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地形

亚洲地形亚洲地形

亚洲的地形比较复杂,主要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中部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约占全洲面积的四分之三。平原分布在大陆的周围地区。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形成演变 3 地理环境 4 构造地形区

      基本信息

      中文名:亚洲地形

      类别:地理术语

      特色:东部沿海弧形群岛 

      主要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为文名:geography of Asia

      形成演变

      亚洲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很大。有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有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海拔8844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有湖面鸱地地中海海面392米的死海低地;有菲律宾群岛外侧深达10497米的菲律宾海沟;有高峻的山地和宽广的高原,也有肥沃的平原和巨大的盆地;千差万别,复杂多样,高峰与深海沟之间,竟相差近两万米。

      亚洲地形亚洲地形

      亚洲地形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山地和高原为主,高原和山地约占全洲总面积的四分之三。亚洲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约950米,除了被厚层冰雪覆盖的南极洲以外,它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一个洲。

      亚洲地形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地势好象一朵怒放的鲜花,从中部向四周辐射延伸,中间高,四周低。

      大陆中部的帕米尔高原,好象这朵花的花心,一列列巍峨的山脉,以这里为中心向四面延伸,仿佛是这朵花的第一层花瓣。从帕米尔向西伸出的主要有兴都库什山脉、苏来曼山脉等。从帕米尔向东伸出的有昆仑山脉,向东北伸出的有天山山脉,向东南伸出的有喜马拉雅山脉。在这几条巨大的山脉和它们向外延伸的山脉之间分布着很多高原和盆地,主要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等。此外,亚洲的北部有中西伯利亚高原,亚洲的南部有阿拉伯高原和德干高原,亚洲的西部有安纳托利亚高原。

      亚洲的平原好象绽开的鲜花的外层花瓣,多分布在大陆边缘的大河中下游地区。在亚洲西部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有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湄公河平原等,西北部有西西伯利亚平原和土兰平原,东部有我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理环境

      平均海拔高

      亚洲是除南极洲外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平均海拔950米)。全球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全在亚洲境内,拥有世界陆地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以及最高大高原——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同时,又有世界最著名的广阔低平原和深洼地,如西西伯利亚平原大部在海拔100米左右;死海地沟是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死海水面在海面以下392米,其湖底低于地中海水面792米。地表高低起伏极其悬殊。

      地形复杂多样

      以山地高原为主。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各种构造地貌类型齐全,其中山地和高

      原约占75%。同时,拥有多样而典型的外力地貌:如,东亚和东南亚湿润地区的流水地貌;中亚和西南亚的干旱风沙地貌;北亚的冰川冻土地貌;中南半岛和中国西南部的岩溶地貌;还有黄土地貌、红层地貌等。亚洲主要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泰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厄尔布尔士山脉、托罗斯山脉和扎格罗斯山脉等。在以上主干山脉之间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德干高原、

      阿拉伯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等。地形结构中部高,四周低。山脉组合多成群成带。中南部以青藏、帕米尔高原及众多高大山地为中心,向四周高度逐渐降低,周边多平原和丘陵。亚洲山地可分成三大山带:第一条是从小亚细亚半岛高原南北两侧的山地起,向东经伊朗高原的边缘山地、喜马拉雅山脉、中南半岛西部山脉,直至印度尼西亚努沙登加拉群岛山地的南部山带,具有典型阿尔卑斯式地貌特点,山势高大雄伟陡峻;第二条是由帕米尔高原起,向东北经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中西伯利亚高原间一系列山地,直至楚科奇半岛的斜交山带,主要有萨彦岭、杭爱山、阿尔泰山、天山及南西伯利亚山地和外兴安岭等,多为古老回春山地,山顶保存有准平原面;第三条山带位于大陆东缘,主要由东北—西南走向的新华夏系山地组成,包括西太平洋边缘岛弧山地在内的三列山地。

      地形特征的形成 上述地形特征的产生是与大陆的地质发展史、各阶段构造运动以及现代地理环境特征等因素密不可分的,是内外营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质古老

      距今5.5~6亿年前,如今的亚洲大陆范围内,有几个古陆块或板块,主要有北部的西伯利亚板块、中部的塔里木—中朝板块、南部属于冈瓦纳古陆的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板块。板块间的边缘地带是广阔的海洋。在以后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先后经历了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和海西运动、中生代的太平洋运动和印支运动、新生代的阿尔卑斯运动等大规模的构造变动,在古陆之间的陆间区发生了褶皱造山运动,形成了一系列山地,先后成陆。古生代和中生代形成了许多古老山地,主要有由帕米尔高原向东北的斜交山带和大陆东部的山地等,由于久经外力侵蚀夷平,多已失去高峻的地貌形态,在山地顶部形成了多级侵蚀—剥蚀夷平面,一般具有峰顶齐一的准平原面。新生代第三纪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以后的新构造运动对亚洲地貌影响巨大,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此期印度板块向亚欧大陆板块南缘俯冲,板块碰撞产生的地缝合线,属于喜马拉雅—阿尔卑斯褶皱带的第一条山带,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大山带。大陆东缘的西太平洋弧形山带也在同期形成。这次造山运动规模巨大,距今不久,加之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大,所以山地仍保持高峻地貌特点。在山地间相对下陷区,形成大型山间盆地。其他旧褶皱山地,如阿尔泰山、天山等,也有强烈的线状隆起,使这些古老山地回春。在中南部高大山地周边,上升幅度较小,有的还相对沉降,接受堆积,在大河中下游沿岸形成了许多大冲积平原。

      现代地理环境复杂

      在内力作用形成的构造地貌基础上,各种外力作用对地貌进一步雕刻。由于亚洲面积庞大,各地区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差异巨大,所以在北亚高纬寒冷区、中亚和西南亚干旱区、东亚和东南亚湿润区,分别形成了典型的冰川冻土地貌、干旱风沙地貌及流水地貌。由于地表岩性的影响,在石灰岩广布的中南半岛等地形成了岩溶地貌。随着地质历史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变迁,地貌也必将继续演化。

      特色地形

      东部沿海的弧形群岛。这些岛弧和岛弧前的海沟是板块碰撞俯冲的边界,因为板块边界是一条线,所以这些岛屿成链状延伸。

      阿留申群岛—勘察加半岛及其前沿的海沟是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的碰撞俯冲带;

      千岛群岛—日本列岛北部及其前沿海沟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俯冲带;

      马里亚纳群岛及马里亚纳海沟是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的边界;

      日本列岛南部—琉球群岛—台湾—巴林塘群岛—菲律宾群岛是菲律宾板块与亚欧板块的边界。

      构造地形区

      根据地形构造基础和地貌特点的差异,亚洲可以划分为4个地形组合区。

      大平原和台地为主的北部区

      主要包括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哈萨克丘陵和土兰平原。其构造基础主要为古陆块和古生代以后伴随造山运动所形成的较稳定的年轻陆块。因久经侵蚀堆积,且上升幅度较小,所以高度不大,主要是大平原、低高原及丘陵地貌。

      古老台地为主的南部区

      主要包括南部三大半岛的阿拉伯台地、德干高原、中南半岛高原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印度河—恒河平原。其构造基础为古陆块及其边缘的新褶曲山带的前渊地带。主要是高原及冲积平原,高度也比较小。

      山脉和高原为主的中部区

      介于前述两地形区之间。主要包括安纳托利亚高原、亚美尼亚火山高原、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其构造基础主要为喜马拉雅运动所形成的新褶皱山地和山间高原盆地,少数为上升幅度较大的古老高原。本区成陆最新,上升幅度大,所以多具有高大险峻的阿尔卑斯型地貌,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北东向山脉和平原为主的东部区

      主要包括走向北东的三条隆起带山地和三条沉降带。其构造基础主要为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褶皱带。由于久经外力侵蚀和堆积作用,上升幅度不大,所以多低山丘陵,海拔高度不大。最外缘的岛弧山带则具有新褶曲山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