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缩写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中国和东盟对话始于1991年,中国1996年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

2010年1月1日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2021年11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主持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并宣布要全面发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作用,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建设。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发展历程 3 产生原因 4 发展进程 5 目标 6 组织机构 7 重要性 8 投资协议 9 前景分析 10 发展前景 11 意义 12 时间表 13 峰会目录 14 大事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分类:自由贸易区

      正式建立:2010年1月1日

      外文名称:CAFTA

      签署日期:2002年11月

      范围: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

      发展历程

      欧盟(European Union)、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以及于2002年11月签署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协议是世界上三大区域经济合作区。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为扩大双方的经贸交往,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1999年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三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中国愿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联系。这一提议得到东盟国家的积极回应。2000年11月,朱镕基总理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并建议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委员会框架下成立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就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2001年3月,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委员会框架下正式成立。专家组围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及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两个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认为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东盟和中国是双赢的决定,建议中国和东盟用10年时间建立自由贸易区。这一建议经过中国-东盟高官会和经济部长会的认可后,于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正式宣布。

      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

      《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了中国与东盟加强和增进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逐步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并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机制;为各缔约方之间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开辟新领域等全面经济合作的目标。

      2004年11月,中国-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规定自2005年7月起,除2004年已实施降税的早期收获产品和少量敏感产品外,双方将对其他约7000个税目的产品实施降税。

      2007年1月,双方又签署了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已于今年7 月顺利实施。目前,双方正共同努力,争取早日完成《投资协议》的谈判,确保在2010年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使双方业已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也对亚洲及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涵盖18亿人口,GDP接近6万亿美元,贸易额达4.5万亿美元,是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自贸区建设进程回顾

      • 1991年7月,中国时任外长钱其琛出席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是为中国与东盟首次接触;
      • 1992年1月,第四次东盟首脑会议正式提出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
      • 1999年4、5月,中国与美国、欧盟先后达成加入世贸组织(WTO)的协议;
      • 2000年10月,中国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新加坡举行的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在WTO承诺基础上,建设更加互惠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倡议。
      • 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当年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拿出更为充实的议案,终于与东盟达成了自贸区共识。“10+1”宣布十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
      • 2003年温家宝接任中国国务院总理。10月7日,温家宝出席第七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中国成为首个加入该条约的非东盟国家。
      • 2004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下调农产品的关税。到2006年,约600项农产品的关税降为零。
      • 2004年底,《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签署,标志自贸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
      • 2005年7月20日,《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7000种产品降低关税。
      • 2009年8月15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签署,标志主要谈判结束。
      • 2010年1月1日,拥有19亿人口、GDP接近6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
      • 2010年1月7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庆祝仪式上,中国—东盟18个合作项目正式签约,签约金额48.96亿美元。

      产生原因

      当今世界经济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风起云涌,发展很快。WTO的成员国基本上都与其它有关国家建立了自由贸易关系。中国和东盟成员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有限,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度高,全球经济的变动会对其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是为应对经济全球化中的负面影响和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

      中国与东盟发展的需要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与东盟国家有着建自贸区的良好基础。

      一是,山水相连,息息相关,相互间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和相似的历史遭遇。

      二是,资源禀赋各具优势,产业结构各有特点,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

      三是,在国际社会事务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语言和共同利益,对经济发展有稳定和增长的共同愿望。

      四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改善和发展与东盟及其成员国的友好关系,相互间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不断有新的发展,尤其是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以来,相互间合作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为此,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及时做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积极发展和密切相互间的经贸合作,建立自贸区。

      金融危机

      1997年,东南亚遭受金融危机后,中国对受危机打击的东盟各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中国政府顶住巨大的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确保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帮助东盟国家最终克服了金融危机。中国在危机中表现出的负责任邻国的风范赢得东盟各国的普遍好评,与中国的关系迅速改善和发展。

      经历金融危机后,东盟更加明确了地区需要加快经济一体化,以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来防止危机的再次发生和冲击,中国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因而选择和中国建立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必然而积极的选择。

      发展进程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02年至2010年),启动并大幅下调关税阶段。自2002年11月双方签署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始,至2010年1月1日中国对东盟93%产品的贸易关税降为零。

      第二阶段

      (2011年至2015年),全面建成自贸区阶段,即东盟越、老、柬、缅四国与中国贸易的绝大多数产品亦实现零关税,与此同时,双方实现更广泛深入的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

      第三阶段

      (2016年之后),自贸区巩固完善阶段。

      2021年11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并主持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习近平说:“中方愿在未来3年再向东盟提供15亿美元发展援助,启动国际发展合作协议谈判。要全面发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作用,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建设,中国愿在未来5年力争从东盟进口1500亿美元农产品。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同东盟提出的印太展望开展合作。中方欢迎东盟国家参与共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倡议开展数字治理对话,将向东盟提供1000项先进适用技术,未来5年支持300名东盟青年科学家来华交流。”

      目标

      1、促进中国、东盟之间的企业对话与合作;

      2、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与投资联系;

      3、促进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组织机构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主席由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担任。

      中方理事单位由中国有代表性商会和知名企业组成。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的东盟合作方是东盟工商会。东盟工商会由东盟十国最具代表性的商会组成:文莱国家工商会、柬埔寨总商会、印尼工商会、老挝全国工商会、马来西亚国家工商会、缅甸工商联合会、菲律宾工商会、新加坡工商联合会、泰国工业联合会、越南工商会。

      重要性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和东盟合作历程中历史性的一步。它充分反映了双方领导人加强睦邻友好关系的良好愿望,也体现了中国和东盟之间不断加强的经济联系,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中新的里程碑。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会创造一个拥有18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按人口算,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从经济规模上看,将是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由中国和东盟10国共创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投资协议

      2009年8月15日,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商务部陈德铭部长与东盟10国的经贸部长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该协议的签署向外界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中国和东盟各国愿同舟共济,携手抗击金融危机,继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为东亚地区和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投资协议》包括27个条款。该协议通过双方相互给予投资者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投资公平公正待遇,提高投资相关法律法规的透明度,为双方投资者创造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及公平的投资环境,并为双方的投资者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从而进一步促进双方投资便利化和逐步自由化。

      此次《投资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成功地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主要谈判,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如期在2010年全面建成。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2002年中国与东盟启动了自贸区的谈判,2003年“早期收获计划”正式实施,2004年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 2007年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

      前景分析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正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首先是中国加入WTO为双方存在的贸易投资等制度障碍扫清了道路。按照加入WTO的承诺,中国近年来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减少并取消非关税壁垒。另外,中国的市场进一步开放,尤其是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将为包括东盟在内的国外投资者提供广阔的商机。依据中国与东盟WTO成员国的谈判承诺,对东盟产品的关税水平在5年之内将削减34-47%,快于中国关税平均削减的速度。其次是2010年l月1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加快建设无疑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了经验与参照,进而为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第三,最近东盟与中国已就南沙问题达成协议,为地区的和平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周边环境。

      贸易区发展的障碍因素

      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面临着以下诸多客观上的障碍和干扰,值得双方予以关注:

      第一,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投资黑洞论

      东盟国家虽然在文化上和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但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东盟国家在历史上一直对中国心存芥蒂,而且担心中国的强大会在经济、军事上给他们造成威胁。近年来,中国吸收外资保持了较快的发展规模,2002年实际吸收外资突破了500亿美元,而东盟各国吸收的外商投资却呈下降趋势。《日本经济新闻》曾报道,2002年上半年,流入东盟主要6个成员国的外资约为65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下降了60%。其中,马来西亚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已由2001年同期的31亿美元骤减到5.7亿美元,降幅达80%。流入印尼和菲律宾的外资同比减少了70%,流入越南、泰国和新加坡的外资同比分别下降了56%、35%和22%。同时,许多原在东盟成员国内部的外资企业纷纷将业务转向中国。

      面对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吸收外资的增多以及大量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涌入本地市场,东盟成员国内部以及周边许多国家感到了竞争的压力,“中国威胁论”等言论泛起,宣称中国的经济崛起将对该区域内的其他国家造成威胁,强大的中国很有可能将会在该地区称霸,直接影响到地区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东盟国家应联合起来予以对抗。

      第二,东盟内部成员国间的摩擦和矛盾

      归结起来,东盟内部成员国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历史积怨和领土主权争端。东盟成员国内部的领土争端一直存在,历史上越南入侵过柬埔寨,至今两国关系貌合神离。近期,马来西亚与印尼出现了关于西巴丹岛和利吉丹岛的主权争执,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之间出现了关于白礁岛的争执,印尼与菲律宾之间也发生了有关岛屿主权的争执,这些都反映出东盟内部尚缺乏地区整合的大局观念。

      二是成员国内部政局不稳。东盟许多国家都是党派林立、纷争不断,有的国家军人政府当政,有的国家内阁变换频繁。另外有些国家的反政府武装及恐怖分子活动猖獗,加上近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反恐战争的刻意扩大及对伊斯兰教派和回教徒传统的敌视,造成东盟国家内部民族情绪高涨。政局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外来直接投资,阻碍经贸活动的正常进行,客观上对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以及未来自贸区的整体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是民族宗教差异。东盟内部宗教信仰不同,马来西亚、印尼和文莱是传统的回教国家,泰国和柬埔寨则遵从佛教,菲律宾大部分国民信奉天主教,而越南和老挝则是“社会主义”体制。近年来,随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的抬头及回教徒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矛盾不断激化,加上恐怖主义和伊斯兰教徒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宗教信仰间冲突时有发生。

      第三,东盟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经贸结构的雷同

      东盟的10个成员国中,既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又有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存在巨大差异。新加坡的人均GDP目前已近3万美元,而越、老、缅、柬四国还不到400美元,人均GDP相差约70倍,远远高于欧盟内部的16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的30倍的差距水平。东盟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成员国间经济政策的协调。

      经济优势的互补性是区域经济实现整合的先决条件,经济优势的非均质分布决定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创造效应的大小,而东盟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方面互补性并不明显。东盟成员国大都推行出口导向战略,出口产品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近年来又大都转向下游的电子信息产品,东盟国家在国内经济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上呈现出雷同化的特征。亚洲经济危机中暴露出来的东盟国家产业结构单一化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纠正,劳动密集型产业科技投入不足、生产率低下的弊病并没有根除。

      从区内贸易上看,1999年东盟成员国内部的相互出口额为819.29亿美元,占东盟全部出口额的22.2%,而同期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内部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比重分别为54.6%和62.6%。由此看出,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东盟尚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阶段。经济和贸易结构的雷同化限制了东盟内部各成员国贸易创造效应的发挥。

      另外,东盟内部市场的相对狭小加重了其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东盟10国的总人口为5.3亿,199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7370亿美元,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不大,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内部市场潜力较小。20世纪70到80年代,东盟国家主要是为日本生产下游的电子产品,出口方面主要依赖日本市场。到了9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和美国新经济的兴起,东盟国家的出口又开始严重依赖美国市场。1998年金融危机以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日益加强。2000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国内需求趋于疲软,经常项目逆差开始逐渐减少,其消极影响也开始波及到东盟国家,特别是9?11事件发生后,随着美国和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东盟的经济和对外贸易也相应滑落。

      内部市场的狭小限制了东盟未来的发展空间,而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则严重削弱了东盟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一旦主要的出口地区发生市场萎缩和剧烈价格波动,就会对集团内各成员国国内经济的稳定构成巨大威胁,增加了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第四、东盟内部缺少核心的经济力量和协调机制,主导权纷争激烈

      现实情况表明,区域经济合作离不开核心经济力量的协调和引导。1995年墨西哥发生严重金融危机时,正是因为美国的全力注资解救才使得危机没有波及其他的美洲国家。区域内核心国家的职能在于协调成员国政策、稳定区域内部经济发展。而东盟成员国中这种核心国家目前尚不存在,中坚力量的缺乏降低了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凝聚力。在1997年的金融风暴中,东盟各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竞相贬值该国货币,造成危机在各个国家中迅速蔓延,东盟内部缺乏核心力量和共同应对机制的弊端暴露无遗。

      对于东盟成员国来讲,争夺主导权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印尼无论从人口还是领土面积上讲,都是第一大国,但是其经济实力的相对不足无疑影响了其大国地位和形象。多年来,印尼政府积极扩大对外交往,做“东盟龙头老大”的梦想始终没有动摇,只是目前国内纷乱的政局和不太景气的经济形势使其力不从心。马来西亚对东盟秘书处设在印尼一直耿耿于怀,2002年10月,马来西亚政府提出,“为更有效协调东盟成员国与中日韩三国在政治、经济、贸易、交通、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建议在马设立10+3秘书处,期限为5年,马政府愿提供1000万美元作为基金。但大多数成员国认为10+3秘书处与东盟秘书处在功能上有所冲突,且10+3机制的许多事情完全可以交由东盟秘书处处理,另行设立10+3秘书处没有必要。作为最发达的成员国,新加坡力图在东盟中拥有最大的发言权,但因其历来与美国及以色列等国关系密切,且经常性的单边对外交往,故其在东盟中的主导地位很难形成。

      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

      总之,核心经济领导力量的缺乏以及内部成员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将使得东盟自贸区以及东盟-中国自贸区的发展布满坎坷。

      第五,东盟内部个别成员国与其他国家单独签署自由贸易协定问题

      东盟自贸区主要是要求成员国相互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以使东盟各成员国享受到其他成员国共同的关税优惠,对各成员国与东盟外其他国家另行制定经贸政策并没有明确限制。近年来,东盟个别成员国不满足于当前东盟自贸区的进程,进而单边出动与周边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2002年1月,新加坡和日本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对双边贸易中99%的商品和新加坡对日出口中94%的商品予以免税,同时对农产品以外的进出口商品作了减免税规定。新加坡目前正积极与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和台湾就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协定频频进行洽谈。另外,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去年12月访问日本时,也表达了与日本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愿望。客观上讲,东盟个别成员与区外其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极有可能破坏东盟整体的利益,使得未与东盟建立自贸协定的国家和地区的产品通过某种捷径进入东盟市场。同时,不排除“马太效应”的发生,如更多的东盟成员国相与效仿,东盟自贸区未来发展则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变数。

      第六、东盟成员国与台湾地区的经贸关系

      长久以来,台湾地区一直是东盟的重要贸易伙伴,也是东盟地区重要的外资来源。根据东盟秘书处透露,2001年台湾地区和东盟贸易额达到400亿美元,超过东盟和中国大陆的贸易额,台湾地区在东盟国家的投资超过420亿美元,而中国大陆在东盟的投资与之相比则微不足道,而且每年台湾地区自东盟引进的劳工多达30万人。尽管东盟在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关系上,顾忌台湾问题,但与台湾地区的经贸合作仍然在不断扩大,双边“政府”内阁成员及有关组织间的低调交往也一直未曾停止。

      对于台湾地区来说,东盟和中国大陆经济合作进程的加快,尤其是政府间的往来日益密切,必然对台湾地区造成极大刺激,促使台湾地区转变有关外交和经济政策。而且受亚洲金融危机和“9·11”事件影响,台湾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同时为避免被区域经济合作“边缘化”,台湾地区积极推行“南下政策”,亟欲与周边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协定”,特别是力图通过“特定途径”,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目前台湾地区已与新加坡初步就此事做了商讨,并决定与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尽快就有关问题进行协商。另外,东盟国家中,在台湾地区留过学的商界人士超过4万人,尤其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其政界和商界中多有留学台湾人员,仅马来西亚就超过8000人,不言而喻,这股力量将会对台湾地区发展和东盟的经贸关系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台湾地区对外投资的一半投在中国大陆,为了分散投资风险,台湾地区正考虑加强同周边地区的经贸往来。因此,预计今后几年内,东盟与台湾地区的经贸合作将会有一个较快的增长。

      第七,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干预

      目前从贸易额上看,美国、日本仍然是东盟的主要贸易伙伴,远远超出东盟与中国的贸易水平。但是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增多,特别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中低档日用消费品以及某些机电产品,已经成为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东盟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日益增强,使得美国倍感不安。美国“东盟贸易咨询理事会”2002年2月要求布什政府坚决阻止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并要求美国政府尽快在5年内与东盟10国建立“美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中国抗衡,维持其在东南亚地区的既有利益。但是,美国反恐战争扩大化已招致东盟内伊斯兰教国家的反感,客观上冲抵了美国对东盟-中国自贸区合作进程的阻碍。

      作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经济大国,日本也希望能在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核心的领导作用,但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无力整合和带动整个东亚经济的发展。尤其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日本非但没有对东盟国家提供帮助,反而大幅度贬值日元,加剧了恶性的竞争性货币贬值,全然没有承担起与其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稳定地区经济的责任,受到东亚各国和世界舆论的批评。近几年日本的贸易保护主义越发严重,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摩擦频频发生,加上日该国内政治右倾势力抬头,不断歪曲和美化其侵略战争历史,这使东亚国家加强了对日本的戒心,其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难以发挥主导作用。

      面临中国与东盟关系日益友好以及中国在东亚区域内影响力的增强,作为东亚区域内传统重要势力的美国和日本决不甘心被夺去“风头”,今后更多的介入和干预是必然的。

      第八,东盟区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根据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有关条款,2003年自贸区启动后,东盟中的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新加坡、菲律宾及文莱等6个成员国,一旦发现该国的产品在自贸区市场中受到影响,进而导致相关领域及行业的亏损,该成员国可以采取紧急措施予以保护。2002年4月23日,马来西亚政府对来自中国和香港地区的自行车开展反倾销调查,今年1月18日做出决定,即日起对来自中国深圳宝安自行车厂(国内唯一应诉企业)的自行车征收11.83%的反倾销税,对来自香港地区其他企业的自行车征收高达186.09%的反倾销税。这已初步反映出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会顺水顺风。

      发展前景

      尽管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充满风雨,但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东盟-中国自贸区的建立充满信心。今后几年内,自贸区以及双边经贸关系将出现以下发展前景:

      第一,双方的贸易将有更大的增长,贸易结构进一步合理化

      随着入世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加快,特别是中国的制造业将会有快速发展,将带动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的增加。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占很大比重,而这一产业多为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加工,这将导致相关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口的增多。从成本结构来看,在食品、农矿产品、能源和电子产品等方面,东盟与中国相比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因而从东盟进口石油、天然气、棕榈油、天然橡胶、热带木材等资源性初级产品以及电子电器等机电产品的零部件及半成品将会进一步增多。据分析,按照中国年均10%的进口增长测算,从东盟的进口在2005年预计将达到355亿美元,比2000年的133亿增加近1.7倍,年均增加40多亿美元。如果按照90年代以来从东盟进口增长21%的速度计算,进口数量还将大大超过上述数字。由此可见,中国入世将为东盟产品的出口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有利的机遇。与此同时,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也将保持持续的增长势头。这种增长一方面来自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另一方面来自对东盟具有潜在优势的产品。与东盟产品相比,中国纺织品、服装、鞋、食品、谷物、建筑材料等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些产品的进口占东盟从中国总进口的21%,今后几年中国将仍然保持这些产品的出口优势。此外,中国的机械电子设备、精密仪器、钟表手表、车辆、金属产品和化工产品具有潜在优势,1993-1999年东盟大量增加了上述产品的进口,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东盟同类产品的总进口增长率,因此,在东盟市场上这些产品的份额将会继续增加。

      伴随着双边贸易的增长,贸易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互出口增多,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将会有明显增大。

      第二,双方的相互直接投资将逐步扩大

      尽管目前东盟和中国都不是对方投资的主要市场,特别是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更少,但随着双方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投资壁垒的逐渐消除,相互投资将会增多。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海外投资是重要的措施,投资的重点区域今后首先将是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周边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东盟新成员国。随着中国电信、金融、保险和服务业的开放,一些较发达的东盟成员国也将扩大对中国的投资。

      第三,经济合作领域将日益拓宽

      随着双方自由贸易区协定谈判的正式启动和实施,双方的经济合作将进入一个全面深化发展的新阶段,服务贸易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合作方式将更加多元化。另外,金融和科技领域的合作将会全面展开,特别是随着“清迈协议”的实施和“电子东盟”的启动,中国与东盟在金融、保险与电信领域的合作将更大规模地展开。基础设施的合作步伐也将加快,同时将带动相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农业、环境保护、能源、知识产权及企业之间,特别是中小企业等方面的合作也将启动,并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合作。

      意义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与东盟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的团结合作,也有利于东盟在国际事务上提高地位、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和东盟各自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贸易和投资规模,促进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区域市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该地区的整体竞争能力,为区域内各国人民谋求福利。与此同时,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推动东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增长也有积极作用。

      政治意义

      1、从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来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助于中国和东盟全面、深入、快速发展友好关系。维护东亚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2、从建立国际新秩序来看,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3、从提高东盟的国际地位来看,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有助于东盟在国际社会事务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经济意义

      1、使双方获得“贸易创造”效益。

      2、使双方获得投资增长效益。

      3、使双方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4、推动双方经济发展

      时间表

      自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建自贸区基本文件以来,双方已逐渐减免关税。开放市场,一个由11个国家组成的统一大市场正在形成。

      早期收获计划

      “早期收获计划”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组成部分,是为了尽快使区域内消费者享受到自贸区带来的好处。根据双方确定的“早期收获计划”,从2004年1月1日起对500多种产品实行降税,2006年,这部分产品的关税降为零。

      这部分产品主要是《海关税则》第一章至第八章的农产品,还包括少量其他章节的产品,主要是:活动物、肉及食用杂碎、鱼、乳品、其他动物产品、活树、食用蔬菜、食用水果及坚果,部分国家椰子油、棕榈油、植物油等也列入“早期收获计划”中。在“早期收获计划”中,中国与泰国先行了一步,于2003年10月1日开放实施。

      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时间框架,中国和东盟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文莱) 关税消减和取消时间表是,最惠国关税税率高于15%的所有产品,2004年1月降到10%,2005年1月降到5%,2006年1月降到0%;最惠国关税税率在5—15%之间的所有产品,2004年1月降到5%,2005年1月降到0%;最惠国关税税率低于5%的所有产品,2004年1月降到0%。

      对于东盟新成员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最惠国关税税率高于30%(含)的所有产品,2004年1月降到20%,以后每年降低5个百分点,2009 年降到零税率(柬埔寨2010年降到零);最惠国关税税率在15(含)—30%(不含)之间的所有产品,越南2004年1月降到10%、2006年1月降到5%、2008年降到零税率,其他新东盟国家2006年降到10%、2008年降到5%;最惠国关税税率低于15%的所有产品,越南2004年1月降到 5%、2006年1月降到零税率,其他新东盟国家2006年降到5%、2008年后降到零税率。

      货物贸易开放时间表

      2005年7月20日,中国—东盟自贸区降税进程全面启动,这标志着《货物贸易协议》正式进入了实施阶段,也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全面拉开了帷幕。《货物贸易协议》规定,除早期收获产品(主要是农产品)外,其余产品分为正常产品和敏感产品两类。

      关税削减时间表

      起始时间 关税税率 覆盖关税条目 参与国家

      2000年 对所有东盟成员国0—5% 85%的CEPT条目 原东盟6国

      2002年1月1日 对所有东盟成员国0—5% 全部CEPT条目 原东盟6国

      2003年7月1日 WTO最惠国关税税率 全部 中国与东盟10国

      2003年10月1日 中国与泰国果蔬关税降至0 中泰水果蔬菜 中国、泰国

      2004年1月1日 农产品关税开始下调 农产品 中国与东盟10国

      2005年1月 对所有成员开始削减关税 全部 中国与东盟10国

      2006年 农产品关税降至0 农产品 中国与东盟10国

      2010年 对老东盟成员国零关税 全部减税产品 原东盟6国

      2010年 关税降至0 全部产品 (部分敏感产品除外) 中国与原东盟6国 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的93%货物实行0关税政策 平均关税降到0.1%以下 而对其它国家的平均关税为9.8%

      2015年 对新东盟成员国零关税 全部产品 (部分敏感产品除外)

      东盟新成员国

      2015年 对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员国关税降至0 全部产品 (部分敏感产品除外) 东盟新成员国

      2018年 对东盟自贸区和中国—东盟自贸区所有成员国零关税 剩余的部分敏感产品 东盟新成员国

      服务贸易开放时间表

      2007年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并于2007年7月实施。各国以减让表的形式列出各自在服务部门的具体开放承诺。具体承诺是各国在其各自WTO《服务贸易总协定》承诺基础上,做出的更高水平的开放承诺。

      中国具体承诺的主要内容:中国的承诺主要涵盖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服务(包括计算机、管理咨询、市场调研等)等5个服务部门的26个分部门,具体包括:进一步开放部分服务领域,允许设立独资企业,放宽设立公司的股比限制及允许享受国民待遇等。

      根据渐进自由化条款的规定,上述出价作为第一批市场准入承诺的减让表,同《服务贸易协议》一并签署。目前,双方正就第二批市场准入承诺进行谈判,在谈判结束后,将签署《议定书》,以将第二批减让表纳入《服务贸易协议》。同时,根据审议条款,未来双方可就服务贸易进一步开放问题进行磋商,实现服务贸易逐步自由

      峰会目录

      首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于1997年举行

      1997年12月16日,首次东盟-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会上江泽民主席发表了题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会议结束后,双方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首脑会晤联合声明》。联合声明确定了指导双方关系的原则,并将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作为共同的政策目标。

      第二次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

      1998 年12月16日,第二次东盟-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出席。双方领导人回顾了1997年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来双方关系的新进展,并对今后双方关系的发展进行了讨论。双方同意通过全面对话合作框架,开辟多种合作渠道,坚持通过平等友好协商,妥善处理彼此间存在的一些分歧和争议,进一步推进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发展。

      第三次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

      1999 年11月28日,第三次东盟-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出席。会上朱镕基总理提出了中方对在新世纪加强与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主张和具体建议,表示中国将继续深化与东盟国家和东盟组织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对话与合作,尤其是在经贸、科技和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东盟国家对中国发展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高度评价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给予东盟国家的支持和援助。

      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新加坡举行

      2000 年11月25日,第四次东盟-中国领导人会议在新加坡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出席。朱镕基总理在会上积极评价中国与东盟双边关系,并就今后一段时间双方在政治领域、人力资源开发、加强湄公河流域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领域、农业、贸易与投资等方面的合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文莱举行

      2001 年11月6日,第五次东盟-中国领导人会议在文莱举行。双方领导人达成共识,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授权经济部长和高官尽早启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携手共创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新局面》的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与东盟应明确新世纪初的重点合作领域并确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目标。

      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

      2002 年11月4日,第六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出席会议并在讲话中提出启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建议。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发表了《中国-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此外,中国和东盟秘书处签署了《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与东盟各国外长及外长代表还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宣言确认中国与东盟致力于加强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宣言强调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有关争议。

      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

      2003 年10月8日,第七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发表了以“全面深入合作、促进和平繁荣”为主题的讲话。中国政府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签署了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

      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

      2004年11月29日,第八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温家宝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出席了会议。

      第九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吉隆坡会议中心举行

      2005年12月12日,第九次中国-东盟领导人(10+1)会议在吉隆坡会议中心举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东盟10国领导人出席了会议。

      第十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菲律宾宿务举行

      2007年1月14日,第十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10+1”)在菲律宾中部城市宿务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谱写中国-东盟关系的新篇章》的重要讲话,中国和东盟签署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

      第十一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新加坡召开

      2007年11月20日,第十一次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在新加坡召开。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新加坡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会议。

      第十二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10+1)在泰国华欣举行

      2009年10月24日,第十二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10+1)在泰国华欣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东盟10国领导人出席。

      第十三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

      2010年10月29日,第十三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温家宝总理出席了会议并发表讲话。会议通过并发表了落实中国与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第二个五年行动计划以及《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

      第十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

      2011年11月18日,第十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议就纪念对话关系20周年发表联合声明。温家宝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第十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金边举行。

      2012年11月19日,第十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金边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东盟十国领导人出席。温家宝与柬埔寨首相洪森共同主持会议。会议发表了“纪念《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十周年联合声明”。

      第十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文莱的斯里巴加湾市举行。

      2013年10月9日,第十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文莱的斯里巴加湾市举行。与会领导人发表了《纪念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联合声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并发表讲话。

      第十七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在缅甸内比都举行。

      2014年11月13日,第十七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在缅甸内比都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缅甸总统吴登盛共同主持会议,东盟10国领导人与会。各方就进一步拓展中国-东盟合作进行深入讨论,达成广泛共识。李克强发表讲话并提出六点建议:协力规划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大战略;共同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加快建设互联互通基础网;精心营造海上合作新亮点;努力保障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双安全”;积极开拓人文科技环保合作新领域。

      大事记

      1997年12月,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在首次东盟-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确定了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方针。

      2000年9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得到东盟有关国家的赞同。

      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东盟首脑会议期间,中国和10个东盟成员国宣布了将在未来十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2002年11月4日,第六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宣布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从而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

      1995年~2002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15%。

      2003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了历史性的782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42.9%。

      2004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下调农产品的关税,到2006年,约600项农产品的关税降为零。

      2004年底,双边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标志着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

      2005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文莱、印尼和菲律宾时提出,到2010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

      2005 年7月20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中国和东盟的7000种产品在大幅降低关税、免配额以及其他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改善的情况下,更加顺畅地进入对方市场,这有利于东盟国家的产品扩大对中国市场出口,也有助于中国企业以更低成本从东盟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

      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48%,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55%,对东盟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分别达到0.9%(约合54亿美元)和0.3%(约合22亿美元),将为中国和东盟商界创造无穷商机和广阔前景。

      东盟自贸区保障发达国家制度性贸易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呼之欲出,双方合作有望迎来全新的钻石十年,将有助于冲破发达国家发起的制度性贸易保护。

      此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之所以备受各方关注,原因在于其传递的信息将直接关系到中国与东盟如何以亚洲方式深化各领域合作。

      东南亚是中国对外经贸多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中除港澳台之外最内层的合作伙伴,巩固和不断发展对东盟经贸,是我们对外经贸的重要内容。

      从经济层面而言,近期新兴市场动荡,东盟与中国抱团取暖的需求正在上升。

      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被认为是此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的重大议题。

      据中国驻东盟大使杨秀萍介绍,未来双方将致力于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力争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今后8年新增双向投资15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