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伤

烫伤(scald)是由无火焰的高温液体(沸水、热油、钢水)、高温固体(烧热的金属等)或高温蒸气等所致的组织损伤。常见低热烫伤,低热烫伤又可称为低温烫伤。是因为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而造成的烫伤。接触70℃的温度持续1分钟,皮肤可能就会被烫伤;而当皮肤接触近60℃的温度持续5分钟以上时,也有可能造成烫伤,这种烫伤就叫做低温烫伤。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烫伤定义 3 烫伤分类 4 临床表现 5 烫伤处理 6 预防方法

      基本信息

      西医名称:烫伤

      主要病因:多由高温液体、固体、蒸汽所致

      主要症状:皮肤红肿、水疱、脱皮或者发白、疼痛等

      发病部位:皮肤

      英文名称:scald

      所属科室:烧伤科

      烫伤定义

      烫伤烫伤

      烫伤(scald):由高温液体(eg,沸水、热油)、高温固体(烧热的金属等)或高温蒸气等所致损伤称为烫伤。

      烫伤分类

      烫伤程度,分三度。

      一度伤、烫伤只损伤皮肤表层,局部轻度红肿、无水泡、疼痛明显,应立即脱去衣袜后,将创面放入冷水中浸洗半小时,再用麻油、菜油涂擦创面。

      二度伤、烫伤是真皮损伤,局部红肿疼痛,有大小不等的水泡,大水泡可用消毒针刺破水泡边缘放水,涂上烫伤膏后包扎,松紧要适度。

      三度伤、烫伤是皮下,脂肪、肌肉、骨骼都有损伤,并呈灰或红褐色,此时应用干净布包住创面及时送往医院。切不可在创面上涂紫药水或膏类药物,影响病情况观察与处理。

      严重伤、烫伤病人,在转送途中可能会出现休克或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摩。伤员烦渴时,可给少量的热茶水或淡盐水服用,绝不可以在短时间内饮服大量的开水,而导致伤员出现脑水肿。

      临床表现

      由于低温烫伤常发生在人体下肢。一般情况下,皮肤与低温热源短时间接触,仅造成真皮浅层的水疱型烫伤,但如果低温热源持续作用,就会逐渐发展为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烫伤。低温烫伤和高温引起的烫伤不同,创面疼痛感不十分明显,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疱、脱皮或者发白的现象,面积也不大,烫伤皮肤表面看上去烫伤不太严重,但创面深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深部组织坏死,如果处理不当,严重会发生溃烂,长时间都无法愈合。烫伤的严重程度主要根据烫伤的部位、面积大小和烫伤的深浅度来判断。烫伤在头面部,或虽不在头面部,但烫伤面积大、深度深的,都属于严重者。

      烫伤处理

      1、一度烫伤,立即凉水冲洗15~30分钟,防止受伤部位皮肤摩擦、挤压。

      2、二度中、小面积的烫伤(烫伤面积<躯体面积的30%),应尽快用凉水冲洗患处 30分钟左右,再用干净毛巾包好,送到医院治疗。

      3、二度大面积烫伤(烫伤面积≥躯体面积的30%)和三度烫伤应抓紧时间送往医院。

      4、如果被含有酸碱和有机化合物的溶液烫伤,要立即用大量水清洗干净。

      5、发生在身体被衣物覆盖部位的烫伤,待衣物经凉水充分浸泡后,立即脱去衣物,特别是沾染有热焦油或被化学物质浸湿的衣物,这样有助于防止进一步灼伤及化学物质烧灼伤。脱衣时切记:动作要轻,千万不要将皮肤搓破,若自己无法脱去,则马上去医院。烫伤

      6、清洗患处后,如果水疱没破,千万不要挑破,因为家庭卫生条件有限,破损的皮肤可能会引起感染。

      7、眼睛受伤,应先用水清洗5分钟,然后立即送去医院,千万不要随便涂抹其他药品,以免使患处更严重。

      8、如果是手、脚烫伤,可将患肢抬起,促进局部血液回流。

      9、有休克、呼吸困难表现的,直接以最快的方式去医院,途中有条件的,最好给予吸氧、补液治疗。

      严重烫伤者,在从家到医院的途中就可能会出现休克或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患者出现烦渴时,可给少量的淡盐水服用,绝不可以在短时间内饮服大量的开水,以免出现脑水肿。

      预防方法

      1.冬季使用热水袋保暖时,热水袋外边用毛巾包裹,手摸上去不烫为宜。注意热水袋的盖一定要拧紧,经检查无误才能放置于包被内,定时更换温水,既保暖又不会造成烫伤。

      2.洗澡时,应先放冷水后再兑热水,水温不高于40℃。热水器温度应调到50℃以下,因为水温在65℃~70℃时,两秒钟内就可能使幼儿严重烫伤。

      3.暖气和火炉的周围一定要设围栏,以防孩子烫伤。

      4.不要让孩子轻易进入厨房。

      5.将可能造成烫伤的危险品移开或加上防护措施。如热水瓶、熨斗等电器用具要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桌上不要摆放桌布,防止弄倒桌上的饭碗、暖瓶而烫伤。

      6.家庭成员要定期进行急救知识培训,并检查落实情况。时常提醒孩子自我防烫伤。