行合作”进行了解读,认为这是胡锦涛对鸠山首相提议的一种回应,但眼光更为深远。另外,这也反应了中国对发展中日关系的一种理性、现实的态度。归根结底,中国对东亚国家加强合作持积极和坚定的态度。
在24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下周在上海召开的中日韩外长会议,是否会讨论东亚共同体。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姜瑜说:“此次外长会在中日韩合作10周年之际举行,意义重大。我们期待会议能在回顾三方合作进展的基础上,就规划三国未来合作充分交换意见,也为领导人会议做好准备,进一步加强三国合作,巩固和发展三国关系,不断深化东亚合作。”
不同解读
东亚共同体的构想由来已久,并不是鸠山首相首次提出。
第一次正式提出这一构想的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但由于小泉执政期间中日关系出现倒退,后来不了了之。这个构想也曾作为“10+6”第一届东盟峰会的议题之一来讨论。
但东亚各国对“东亚共同体”有不同的解读。一些国家主张,应先以东亚地区共同的经济圈作为目标,再导入统一货币。但也有国家认为,应从市场经济、汉字文化共同的价值观中提炼出相通之处。有人甚至主张将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也吸纳进来。但是,这显然超出了东亚的范畴。
四大障碍
其实,即便包括中、日在内的东亚国家领导人积极倡导地区一体化,即便有欧盟作为前例参考,但纵观欧盟的发展过程我们也能知道,东亚共同体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
首先,欧洲各国整体经济水平差别不大,地区一体化后不会对经济造成巨大波动。而在亚洲,仅仅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存在相当差距。其次,中国无论经济和政治体制都与日本、韩国不同。第三,东亚国家彼此间存在着历史及领土问题的纠纷。第四,一些国家内部还存在不同的声音。在欧盟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国家的议会曾阻止本国政府加入欧盟的一些条约,如爱尔兰议会就阻止了本国加入《里斯本条约》。而在东亚,日本国内的反对声音认为,日本应该与价值观相近的美国形成共同体,应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而非东亚共同体。更有一些人认为,日本加入共同体后,将会被强势发展的中国经济圈所蚕食。由此可见,东亚一体化的进程依然障碍重重。
进程
不过东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地球村”的概念越来越明显,这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融合和发展,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也更加突出。在欧洲,欧盟还在扩展和深化,设置统一的欧盟总统的构想在讨论中。在北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一体化合作已经形成。在南亚,以印度为核心的南亚共同体也呼之欲出,此外,拉美、非洲等有自己的地区合作组织。因此,东亚建立一个以中日主导的共同体是大势所趋。 其次,东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往历史悠久,起源于中国的儒教文化深深影响着东亚各国。长期以来,中、日、韩共同组成了鲜明的东方文化。汉字文化圈或筷子经济圈一直为人所乐道。
此外,东亚地区经济发展迅猛,成为继西欧、北美经济区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区。统计数据显示,中、日、韩外贸总额超过两万亿美元,其中58%来自三国之间的区域内贸易,高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55%,逊于欧盟的65.5%。一个“相互依赖”的区域性贸易链正在东北亚地区逐渐成型。有评论认为,鸠山首相还把东亚共同体定位为继欧盟、美国之后的世界经济的第三极,希望将东亚变成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牵引机车”。实际上,东亚经济区不仅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马达,更是促进东亚共同体形成的催化剂。
东亚共同体虽然目前还只是一个概念,但是,东亚各国的合作早已经开始。东盟10国已经形成机制,而中、日、韩也参加了东盟的10+3会议。最近,中、日、韩三国也建立了自己的领导人会议制度,这些都可以说是东亚共同体的初级阶段。
第二届中日韩三国峰会结束,象征意义和实质内涵都惹人关注。从象征意义而言,中日韩三国合作的10年迎来了一个全新合作的新时代,从实质内涵而论,三国峰会达成了一些列共识。从峰会发表的《中日韩合作十周年联合声明》看,三方在朝核问题上凝聚了共识,并明确指出,三国致力于在开放、透明、包容原则基础上建设东亚共同体的长远目标,致力于区域合作,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上的沟通与协调日益加强。
“东亚共同体”得到三国确认,意味着三国合作的新水平和展示了区域合作的未来愿景。虽然,日本新首相提出的“东亚共同体”概念,从目前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障碍。但是就像二战后丘吉尔首倡欧共体概念时的一样,时人也普遍认为不可能,但事实却是一个分裂的欧洲整合为当前的欧盟。东亚三国,中日韩文化背景相似,处于汉字文化圈和儒教文明的大坐标系下,更重要的是,三国属于G20集团,中日韩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合计后占世界的17%,这一数字不久后将达到20%,三国人口达15亿,而且,三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由此可见,无论从文化还是经济来看,东亚共同体的构建都有现实基础。
从不久前的匹兹堡G20峰会到中日韩三国峰会,中日韩三国首脑都认可了日方的提议。而且,日本新任首相鸠山在困扰中日韩三国的历史问题上,也做出了相当的承诺,如不参拜“靖国神社”、遵奉“村山讲话”、三国共编历史教材;而在中日东海争议问题上,鸠山亦强调将东海变成“友爱之海”等等。关键是,鸠山在三国峰会中承认日本依赖美国过重,期冀以亚洲为重,脱美返亚的意味较强。对之,中韩两国对日本新政府表现出来的善意表达赞赏。可以说,中日韩三国合作的10年征程,从未像今天这样气氛融洽,共识良多。
当然,“东亚共同体”并非单指中日韩3国,而涵盖了包括东盟10在内的整个东亚。这体现了东亚合作的开放性,由于现有的东亚合作机制中已有APEC峰会、东亚峰会等多边架构,未来“东亚共同体”实质上存在着三个圈次的区域区间。一是中日韩三国主导的共同体基石;二是10+3为核心的共同体主体;三是吸引的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显然,“东亚共同体”真要成为欧盟那样的区域整合,既要开放也不能过度松散,否则“东亚共同体”的区域整合意义就被稀释掉了。
从欧盟的经验而论,先经济后政治无疑是明智的抉择。让人乐观的是,中日韩和东盟10国各在进行自贸谈判,而且自贸区建设都进入倒计时阶段。在此情景下,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自贸谈判应该提速,如果10+3自贸区建成联通,东亚13国的经济一体化也就完成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经促政谈判也就水到渠成。
这一愿景绝非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而有着现实的可能性。因为无论是东盟10国和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合作,抑或中日韩三国的经贸关系,当前已处于深度交融的利益攸关状态。“东亚经济一体化”差得就是政治家们用“共识”加“共建”去捅破那层薄纸。
更大的愿景在于,“东亚共同体”彻底改变了东亚的地缘生态。
首先,有助于破解相关国家的领土争端。东亚区域内,中国和东南亚相关国家在南海岛屿上存在争端;在东海和日本海,中日、日韩之间同样存在着岛屿主权争议。东亚一体化,这些领土争端从尖锐的双边矛盾变成区域内的多边问题。这种“人民内部的矛盾”最终可以通过联合开发和经济合作的方式来
其三,破解外来干涉的魔咒。东亚各国的明争暗斗,说到底和外来干涉脱不了干系,说白了就是美国势力的介入,尤其是中日韩、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关系。东亚联合起来,各国关系深度互信,外来干涉的魔咒也就自然而解。
愿景美好,但“东亚共同体”的实现之路却是坎坷不平。一是热心推动的鸠山政府执政根基不稳,日本政府缺乏政策的稳固性和连续性。在日本,主流媒体认为鸠山的提议过于超前,而实现起来不易。中国《环球时报》的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8.2%的人认为日本政策能够长期化。甚至有网民认为,“日本的首相换得太快了,几乎一年一个。你一套,他一套”,不利于日本政策的稳定性。韩国《朝鲜日报》则认为韩国应有自己的东亚整合思路,同时对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东亚论”充满疑惧。二是中日韩三国互别苗头各有想法,尤其是中日两国未来的主导权之争。三是东盟各国和日本对美国的心挂两肠,导致“东亚共同体”所受外来因素的滋扰。
但不管如此,有愿景就有希望,有宏图才有梦想。一个松散和地缘混乱的东亚显然不利于各国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所以,东亚联合起来也必然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集体行动,并且已有清晰的路线图。亚洲各国,所亟需的就是当年欧洲各国那样的耐心和勇气。
建设原则
平等的合作模式 众所周知,与欧洲、北美和南美及其他地区相比,东亚地区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征。这种特征,要求区内成员通过说服、社会影响和模仿等软约束社会化方式,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建构和发展共同体合作的规范,以便不断推进更深程度的地区合作。在这里,我们一方面要承认,在总体上,多样性是不利于一体化深入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合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平等参与、协商一致和照顾各方舒适度的原则。
求真务实的原则
应该放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是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第二是能源合作。在第一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自贸区的建设,还主要局限于双边;同时,中日和中韩之间在建设双边自由贸易区方面,还存在着障碍。因此,应尽力争取尽快启动中日、中韩自贸区谈判,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东亚区内双边自贸区向多边自贸区的转变。在能源合作领域,可以参照欧洲煤钢联营和原子能合作(都是欧共体合作的雏形),建立亚洲能源(包括原子能)合作机制。在这方面,可以首先考虑东北亚次区域内的合作,尤其是中日之间的合作;同时,也可以考虑将朝核问题的解决,与东北亚能源(尤其是原子能)合作挂钩。
在能源合作和自贸区建设的基础上,随着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以及相应的溢出效应,可以尝试进行贸易、投资和金融等领域的更紧密的经济合作,但不宜像欧共体那样搞关税同盟,因为那样与开放地区主义原则不相符合。
在进行经济合作的同时,也有必要逐步而稳妥地开展政治和安全对话,努力使东亚共同体逐渐发展为涵盖各领域的综合性合作机制。对于中国来说,最关键的方面,在于尽力争取与美日联盟进行安全对话,争取建立一种类似于俄罗斯和北约的合作关系。
先易后难的原则
在合作领域上,可以先在现有各方都关心,具有相当可操作性的领域做起,诸如能源领域合作,自由贸易区问题,进入领域的货币互换协议从双边协议向多边协议的方向推进等。在现有合作框架中,在充分启动10+1进程的同时,重点推进10+3合作的进展。因为10+3是在东盟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后,各国要求加强地区经贸与金融合作,以防范危机再度发生而建立的,东盟国家对“10+3”持总体赞成态度。而且启动以来的确出现了惊人的进展。最后目标是建成“东亚经济共同体”。在上述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东亚经济共同体”或“东亚经济联盟”,形成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一极。使亚洲各国的经济获得更大的发展,提高亚洲各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共同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使亚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齐头并进的原则
实事说明,东亚国家在东亚共同体问题上并为达成共识,在去年12月14日至15日召开的首届东亚峰会的预备会议上,各国代表同意,不把东亚共同体的具体目标写进峰会《吉隆坡宣言》中,而以“建立在本地区的共同体”字眼代替,以避免在此刻引起争端。峰会发表的《吉隆坡宣言》没有提及“东亚共同体”,但此前两天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宣言将宣布自己发挥主导作用建立“东亚共同体”。我认为“10+3”作为推进东亚区域合作进程的有效方式在过去几年里已经得到举世瞩目的成果,也被东亚国家的充分认可,为此,基于东亚合作的艰难性多样性的特点,为地区一体化的共同目标,“10+3”模式应该被看作是建立东亚未来东亚共同体的“发动机”。 为此,共同体是目标,10+3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渠道。今年是“10+3”合作10周年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做好“10+3”合作的未来战略规划,巩固“10+3”机制在推进东亚合作、建设东亚共同体过程当中的主渠道地位。
关连人物
中曾根康弘 - 东亚共同体评议会会长
伊藤宪一 - 评议会议长
田中均 - 参与者
薮中三十二 - 参与者
批判者
中西辉政
古森义久
研究者
谷口诚:日本岩手县立大学第2代学长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