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战争(Pacific Wa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日本为首的轴心国和以英美国为首的同盟国于1941年12月7日-1945年9月2日期间进行的战争,范围遍及太平洋、印度洋、东亚及东南亚地区。
该战争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先导,以日本投降结束,参战国家多达三十七个,涉及人口超过十五亿,历时三年零八个月,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太平洋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美国举国一致地投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加速了法西斯势力的灭亡过程。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战争概述
3 战争背景
4 战争经过
5 战争结束
6 伤亡情况
7 战争评价
8 战争影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太平洋战争
外文名称:Pacific War
伤亡情况:同盟国698,859人阵亡、日本150万人阵亡
主要指挥官:麦克阿瑟、尼米兹、山本五十六、山口多闻
结果:同盟国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
所属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
著名战役:莱特湾海战,马里亚纳海战
参战方:以英美国为首的同盟国,日本
参战方兵力:同盟国8,200,000人(最高峰)、日本5,500,000人(最高峰)
地点:亚洲、太平洋、邻近岛国
时间:1941年12月7日-1945年9月9日
转折点:中途岛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日语译名:太平洋戦争
战争概述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8日—1945年8月15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主要以太平洋和周围国家为战场。由日本和美国等同盟国家交战,战争爆发自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开始,日本空袭美国太平洋基地,美国对日宣战后,与日本交战多年的中国也跟着宣战,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王国也对美宣战,欧亚两大战场合一。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太平洋战争参战国家多达37个,涉及人口超过15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6000万以上,历时三年零几个月,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参与太平洋战争的同盟国包括美国、中国、英国、英属印度帝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荷兰流亡政府、自由法国和苏联。轴心国则主要是日本和其建立的傀儡政权,包括满洲国、汪精卫政权,以及泰国。另外,日本在其殖民地(如韩国、台湾)征召了不少兵力,在中国也有很多亲日派参与战争。
这场战争除了日美两国大型海上战斗外,同时也导致位于欧洲轴心国集团的灭亡、日后的冷战局势、原子弹的使用、反殖民浪潮和日本与中国政治发展,对亚洲与太平洋周边国家未来发展影响甚巨。
战争背景
日本南进政策
1936年8月7日,广田弘毅内阁提出日本的“国策基准”就决定“在外交和国防两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还要向南方海洋方面扩张发展”,即把“南进”和“北进”两方面作为国策方针。为了实现“国策基准”,日本先侵略中国,实施中间突破,却陷于中国战场无力自拔。日本急需从“南进”和“北进”上寻找新的突破口,在1938年和1939年先后对苏联用兵,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北进”战略受到冲击。
当时国际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1940年夏,德国闪击西欧成功,荷法相继败降,英国也危在旦夕。
1940年4月15日,外务大臣有田发表声明,宣称日本与东南亚诸国及南洋地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日本政府对这一地区的任何变化“不能置之不理”。6月29日又发表了所谓“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演说。7月26日,第二届近卫内阁抛出了《基本国策纲要》,制定了《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宣称日本政府的根本方针是“认为“在欧洲战争中,旧势力正屈服于新兴国威力之下,仅剩英国一国在苟延残喘中,世界局势转变颇激,日本当前之急务,必须促进其实现者,为脱离历来受英美拘束之情势,而以日满华为基干,以印度以东及澳大利亚纽西兰以北的南洋区域为一圈,确立自给自足之态势,连成此一目的之机会,除今日以外,绝难俟诸来日,良机不再”。
1940年8月1日,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在就职后的第一次演说中正式提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此举意图,一是在经济上,为日本的制造业提供巨大和可靠的市场以及稳定的原材料来源;二是在军事上,阻断盟提出要把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变成日本的殖民地,进而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63艘驱逐舰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却有七百四十余艘反潜舰艇建成下水。
日美双方作战飞机年产量对比:盟国不仅在飞机数量上占了上风,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推出新型飞机,到了战争后期美军的飞机性能已经远远优于日军。反观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从很多方面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国的新机型(由于日军轻视对飞行员的保护,只注重飞机性能,过量采用易燃的铝制材料与蒙皮并缺乏装甲,导致‘零’式等一线作战飞机在被击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烧,导致机毁人亡)。在美国生产的飞机中约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轰炸机(双发或四发),而日本仅仅生产了15117架(基本上是双发机)。因此,无论是从飞机生产数量上,或是从飞机总载荷上看,两国之间的差别都非常之明显。
战争经过
1941年10月16日,近卫内阁被东条英机内阁所取代。11月5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对美国和英国发动进攻。攻击时间定于12月初,陆海军在此之前要完成战争准备和军事部署,听候命令。日本于11月20日向美国提交了被称为“乙”案的建议,该建议被国务卿赫尔等人认为是最后通牒。它要求以“日美两国都不以武力进入东南亚和南太平洋(不包括印度支那)”来换取美国解除禁运和停止援华,日方声称这是“绝对最后建议”。11月26日,赫尔向野村提交了《美日协定基本纲要》,即赫尔备忘录,该备忘录包括一条对日本的要求和九条对双方的共同要求。
在战前双方的陆海空三军力量的对比上,陆军方面日军作战部队约25万人,美英等国同盟军作战部队约35万人;海军方面日本共出动舰艇232艘,其中航母10艘,盟军共出动舰艇219艘,其中航母3艘;空军方面日本第一线作战飞机约1540架,盟军约646架,但有35架被喻为“空中堡垒”的B-17远程轰炸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盟国在东南亚的防御部队主体是当地的雇佣兵,缺乏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应有的作战素质。在菲律宾的防御部队约有13万人,其中只有美国正规军1200人,其余均为菲雇佣军和民兵。在马来亚、新加坡8.8万人的守军中绝大多数是印度、澳大利亚和马来亚当地的部队,装备、训练和战斗力都较差,且没有坦克的支援。在缅甸,战前只有2个师兵力,许多军官都是由白人律师、商人和种植园主充任的,士兵大都是缅甸当地人,难以抵挡训练有素的日军。
偷袭珍珠港
战役简介
太平洋战争
偷袭珍珠港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帝国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继19世纪中墨西哥战争后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这个事件也被称为珍珠港事件或奇袭珍珠港。战役背景
日本从1941年中开始向东南亚的发展引起了这个地区主要强国的不安,1931~1941年间这些国家对日本的对外扩张的不满顶多局限于递交外交抗议书,但1941年7月美国、英国和荷兰殖民政府对日本宣布禁止向日本运输战略物资,尤其是钢和石油。这一步对日本的经济和军事都有威胁,其目的是迫使日本限制它在东南亚的活动,回到谈判桌边。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下令让舰队驻扎在珍珠港(由于它离日本比美国西海岸要近得多,因此它对日本是一个直接威胁)也是这个目的。罗斯福认为这个决定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当理查逊上将对这个决定提出抗议时,他将理查逊解职。但美国和其它国家的反应似乎只是加强了日本军方的决定,占领和利用这个地区。日本的石油产量很小,而提炼的石油的储藏更少,因此禁运对日本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日本政府决定占据东南亚的资源作为对禁运的回答。他们不能假设,假如他们开始行动了,美国会在一旁袖手旁观。这是山本五十六考虑事前消灭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的原因。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袭击珍珠港的海军基地的计划是实现这个战略目的中的一个战术步骤。日本资料显示山本于1941年初开始考虑袭击珍珠港。数月后,在做了一些预先考察后,他被批准开始准备这个行动。日本海军内部有强烈的反对这样一个行动的力量。山本威胁,假如这个行动被中止的话,他将引退。1941年夏,在一次由日本天皇亲自出席的帝国会议上,这个行动正式被批准。11月,在另一次天皇亲自出席的帝国会议上,出兵太平洋的决定被批准。在11月的会议上还决定,只有在美国完全同意日本主要要求的的情况下才放弃这次行动。
袭击珍珠港的目的是为了(至少暂时)消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主力。袭击珍珠港计划的策划者山本五十六本人认为一次成功的袭击只能带来一年左右的战略优势。从1931年开始日本与中国交战,此前日本占领了满洲。从1941年1月日本开始计划袭击珍珠港以取得战略优势,经过一些海军内部的讨论和争执后从年中开始日本海军开始为这次行动进行严格的训练。
战役过程
1941年11月26日,日本海军一支由六艘航空母舰为主力的舰队在海军中将南云忠一的指挥下离开日本开往珍珠港。途中舰队保持彻底的无线电静默。除这六艘航空母舰外日本舰队还包括两艘战列舰、三艘巡洋舰、九艘驱逐舰和三艘潜艇。此外还有八艘油轮和两艘驱逐舰只开到北太平洋等候。
1941年12月7日早晨,该舰队的飞机轰炸了欧胡岛上所有的美军机场和许多在珍珠港内停泊的舰艇,包括那里的战列舰。地面上几乎所有飞机被摧毁,只有少数飞机得以起飞和还击。12艘战列舰和其它舰船被击沉或损坏。188架飞机被摧毁,155架飞机被破坏,2403名美国人丧亡。仅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爆炸沉没时就有上千人死亡。
这次战斗的第一炮和第一个牺牲者是美国一条驱逐舰对日本的一艘微型潜艇的攻击。该艘微型潜艇被击沉。日本共出动五艘微型潜艇,它们打算在空袭开始后对美国船只施放鱼雷,五艘船后来都被沉,其中只有四艘后来被找到。这五艘船上的十名水手中只有一人幸存,酒卷和男被俘,他是美国在二战中的第一个俘虏。
日本参加这次袭击的航空母舰是赤城号(旗舰)、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翔鹤号和瑞鹤号。这六艘航空母舰一共装载了393架飞机,其中包括零式21型舰载战斗机、九七式舰上攻击机(可携带鱼雷及重磅炸弹)、99式俯冲轰炸机,其中55架被毁。这些飞机分两波攻击。南云中将决定放弃第三波攻击而将主力撤回。
根据当事人报导和后来美国和日本军方发表的军事文件袭击珍珠港的过程如下:
8:02:内华达号战列舰开始对从右舷攻击的飞机开火。两架飞机被击落。内华达号在尾部受一条鱼雷。内华达号是唯一试图逃出珍珠港的战列舰,但它多次中弹后不得不在沙滩上搁浅以防止船沉没。
8:08:KGMB电台中止其节目号召所有军人回到他们的岗位上去。
8:10:亚利桑那号战列舰前部弹药库中弹爆炸,亚利桑那号在9分钟内沉没,80%船员阵亡。
8:12:夏威夷最高指挥官沃尔特·肖特向整个太平洋舰队和华盛顿报告:“与日本的战斗由一次向珍珠港的袭击开始。”
8:17:美国驱逐舰海尔姆号是第一艘开始对珍珠港内潜艇攻击的美国船只。
8:26:檀香山的救火队报告三人死亡和六人受伤(可能是被防空炮的子弹击中)。
8:39:一架水上飞机在港内发现一艘潜艇和对它开火。
8:40—9:15:轰炸机的攻击。
8:40:一艘美国驱逐舰与一艘日本潜艇相撞并开始投深水炸弹。潜艇受伤后上浮。一个地方电台报导日本空袭。
8:50:第二波攻击指挥官下攻击令。
8:54:第二波攻击开始。54架轰炸机和78架俯冲轰炸机进行攻击,36架战斗机保护制空权。
9:00:一艘荷兰的远洋轮是第一个参加战争的同盟者。
9:15—9:45:俯冲轰炸机进攻。
9:30:港外和岛北的船只受到攻击。
从9:45开始:进攻减弱。
10:00:第一波飞机回到停在岛北180海里的舰队。
11:15:夏威夷总督在电台中宣布整个夏威夷领地进入戒严状态。
11:46:有人报告日军在欧胡岛登陆。
12:10:美国侦察机飞向岛北但未能发现任何敌机或敌舰。
12:40:夏威夷总督和美国总统同意在夏威夷引入战时法并建立军政府统治。
13:00:日军飞行队队长与南云中将讨论进行第三波攻击的可能性。
13:30:南云下令返航。
16:25:夏威夷总督签署战时法。
直接结果
就其战略目的而言,对珍珠港的袭击从短期和中期的角度来看是一次辉煌的胜利,它的结果远远超过了它的计划者最远的设想,在整个战争史上,这样的成果也是很罕见的。在此后的六个月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无足轻重。没有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日本对其它列强在东南亚的力量可以彻底忽略,此后它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太平洋西南部,它的势力一直扩张到印度洋。
长期影响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珍珠港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彻底的灾难。事实上,计划珍珠港的山本上将本人预言即使对美国海军的袭击成功,它不会,也不能赢得一场对美国的战争,因为美国的生产力实在太高了。美国海军主力舰四艘被击沉,三艘受伤。日本的主目标之一是美国的三艘航空母舰,但当时没有一艘在港内:企业号正在返回珍珠港的路上,列克星顿号数日前刚刚开出,萨拉托加号正在圣地亚哥维修。世界各地的海军和其他观察家都认为,将美国大多数战列舰创伤击沉是这个战役的最大的成果。没有了这些战列舰,美国海军只有依靠它的航空母舰和潜艇,实际上当时美国海军只有这些舰船了,而这些舰船也是抵抗和后来反击日本的主要力量。后来证明将战列舰摧毁的作用远比预想的要小得多。
最重要的可能是珍珠港事件立刻将一个本来意见不齐的国家动员起来了。它将美国团结起来,一起要战胜日本,它可能也是后来盟军要求无条件投降的原因。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不论当时日本只是击中了修理蓬还是击中了航空母舰,对珍珠港的袭击本身就已经决定了日本战败的命运。
历史意义
这场战役是有历史决定性意义的。由于日本未能击沉美国的航空母舰,它只有一个小的军事作用。但即使日本击沉了美国的航空母舰,从长远角度上来看它还是不能帮助日本。这次袭击彻底地将美国和它雄厚的工业和服务经济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轴心国在全世界的覆灭。此后盟军的胜利和美国在国际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是由此及彼的。
从军事史的角度来看,对珍珠港的袭击标志着航空母舰和潜艇,以及舰载机取代战列舰成为海军主力的转折点。大型战列舰决战的时代过去了,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新的海战王牌,海军航空兵作为新的决定性力量登上海战舞台。但世界海军强大的美国对于“航空制胜”这一点一直到后来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战役后才明白过来。
1941年12月7日黎明,日本出动飞机约360架、军舰55艘,由南云忠一率领,连续两次猛袭珍珠港的美国军舰和机场,击沉、击伤军舰19艘,其中有战列舰8艘,击毁、击伤飞机260余架,美军猝不及防,太平洋舰队主力几乎全被摧毁,死伤3000多人。同时,由寺内寿一指挥的日本南方军40余万人,分兵数路进攻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缅甸。
1941年12月7日,日军在马来半岛北部哥打巴鲁和泰南的北大年(Patani)和宋卡(Singora)登陆。
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暴行持续了整整三天。
与此同时,日本出动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第一机动部队向印度洋进军,相继击沉了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等一批英国舰艇,并空袭斯里兰卡,重创了英国远东舰队,使其势力范围缩小至印度洋西部地区。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军司令帕西瓦尔签订投降书,新加坡弃守。1942年3月9日,印尼群岛荷军投降。1942年5月6日,美菲联军7万余人在巴丹投降,菲律宾沦陷。1942年5月8日,缅北重镇密支那失守,中国远征军、英印军全面撤退,缅甸落入日军之手。中国与盟国的陆上交通被彻底切断,只能靠驼峰航线空运获得援助物资。
日军还向盟国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一些战略岛屿,如关岛、威克岛、俾斯麦群岛、新不列颠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岛等地进攻,达到了建立空军前进基地的目的。
日本占东南亚
1941年12月7日,由寺内寿一指挥的日本南方军40余万人,分兵数路进攻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缅甸。12月8日,侵入泰国并轰炸菲律宾,9日入侵马来亚,10日在菲律宾登陆并进攻关岛,19日突入香港,23日进攻威克岛。
日军在偷袭了珍珠港数小时后就轰炸了棉兰老岛的达沃城,接着又轰炸了克拉克机场和卡维特海军基地。1941年12月9日轰炸了马尼拉。1941年12月10日,日军在北吕宋的阿帕里和维甘登陆两天后,又在南吕宋的累加斯皮登陆。1941年12月24日,日军主力在仁牙因登陆。同一天,日军在阿蒂莫南登陆,然后向马尼拉实施向心攻击。1942年1月2日,日军占领马尼拉。麦克阿瑟统率的美、菲守军无力抵抗,退至巴丹。后美国政府为避免麦克阿瑟成为俘虏,命令他将指挥权转交温莱特并赴澳大利亚担任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指挥该区盟军作战。
1942年4月9日,麦克阿瑟的继任者乔纳森·温莱特率巴丹守军投降。至此,日本完全控制了中部太平洋,连接美国和菲律宾之间的交通线被日军截断。日本侵略者极其野蛮地对待七万美、菲俘虏,强迫他们进行一次从巴丹到打拉省卡帕斯集中营的“死亡行军”,约有1万名菲律宾士兵和1200名美军士兵死在路上。
与此同时,日本出动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第一机动部队向印度洋进军,相继击沉了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等一批英国舰艇,并空袭斯里兰卡,重创了英国远东舰队,使其势力范围缩小至印度洋西部地区。
1942年1月23日,日本占领了新不列颠岛屿,并将拉包尔港口和附近的机场建设成南太平洋最重要的海空基地。这一新的基地连同日军在特鲁克的庞大基地一起成为日军在南太平洋的力量中枢。但令日本人不安的是,这些基地都离澳大利亚和盟军在新几内亚的基地太近。虽然日本军部否定了征服澳大利亚的计划,但却支持占领新几内亚剩余岛屿的行动,目标是击垮盟军的任何反攻。2月,日军攻占了所罗门群岛的阿德米纳尔蒂群岛和布克岛。3月8日,日军推进到新几内亚内陆;10日,日军遭到美军舰反击,有7艘运输舰被损毁。5月,日军攻占了图拉吉岛,该岛位于所罗门群岛南部,正处在以拉包尔为基地的战斗机作战半径的边缘,南距所罗门群岛第二大岛瓜达卡纳尔岛约30海里,北面紧挨着佛罗里达岛,是南太平洋海空交通的枢纽要地,原由澳大利亚部队驻守,后澳军因战局恶化无力防御而主动撤离。日军占领该岛后就开始修建机场。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军司令帕西瓦尔签订投降书,新加坡弃守。1942年3月9日,印尼群岛荷军投降。1942年5月6日,美菲联军7万余人在巴丹投降,菲律宾沦陷。1942年5月8日,缅北重镇密支那失守,中国远征军、英印军全面撤退,缅甸落入日军之手。中国与盟国的陆上交通被彻底切断,只能靠驼峰航线空运获得援助物资。
1942年5月,日本又先后侵占新加坡、缅甸、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其余岛屿等战略要地,几乎达到了原定的全部战略目标。日本在征服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之后,控制了这个地域的1.5亿人口和386万平方公里土地。连同以前侵占的地区,包括朝鲜、中国沦陷区和印度支那,总面积达7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亿,形成了一个北起阿留申群岛,南临澳大利亚,西迄印度洋的庞大殖民帝国,基本上实现了“大东亚共荣圈”的扩张计划。
日军在太平洋上的战略防御体系是依托一系列岛屿所形成的三条岛屿链。第一条岛屿链从南到北依次是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威克岛、阿留申群岛;第二条岛屿链依次是新几内亚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硫磺列岛、小笠原群岛;第三条岛屿链依次是菲律宾群岛、台湾岛、琉球群岛,再由东西向的加罗林群岛连接,形成蜘蛛网状的战略防御态势。日军企图凭借这些岛屿消耗、疲惫美军舰队,并适时出动联合舰队,进行一场海上决战,迫使美国承认日本在西太平洋上的霸主地位,取得体面的媾和。
就在日军完成对太平洋岛屿的初步占领,形成三条岛屿防御链后,日本在战略上开始显露进攻乏力、防守失位的迹象。由于急于求成,日本的进军路线拉得过长而在太平洋战场陷入了困境。在对珍珠港袭击6个月后,日本在两个关键性的战役中接连受挫,这为盟军全面反攻提供了良机。
杜立特空袭
1942年4月18日,杜立特尔中校率领16个B-25轰炸机机组人员从海军航空母舰大黄蜂号上起飞,成功轰炸东京。这次空袭给日本造成的物质损失微不足道。但在心理上极大震撼了日本朝野。杜立特空袭被称为美国二战的首次胜利。其实日方损失的是:50人死亡,252人受伤,90座建筑物被毁,日本柴油机制造企业,日本钢铁公司的横滨制造仓库,名古屋飞机制造厂,1个军火库,1家海军化学厂,一个机场,1个弹药临时堆集库,9座电力建筑,6座燃料库,1个服装厂,1个食物储存仓库,1个燃料公司,名古屋第二临时部队医院的6个病房,6所小学或中学和无数非军事住宅。日本物质损失达320万美元。这次空袭确实对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中途岛战役。
巴丹之战
当日本联合舰队特遣编队偷袭珍珠港的同时,由寺内寿一指挥的南方军兵分五路向东南亚各国和西南太平洋许多岛屿发动了全面进攻。第一路:由驻台湾的日军第14军向菲律宾进攻。日军在偷袭了珍珠港数小时后就轰炸了棉兰老岛的达沃城,接着又轰炸了克拉克机场和卡维特海军基地。1941年12月9日轰炸了马尼拉。1941年12月10日,日军在北吕宋的阿帕里和维甘登陆两天后,又在南吕宋的累加斯皮登陆。1941年12月24日,日军主力在仁牙因登陆。同一天,日军在阿蒂莫南登陆,然后向马尼拉实施向心攻击。1942年1月2日,日军占领马尼拉。麦克阿瑟统率的美、菲守军无力抵抗,退至巴丹。正当美、菲军队同日军浴血奋战时,麦克阿瑟却带着老婆和家庭女老师逃到澳大利亚。1942年4月9日,麦克阿瑟的继任者科雷吉多尔率巴丹守军投降。日本侵略者极其野蛮地对待七万美、菲俘虏,强迫他们进行一次从巴丹到打拉省卡帕斯集中营的“死亡行军”,约有1万名菲律宾士兵和1200名美军士兵死在路上。
珊瑚海之战
战役概况
1942年5~6月,日本为了切断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联系,相继进攻所罗门群岛和莫尔兹比港,日本海军掩护陆军行动,在珊瑚海海战中,日海军与美军相遇,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航母之间发生的海战,海战中日本损失一艘轻型航空母舰“祥凤”,另有两艘航空母舰受到重创(其中“翔鹤”号受损较重,“瑞鹤”号失去大量精锐飞行员和飞机),而美国损失列克星顿号航母,约克城号受伤。日军未能实现其战略目标,向莫尔兹比港的进攻被遏制。
战役结果
美方“列克星顿”号航空母舰被击沉,“约克城”号受到破坏。
日方小型航空母舰“祥凤”号被击沉,大型航空母舰“翔鹤”号遭重创。同时,这两艘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几乎全部损失,许多技术娴熟的日本飞行员也被击毙。日本“瑞鹤”号航空母舰上的飞机也失去了战斗力。
杜立特空袭
1942年4月18日,杜立特尔中校率领16个B-25轰炸机机组人员从海军航空母舰大黄蜂号上起飞,成功轰炸东京。这次空袭给日本造成的物质损失微不足道。但在心理上极大震撼了日本朝野。杜立特空袭被称为美国二战的首次胜利。其实日方损失的是:50人死亡,252人受伤,90座建筑物被毁,日本柴油机制造企业,日本钢铁公司的横滨制造仓库,名古屋飞机制造厂,1个军火库,1家海军化学厂,一个机场,1个弹药临时堆集库,9座电力建筑,6座燃料库,1个服装厂,1个食物储存仓库,1个燃料公司,名古屋第二临时部队医院的6个病房,6所小学或中学和无数非军事住宅。日本物质损失达320万美元。这次空袭确实对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战役
战役概况
在此之前,1942年4月,美军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在哈尔西海军中将的指挥下,搭载16架B-25·米切尔·中型轰炸机轰炸日本东京、神户等地,虽然造成的损失微乎其微,但刺激了日本神经。日本认为这些飞机来自中途岛,因而匆忙间发起中途岛战役。而美国在此之间就破译了日军密码,对日军的下一步目标有了明确认识。在中途岛海战(6月5日—6日)中,日军兵力分散,对美军估计不足,且指挥混乱,被美军突袭成功,五分钟之内损失三艘精锐的航空母舰,元气大伤,虽然剩下的“飞龙”号航母成功重创了美军“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但也被尾随而来的航母舰载机击沉。此役中,日军第一机动舰队的4艘航空母舰被击沉,另有1艘重巡洋舰沉没,同时还损失各种飞机300多架,100多名富有经验的航空人员阵亡。中途岛海战也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由此开始,日本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相持。
战役结果
美国方面损失一艘航空母舰,一艘驱逐舰,307名官兵和147架飞机。
日本方面付出了惨重代价:4艘航空母舰和1艘巡洋舰被炸沉,损失飞机322架,其中283架飞机是随母舰沉没;阵亡官兵3507人,包括数十名经验丰富,身经百战的飞行和机务人员。联合舰队从此一厥不振,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海空作战。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对整个战争有着决定性影响。
东南亚战争
1942年5月,日军占领了菲律宾全境,美国又失去了它在太平洋的一个重要基地,与中国东南海岸的联系也被切断了,给中国军队运送物资便发生了很大困难。第二路:同一天,从台湾起飞的日军机群开始对香港发起进攻。在日机对香港进行狂轰滥炸的同时,装备精良的38步兵师在驻九龙的日军第23军的配合下向香港进攻。香港的英军守备部队只有6个步兵营和少数义勇队,基地和港口都没有防御工事。两军刚一交手,英军就丢盔弃甲,溃不成军。1941年12月25日,日军以打死1200多名英国人,生俘12000人的战绩,成为香港的新主宰。第三路:7日晨,由驻印度支那半岛的日军第15军向泰国和缅甸进攻。日军没有遇到有组织的抵抗,第二天就占领了泰国首都曼谷。泰国政府被强行捆绑在日军的战车上,并于第二年1月向美、英宣战。当日军占领泰国部分地区后,便集中力量夺取缅甸。日军进攻缅甸的目的,第一,切断中国与外界的最后一条交通线,以孤立、包围中国;
从西部为大东亚共荣圈建立防御屏障。12月23日到25日,日军对仰光进行了空袭,3月8日,日军攻占仰光。此时,在泰国北部集结的日军也开始越过泰缅边界,向缅甸内地发起进攻,并消灭了国民党赴缅作战的一个军,切断了从仰光后撤的英军退路和国民党另一个军的后路。溃不成军的英军和国民党军不得不化整为零,于5月底撤向印度。第四路:由驻印度支那半岛的日军第25军向马来亚和新加坡进攻。英国殖民地新加坡是由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也是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美国在太平洋的失利,对英国在太平洋的防御也是一个严重挫折,为了加强在亚洲的防御力量,丘吉尔派出“威尔斯亲王号”和“却敌号”两艘战列舰赶赴新加坡。12月7日、8日,日军在克拉地峡和哥达巴鲁等地登陆;空军对新加坡进行了密集轰炸。在海空军的配合下,日军地面部队沿铁路向南进攻。驻马来亚的北部的英国守军,仓惶退往新加坡。12月9日,英国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和“却敌号”为了消灭在关丹登陆的日军从新加坡出航,10日晨,在接近关丹时遭到日本轰炸机和鱼雷机的攻击而沉没,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菲利普斯也随舰沉入茫茫大海。至此,英国在太平洋地区完全失去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在马来亚登陆的日军继续向南发展进攻,于1942年占领吉隆坡。1月底,整个马西来亚半岛沦陷。2月14日,新加坡被包围,淡水被切断。25日,8万守军成为日军的俘虏。这样,连结亚、非、欧、澳的海洋通道落到日本人手里。第五路:由驻海南岛的日军第16军向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进攻。由于当时的荷兰殖民军抵抗不力,日军于1942年2月占领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帝汶和苏门答腊等岛屿。此后,美、英、荷等国军队企图在爪哇海突击日军舰队,结果惨遭失败。日军乘胜登陆爪哇岛,9日占领万隆,12日荷兰总督正式投降。荷属东印度的重要岛屿及其丰富的战略资源统统落入日军手中。
此外在太平洋南部,日军侵略者为了截断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海上交通线,拆除以后可能成为美国进行反攻跳板的澳大利亚这个幅员广阔的基地,在战争一开始,就向这一地区发动了进攻。1942年1月,从加罗林岛出发的日军,先后占领了新几内亚群岛以及所罗门基地,在布根维尔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修建机场。这样就对美澳之间的海上交通线构成巨大威胁,并有可能把战争推进到澳洲大陆。至此,从战争的第一天起,日军就在主要进攻方向上,集中兵力实施突然袭击,迅速掌握了西太平洋广大地区的制空权、制海权,然后实行陆海军协同作战,完成预定作战计划,取得了战争初期的暂时优势。共控制了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多达1.5亿的人口。在北起阿留申群岛、南至澳大利亚、西起印度洋、东至中途岛的1万多公里的战线上,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瓜岛战役
1942年8月7日,美军开始局部反攻,在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围绕着瓜岛的争夺,日美双方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进行过大小海战三十余次,其中较大规模的海战就有六次,双方损失的驱逐舰以上的作战舰艇各24艘,美国海军阵亡约3300人,伤约2500人;日本海军的伤亡则高达2.5万人。
在瓜岛的地面作战中,美军参战兵力最多时达到6万人,阵亡1592人,负伤4200余人,日军投入瓜岛的陆军兵力约3.6万,战斗中阵亡约1.4万人,因伤病致死或下落不明的有9000余人,合计死亡近2.38万人,还有1000余人被俘。
为争夺瓜岛制空权而进行的空战中,美军仅驻瓜岛的“仙人掌航空队”海军陆战队航空兵先后就有六个战斗机中队参战,涌现出十大著名的王牌飞行员,尤其第121战斗机中队的福斯上尉,在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间共击落日机26架,获得国会勋章。在六个月的空战中,日机被击落427架,美军损失仅118架。加上被高射炮火击落的,日军共损失飞机892架,飞行员2362人。美军共损失飞机约250架。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中,美军共阵亡约5000人,伤6700人,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3艘,飞机约250架。日军共有约5万人丧生,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16艘,飞机892架(也有资料说600架)。日军不仅海军、航空兵损失惨重,甚至开战以来从未失利的陆军,最精锐的第2师团等部也蒙受了巨大损失,特别是日军的大型军舰、飞机和技术熟练训练有素的飞行员的损失,更是日军所难以弥补的,战役结束时日军兵力上的优势已荡然无存,双方的战略态势也随之改变,——中途岛海战日军的失败是二战中太平洋战场的转折,战局开始向着不利于日本而有利于美国方面发展,日军战略主动权逐步丧失;而瓜岛战役,日军不仅没有实现重新夺回战略主动的作战企图,反而其军事实力进一步受到削弱,最终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从此后,日军不得不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处处设防,步步被动,直至战败。而美国则通过瓜岛战役,逐步改善了不利的战略态势,赢得了动员人力、物力的时间,为太平洋战场上即将开始的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日军残部被迫于1943年2月从该岛撤走。瓜岛战役之后,战况较为沉寂,美军在太平洋只展开了有限的进攻(如1943年5月夺回阿留申群岛中的阿图岛);日军虽进行反扑,但徒劳无功。由于密码被破译,1943年4月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在前往布干维尔岛前线视察途中被美机伏击毙命。
菲律宾海战
1943年6月,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式下达攻取马绍尔群岛的指令。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英美三国在开罗会商,并签订《开罗宣言》,确认联合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重新打开中印交通线,中美联合发动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到44年7月攻克密支那为止,日军被彻底赶出缅甸北部,战役取得彻底胜利。这次胜利不仅打通了中国与盟国间的陆上交通线,而且揭开了亚洲战场盟军向日军反攻的序幕。
1943年11月,美军发起吉尔伯特群岛战役(代号“电流行动”)并最终占领塔拉瓦等岛屿,虽然损失较大,但美军逐步取得了两栖登陆经验,并将其应用到后来举行的各次战役中。
1944年1月至2月,美军连续组织“燧发枪”和“法警”作战,夺取了夸贾林、罗伊岛—那慕尔岛、埃尼威托克诸环礁,为下一步攻马里亚纳群岛创造了条件,在作战中,美军与塔拉瓦战役时相比,技战术水平有了巨大飞跃,尤其参战各军兵种之间的配合协同,完美默契,堪称经典。同时美军总结出了著名的“蛙跳”战术。
1944年3月,美军决定实施夺取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行动。美军共投入包括航母15艘、护航航母14艘、战列舰7艘、巡洋舰25艘、驱逐舰180艘、潜艇35艘在内的600余舰艇,飞机2000架,地面部队四个师又一个旅,15万人。战役密语代号“征粮者”。6月15日,根据预定计划,美军在塞班岛组织两栖登陆作战。与此同时,日本联合舰队出动以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为首的舰队应战,共有9艘航母(共搭载舰载机439架)、5艘战列舰、14艘巡洋舰和31艘驱逐舰。
6月19日,双方舰队在马里亚纳西部海域遭遇,爆发了激烈海战(日方将此役称为“马里亚纳海战”,美军称为“ 菲律宾海海战”或“马里亚纳猎火鸡”)。日军投入了联合舰队的全部主力舰只和大部分岸基航空兵,原想一举扭转战局,不料又以惨败而告终。美军仅2艘航母、2艘战列舰和1艘巡洋舰受轻伤,无一艘军舰沉没,舰载机损失117架。日军被击沉航母3艘、油船2艘,被击伤航母3艘、战列舰、巡洋舰和油船各1艘,舰载机损失404架,占全部舰载机的92%;岸基飞机损失247架,几乎全军覆没;此外日军出动的36艘潜艇也被击沉20艘。虽然联合舰队侥幸逃脱了被歼灭的命运,但飞机和飞行员的损失,日军在短时期里是无法补充的,经此一战,日军可以说其海军的核心力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中太平洋上的制海权和制空权随之彻底落入美军之手,从此后,日军舰队失去了远洋作战的空中支援,使日军在以后的战争中更为被动和困难,而美军取得了战略主动和战区制海权、制空权,能够从容选择下一个进攻的目标,获得了更大的主动。
在马里亚纳群岛历时三个月的登陆作战中,美军先后攻占了塞班岛、关岛和提尼安岛,并基本全歼了三个岛的守备部队约七万余人,导致日军在太平洋上的战略防御态势严重恶化,大本营规定的“绝对国防圈”由于核心地区的丧失而面临崩溃,日本本土将遭到从马里亚纳群岛起飞的美军B-29轰炸机的直接空袭,并使美军获得了在中太平洋上继续进军的前进基地。马里亚纳群岛的失陷,极大震撼了日本,加剧了其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对发动战争的东条内阁不信任和反感情绪高涨,在国内的巨大压力下,东条内阁于战役进行中的下台。
1944年6月16日,美军B-29轰炸机从中国成都起飞轰炸日本九州,战火直接烧到了日本本土,这样的战略轰炸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日本主要城市除京都、奈良等外均被摧毁。日本城市居民中总计有850万人逃往农村,工厂工人的缺勤率到1945年7月已达49%。日本的战时经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炼油工业生产下降83%;飞机引擎生产下降了75%;飞机机体生产下降了60%;电子装备生产下降了70%;600多家主要军事工厂不是炸毁就是遭到严重破坏。
在缅甸战场上,日军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企图占领英帕尔和科希马等要地,进而控制整个东印度地区。日军担任进攻任务的是缅甸方面军第15军,由素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廉也中将指挥,辖有第15、第31和第33师团。英军驻守英帕尔和科希马等地区的是斯利姆将军指挥的第14集团军,下辖第4、第15和第33军。由于后勤不济,日军进攻彻底失败,在开始发动进攻时约有10万人,结果有53000多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另有20000余人受伤,日军败退回原来进攻的出发地。作为日本缅甸方面军主力部队的15军,已不再具有一个战役兵团的战斗力了。盟军在印缅战场,从此转入了战略反攻。
1944年7月,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两位指挥官分别提出了各自计划,麦克阿瑟提出,先攻取菲律宾,再进攻日本冲绳,而尼米兹提出先攻取台湾,并在中国东部沿海登陆。从军事角度看,尼米兹的建议更为合理。但麦克阿瑟则提出政治上的理由,如果绕过菲律宾就等于承认日本散布的关于美国已经抛弃菲律宾,不愿牺牲美国士兵的生命来解救菲律宾人民的谣言,这对于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声望和影响将是极其不利的。并说服总统罗斯福实施菲律宾战役。美军先后投入的地面部队有美军第6集团军、第8集团军和澳大利亚第1集团军;海军有美军第3舰队和第7舰队,共有包括大型航母16艘、护航航母18艘、战列舰12艘、重巡洋舰11艘、轻巡洋舰15艘、驱逐舰144艘和护卫舰25艘在内的800余艘作战舰只,舰载机约1700架;航空兵参战兵力有美军第5、第13航空队和澳大利亚航空队,飞机1000余架。登陆作战指挥由麦克阿瑟负责,海上支援则由尼米兹的太平洋舰队负责。
日本方面则以“捷一号”作战计划应对,在菲律宾组建陆军第14方面军,由绰号“马来之虎”的陆军大将山下奉文任司令,下辖九个步兵师团、一个装甲师团和四个独立混成旅团,共约35万人;海军将残存的所有军舰编为四个舰队全部投入作战;在菲律宾的航空兵有海军航空兵的第1航空舰队和陆军第4航空军。其中第1航空舰队在刚结束的马里亚纳海战中损失殆尽,正由寺冈谨平中将任司令组织重建,驻菲律宾地区约250架飞机;第4航空军司令为富永恭次中将,从6月起陆续由中国东北地区调往菲律宾,截止10月初抵达菲律宾约300架,合计作战飞机约550架。日军考虑到菲律宾地区的航空力量还比较薄弱,大本营决定一旦战役开始,即从日本本土、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抽调飞机支援。
1944年9月,战役打响。美军首先攻取佩勒琉岛和摩罗泰岛,消除了侧翼威胁。9月—10月间,美军出动大量岸基飞机和海军舰载机,对日本在琉球群岛、吕宋岛、台湾等地机场进行大规模空袭。特别是10月6日至10月14日的连续空袭,使日军损失飞机1093架,在菲律宾的陆军第4航空军只剩200架,海军第1航空舰队仅存35架,在台湾的第2航空舰队尚存230架。战役尚未开始,日军就已经丧失了在空中的反击力量。而美军仅有102架飞机被击毁或击落。
莱特湾海战
1944年10月20日,美军在莱特岛登陆,同日下午麦克阿瑟在菲律宾总统奥斯汀纳的陪同下,淌着齐膝的海水上岸,十四时在海滩上,麦克阿瑟通过大功率电台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我回来了”的演讲。
在此之前的18日,日本联合舰队判明美军企图,联合舰队司令丰田立即下令实施“捷一号”计划,日本海军的第1、第2和机动舰队全部出动,对莱特湾美军登陆滩头实施向心合击,由此从1944年10月23日至1944年10月26日爆发了世界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海战——莱特湾海战。
这场大海战美军参战兵力多达航空母舰16艘,护航航母18艘,战列舰12艘,重巡洋舰11艘,轻巡洋舰15艘,驱逐舰144艘,护卫舰25艘,运输舰后勤辅助舰592艘,飞机近2000架。在战斗中被击沉航空母舰1艘,护航航母2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1艘;被击伤护航航母4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3艘,潜艇1艘;损失飞机162架,人员伤亡不足三千。
日军参战的兵力可以说倾其所有,共有航空母舰4艘,航空战列舰2艘,战列舰7艘,重巡洋舰14艘,轻巡洋舰7艘,驱逐舰32艘,飞机约600架。在战斗中被击沉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3艘,重巡洋舰6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10艘;被击伤航空战列舰1艘,战列舰4艘,重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2艘,驱逐舰3艘;损失飞机288架,人员伤亡超过一万。
经此海战,日本海军几乎丧失了远洋作战能力,也就失去了战场制海权,从而使陆地上的第14方面军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
1945年1月美军在吕宋岛西北面的仁牙因湾登陆,日军在抗击登陆时首次使用了神风特攻队对美登陆舰队实施自杀式攻击。美军于3月4日占领马尼拉,在而后的作战中,日本陆军第14方面军在菲律宾被歼灭,日军伤亡和被俘达45万人。在整个菲律宾战役中,日军损失军舰68艘,其中航母4艘、战列舰3艘、重巡洋舰6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13艘;损失运输船42艘,约17万吨;飞机7000余架,其中“神风特攻队”的自杀飞机700架。美军伤亡6.2万人,损失军舰17艘,其中航母1艘、护航航母3艘、驱逐舰9艘、护卫舰1艘、坦克登陆舰2艘和扫雷舰1艘;损失运输船6艘,约6万吨,飞机900余架。另有数十艘舰船被击伤。
硫磺岛战役
日军守备部队阵亡22305人,被俘1083人,共计23388人。日军其他损失为飞机90余架,潜艇三艘。
美军阵亡6821人(其中陆战队阵亡5324人),伤21865人,伤亡共计28686人。
美日双方伤亡比为1.23:1,这是太平洋战争中唯一一次伤亡美军大于日军。
美军在硫磺岛的惨重伤亡,使美军的高层意识到如果进攻日本本土,一定会遇到比在硫磺岛更顽强的抵抗,美军的伤亡将会更惨重,因此,日后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担心在日本本土登陆将会遭到硫磺岛那样的巨大伤亡。
冲绳战役
太平洋战争
美军陆军4600人、海军4900人、海军陆战队3400人合计1.3万人阵亡,陆军1.81万人、海军4900人、海军陆战队1.36万人合计3.6万人受伤,另有2.6万人的非战斗伤亡,合计伤亡7.5万人。损失飞机763架、舰艇404艘(32艘舰船被击沉,368艘被击伤,其中有13艘航母、10艘战列舰、5艘巡洋舰、67艘驱逐舰重伤。)、坦克372辆。日军伤亡11万人,被俘9000人。损失飞机7830架。包括“大和”号战列舰在内的16艘水面舰艇和8艘潜艇被击沉。
此外,岛上平民死亡超过10万人。
该战役被丘吉尔称为“战争史中最激烈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1945年3~6月,美军在付出沉重代价后占领硫磺岛和冲绳,迫近日本本土。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为了保住本土和朝鲜,日本进行了空前的战争大动员,叫嚷“本土决战”。美国也计划组织在日本九州岛南部和关东平原的两栖登陆作战行动,代号是“奥林匹克”和“冠冕”。
战争结束
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拒绝接受。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把两颗原子弹投在广岛和长崎,造成约20万人的重大伤亡。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发动“八月风暴行动”,出动157万大军、3400多架飞机、5500多辆坦克,分兵三路向中国东北挺进。9日苏军对日本关东军发起总攻击。同时进军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对日宣战。与此同时,中国战场上的所有抗日武装力量开始向日军展开了全面反攻。
1945年8月10日,日本政府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并通过瑞士、瑞典等中立国通知盟国方面。
8月15日中午11时,日本裕仁天皇宣告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签降仪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日本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随后,接受投降的同盟国代表: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上将,美国尼米茨海军上将、中国徐永昌将军、英国福莱塞海军上将、苏联杰列维亚科中将,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等国的代表依次签字。
太平洋战争的胜利标志着历时整整6年(1939~1945)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历史。
伤亡情况
太平洋战争
美军伤亡情况:由于武器上的优势,美军死亡12万人,伤亡43万,整体上占了很大优势。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死亡人数:根据日本经济安定本部的调查,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陆军一共死亡1140429人,海军一共死亡414879人,该数据同样被载于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世界军事史研究室副主任刘庭华编著的《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录·统计荟萃(1931——1945)》(海潮出版社1995年1月第2版)第367页。
战争评价
太平洋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本和美国等同盟国家间的主战场,是民主力量与法西斯势力在全球最广阔海域的大冲撞,其惊天动地的气势堪称战争史上的绝笔。珍珠港的惨败促使美国举国一致地投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此后,英荷等20多个国家对日宣战。
战争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关系
中国抗日战争(1931.9.18-1945.9.2)与太平洋战争总体上看是互相独立的,前者的持续时间远长于后者,前者作战对象主要是日本中国派遣军和关东军,后者为日本本土第一、二总军和南方派遣军。但中国抗日军民在滇缅印战场的战役战斗却是太平洋战争的组成部分(作战对象为日本南方派遣军)。
由于中国军民的抵抗,使得日本陆军不得不长年在华保持100万以上的兵力(抗战结束时关内日军仍有128万人,另有关东军约75万人)。当日本海军在印度洋耀武扬威之时,日本陆军始终无法与之很好的配合,太平洋战场上的盟军因此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太平洋战争
对于中国军民在对日战争中做出的杰出贡献,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都有很高的评价,也正是这种巨大的牺牲与付出,使得中国最终在战争结束后位列五大国行列,成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之一。众所周知,重要国际活动中,位次往往代表了国家实力或贡献。1945年9月2日,在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上,中国代表徐永昌上将仅仅排在代表盟军的麦克阿瑟上将和代表美国的尼米兹上将之后签字,在所有签字国中位列第二,也是中国抗战对太平洋战争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一个证明。
太平洋战争后,美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一员。1942年6月,中美两国政府签订了《中美租借法案》,美国向国民政府提供总额达8.4亿美元的租借物资。此外美国还向国民政府提供总计7.47亿美元的政府贷款。通过这些贷款,美国将大批军用物资输入中国,中国大量的战略性矿产品和农产品则通过易货偿债的贸易方式出口到美国。国统区的主要出口商品均被指定用于易货偿债。1942-1945年,51.3%的矿产品运往了美国,其余的48.7%被运往苏联。主要农产品的出口贸易方向与矿产品类似,也主要是以易货偿债的贸易方式输往美国和苏联等同盟国。
太平洋战争后,西南国际交通线完全被中断,国统区的对外贸易通道仅剩中印空中航线和到达苏联的西北公路 。日军加强了对国统区的军事进攻,尤其是对重庆进行狂轰滥炸,以期逼迫国民政府投降,尽早结束在中国的战争。与此同时,日军强化对华经济掠夺,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国民政府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之中,国统区面积不断缩小,财政短缺,物资匮乏,通货膨胀严重,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都遭受到沉重打击,可用于出口的农副矿产品减少。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