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跨越京、津、冀、鲁、豫、皖、苏7个省市,位于北纬32°到40°,东经114°到121°,北抵燕山南麓,南达大别山北侧,西倚太行山、伏牛山,东临渤海和黄海,截至2007年4月24日,面积30万平方千米,海拔不及100米,平原地势平坦,地势平缓倾斜,由黄河冲积扇平原、淮河中下游平原、海河中下游平原、滦河下游冲积扇平原组成,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冬、春季少雨干旱,夏季多雨湿润,是中国东部大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北平原是华北陆台上的新生代断陷区,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期,形成连片的大平原,与此同时平原边缘断块山地相对隆起,大平原轮廓日趋鲜明,新生代相对下沉,接受了较厚的沉积,局部沉积达1000米。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积约占中国1/5。
华北平原可供多种类型一年两熟种植,可种植不同类型冬小麦以及苹果、梨等温带果树,旱涝灾害频繁,其中旱灾最为突出,又以春旱、初夏旱、秋旱频率最高,夏涝主要在低洼易渍地。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地理情况
3 气候状况
4 主要资源
5 人文历史
6 灾害污染
7 人文历史
8 灾害污染
9 相关知识
基本信息
中文名:华北平原
行政区类别:地理分区
地理位置:北纬32°~40°、北纬32°~40°
人口:约3.5亿人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机场:首都国际机场 新郑国际机场等
主要河流:黄河、淮河、海河、滦河
主要城市:北京、天津、郑州、济南、石家庄、青岛
主要农产:粮、油、蔬、果、肉、蛋、奶
总人口:3.39亿人(2019年)
人均生产总值:74218元(2019年)
外文名:North China Plain
所属地区:中国
面积:300000 km²
方言:中原官话 冀鲁方言 北京话等
著名景点:长城 、故宫、天坛、天安门 、黄帝故里、少林寺、嵩山 、 趵突泉 、孔府
火车站:北京站 郑州站 天津站 郑州东等
主要湖泊:微山湖、洪泽湖、骆马湖、白洋淀
主要工业:计算机、通信、电子、医药、汽车、航空、钢铁
一般海拔:0~50米
生产总值:25.16万亿元(2019年)
地理情况
华北平原 地图
华北平原(North China Plain ;Hua-pei P'ing-yuan;Huabei Pingyuan),是中国第二大平原,地势低平 ,多在海拔50米以下,是典型的冲积平原,是由于黄河、海河、淮河、滦河等所带的大量泥沙沉积所致,多数地方的沉积厚达七八百米,最厚的开封、商丘、徐州一带达5000米。华北平原的面积还在扩大。华北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冲积而成。黄河下游天然地横贯中部,分南北两部分:南面为黄淮平原,北面为海河平原。百年来,黄河在这里填海造陆面积2300平方公里。平原还不断地向海洋延伸,最迅速地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平均每年2~3千米。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东部沿海平原海拔10米以下。自西向东微斜。主要属于新生代的巨大坳陷,沉积厚度1500~5000米左右。平原多低洼地、湖沼。集中分布在黄河冲积扇北面保定与天津大沽之间。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以致黄河决溢、泛滥、改道频繁。1949年后进行了改造治理。由于春季蒸发量上升,降水量较少,河流径流量较少,加之以人为原因,华北平原常会出现春旱的问题。
形成过程
华北平原 景色
华北平原在中生代为隆起区,局部发育了断陷盆地;新生代断块活跃,古近纪形成一系列次级断陷盆地;新近纪、第四纪堆积范围扩大,形成连片的大平原;同时边缘断块山隆起;新生代相对下沉,形成较厚的沉积。黄河在孟津下形成巨大的冲积扇;冲积扇中轴淤积较高,成为分水脊,将淮、海河分隔南北。
黄河在孟津以下形成了巨大的冲积扇,扇缘向东直逼鲁西南山地丘陵的西侧。黄河冲积扇的中轴部位淤积较高,成为华北平原上的“分水脊”,并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分隔南北。历史时期黄河频繁迁徙,北至天津、南及苏北的广大平原遍受黄河影响。黄河冲积扇上尚保留有决口改道所遗留的大量沙岗、洼地、故道等地形。
区域划分
根据华北平原不同的区域特征,可分为四个亚区平原:
名称 | 简介 |
---|---|
辽河下游平原 | 以山海关为界,山海关以外的平原,是由辽河冲积形成的,沼泽地较多,局部有盐渍化,平均气温低,但夏季仍然可以种植水稻,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水稻为主。 |
黄泛平原 | 位于海河平原和淮北平原之间,是黄河冲积形成的,包括泛滥沉积,盐碱、沙化土地较多,但平均气温高,适合喜温抗沙作物生长,主要作物有棉花、花生、水稻、枣等。 |
淮北平原 | 淮河以北,黄泛区以南,是黄河泛滥和淮河冲积形成的,气温高,水源充沛,由于以前黄河泛滥,淤积淮河干道,造成这一带经常性灾荒,淮河经过疏通治理后,淮北平原成为中国小麦的主产区之一。 |
海河平原 | 燕山以南,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是由海河和黄河冲积形成的,所以也被称为黄海平原,是中国粮棉的重要产区,南北距离达500多公里,所谓“千里平原”,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和棉花。可以达到一年小麦、玉米两熟。 |
土壤成份
华北平原地带性土壤为棕壤或褐色土。平原耕作历史悠久,各类自然土壤已熟化为农业土壤。从山麓至滨海,土壤有明显变化。沿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及山东山地边缘的山前洪积-冲积扇或山前倾斜平原,发育有黄土(褐土)或潮黄垆土(草甸褐土),平原中部为黄潮土(浅色草甸土),冲积平原上尚分布有其他土壤,如沿黄河、漳河、滹沱河、永定河等大河的泛道有风沙土;河间洼地、扇前洼地及湖淀周围有盐碱土或沼泽土;黄河冲积扇以南的淮北平原未受黄泛沉积物覆盖的地面,大面积出现黄泛前的古老旱作土壤──沙姜黑土(青黑土);淮河以南、苏北、山东南四湖及海河下游一带尚有水稻土。黄潮土为华北平原最主要耕作土壤,耕性良好,矿物养分丰富,在利用、改造上潜力很大。平原东部沿海一带为滨海盐土分布区,经开垦排盐,形成盐潮土。
气候状况
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南部淮河流域处于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其气温和降水量都比北部高,平原年均温8—15℃,冬季寒冷干燥,农作物大多为两年三熟,南部一年两熟。华北平原大体在淮河以南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以北则属于暖温带湿润或半湿润气候。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高温多雨,春季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春季旱情较重,夏季常有洪涝。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随纬度增加而递减。
热量状况
热量资源较丰,可供多种类型一年两熟种植。≥0℃积温为4 100~5 400℃,≥10℃积温为3 700~4 700℃,不同类型冬小麦以及苹果、梨等温带果树可安全越冬。≥0℃积温4 600等值线是冬小麦与早熟玉米两熟的热量界限。≥0℃积温大于4 800℃的地区可以麦棉套种,大于5 200℃地区可麦棉复种。
气温状况
黄淮地区年均温14~15℃,京、津一带降至11~12℃,南北相差3~4℃。7月均温大部分地区26~28℃;1月均温黄、淮地区为0℃左右,京、津一带则为-5~-4℃。
全区0℃以上积温为4500~5500℃,10℃以上活动积温为3800~4900℃,无霜期190~220天。平原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南部淮河流域800~1000毫米,黄河下游平原600~700毫米,京、津一带500~600毫米。
光照状况
光资源丰富,增产潜力大。本区年总辐射量为4 605~5 860兆焦耳/(米·年),年日照时数北部为2 800小时,南部为2 300小时左右。7~8月光、热、水同季,作物增产潜力大。9~10月光照足,有利于秋收作物灌浆和棉花的吐絮成熟。
降水状况
华北平原 地形图
降水量不够充沛,但集中于生长旺季,地区、季节、年际间差异大。年降水量为500~900毫米。河北省中南部的衡水一带降水量<500毫米,为易旱地区。黄河以南地区降水量为700~900毫米,基本上能满足两熟作物的需要。平原西部和北部边缘的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可达700~800毫米,冀中的束鹿、南宫、献县一带仅400~500毫米。各地夏季降水可占全年50~75%,且多暴雨,尤其在迎受夏季风的山麓地带,暴雨常形成洪涝灾害。降水年际变化甚大,年相对变率达20~30%,京、津等地甚至在30%以上。自然灾害
旱涝灾害频繁,限制资源优势发挥。本区灾害以旱涝为主,其中旱灾最为突出,又以春旱、初夏旱、秋旱频率最高。夏涝主要在低洼易渍地,危害重。
主要资源
植被
华北平原大部分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原生植被早被农作物所取代,仅在太行山、燕山山麓边缘生长旱生、半旱生灌丛或灌草丛,局部沟谷或山麓丘陵阴坡出现小片落叶阔叶林;南部接近亚热带,散生马尾松、朴、柘、化香树等乔木。广大平原的田间路旁,以禾本科、菊科、蓼科、藜科等组成的草甸植被为主。未开垦的黄河及海河一些支流泛滥淤积的沙地、沙丘上,生长有沙蓬、虫实、蒺藜等沙生植物。平原上的湖淀洼地,不少低湿沼泽生长芦苇,局部水域生长荆三棱、湖瓜草、莲、芡实、菱等水生植物。在内陆盐碱地和滨海盐碱地上生长各种耐盐碱植物,如蒲草、珊瑚菜、盐蓬、碱蓬、莳罗蒿、剪刀股等。
经济作物
华北平原小麦
在黄河冲积扇前缘与鲁西南山地之间,分布有东平湖、蜀山湖、南阳湖、昭阳湖、微山湖等连串湖泊,古代著名的巨野泽、菏泽、孟诸泽亦均处于扇缘地带,但因黄河泥沙淤积,古湖沼多已消失。黄河冲积扇以南,大别山以北,地势相对低洼,淮河自西而东流经其间。淮河平原河、湖较密,公元12~19世纪黄河夺淮期间,曾为黄河泛道;南岸支流史灌河、淠河、池河等大多平行流向东北。大别山北麓岗谷湖洼交错分布,发育了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等纵长形湖泊。此外,在淮河下游还分布有洪泽湖、射阳湖、高宝湖等。黄河冲积扇以北的海河平原,地貌分异较明显,近太行山、燕山山前为海河各支流及滦河堆积的冲积扇平原,除近山麓地带的地面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蚀切割以外,扇面上堆叠有不同时期的河流沉积物;冲积扇平原的下方则为由海河流域南北两系河流所堆积的广阔冲积平原,北系河流多由西北流向东南,南系河流多由西南流向东北,两组水系在白洋淀—文安洼相汇,最后通过海河注入渤海。海河南系的冲积平原亦为黄河夺淮前北流时期的主要泛流区。渤海湾沿岸低平的海积-冲积平原,海拔多在5米以下,平原上洼地、潟湖众多。黄河三角洲和滦河三角洲是这一平原上最大的两个三角洲。以贝壳堤及其他海相沉积物为标志的古海岸线遗迹,表明这一低平原数千年前曾为海水所浸。
河流简介
平原河流众多,黄河、淮河、海河为平原最主要河流。
河流分布 运河开凿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元代全线通航,经明、清两代不断治理改造,终于成为当时的重要交通线。京杭运河在华北平原上的一些河段虽然受到种种因素限制,不能持续发挥航运效益,但毕竟起到了应有的历史作用,于远距离跨流域引水及河道整治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淡水资源
华北平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56立方米/年,不足全国的1/6。地表水时空分布
不均,地下水已成为华北平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石家庄、北京、邢台、邯郸、保定、衡水、廊坊、唐山等城市的地下水开采量已占总供水量的70%以上。
华北平原 美丽景色
2000年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为212.0亿立方米。其中,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为178.4亿立方米,占总开采量84.2%。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为33.6亿立方米,占总开采量的15.8%。由于多年的地下水超采,辽阔的华北平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包括浅层漏斗和深层漏斗在内的华北平原复合地下水漏斗,面积7328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6%;而在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在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时,亦频频遇到了因为过度开发地下空间而导致地陷的问题。
对于漏斗区的恢复,许多人都不约而同想到了封井,即禁止地下水的开采,然而,在人均水资源仅是全国15%,不到世界人均4%水平的华北平原,放弃使用地下水几乎不可能。
已在兴建“南水北调”水利工程,引长江水到华北平原,根本解决华北平原干旱问题。
人文历史
华北平原 出土文物
华北平原是中国开发较早、人为活动影响较大地区。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在黄河下游洪积冲积扇顶端就出现了颇为发达的原始农牧业生产,从那以来,经历了长期的农业开垦、伐木取材、战火焚毁以及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重牧轻农等政策改易的影响。全新世中期是距今8000-3000年这一时期,长约5000年,其中前4000年即为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当时原始农牧业生产颇为发达,但因原始居民人数很少后1000年,这一地区的一部分虽然先后为夏、商两个奴隶制王朝所控制。在距今3000年前后,己进入以西周为先导的努力社会后期与封建社会时期,华北平原作为中国古代中原的主体,一直处于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部位,政治斗争与军事征战频繁激烈,对经济发展影响至巨,因此种种社会政治进程与农牧业生产变动。到了春秋后期,这一地区的耕地面积急剧增大,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宋之间,春秋初年尚有大量荒地,到春秋后期,垦殖殖加速发展,成了农垦区,这一带先后建立了六个邑。
两汉南北
西汉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成熟的时期,社会较为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华北平原由于地形平坦,气候湿润,靠近国都长安,在政府的着力经营下,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域。据西汉后期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官方统计,当时中国全国人口共有5959万,而华北平原就有近3000万,占中国人口总数的一半。由此可见,这一地区再西汉时期地位的重要与经济的繁盛。从西汉时期华北平原政区设置与人口分布状况反映,当时这一地区,人烟稠密,经济发达,农田垦殖颇为充分。
东汉末年到南北朝之间,这一地区发生了较长期的战乱和分裂,这一地区处于这种变乱和分裂的要冲,东汉末年,该区在豪强的争夺下已处于分裂状态,加上旱蝗等自然灾害,以至人口大减,不少农田曾经荒芜,变成次生的草地和灌木丛。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动乱历时最长且战争十分激烈残酷的时期,华北平原又首当其冲,因而所遭受的损失最为惨重。西晋末年,发生了永嘉之乱和十六国的长期战乱,引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使这一地区人口一再锐减,大片农田荒芜,转变成为次生的草地和灌木丛。
南北朝以后,本区的战乱和灾害虽然不如前一段时期那么频繁和长久,但无疑仍是中国国内战乱较多的地区之一。
宋元时期
华北平原 草原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生产的有力措施,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华北平原更是走在中国全国前列。华北平原人口占中国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二,人口数量多,分布密集,表明唐代前期华北平原农田垦殖数高。五代辽宋金元时期,为了发展生产,还下诏募民垦荒。但宋代的靖康之乱引起中国人口的第二次大规模南迁,这使得在历史战乱的间隙中恢复的农田又一次大荒芜。元初人口减至北宋的十分之一,不少农田变为牧地。元代承北、南宋与辽、金、蒙元长期对峙之后,各证券之间相互不断攻守,战斗十分酷烈,华北平原更是争夺的重点所在,战争死亡率高,形成了居民南迁高潮,使元代华北平原人口空前稀少。加之元代统治者,受自身生产生活习惯影响,对农业生产极不重视,大面积的耕地变为牧场或沦为荒地。
明清近代
明清时期黄河改道湖泊沼泽的大量淤塞消亡,其原因主要是因黄河与海河泥沙的淤积及河流改道后水源减少甚至断绝;当然人工围垦垦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从十八世纪以后到二十世纪中叶解放前夕,本地区遭受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多次战乱,加以旱涝碱蝗等自然灾害的严重,使得本地区人口多次减少,广大农田多次荒芜。
新中国后
新中国成立后,华北平原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平原及其邻近地区拥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矿藏,煤炭、电力、石油、化工、钢铁、纺织、食品等工业在中国占重要地位。有开滦、峰峰、徐州、淮南、淮北等大煤矿。山东的胜利油田年产原油仅次于大庆油田。
华北平原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网与中国各地沟通。平原城镇密布,除京、津两市外,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有20多座。华北平原粮食、棉花的产量已分别占中国总产量的18.4%和40%,油料作用在中国也占很大比重。
灾害污染
华北平原 风光
中国北部的大平原。由黄河、海河、淮河等冲积而成,面积310,000平方公里。海拔在100米以下,大部分不足50米。地势平坦,便于耕作,加以土质肥沃,夏季炎热多雨,年降水量在600~900毫米,历来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但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河床逐年淤高,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4米,有的地方高出10米,而历代对黄河疏于防治,以致黄河决溢、氾滥、改道频繁。黄河下游河道的改道迁徙又影响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的宣洩,使华北平原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浅平洼地,排水不畅,加重了洪涝威胁。低平洼地还容易使土壤盐碱化。华北地区春雨只占全年降水10%左右,春旱时有发生,因此旱、涝、碱是华北平原的主要治理问题。黄河南、北的旱、涝、碱危害出现频率不同,一般洪涝南大于北,旱害、碱害北重于南。1949年以来,黄河下游1800公里长的大堤每年都维护培修,保证了黄河30多年的安全行洪。还在黄河两岸放淤造田,治碱改土,引水灌溉。淮河、海河也得到大规模的治理。华北平原已是中国小麦、棉花、花生、芝蔴、烤烟等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业区,也是温带果品苹果、梨、柿和核桃、板栗、红枣等的主要产区。沿海平原又是重要海盐产地。已在规画兴建南水北调水利工程,引长江水到华北平原,根本解决华北平原干旱问题。
大气污染
华北平原小麦
在黄河冲积扇前缘与鲁西南山地之间,分布有东平湖、蜀山湖、南阳湖、昭阳湖、微山湖等连串湖泊,古代著名的巨野泽、菏泽、孟诸泽亦均处于扇缘地带,但因黄河泥沙淤积,古湖沼多已消失。黄河冲积扇以南,大别山以北,地势相对低洼,淮河自西而东流经其间。淮河平原河、湖较密,公元12~19世纪黄河夺淮期间,曾为黄河泛道;南岸支流史灌河、淠河、池河等大多平行流向东北。大别山北麓岗谷湖洼交错分布,发育了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等纵长形湖泊。此外,在淮河下游还分布有洪泽湖、射阳湖、高宝湖等。黄河冲积扇以北的海河平原,地貌分异较明显,近太行山、燕山山前为海河各支流及滦河堆积的冲积扇平原,除近山麓地带的地面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蚀切割以外,扇面上堆叠有不同时期的河流沉积物;冲积扇平原的下方则为由海河流域南北两系河流所堆积的广阔冲积平原,北系河流多由西北流向东南,南系河流多由西南流向东北,两组水系在白洋淀—文安洼相汇,最后通过海河注入渤海。海河南系的冲积平原亦为黄河夺淮前北流时期的主要泛流区。渤海湾沿岸低平的海积-冲积平原,海拔多在5米以下,平原上洼地、潟湖众多。黄河三角洲和滦河三角洲是这一平原上最大的两个三角洲。以贝壳堤及其他海相沉积物为标志的古海岸线遗迹,表明这一低平原数千年前曾为海水所浸。
河流简介
平原河流众多,黄河、淮河、海河为平原最主要河流。
河流分布 运河开凿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元代全线通航,经明、清两代不断治理改造,终于成为当时的重要交通线。京杭运河在华北平原上的一些河段虽然受到种种因素限制,不能持续发挥航运效益,但毕竟起到了应有的历史作用,于远距离跨流域引水及河道整治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淡水资源
华北平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56立方米/年,不足全国的1/6。地表水时空分布
不均,地下水已成为华北平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石家庄、北京、邢台、邯郸、保定、衡水、廊坊、唐山等城市的地下水开采量已占总供水量的70%以上。
华北平原 美丽景色
2000年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为212.0亿立方米。其中,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为178.4亿立方米,占总开采量84.2%。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为33.6亿立方米,占总开采量的15.8%。由于多年的地下水超采,辽阔的华北平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包括浅层漏斗和深层漏斗在内的华北平原复合地下水漏斗,面积7328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6%;而在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在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时,亦频频遇到了因为过度开发地下空间而导致地陷的问题。
对于漏斗区的恢复,许多人都不约而同想到了封井,即禁止地下水的开采,然而,在人均水资源仅是全国15%,不到世界人均4%水平的华北平原,放弃使用地下水几乎不可能。
已在兴建“南水北调”水利工程,引长江水到华北平原,根本解决华北平原干旱问题。
人文历史
华北平原 出土文物
华北平原是中国开发较早、人为活动影响较大地区。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在黄河下游洪积冲积扇顶端就出现了颇为发达的原始农牧业生产,从那以来,经历了长期的农业开垦、伐木取材、战火焚毁以及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重牧轻农等政策改易的影响。全新世中期是距今8000-3000年这一时期,长约5000年,其中前4000年即为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当时原始农牧业生产颇为发达,但因原始居民人数很少后1000年,这一地区的一部分虽然先后为夏、商两个奴隶制王朝所控制。在距今3000年前后,己进入以西周为先导的努力社会后期与封建社会时期,华北平原作为中国古代中原的主体,一直处于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部位,政治斗争与军事征战频繁激烈,对经济发展影响至巨,因此种种社会政治进程与农牧业生产变动。到了春秋后期,这一地区的耕地面积急剧增大,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宋之间,春秋初年尚有大量荒地,到春秋后期,垦殖殖加速发展,成了农垦区,这一带先后建立了六个邑。
两汉南北
西汉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成熟的时期,社会较为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华北平原由于地形平坦,气候湿润,靠近国都长安,在政府的着力经营下,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域。据西汉后期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官方统计,当时中国全国人口共有5959万,而华北平原就有近3000万,占中国人口总数的一半。由此可见,这一地区再西汉时期地位的重要与经济的繁盛。从西汉时期华北平原政区设置与人口分布状况反映,当时这一地区,人烟稠密,经济发达,农田垦殖颇为充分。
东汉末年到南北朝之间,这一地区发生了较长期的战乱和分裂,这一地区处于这种变乱和分裂的要冲,东汉末年,该区在豪强的争夺下已处于分裂状态,加上旱蝗等自然灾害,以至人口大减,不少农田曾经荒芜,变成次生的草地和灌木丛。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动乱历时最长且战争十分激烈残酷的时期,华北平原又首当其冲,因而所遭受的损失最为惨重。西晋末年,发生了永嘉之乱和十六国的长期战乱,引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使这一地区人口一再锐减,大片农田荒芜,转变成为次生的草地和灌木丛。
南北朝以后,本区的战乱和灾害虽然不如前一段时期那么频繁和长久,但无疑仍是中国国内战乱较多的地区之一。
宋元时期
华北平原 草原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生产的有力措施,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华北平原更是走在中国全国前列。华北平原人口占中国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二,人口数量多,分布密集,表明唐代前期华北平原农田垦殖数高。五代辽宋金元时期,为了发展生产,还下诏募民垦荒。但宋代的靖康之乱引起中国人口的第二次大规模南迁,这使得在历史战乱的间隙中恢复的农田又一次大荒芜。元初人口减至北宋的十分之一,不少农田变为牧地。元代承北、南宋与辽、金、蒙元长期对峙之后,各证券之间相互不断攻守,战斗十分酷烈,华北平原更是争夺的重点所在,战争死亡率高,形成了居民南迁高潮,使元代华北平原人口空前稀少。加之元代统治者,受自身生产生活习惯影响,对农业生产极不重视,大面积的耕地变为牧场或沦为荒地。
明清近代
明清时期黄河改道湖泊沼泽的大量淤塞消亡,其原因主要是因黄河与海河泥沙的淤积及河流改道后水源减少甚至断绝;当然人工围垦垦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从十八世纪以后到二十世纪中叶解放前夕,本地区遭受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多次战乱,加以旱涝碱蝗等自然灾害的严重,使得本地区人口多次减少,广大农田多次荒芜。
新中国后
新中国成立后,华北平原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平原及其邻近地区拥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矿藏,煤炭、电力、石油、化工、钢铁、纺织、食品等工业在中国占重要地位。有开滦、峰峰、徐州、淮南、淮北等大煤矿。山东的胜利油田年产原油仅次于大庆油田。
华北平原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网与中国各地沟通。平原城镇密布,除京、津两市外,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有20多座。华北平原粮食、棉花的产量已分别占中国总产量的18.4%和40%,油料作用在中国也占很大比重。
灾害污染
华北平原 风光
中国北部的大平原。由黄河、海河、淮河等冲积而成,面积310,000平方公里。海拔在100米以下,大部分不足50米。地势平坦,便于耕作,加以土质肥沃,夏季炎热多雨,年降水量在600~900毫米,历来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但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河床逐年淤高,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4米,有的地方高出10米,而历代对黄河疏于防治,以致黄河决溢、氾滥、改道频繁。黄河下游河道的改道迁徙又影响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的宣洩,使华北平原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浅平洼地,排水不畅,加重了洪涝威胁。低平洼地还容易使土壤盐碱化。华北地区春雨只占全年降水10%左右,春旱时有发生,因此旱、涝、碱是华北平原的主要治理问题。黄河南、北的旱、涝、碱危害出现频率不同,一般洪涝南大于北,旱害、碱害北重于南。1949年以来,黄河下游1800公里长的大堤每年都维护培修,保证了黄河30多年的安全行洪。还在黄河两岸放淤造田,治碱改土,引水灌溉。淮河、海河也得到大规模的治理。华北平原已是中国小麦、棉花、花生、芝蔴、烤烟等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业区,也是温带果品苹果、梨、柿和核桃、板栗、红枣等的主要产区。沿海平原又是重要海盐产地。已在规画兴建南水北调水利工程,引长江水到华北平原,根本解决华北平原干旱问题。
大气污染
华北平原 冬小麦
2011年2月20日上午11点35分,由美国宇航局的Terra卫星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辐射计(MODIS)所拍摄的气象照片,可以看到,浓密的烟雾正笼罩在中国的北部平原地区上空,烟雾非常浓厚,呈灰棕色,以致于很难看清楚地面上的情况。北京机场在同一时间的气象台所公布的能见度仅为3公里,而下午的能见度又下降至约1.8公里。还无从得知2011年2月20日的这场浓雾中具体含有哪些污染物,但其中很可能含有黑炭、烟尘和地面臭氧等气体。烟尘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特别是柴油和煤)、木材和其他生物燃料燃烧而释放出来的。这个过程还可能会释放出若干化学物质,然后在阳光的作用下形成臭氧气体——甲烷,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一氧化碳等。而在中国,煤炭是用于家庭取暖、做饭和制造能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燃料。
淡水污染
在中国华北地区,农民大多是将浅层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由于部分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未建成即投入使用、污水处理设施破损渗漏以及污水排放缺少防渗设施等原因,工业污水、农耕肥料、城市生活污水等渗透到地下水,部分农民担忧饮水质量影响身体健康,被迫外购经净化过的自来水或桶装水。
有关专家表示,华北地下水污染一大原因是大部分河流断流,成了城市纳污渠,随后成为灌溉水源,大面积污染地下水。由于上游大修水利、气候干旱,华北大部分河流变为季节河,常年干涸,成了城镇工矿企业纳污渠。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就近排放,成为地下水的一大污染源。
相关知识
中国四大平原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关中平原。其中,最大的平原是东北平原。中国四大平
华北平原地区磁山的原始文明遗址
原按面积依次是东北平原(35万平方公里)、华北平原(31万平方公里)、长江中下游平原(16万平方公里)、关中平原(约4万平方公里)。
东北平原
(又称松辽平原)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平原东西两侧为长白山地和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山地,南端濒辽东湾,南北长约1000多公里,东西宽约400公里,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平原。
介于北纬40°25′~48°40′,东经118°40′~128°。东北平原可分为3个部分,东北部主要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南部主要是由辽河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则为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东北大平原是一个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平原。新中国成立后,大批转业军人、知识青年和干部响应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奔向”北大荒”,排干沼泽,开垦荒原。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中国主要的粮食基地之一,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已被建设成为富饶的“北大仓”。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自巫山向东至海滨,北界淮阳山,南接江南丘陵,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地面高度大部在50米以下,有些地方的海拔不足5米,河网纵横,湖泊众多,号称“水乡泽国”。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和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其中长江三角洲地面高度已在10米以下。平原上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著名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高邮湖、巢湖、洪泽湖等大淡水湖都分布在这一狭长地带。
关中平原
位于陕西省中部,又被称为八百里秦川,指的是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 因此又称渭河平原,它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自古以来,这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秦国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强大基础,所以号称“八百里秦川”,也是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历史上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秦州自古帝王都。
“金城千里”指关中平原四周为山原、河川所环抱,犹如一座规模庞大的天然城堡。关中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面是黄土高原,再向北方和西北方,还有黄河天堑为屏障,东面也有黄河阻隔,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人们都熟知四川盆地习惯称“天府之国”,也就是说这里物产丰饶,犹如天之库府,其实最早称为“天府”的,却是关中。战国时期,苏秦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500多年。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